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舅鄭國泰的家眷來法廣寺燒香祈願,當晚要在法廣寺過夜齋戒禮佛。鄭府的管事鄭昭義負責這次行程安排。內眷在外居住當然是喜歡清靜地方,範弘道所住院落就被鄭國舅的一位愛妾看中了。
院中住了三四人,其他人都被換了地方,如今隻剩一人不肯為了“攀附權貴”讓地方。作為管事鄭昭義鄭大爺自然要找這人來仔細“說道說道”,不承想,這個釘子戶居然是讓他吃過幾次虧的範弘道!
鄭管事瞬間隱隱感到棘手,倒不是說他怕了範弘道,而是先前在範弘道手裏吃過兩次大虧,印象實在深刻,下意識就產生“不好辦”的想法。
當然能做到管事這個位置,鄭昭義考慮問題還是比較全麵或者說理性的。今天他是跟著主人家出來的,也是代表主人家辦事,所以一切行為的衡量準則應該是主人家對自己的看法。
從這個角度出發,鄭管事很快就拿定了主意。他是來為主人家解決難題的,如果見到範弘道後什麽都不做就慫了,回去隻怕要被罵辦事不力,甚至嚴重點還會被認為是丟了國舅的臉麵。所以事必須要辦,就算辦不成也是盡力了。
而範弘道對鄭管事也沒多少畏懼之心,在大明朝廷的生態中,有組織有背景的讀書人其實是不太怕外戚的,更別說鄭昭義隻是一個外戚的管家而已。如今他範弘道在京城也是有名的人物,眾目睽睽之下總不能傳出逢迎外戚的名聲吧?
鄭昭義皮笑肉不笑的點點頭,先開口道:“範先生許久不見,不想今日巧遇!我家主人來法廣寺上香,欲借此院落留宿,還望範先生行個方便,將房間讓與我家主人。”
範弘道冷笑道:“說是相讓,其實與驅趕有何兩樣?這院中幾間房,在下隻住了西廂。其他房舍客人既然都被你們趕走,那你們盡可去住,在下又有什麽本事攔著你?”
“明人不說暗話,在這法廣寺一畝三分地上,你範先生也沒什麽可依仗的。”說到這裏,鄭昭義又看了眼範弘道身後的李小娘子,上上次他就是忽視這個小娘子然後吃了大虧,所以又補充道:“你也看到了,今日鄭家人數眾多,還是要三思而行。”
鄭昭義的意思就是威脅,你範弘道在這“深山老廟”裏勢單力孤,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什麽能耐急切間也用不上,就算有李小娘子傍身,能打得過一堆人嗎?
最理想的結果就是把範弘道嚇住,然後主動退讓,不戰而屈人之兵最是上策。所以鄭管事鄭大爺希望範弘道能理性思考問題,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
為了強化這種威懾,鄭管事特意招了招手,頓時有三五個鄭府家丁從不遠處走過來,站在了鄭管事左右。
範弘道哈哈一笑,轉而向四周說:“請諸君評個理,這國舅家來了便要趕人出去,不然就威逼脅迫,到底有沒有理?”
前文說過,京師寺廟往往兼營客舍生意,很多讀書人就寄宿在寺廟中,法廣寺也不例外。此刻範弘道與鄭管事起了衝突,就有些同住在廟裏的讀書人在旁邊圍觀了。
範弘道說請大家評理,就是對這些人說的。鄭管事掃了幾眼後並未在意,一團散沙的讀書人有什麽可怕,再說都是外地來的,誰會吃飽撐著跳出來管這莫名其妙的閑事?
