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雙都製
大唐:開局搶了文成公主 作者:ABC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過了十日,一行人便來到了洛陽。
來洛陽,這當然不是魏硯心血來潮,而是李二深感長安城人口已經有點多。
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狹鄉。
何謂狹鄉,就是人地矛盾比較突出的地方。
就拿現在長安城來說,就有兩萬戶,每戶就算他五個人, 也就是十萬人,是明確處於溫飽線邊緣的。
要想在大唐活得好,至少你得有二十七畝土地。
如果少於二十七畝,你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所謂入不敷出,就是還要動用以前的存糧,才有可能熬得過這一年。
這是以一口之家五個人來算的。
那要是這五口之家,近幾年再添一個大胖娃。
你說, 接下來是不是就是要餓肚子?
說實話, 大唐表麵上看沒什麽, 但是隻要隨便來一個自然災害,就有很多窮人可能要撐不住。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為什麽李治、武才人要遷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為了擺脫關中元老貴族的控製。
實際上,是關中真的無米,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已經到了極致。
不然某一年,也不用在路上就餓死人。
這都是人口提高所帶來的資源壓力。
古人不懂什麽數據分析,或者說本身關中本位的政策,就限製了他們的想法。
其實……
整個關內道能容納的人口真的很有限。
魏硯覺得,是該遷徙點人口出來了。
畢竟,這麽多人, 擠在一個繁華富庶的地方, 卻根本吃不飽,那也沒什麽意思不是?
雖說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 離開故土是不好的。
但是不離開,一個自然災害過來,你就會斷子絕孫。
因此……
這一次來洛陽, 魏硯其實是來視察民情的。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順便規劃鐵路路線。
以及,再看看洛陽宮。
如果洛陽宮由他來修,完全可以節省數十萬民力。
畢竟……
李雪雁都已經見識過他的能力。
隻不過……
這宮殿說實話,不太好修。
……
之前路過洛陽的時候,都沒怎麽仔細看過洛陽宮。
如今,倒是有機會仔細地看看。
洛陽宮中也有宮女、內侍,隻不過……並不多。
“你說,要是把洛陽宮修一修,再搬過來洛陽住怎樣?”
魏硯問城陽。
“洛陽大街上都沒什麽人,跟長安城比差遠了,為什麽要搬過來住?”
城陽也是很自然地問道。
“因為長安城的人已經夠多了,關中本位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創建兩個國際性的大都會,才是接下來應該要做的。”
城陽不懂魏硯說的是什麽。
不過大概意思還是能明白。
那就是一個長安城已經不夠了,還要再多一個洛陽。
“累不累?”
見城陽好像有點累的樣子。
“我背你。”
魏硯便道。
隻能說……
四周都有人看著呢。
倒是有宮丞上來道:“要不,還是下官去找人要一個步輦來吧。”
魏硯:“也好!”
沒發現,這宮丞還挺會來事。
不過也對。
守著一個空空的洛陽宮,平常最多混個低保,這升官之日,前途茫茫。
現在定國公、駙馬親臨,城陽公主也在,不得趕緊表現一下。
說不定被定國公或者是公主看上,那以後,飛黃騰達,才有機會。
之後魏硯便又跟宮丞了解了一番洛陽宮的曆史。
宮丞還給魏硯也備了一個步輦。
不過魏硯覺得這個就算了。
他還是走路吧,畢竟,讓人給抬著,這太腐朽了,他的良心有點過不去。
感覺自己像地主老財。
當來到乾陽殿的時候。
此時的乾陽殿就隻剩下一些地基。
當年攻入洛陽,李二相當地豪氣,一把火把乾陽殿給燒了。
這敗家的玩意!
現在你看,想重修都重修不來了。
因為需要用到的民力實在是太多了。
那木頭什麽的,都是從江西省運過來的。
你想想那距離。
就光是大殿的一根柱子,就要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
當然了。
有魏硯在,其實什麽問題,都不成問題。
不就是木頭麽,要多少魏硯都能具現多少。
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要怎樣,才能不讓別人知道,這木頭是他做出來的。
或者,知道肯定是知道的。
隻是……
魏硯不想讓這件事,變得那麽轟動。
了解了一下重建乾陽殿的木頭用量,其實說實話,感覺也不算是很離譜。
這工程,魏硯感覺自己說不定可以承包一下。
不過講道理,這修好了,又沒有自己的份。
自己又不能住進來,這就著實是有點可惜。
隨後……
魏硯便給李二寫了一份奏報。
讓李二安排人來計算這工程的木頭用量。
盡快拿出一份方案。
魏硯打算嚐試著,看看能不能重修一下。
……
長安城。
魏硯這一次,應該可以說是代為出巡。
隻是……
李二也沒想到,魏硯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重建洛陽宮上。
要知道,他想重建,群臣都是反對的。
隻能說……
魏硯說不定有什麽辦法吧。
立即便讓將作大匠閻立本、閆立德兩兄弟去把之前就曾經計算過的資料,都拿了出來。
包括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木材都要從哪裏運來。
這些詳細的建築資料其實都有。
然後,便快遞打包給魏硯。
以驛馬的速度,不用十天就能把東西交到魏硯的手上。
魏硯也正好可以休息休息,順便,跟城陽一起沒日沒夜造娃。
並且,讓城陽自己動。
洛陽如今沒什麽權貴。
那也就是說,還能給他一個渾水摸魚的機會。
感覺,他可以在城外具現一大堆的木材出來,然後,大家也就是象征性地搬一搬就好了。
隨後……
魏硯便提出了實都政策,並且建議將大唐的人口以及政治中心東移。
在得知了魏硯的建議後。
大唐群臣都麵麵相覷,這定國公真的是一天天不幹正事。
這不是有鐵路了嗎?
