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陰謀的脈絡
各種好話賴話都讓小王太監說了,範弘道竟然有種啞口無言的感覺,這讓範弘道感覺十分怪異。不過王太監說的似乎也有道理。如果由自己來開口,就無法肆無忌憚的拔高自己,威力自然小了幾分。
這死太監也是個人才啊,他叫什麽來著?王安?範弘道再想到這個看似平平常常的名字,突然閃現出一些記憶。
能讓自己留下記憶的太監,一般都不是小角色!經過苦思後,範弘道終於想起來王安是個什麽人物了!其實在曆史上王安似乎不是那麽知名,普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麽一個太監,但他卻有個鼎鼎大名的冤家,那就是大明三大權閹之一的九千歲魏忠賢!
九千歲魏忠賢之前,王安就是大明朝頭號太監,甚至魏忠賢本人都是靠王安提挈才有發跡的機會。不過到了天啟初年,魏忠賢指使親信陷害王安,導致王安被貶斥,然後魏忠賢又害死了王安。
回憶殺之後,範弘道就收起了漫不經心的態度,敢情這小王太監三十年後也是個大佬人物,不能當小人物隨便對待了。再一想,有未來的太監老大陳炬陳公公當幹爹,小王太監本身又有點能力,那麽能發跡也不奇怪。
而另一邊的沈鯉沈尚書,為人正直,官居禮部尚書,是當今朝廷公認的清流領袖。他臉麵是十分大的,僅比內閣大學士稍差一線而已。
但今天沈尚書卻當著上千人的麵,被一個不到二十的小太監指著鼻子狂噴。按理說,任何一個讀書人看到這樣場景,都會義憤填膺。
可是今天在場的千百名讀書人裏,卻沒有一個替沈尚書出頭的,甚至還站在了太監的背後,也就是沈尚書的對麵。
沈尚書臉色十分難看,近些年來何曾遇到過這樣的羞辱?
那個叫王安的小太監噴的到底對不對,沈尚書心中已經有了判斷。雖然他並未見過事實真相,也沒有人向他解釋過內情,但他也能推斷出,小太監所言十有八九是真的。
因為在場的上千國子監監生沒有一個人出來駁斥小太監,沒有一個幫他這個禮部尚書辯解。這就足夠說明,小太監所言不假。
他們禮部似乎的確幹出了那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他們禮部的確勾結了國子監奸賊陷害範弘道並將範弘道開除;他們禮部借用的官軍的確在國子監大打出手,將好心送萬民傘的百姓群毆了;他們禮部的確不分青紅皂白,下達了與吏部互相衝突的判令,讓所有人都看了笑話。
看著站在自己對麵的上千讀書人,熟讀經典的沈尚書忽然想起亞聖孟子的一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麽多人都在自己對麵,若沒有公義號召,他們怎會齊刷刷的聲援範弘道?
此時大明好同學時習之走了出來,慷慨激昂、極度用力的對沈尚書說:“看到範同學的遭遇,吾輩皆義憤滿懷、激蕩不停!雖然吾輩人微言輕,但今日仍然鬥膽聚集在此,誓要為範同學討一個公道!我就不信,這世間就沒有公理了!”
時習之這話算是代表背後上千名監生說出來的,立刻得到了眾人呼應,一片又一片的叫好聲此起彼伏。
沈尚書打破了沉默,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不開口,總要說點什麽。於是給出了一個標準的不能再標準的回答:“請諸生稍安勿躁,待本官回部之後,定然盡快勘查明白,若有奸邪之人決不輕饒,然後公示出來!”
人群裏有人叫道:“事情如此明明白白,禮部勾結監丞作惡,還需要勘查什麽?莫非大宗伯你完全不知情?”
沈尚書答道:“本官並不知情,方才隻是第一次聽說,所以必須要回去勘查核實!”
人群裏有數人哈哈大笑,“簡直就是笑話!禮部做出了這樣大的動作,險些將國子監翻了過來,然後堂堂禮部尚書卻說自己不知情!當真是推的一幹二淨、一清二白!”