這次鄭府突然來法廣寺上香,連主人帶奴仆數十人,所以動靜極大,驚擾了許多住客,也有很多人被強迫讓地方,對此自然是有看法的。此時聽到範弘道問大家評理,自然就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鄭管事繼續不在意,他們敢做就不怕幾句議論,但幾句議論又能解決什麽問題?鄭管事又對家丁吩咐道,隻管盯著範弘道和李小娘子,不需要管別人。
李小娘子也看出情勢不對,悄聲對範弘道說:“打是打不過了,範先生你先走,奴家在後麵想法子攔著。”範弘道輕輕搖頭,“打不過也不用逃,還有辦法。我們讀書人向來都是動嘴的,能吵吵就絕不動手,吵不過了再跑。”
李小娘子聞言下意識問道:“吵贏他們就有用?”範弘道又說:“我們讀書人都是要看臉的,考驗我這張臉的時候到了。”
隨後範弘道對周圍士子拱了拱手:“在下金陵範弘道也,今日做個小東道,請諸君入院品茶,坐而論道!”就這一句話,範弘道再不多說,兩眼朝天傲然而立。
這時候周圍有那麽十幾個讀書人,聽到範弘道自報來曆,登時像是發現了新世界,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他就是範弘道?”“前陣子連續鬧了禮部的那個範弘道?”“詩集頗為可觀,值得一談。”
要說名氣,範弘道在京師讀書人圈子裏的名氣當真不小,事跡是一方麵,詩集時另一方麵。這百年來很少有人能以秀才監生身份,在京師屢屢鬧出驚天動地大動靜的事情,所以說是傳奇也不為過。
從外地來京師的讀書人,一般都喜歡交遊,對象主要有三類,一是同鄉前輩,二是各種名人,三是高官顯貴。範弘道顯然是能算作第二種的,若連範弘道都不是名人,那他同等級的人裏就沒誰能算名人了,大明建國以來的最強監生不是吹的。
因而這十幾個讀書人從圍觀事情漸漸變成了圍觀範弘道個人,站位也漸漸靠攏過去,圍住了範弘道。有性子急的,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開始詢問。
李小娘子微微驚愕,讀書人的臉真這麽管用?但同時也鬆了口氣,原來範先生所說的賣臉就是這個意思,目前看起來賣臉算是成功了。她也看出來了,這十幾個人等於是被範先生機敏的拉過來當護身符了,
鄭管事帶著四五個家奴麵麵相覷,這下可是令人糾結,自己這邊四五個,對麵十幾個,打起來還不見得誰圍毆誰。他又感覺範弘道的做派怎麽更像是綠林好漢,穿雲一支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院中住了三四人,其他人都被換了地方,如今隻剩一人不肯為了“攀附權貴”讓地方。作為管事鄭昭義鄭大爺自然要找這人來仔細“說道說道”,不承想,這個釘子戶居然是讓他吃過幾次虧的範弘道!
鄭管事瞬間隱隱感到棘手,倒不是說他怕了範弘道,而是先前在範弘道手裏吃過兩次大虧,印象實在深刻,下意識就產生“不好辦”的想法。
當然能做到管事這個位置,鄭昭義考慮問題還是比較全麵或者說理性的。今天他是跟著主人家出來的,也是代表主人家辦事,所以一切行為的衡量準則應該是主人家對自己的看法。
從這個角度出發,鄭管事很快就拿定了主意。他是來為主人家解決難題的,如果見到範弘道後什麽都不做就慫了,回去隻怕要被罵辦事不力,甚至嚴重點還會被認為是丟了國舅的臉麵。所以事必須要辦,就算辦不成也是盡力了。
而範弘道對鄭管事也沒多少畏懼之心,在大明朝廷的生態中,有組織有背景的讀書人其實是不太怕外戚的,更別說鄭昭義隻是一個外戚的管家而已。如今他範弘道在京城也是有名的人物,眾目睽睽之下總不能傳出逢迎外戚的名聲吧?
鄭昭義皮笑肉不笑的點點頭,先開口道:“範先生許久不見,不想今日巧遇!我家主人來法廣寺上香,欲借此院落留宿,還望範先生行個方便,將房間讓與我家主人。”
範弘道冷笑道:“說是相讓,其實與驅趕有何兩樣?這院中幾間房,在下隻住了西廂。其他房舍客人既然都被你們趕走,那你們盡可去住,在下又有什麽本事攔著你?”