有了鐵路,長安城再養一百萬人口應該沒什麽問題吧。
但有句話是怎麽說的來著,夫以數百萬之眾,而仰給於東南千裏之外,此未為策之得也。
鐵路當然可以讓長安城的人口膨脹到以往無法膨脹到的數字。
但是……
這太過於依賴某一樣東西了,也不好。
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副都,靈活點不也挺好。
而且中原地方那麽大,其實還有很多未開發之地。
放著不用,豈不可惜。
魏硯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
長安。
大唐群臣看著魏硯的報告數據,二十六畝,大唐百姓就要餓死。
其實,這也正恰恰符合李二之前去靈口調查看到的情況。
當時,他看到的一丁受田三十畝,而這個百姓家裏,往往一年辛辛苦苦勞作下來,隻能勉強混個溫飽,一旦要是出自然災害,或者蟲害,農作物減產,就有可能要入不敷出。
李二拿著這份報告,別的不說。
就光是這份數據報告,就足夠讓大唐群臣汗顏。
“你們覺得如何?”
下麵的人麵麵相覷。
然後,這才有一個人出來說道:“可萬一要是把關內道的人口遷徙到洛陽,關內道一旦空虛了怎麽辦?我們實行的是府兵製,如果把人口遷徙出去,就意味,以後可能關內的人口不足,而且,還會讓洛陽變得人口充足,那這洛陽……”
這些都會迎來新的問題。
李二便說道:“那難道……我大唐就這樣守著關中等死了?”
李治這時便道:“兒臣以為,定國公說得有道理,可以按照定國公說的去做。”
李績也表態:“隻是遷徙一部分的百姓出去,就能讓這部分的百姓過得更好。日後,天下兵源也更充足。”
那還能怎麽辦?其他人一看,隻能是同意重建洛陽宮。大唐,以後就是雙都製。
來洛陽,這當然不是魏硯心血來潮,而是李二深感長安城人口已經有點多。
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狹鄉。
何謂狹鄉,就是人地矛盾比較突出的地方。
就拿現在長安城來說,就有兩萬戶,每戶就算他五個人, 也就是十萬人,是明確處於溫飽線邊緣的。
要想在大唐活得好,至少你得有二十七畝土地。
如果少於二十七畝,你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所謂入不敷出,就是還要動用以前的存糧,才有可能熬得過這一年。
這是以一口之家五個人來算的。
那要是這五口之家,近幾年再添一個大胖娃。
你說, 接下來是不是就是要餓肚子?
說實話, 大唐表麵上看沒什麽, 但是隻要隨便來一個自然災害,就有很多窮人可能要撐不住。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為什麽李治、武才人要遷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為了擺脫關中元老貴族的控製。
實際上,是關中真的無米,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已經到了極致。
不然某一年,也不用在路上就餓死人。
這都是人口提高所帶來的資源壓力。
古人不懂什麽數據分析,或者說本身關中本位的政策,就限製了他們的想法。
其實……
整個關內道能容納的人口真的很有限。
魏硯覺得,是該遷徙點人口出來了。
畢竟,這麽多人, 擠在一個繁華富庶的地方, 卻根本吃不飽,那也沒什麽意思不是?
雖說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 離開故土是不好的。
但是不離開,一個自然災害過來,你就會斷子絕孫。
因此……
這一次來洛陽, 魏硯其實是來視察民情的。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順便規劃鐵路路線。
以及,再看看洛陽宮。
如果洛陽宮由他來修,完全可以節省數十萬民力。
畢竟……
李雪雁都已經見識過他的能力。
隻不過……
這宮殿說實話,不太好修。
……
之前路過洛陽的時候,都沒怎麽仔細看過洛陽宮。
如今,倒是有機會仔細地看看。
洛陽宮中也有宮女、內侍,隻不過……並不多。
“你說,要是把洛陽宮修一修,再搬過來洛陽住怎樣?”
魏硯問城陽。
“洛陽大街上都沒什麽人,跟長安城比差遠了,為什麽要搬過來住?”
城陽也是很自然地問道。
“因為長安城的人已經夠多了,關中本位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創建兩個國際性的大都會,才是接下來應該要做的。”
城陽不懂魏硯說的是什麽。
不過大概意思還是能明白。
那就是一個長安城已經不夠了,還要再多一個洛陽。
“累不累?”
