第三百二十二章 最大群體性事件
秦監丞很熟悉範弘道,他從範弘道的語氣裏可以聽出來,範弘道眼裏沒有自己,也並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什麽目標。
但範弘道的目的到底是什麽?秦監丞完全想不出來,各種憤怒與不甘心不斷地衝擊著心胸。他知道範弘道很難對付,所以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他的底線就是與範弘道同歸於盡,一起玩完!
可是如果範弘道解脫了出去,那他秦監丞怎麽辦?監生已經鬧了起來,責任必須由他承擔了,可範弘道如果最後安然無事,那他機關算盡的意義何在?
當初觸犯範弘道時,還能把範弘道氣得又是罵街又是寫詩,可是今天觸犯了範弘道後,範弘道從頭到尾連句狠話都沒說,仿佛根本就沒拿自己當回事,而自己卻一直沒明白範弘道到底想什麽!
目送範弘道率領同學昂首而去,秦監丞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恐懼中,難道自己就這樣完蛋了?而且一邊完蛋一邊看著範弘道一笑而過?蒼天為何如此不公!
有人卻站在了身邊,對秦監丞說:“秦大人何必如此喪氣,猶有可為之處啊,你還有一條明路可以走。”
絕望中的秦監丞聽到這句話,仿佛落水之人撈到一根救命稻草,連忙滿懷希冀的抬頭看去,卻認得說話之人乃是範弘道的好友陳俊和。
登時秦監丞就拉下了臉,冷哼道:“你不追隨範弘道,還留在這裏作甚?本官還輪不到你來奚落!”
陳俊和笑道:“秦大人言重了,在下怎敢奚落你?隻是心念師生之誼,忽然想到了一條辦法,或許能叫秦大人保全身家。”
秦監丞又不是傻子,立刻看破了陳俊和的底細:“是範弘道讓你來說的吧?不然你哪有膽量與本官羅嗦這些!”
陳俊和不以為意的答話說:“不管是誰的主意,隻要讓秦大人你能得以自救,不就行了嗎?”
秦監丞怎麽克製得住自己“求生”欲望,毫不遮掩道:“你說!”陳俊也沒在賣關子,低聲交代了幾句。
上千人浩浩蕩蕩出太學門,在街道上蜿蜒如同遊龍前進,跨過中城進入了皇城南邊,然後就朝著禮部而去。作為讀書人,很多都對禮部熟門熟路,不需要帶路指路。
一路上簡直是萬眾矚目,範弘道走著走著,感覺身邊有些不對勁。他側頭看去,發現為陳炬陳公公來傳話的王安王太監不知何時,混進了隊伍,並在自己身邊晃悠。
範弘道詫異的問:“你跟著來作甚?”大有“這是我們讀書人之事,你這太監跟著來幹啥”的意思。
王太監笑嘻嘻的回答說:“咱隻覺得今日之事有趣,跟著你學習學習。”真是無聊之極,範弘道懶得再理他。
但王太監似乎不甘寂寞,指著幾個百姓代表問道:“我知道他們都是給你來送萬民傘的,就我自己所見,他們送了兩次了吧?我剛才就想著,這是不是你自己指使的?”
範弘道目露凶光,這不懂事的死太監,看破不說破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嗎?不過想了想沒理王太監,繼續往前走。
王太監又想起什麽,很好奇的問道:“剛才在人群裏帶頭責罵秦監丞的幾位監生,是不是你的同黨?我看他們站位和用詞都很有講究,有預先布置的痕跡。”
範弘道目中凶光再次閃了閃,但想起王太監來自未來大佬陳炬身邊,隻當什麽也沒聽見。還好此後王太監似乎自知沒趣,就閉嘴不說話了,不然範弘道不知道自己能忍多久。
還沒到禮部大門外,隊伍就被京營官軍阻攔住了。要是在皇城邊上私自聚集上千人遊行,還能不被官方發現並阻攔,那朝廷離完蛋也不遠了。
千百監生擺開龍門陣與官軍對峙,當真是氣勢洶洶,堪稱是近幾十年來朝廷遇到的最大群體性事件,街巷立刻就水泄不通了。
範弘道對官軍叫道:“我等是國子監監生,要去禮部討要說法!絕無其它心思,還請讓路放行!”
