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安排孫傳庭在自己府內養傷,同時派出探馬前去潼關和華陰打探,第三天就得到了確切消息,潼關與華陰確實被一股不明人馬占據,而且這股人馬與眾不同,他們不搶劫百姓,不毀壞城池,占住了就不走,華陰城內仍舊是商賈往來,與平時無異。
聽了稟報,洪承疇感覺不同尋常,便去找孫傳庭,想更清楚地問問。二人剛談了幾句,有人匆忙跑來,遞給洪承疇一張告示,當頭五個大字,秦王討明文。
洪承疇冷笑一聲:“死了掃地王,混天王,一字王,整齊王,又出來個秦王,不過這位秦王的架子比那幾個大得多,居然還炮製了一篇檄文。念來聽聽。”
仆人接過告示,高聲朗讀:自三皇治世,五帝分倫,德天恩地,皓月赤心。本當福至生靈,澤披萬民,然後來帝王,少有賢良,不外後主失德,便效煬帝無倫。眾生倒懸,社稷丘墳,人神之所不容,天地之所共憤。有明一朝,傳至崇禎,昏聵愚氓,毒絕貪吝,迎金兵於京輔,殺督師於九門。妄顧千家之士女,何談萬裏之山林。幸有我大秦賢王贏政,握不死之靈珠,縱躍千年,破土重臨。率十萬複生之熊虎,發百代耀武之雄魂。謀士有張儀範雎之劃策,大將有白起王翦之統軍。兵強馬壯,虎躍龍賁,再舉玄旗,重定三秦,有奮發之壯士,武勇之軍門,或卷甲來投,或執兵而進,必當倒履而迎,舉案相親。傳檄到處,鹹眾知聞,且看明日之黎庶,竟是誰家之臣民!
讀完了,洪承疇赫然站起,驚問了一聲:“這是誰人的手筆?竟如此大氣磅薄!”
仆人回答:“據說是出自一個叫李岩的少年手中。”
洪承疇脫口叫道:“一個少年?豈會有如此氣魄!孫大人,這篇檄文一韻到底,痛快淋漓,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孫傳庭也是文人出身,自然聽得出來:“文章是很好,可是裏麵所說的,卻是不著邊際。什麽大秦賢王贏政,張儀範雎,白起王翦,哼哼,都是秦朝人物,兩千年前的人,怎麽可能活到如今?還有什麽不死之靈珠,我看定是虛張聲勢,妖言惑眾。”
洪承疇點頭:“不過這位秦王倒蠻有創意,別人造反,都起外號,什麽劉備,薛仁貴,曹操,他不光自己起名叫贏政,居然還讓手下叫什麽白起張儀,整得煞有介事,令人可發一笑。”
孫傳庭卻有些憂心:“大人切莫輕敵,這股反賊能襲取潼關和華陰,定是早有預謀,他們在華陰縣暗中積蓄力量足有多半年之久,甫一發力,就將兩個重要關城取了,我們不能小視。”
洪承疇道:“孫大人所慮極是。你放心,探馬已經探得敵軍並沒有十萬之眾,守潼關的約莫兩三千人,在華陰城中的,最多不過一萬人。”
孫傳庭問了一句:“探來的消息不會有誤麽?”
洪承疇道:“華陰城中的軍營,最多隻能駐紮兩千五百人,因此敵軍大部分都駐防在城外,探馬數過了,每次造飯,他們約莫五百個灶。”
孫傳庭沉吟道:“一灶能做十個人的飯,五百個灶,就是五千人,加上城裏的,最多不過八千。”洪承疇道:“再加上潼關的兩三千人,他們最多也到不了一萬二千人。”孫傳庭道:“眼下是這些,可時間一長,他們必定招兵買馬,實力會大大增長。”
洪承疇一笑:“因此,我們絕不能給他們太長的時間。我已經下令,賀虎臣,賀人龍,白廣恩等將星夜率兵趕往華陰,這三位總兵手下各有五千精兵,全力攻取華陰,必能攻克。華陰一破,潼關也就唾手而得了。”
孫傳庭想了想:“大人怎麽不派曹文詔?他離得也很近。”
洪承疇道:“曹總兵正在追擊紫金梁,已經到了山西。在那裏,有他和左良玉,應當很快就能剿滅亂賊。”
孫傳庭看看那張告示:“這件事要不要上奏皇帝得知?”