沈尚書終於體會到更要命的地方了,禮部幹了這麽多壞事,卻都是在他這個禮部尚書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就足夠說明,其中必有陰謀!
此刻沈尚書想到了今天反常的儀製司郎中於孔表,整個禮部裏,除了自己這個正堂尚書之外,能辦到指揮國子監、革除監生功名這種事的人,也隻有於孔表這個儀製司郎中了吧?
大明朝廷六部中,權力格局是這樣的:實權最大的人是正堂二品尚書,除去尚書外最有實權的並非是三品侍郎,而是要害各司的郎中。
比如在吏部,權力最大的肯定是坐堂吏部尚書,權力其次的便是負責調配官員職位的文選司郎中。又例如官員選官的問題,常常就是文選司郎中與吏部尚書碰頭開會後決定了。而吏部侍郎往往隻能充當一個讚畫建議的角色,實際話事權可能還不如主掌業務的文選司郎中。
換成禮部來說,儀製司就是禮部最重要的一個司,儀製司郎中於孔表當然也是禮部裏最有實權的人之一。儀製司主管學校事務,那麽國子監上報的事務,隻要不是特別重大的事項,於孔表自然可以一言而決。
所以沈尚書意識到自己被瞞著時,立刻就想到了於孔表,隻有於孔表有能力在不需要稟報自己的情況下,直接指揮國子監業務。再加上今天於孔表左右推脫,不肯出現的情況,沈尚書嗅到了濃濃的陰謀味道。
現在沈尚書心裏已經把陰謀的脈絡梳理出來了——有人利用禮部幹出了一堆道義上完全站不住腳的糟爛事情,惹得天怨人怒之後,再把自己推出來頂缸,而自己作為禮部尚書避無可避,責任是推不掉的。
整個陰謀的核心人物,大概就是範弘道了,前期利用範弘道製造各種悲情,後期順勢將站在範弘道對立麵的人都打成反派。至於陰謀的目的,現在想這個沒意義了。
各種好話賴話都讓小王太監說了,範弘道竟然有種啞口無言的感覺,這讓範弘道感覺十分怪異。不過王太監說的似乎也有道理。如果由自己來開口,就無法肆無忌憚的拔高自己,威力自然小了幾分。
這死太監也是個人才啊,他叫什麽來著?王安?範弘道再想到這個看似平平常常的名字,突然閃現出一些記憶。
能讓自己留下記憶的太監,一般都不是小角色!經過苦思後,範弘道終於想起來王安是個什麽人物了!其實在曆史上王安似乎不是那麽知名,普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麽一個太監,但他卻有個鼎鼎大名的冤家,那就是大明三大權閹之一的九千歲魏忠賢!
九千歲魏忠賢之前,王安就是大明朝頭號太監,甚至魏忠賢本人都是靠王安提挈才有發跡的機會。不過到了天啟初年,魏忠賢指使親信陷害王安,導致王安被貶斥,然後魏忠賢又害死了王安。
回憶殺之後,範弘道就收起了漫不經心的態度,敢情這小王太監三十年後也是個大佬人物,不能當小人物隨便對待了。再一想,有未來的太監老大陳炬陳公公當幹爹,小王太監本身又有點能力,那麽能發跡也不奇怪。
而另一邊的沈鯉沈尚書,為人正直,官居禮部尚書,是當今朝廷公認的清流領袖。他臉麵是十分大的,僅比內閣大學士稍差一線而已。
但今天沈尚書卻當著上千人的麵,被一個不到二十的小太監指著鼻子狂噴。按理說,任何一個讀書人看到這樣場景,都會義憤填膺。
可是今天在場的千百名讀書人裏,卻沒有一個替沈尚書出頭的,甚至還站在了太監的背後,也就是沈尚書的對麵。
沈尚書臉色十分難看,近些年來何曾遇到過這樣的羞辱?