對麵都是正經的國子監讀書人,官軍也不好直接動手,一邊堵住了去路,一邊派人去禮部送信,讓禮部官員來收拾局麵。
當消息傳到禮部時,頗有哀鴻遍野之感,禮部官員紛紛感慨,今年真是流年不利!前有落榜的舉子源源不斷來禮部抗議,現在不知為何又引發了上千國子監監生來鬧事,日子沒法過了!
禮部內設四個司,學校事務歸儀製司管轄。此時儀製司郎中於孔表坐在堂中,聽到了國子監監生聚眾鬧事的消息,沒有像別人那樣互相議論,而是一言不發回到了自己公房。
對於事情的起因,別人或許還不明所以,但於孔表再清楚不過了。給秦監丞發暗示的就是他,誘使秦監丞有所舉動的也是他;當國子監那邊報上來要革除範弘道的公文,還是他批準下去的。這些完全在他權限之內,沒有上報或者通傳。
與此同時,禮部尚書、著名的清流領袖沈鯉也聽到了稟報,不禁驚詫莫名,他實在想不到國子監那邊發生了什麽事情。
於是沈尚書讓身邊差役去儀製司傳話,命令儀製司郎中於孔表前去處理。可是沒多久,差役就回話說,於孔表不肯去。
沈尚書有點生氣,這樣關鍵的時刻,於孔表這個下屬竟然敢抗命不從,真是豈有此理!
沈尚書又讓差役再次傳話,態度越發強硬。但於孔表於郎中回話說:此事幹係重大,他這個郎中承擔不起,非尚書出馬不可;如若再逼迫,甘願請辭。
這樣都不肯去?沈尚書驚愕之餘,又十分疑惑。事有反常即為妖,今天於孔表的表現就很反常。但沈尚書沒有時間多想了,事情火急,又是本部之事,便隻能親自出馬。
更何況沈尚書乃是德高望重的清流領袖,遇到這種讀書人大規模情願的事,如果故意避而不見,道德上未免會有瑕疵。作為以正立朝的君子人物,就必然有這樣的道德負擔,所以沈尚書不得不出動。
秦監丞很熟悉範弘道,他從範弘道的語氣裏可以聽出來,範弘道眼裏沒有自己,也並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什麽目標。
但範弘道的目的到底是什麽?秦監丞完全想不出來,各種憤怒與不甘心不斷地衝擊著心胸。他知道範弘道很難對付,所以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他的底線就是與範弘道同歸於盡,一起玩完!
可是如果範弘道解脫了出去,那他秦監丞怎麽辦?監生已經鬧了起來,責任必須由他承擔了,可範弘道如果最後安然無事,那他機關算盡的意義何在?
當初觸犯範弘道時,還能把範弘道氣得又是罵街又是寫詩,可是今天觸犯了範弘道後,範弘道從頭到尾連句狠話都沒說,仿佛根本就沒拿自己當回事,而自己卻一直沒明白範弘道到底想什麽!
目送範弘道率領同學昂首而去,秦監丞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恐懼中,難道自己就這樣完蛋了?而且一邊完蛋一邊看著範弘道一笑而過?蒼天為何如此不公!
有人卻站在了身邊,對秦監丞說:“秦大人何必如此喪氣,猶有可為之處啊,你還有一條明路可以走。”
絕望中的秦監丞聽到這句話,仿佛落水之人撈到一根救命稻草,連忙滿懷希冀的抬頭看去,卻認得說話之人乃是範弘道的好友陳俊和。
登時秦監丞就拉下了臉,冷哼道:“你不追隨範弘道,還留在這裏作甚?本官還輪不到你來奚落!”
陳俊和笑道:“秦大人言重了,在下怎敢奚落你?隻是心念師生之誼,忽然想到了一條辦法,或許能叫秦大人保全身家。”
秦監丞又不是傻子,立刻看破了陳俊和的底細:“是範弘道讓你來說的吧?不然你哪有膽量與本官羅嗦這些!”
陳俊和不以為意的答話說:“不管是誰的主意,隻要讓秦大人你能得以自救,不就行了嗎?”