“明人不說暗話,在這法廣寺一畝三分地上,你範先生也沒什麽可依仗的。”說到這裏,鄭昭義又看了眼範弘道身後的李小娘子,上上次他就是忽視這個小娘子然後吃了大虧,所以又補充道:“你也看到了,今日鄭家人數眾多,還是要三思而行。”
鄭昭義的意思就是威脅,你範弘道在這“深山老廟”裏勢單力孤,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什麽能耐急切間也用不上,就算有李小娘子傍身,能打得過一堆人嗎?
最理想的結果就是把範弘道嚇住,然後主動退讓,不戰而屈人之兵最是上策。所以鄭管事鄭大爺希望範弘道能理性思考問題,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
為了強化這種威懾,鄭管事特意招了招手,頓時有三五個鄭府家丁從不遠處走過來,站在了鄭管事左右。
範弘道哈哈一笑,轉而向四周說:“請諸君評個理,這國舅家來了便要趕人出去,不然就威逼脅迫,到底有沒有理?”
前文說過,京師寺廟往往兼營客舍生意,很多讀書人就寄宿在寺廟中,法廣寺也不例外。此刻範弘道與鄭管事起了衝突,就有些同住在廟裏的讀書人在旁邊圍觀了。
範弘道說請大家評理,就是對這些人說的。鄭管事掃了幾眼後並未在意,一團散沙的讀書人有什麽可怕,再說都是外地來的,誰會吃飽撐著跳出來管這莫名其妙的閑事?
這次鄭府突然來法廣寺上香,連主人帶奴仆數十人,所以動靜極大,驚擾了許多住客,也有很多人被強迫讓地方,對此自然是有看法的。此時聽到範弘道問大家評理,自然就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鄭管事繼續不在意,他們敢做就不怕幾句議論,但幾句議論又能解決什麽問題?鄭管事又對家丁吩咐道,隻管盯著範弘道和李小娘子,不需要管別人。
李小娘子也看出情勢不對,悄聲對範弘道說:“打是打不過了,範先生你先走,奴家在後麵想法子攔著。”範弘道輕輕搖頭,“打不過也不用逃,還有辦法。我們讀書人向來都是動嘴的,能吵吵就絕不動手,吵不過了再跑。”
李小娘子聞言下意識問道:“吵贏他們就有用?”範弘道又說:“我們讀書人都是要看臉的,考驗我這張臉的時候到了。”
隨後範弘道對周圍士子拱了拱手:“在下金陵範弘道也,今日做個小東道,請諸君入院品茶,坐而論道!”就這一句話,範弘道再不多說,兩眼朝天傲然而立。
這時候周圍有那麽十幾個讀書人,聽到範弘道自報來曆,登時像是發現了新世界,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他就是範弘道?”“前陣子連續鬧了禮部的那個範弘道?”“詩集頗為可觀,值得一談。”
要說名氣,範弘道在京師讀書人圈子裏的名氣當真不小,事跡是一方麵,詩集時另一方麵。這百年來很少有人能以秀才監生身份,在京師屢屢鬧出驚天動地大動靜的事情,所以說是傳奇也不為過。
從外地來京師的讀書人,一般都喜歡交遊,對象主要有三類,一是同鄉前輩,二是各種名人,三是高官顯貴。範弘道顯然是能算作第二種的,若連範弘道都不是名人,那他同等級的人裏就沒誰能算名人了,大明建國以來的最強監生不是吹的。
因而這十幾個讀書人從圍觀事情漸漸變成了圍觀範弘道個人,站位也漸漸靠攏過去,圍住了範弘道。有性子急的,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開始詢問。
李小娘子微微驚愕,讀書人的臉真這麽管用?但同時也鬆了口氣,原來範先生所說的賣臉就是這個意思,目前看起來賣臉算是成功了。她也看出來了,這十幾個人等於是被範先生機敏的拉過來當護身符了,
鄭管事帶著四五個家奴麵麵相覷,這下可是令人糾結,自己這邊四五個,對麵十幾個,打起來還不見得誰圍毆誰。他又感覺範弘道的做派怎麽更像是綠林好漢,穿雲一支箭,千軍萬馬來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