見城陽好像有點累的樣子。
“我背你。”
魏硯便道。
隻能說……
四周都有人看著呢。
倒是有宮丞上來道:“要不,還是下官去找人要一個步輦來吧。”
魏硯:“也好!”
沒發現,這宮丞還挺會來事。
不過也對。
守著一個空空的洛陽宮,平常最多混個低保,這升官之日,前途茫茫。
現在定國公、駙馬親臨,城陽公主也在,不得趕緊表現一下。
說不定被定國公或者是公主看上,那以後,飛黃騰達,才有機會。
之後魏硯便又跟宮丞了解了一番洛陽宮的曆史。
宮丞還給魏硯也備了一個步輦。
不過魏硯覺得這個就算了。
他還是走路吧,畢竟,讓人給抬著,這太腐朽了,他的良心有點過不去。
感覺自己像地主老財。
當來到乾陽殿的時候。
此時的乾陽殿就隻剩下一些地基。
當年攻入洛陽,李二相當地豪氣,一把火把乾陽殿給燒了。
這敗家的玩意!
現在你看,想重修都重修不來了。
因為需要用到的民力實在是太多了。
那木頭什麽的,都是從江西省運過來的。
你想想那距離。
就光是大殿的一根柱子,就要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
當然了。
有魏硯在,其實什麽問題,都不成問題。
不就是木頭麽,要多少魏硯都能具現多少。
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要怎樣,才能不讓別人知道,這木頭是他做出來的。
或者,知道肯定是知道的。
隻是……
魏硯不想讓這件事,變得那麽轟動。
了解了一下重建乾陽殿的木頭用量,其實說實話,感覺也不算是很離譜。
這工程,魏硯感覺自己說不定可以承包一下。
不過講道理,這修好了,又沒有自己的份。
自己又不能住進來,這就著實是有點可惜。
隨後……
魏硯便給李二寫了一份奏報。
讓李二安排人來計算這工程的木頭用量。
盡快拿出一份方案。
魏硯打算嚐試著,看看能不能重修一下。
……
長安城。
魏硯這一次,應該可以說是代為出巡。
隻是……
李二也沒想到,魏硯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重建洛陽宮上。
要知道,他想重建,群臣都是反對的。
隻能說……
魏硯說不定有什麽辦法吧。
立即便讓將作大匠閻立本、閆立德兩兄弟去把之前就曾經計算過的資料,都拿了出來。
包括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木材都要從哪裏運來。
這些詳細的建築資料其實都有。
然後,便快遞打包給魏硯。
以驛馬的速度,不用十天就能把東西交到魏硯的手上。
魏硯也正好可以休息休息,順便,跟城陽一起沒日沒夜造娃。
並且,讓城陽自己動。
洛陽如今沒什麽權貴。
那也就是說,還能給他一個渾水摸魚的機會。
感覺,他可以在城外具現一大堆的木材出來,然後,大家也就是象征性地搬一搬就好了。
隨後……
魏硯便提出了實都政策,並且建議將大唐的人口以及政治中心東移。
在得知了魏硯的建議後。
大唐群臣都麵麵相覷,這定國公真的是一天天不幹正事。
這不是有鐵路了嗎?
有了鐵路,長安城再養一百萬人口應該沒什麽問題吧。
但有句話是怎麽說的來著,夫以數百萬之眾,而仰給於東南千裏之外,此未為策之得也。
鐵路當然可以讓長安城的人口膨脹到以往無法膨脹到的數字。
但是……
這太過於依賴某一樣東西了,也不好。
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副都,靈活點不也挺好。
而且中原地方那麽大,其實還有很多未開發之地。
放著不用,豈不可惜。
魏硯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
長安。
大唐群臣看著魏硯的報告數據,二十六畝,大唐百姓就要餓死。
其實,這也正恰恰符合李二之前去靈口調查看到的情況。
當時,他看到的一丁受田三十畝,而這個百姓家裏,往往一年辛辛苦苦勞作下來,隻能勉強混個溫飽,一旦要是出自然災害,或者蟲害,農作物減產,就有可能要入不敷出。
李二拿著這份報告,別的不說。
就光是這份數據報告,就足夠讓大唐群臣汗顏。
“你們覺得如何?”
下麵的人麵麵相覷。
然後,這才有一個人出來說道:“可萬一要是把關內道的人口遷徙到洛陽,關內道一旦空虛了怎麽辦?我們實行的是府兵製,如果把人口遷徙出去,就意味,以後可能關內的人口不足,而且,還會讓洛陽變得人口充足,那這洛陽……”
這些都會迎來新的問題。
李二便說道:“那難道……我大唐就這樣守著關中等死了?”
李治這時便道:“兒臣以為,定國公說得有道理,可以按照定國公說的去做。”
李績也表態:“隻是遷徙一部分的百姓出去,就能讓這部分的百姓過得更好。日後,天下兵源也更充足。”
那還能怎麽辦?其他人一看,隻能是同意重建洛陽宮。大唐,以後就是雙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