秦監丞怎麽克製得住自己“求生”欲望,毫不遮掩道:“你說!”陳俊也沒在賣關子,低聲交代了幾句。
上千人浩浩蕩蕩出太學門,在街道上蜿蜒如同遊龍前進,跨過中城進入了皇城南邊,然後就朝著禮部而去。作為讀書人,很多都對禮部熟門熟路,不需要帶路指路。
一路上簡直是萬眾矚目,範弘道走著走著,感覺身邊有些不對勁。他側頭看去,發現為陳炬陳公公來傳話的王安王太監不知何時,混進了隊伍,並在自己身邊晃悠。
範弘道詫異的問:“你跟著來作甚?”大有“這是我們讀書人之事,你這太監跟著來幹啥”的意思。
王太監笑嘻嘻的回答說:“咱隻覺得今日之事有趣,跟著你學習學習。”真是無聊之極,範弘道懶得再理他。
但王太監似乎不甘寂寞,指著幾個百姓代表問道:“我知道他們都是給你來送萬民傘的,就我自己所見,他們送了兩次了吧?我剛才就想著,這是不是你自己指使的?”
範弘道目露凶光,這不懂事的死太監,看破不說破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嗎?不過想了想沒理王太監,繼續往前走。
王太監又想起什麽,很好奇的問道:“剛才在人群裏帶頭責罵秦監丞的幾位監生,是不是你的同黨?我看他們站位和用詞都很有講究,有預先布置的痕跡。”
範弘道目中凶光再次閃了閃,但想起王太監來自未來大佬陳炬身邊,隻當什麽也沒聽見。還好此後王太監似乎自知沒趣,就閉嘴不說話了,不然範弘道不知道自己能忍多久。
還沒到禮部大門外,隊伍就被京營官軍阻攔住了。要是在皇城邊上私自聚集上千人遊行,還能不被官方發現並阻攔,那朝廷離完蛋也不遠了。
千百監生擺開龍門陣與官軍對峙,當真是氣勢洶洶,堪稱是近幾十年來朝廷遇到的最大群體性事件,街巷立刻就水泄不通了。
範弘道對官軍叫道:“我等是國子監監生,要去禮部討要說法!絕無其它心思,還請讓路放行!”
對麵都是正經的國子監讀書人,官軍也不好直接動手,一邊堵住了去路,一邊派人去禮部送信,讓禮部官員來收拾局麵。
當消息傳到禮部時,頗有哀鴻遍野之感,禮部官員紛紛感慨,今年真是流年不利!前有落榜的舉子源源不斷來禮部抗議,現在不知為何又引發了上千國子監監生來鬧事,日子沒法過了!
禮部內設四個司,學校事務歸儀製司管轄。此時儀製司郎中於孔表坐在堂中,聽到了國子監監生聚眾鬧事的消息,沒有像別人那樣互相議論,而是一言不發回到了自己公房。
對於事情的起因,別人或許還不明所以,但於孔表再清楚不過了。給秦監丞發暗示的就是他,誘使秦監丞有所舉動的也是他;當國子監那邊報上來要革除範弘道的公文,還是他批準下去的。這些完全在他權限之內,沒有上報或者通傳。
與此同時,禮部尚書、著名的清流領袖沈鯉也聽到了稟報,不禁驚詫莫名,他實在想不到國子監那邊發生了什麽事情。
於是沈尚書讓身邊差役去儀製司傳話,命令儀製司郎中於孔表前去處理。可是沒多久,差役就回話說,於孔表不肯去。
沈尚書有點生氣,這樣關鍵的時刻,於孔表這個下屬竟然敢抗命不從,真是豈有此理!
沈尚書又讓差役再次傳話,態度越發強硬。但於孔表於郎中回話說:此事幹係重大,他這個郎中承擔不起,非尚書出馬不可;如若再逼迫,甘願請辭。
這樣都不肯去?沈尚書驚愕之餘,又十分疑惑。事有反常即為妖,今天於孔表的表現就很反常。但沈尚書沒有時間多想了,事情火急,又是本部之事,便隻能親自出馬。
更何況沈尚書乃是德高望重的清流領袖,遇到這種讀書人大規模情願的事,如果故意避而不見,道德上未免會有瑕疵。作為以正立朝的君子人物,就必然有這樣的道德負擔,所以沈尚書不得不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