那個叫王安的小太監噴的到底對不對,沈尚書心中已經有了判斷。雖然他並未見過事實真相,也沒有人向他解釋過內情,但他也能推斷出,小太監所言十有八九是真的。
因為在場的上千國子監監生沒有一個人出來駁斥小太監,沒有一個幫他這個禮部尚書辯解。這就足夠說明,小太監所言不假。
他們禮部似乎的確幹出了那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他們禮部的確勾結了國子監奸賊陷害範弘道並將範弘道開除;他們禮部借用的官軍的確在國子監大打出手,將好心送萬民傘的百姓群毆了;他們禮部的確不分青紅皂白,下達了與吏部互相衝突的判令,讓所有人都看了笑話。
看著站在自己對麵的上千讀書人,熟讀經典的沈尚書忽然想起亞聖孟子的一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麽多人都在自己對麵,若沒有公義號召,他們怎會齊刷刷的聲援範弘道?
此時大明好同學時習之走了出來,慷慨激昂、極度用力的對沈尚書說:“看到範同學的遭遇,吾輩皆義憤滿懷、激蕩不停!雖然吾輩人微言輕,但今日仍然鬥膽聚集在此,誓要為範同學討一個公道!我就不信,這世間就沒有公理了!”
時習之這話算是代表背後上千名監生說出來的,立刻得到了眾人呼應,一片又一片的叫好聲此起彼伏。
沈尚書打破了沉默,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不開口,總要說點什麽。於是給出了一個標準的不能再標準的回答:“請諸生稍安勿躁,待本官回部之後,定然盡快勘查明白,若有奸邪之人決不輕饒,然後公示出來!”
人群裏有人叫道:“事情如此明明白白,禮部勾結監丞作惡,還需要勘查什麽?莫非大宗伯你完全不知情?”
沈尚書答道:“本官並不知情,方才隻是第一次聽說,所以必須要回去勘查核實!”
人群裏有數人哈哈大笑,“簡直就是笑話!禮部做出了這樣大的動作,險些將國子監翻了過來,然後堂堂禮部尚書卻說自己不知情!當真是推的一幹二淨、一清二白!”
沈尚書終於體會到更要命的地方了,禮部幹了這麽多壞事,卻都是在他這個禮部尚書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就足夠說明,其中必有陰謀!
此刻沈尚書想到了今天反常的儀製司郎中於孔表,整個禮部裏,除了自己這個正堂尚書之外,能辦到指揮國子監、革除監生功名這種事的人,也隻有於孔表這個儀製司郎中了吧?
大明朝廷六部中,權力格局是這樣的:實權最大的人是正堂二品尚書,除去尚書外最有實權的並非是三品侍郎,而是要害各司的郎中。
比如在吏部,權力最大的肯定是坐堂吏部尚書,權力其次的便是負責調配官員職位的文選司郎中。又例如官員選官的問題,常常就是文選司郎中與吏部尚書碰頭開會後決定了。而吏部侍郎往往隻能充當一個讚畫建議的角色,實際話事權可能還不如主掌業務的文選司郎中。
換成禮部來說,儀製司就是禮部最重要的一個司,儀製司郎中於孔表當然也是禮部裏最有實權的人之一。儀製司主管學校事務,那麽國子監上報的事務,隻要不是特別重大的事項,於孔表自然可以一言而決。
所以沈尚書意識到自己被瞞著時,立刻就想到了於孔表,隻有於孔表有能力在不需要稟報自己的情況下,直接指揮國子監業務。再加上今天於孔表左右推脫,不肯出現的情況,沈尚書嗅到了濃濃的陰謀味道。
現在沈尚書心裏已經把陰謀的脈絡梳理出來了——有人利用禮部幹出了一堆道義上完全站不住腳的糟爛事情,惹得天怨人怒之後,再把自己推出來頂缸,而自己作為禮部尚書避無可避,責任是推不掉的。
整個陰謀的核心人物,大概就是範弘道了,前期利用範弘道製造各種悲情,後期順勢將站在範弘道對立麵的人都打成反派。至於陰謀的目的,現在想這個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