洪承疇笑了笑:“小醜跳梁,不久自滅,用不著麻煩皇帝了。等到滅了他,再行上奏,到時候盡可以把奏章寫得滑稽一些,以博皇帝一笑。他老人家怕是很久都沒有笑過了。”
不提明軍這邊,再說李岩。當張儀讓他寫這篇檄文時,他沒有推托,可是聽張儀說出檄文的大意時,他驚呆了。
李岩萬萬想不到,自己身邊的人,居然都是活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張儀也沒瞞他,說是秦王用不死之藥,將他們複活了過來,聽得李岩目眩神馳。他在史書上無數次見過這些人的名字,可萬萬想不到,如今這些人竟然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眼前。
於是他在很短的時間裏,就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幹人,做一番大事業。眼下的明朝,已經氣數將近,無可挽救,自己一番治國安民的大誌,看來隻有著落在這些人身上了。
因此李岩將自己數年以來的見聞,以及平生所學都施展了出來,這篇檄文寫得如同天河倒傾,一泄千裏,寫完之後張儀看過,也不禁拍掌稱快。於是拿給秦王看,秦王龍心大悅,下令一字不改,立刻抄寫數百張,四處張貼出去。一時間整個陝西,連同山西河南甘肅等省,各個縣城府郡都貼上了這篇檄文,所見到的人無不議論紛紛,其中很多人不相信,可是也有很多人心馳神往,秦王有不死之靈珠的說法,不徑而走,不到十天就傳遍了北方各省。
自從寫了檄文,李岩在秦軍中便有了立足之地,大家都知道這位小才子文采風流,提筆成文。秦王對他也越來越看重,為此還特意封賞了李敢,如果不是他在路上救回李岩,哪裏有今天這篇檄文。
李岩對李敢也很尊敬,一來是救命恩人,二來同是姓李,不自覺得就親上加親。李敢也很喜歡這個少年人,兩個人常在一處談心。
這天李敢拉著李岩來到城中的土地廟裏,說要與他結拜為兄弟,李岩二話沒說就應允了。兩個人焚香起誓,就在廟裏拜了兄弟。不用說,李岩是弟弟,李敢是大哥。
等拜完了,李敢這才說起自己的心事,自從占領華陰城以來,李敢已經到倩娘家去了好幾趟,為的是登門求親,可是倩娘死活也不答應,隻說為丈夫守節,這輩子再也不嫁了。
李敢也沒辦法,隻好求助李岩,看這位博古通今的小才子,有什麽主意沒有。
李岩聽了暗笑,他早從別人嘴裏知道了這回事,此事在秦軍中已經傳開了,大家都知道華陰城中有一位小寡婦,長得和李敢的未婚妻一般無二,沒準就是特意轉世來等他的。大家既是驚奇,又為李敢高興,因為這樣的事,不要說一千年,就算再活一萬年,也不一定能遇上。
等李敢說完了,李岩這才開口:“大哥,你是要幫人家,還是要害人家?”李敢一下子愣住:“害人家?我怎麽會想害她?”李岩道:“既然你不想害她,那就我勸你,暫且不要去求親。”
李敢不明白了:“倩娘死了丈夫,為什麽不能另嫁?她又沒有孩子,難道一個人孤單到死?這是什麽道理!”
李岩知道,在秦國時,婦女另嫁不是什麽希罕事。那時候中國的民風,遠遠比明代開放得多。秦人對於女性的貞操,甚至都不怎麽看重。更何況改嫁了。可是眼下不能以這個為借口,因為李敢雖然活在明代,可還是個秦人。說這個他不會理解的,因此隻好另找借口。
他想了想:“從長遠看,大王如今剛剛打明旗號,隻占據了一個華陰城,小小地盤,不久就會有明軍前來攻打,對不對?”
李敢點頭:“兄弟說得對。白起將軍也想到了。”
聽了稟報,洪承疇感覺不同尋常,便去找孫傳庭,想更清楚地問問。二人剛談了幾句,有人匆忙跑來,遞給洪承疇一張告示,當頭五個大字,秦王討明文。
洪承疇冷笑一聲:“死了掃地王,混天王,一字王,整齊王,又出來個秦王,不過這位秦王的架子比那幾個大得多,居然還炮製了一篇檄文。念來聽聽。”
仆人接過告示,高聲朗讀:自三皇治世,五帝分倫,德天恩地,皓月赤心。本當福至生靈,澤披萬民,然後來帝王,少有賢良,不外後主失德,便效煬帝無倫。眾生倒懸,社稷丘墳,人神之所不容,天地之所共憤。有明一朝,傳至崇禎,昏聵愚氓,毒絕貪吝,迎金兵於京輔,殺督師於九門。妄顧千家之士女,何談萬裏之山林。幸有我大秦賢王贏政,握不死之靈珠,縱躍千年,破土重臨。率十萬複生之熊虎,發百代耀武之雄魂。謀士有張儀範雎之劃策,大將有白起王翦之統軍。兵強馬壯,虎躍龍賁,再舉玄旗,重定三秦,有奮發之壯士,武勇之軍門,或卷甲來投,或執兵而進,必當倒履而迎,舉案相親。傳檄到處,鹹眾知聞,且看明日之黎庶,竟是誰家之臣民!
讀完了,洪承疇赫然站起,驚問了一聲:“這是誰人的手筆?竟如此大氣磅薄!”
仆人回答:“據說是出自一個叫李岩的少年手中。”
洪承疇脫口叫道:“一個少年?豈會有如此氣魄!孫大人,這篇檄文一韻到底,痛快淋漓,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孫傳庭也是文人出身,自然聽得出來:“文章是很好,可是裏麵所說的,卻是不著邊際。什麽大秦賢王贏政,張儀範雎,白起王翦,哼哼,都是秦朝人物,兩千年前的人,怎麽可能活到如今?還有什麽不死之靈珠,我看定是虛張聲勢,妖言惑眾。”
洪承疇點頭:“不過這位秦王倒蠻有創意,別人造反,都起外號,什麽劉備,薛仁貴,曹操,他不光自己起名叫贏政,居然還讓手下叫什麽白起張儀,整得煞有介事,令人可發一笑。”
孫傳庭卻有些憂心:“大人切莫輕敵,這股反賊能襲取潼關和華陰,定是早有預謀,他們在華陰縣暗中積蓄力量足有多半年之久,甫一發力,就將兩個重要關城取了,我們不能小視。”
洪承疇道:“孫大人所慮極是。你放心,探馬已經探得敵軍並沒有十萬之眾,守潼關的約莫兩三千人,在華陰城中的,最多不過一萬人。”
孫傳庭問了一句:“探來的消息不會有誤麽?”
洪承疇道:“華陰城中的軍營,最多隻能駐紮兩千五百人,因此敵軍大部分都駐防在城外,探馬數過了,每次造飯,他們約莫五百個灶。”
孫傳庭沉吟道:“一灶能做十個人的飯,五百個灶,就是五千人,加上城裏的,最多不過八千。”洪承疇道:“再加上潼關的兩三千人,他們最多也到不了一萬二千人。”孫傳庭道:“眼下是這些,可時間一長,他們必定招兵買馬,實力會大大增長。”
洪承疇一笑:“因此,我們絕不能給他們太長的時間。我已經下令,賀虎臣,賀人龍,白廣恩等將星夜率兵趕往華陰,這三位總兵手下各有五千精兵,全力攻取華陰,必能攻克。華陰一破,潼關也就唾手而得了。”
孫傳庭想了想:“大人怎麽不派曹文詔?他離得也很近。”
洪承疇道:“曹總兵正在追擊紫金梁,已經到了山西。在那裏,有他和左良玉,應當很快就能剿滅亂賊。”
孫傳庭看看那張告示:“這件事要不要上奏皇帝得知?”
洪承疇笑了笑:“小醜跳梁,不久自滅,用不著麻煩皇帝了。等到滅了他,再行上奏,到時候盡可以把奏章寫得滑稽一些,以博皇帝一笑。他老人家怕是很久都沒有笑過了。”
不提明軍這邊,再說李岩。當張儀讓他寫這篇檄文時,他沒有推托,可是聽張儀說出檄文的大意時,他驚呆了。
李岩萬萬想不到,自己身邊的人,居然都是活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張儀也沒瞞他,說是秦王用不死之藥,將他們複活了過來,聽得李岩目眩神馳。他在史書上無數次見過這些人的名字,可萬萬想不到,如今這些人竟然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眼前。
於是他在很短的時間裏,就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幹人,做一番大事業。眼下的明朝,已經氣數將近,無可挽救,自己一番治國安民的大誌,看來隻有著落在這些人身上了。
因此李岩將自己數年以來的見聞,以及平生所學都施展了出來,這篇檄文寫得如同天河倒傾,一泄千裏,寫完之後張儀看過,也不禁拍掌稱快。於是拿給秦王看,秦王龍心大悅,下令一字不改,立刻抄寫數百張,四處張貼出去。一時間整個陝西,連同山西河南甘肅等省,各個縣城府郡都貼上了這篇檄文,所見到的人無不議論紛紛,其中很多人不相信,可是也有很多人心馳神往,秦王有不死之靈珠的說法,不徑而走,不到十天就傳遍了北方各省。
自從寫了檄文,李岩在秦軍中便有了立足之地,大家都知道這位小才子文采風流,提筆成文。秦王對他也越來越看重,為此還特意封賞了李敢,如果不是他在路上救回李岩,哪裏有今天這篇檄文。
李岩對李敢也很尊敬,一來是救命恩人,二來同是姓李,不自覺得就親上加親。李敢也很喜歡這個少年人,兩個人常在一處談心。
這天李敢拉著李岩來到城中的土地廟裏,說要與他結拜為兄弟,李岩二話沒說就應允了。兩個人焚香起誓,就在廟裏拜了兄弟。不用說,李岩是弟弟,李敢是大哥。
等拜完了,李敢這才說起自己的心事,自從占領華陰城以來,李敢已經到倩娘家去了好幾趟,為的是登門求親,可是倩娘死活也不答應,隻說為丈夫守節,這輩子再也不嫁了。
李敢也沒辦法,隻好求助李岩,看這位博古通今的小才子,有什麽主意沒有。
李岩聽了暗笑,他早從別人嘴裏知道了這回事,此事在秦軍中已經傳開了,大家都知道華陰城中有一位小寡婦,長得和李敢的未婚妻一般無二,沒準就是特意轉世來等他的。大家既是驚奇,又為李敢高興,因為這樣的事,不要說一千年,就算再活一萬年,也不一定能遇上。
等李敢說完了,李岩這才開口:“大哥,你是要幫人家,還是要害人家?”李敢一下子愣住:“害人家?我怎麽會想害她?”李岩道:“既然你不想害她,那就我勸你,暫且不要去求親。”
李敢不明白了:“倩娘死了丈夫,為什麽不能另嫁?她又沒有孩子,難道一個人孤單到死?這是什麽道理!”
李岩知道,在秦國時,婦女另嫁不是什麽希罕事。那時候中國的民風,遠遠比明代開放得多。秦人對於女性的貞操,甚至都不怎麽看重。更何況改嫁了。可是眼下不能以這個為借口,因為李敢雖然活在明代,可還是個秦人。說這個他不會理解的,因此隻好另找借口。
他想了想:“從長遠看,大王如今剛剛打明旗號,隻占據了一個華陰城,小小地盤,不久就會有明軍前來攻打,對不對?”
李敢點頭:“兄弟說得對。白起將軍也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