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前麵出現了一條河,河水奔湧,戰馬無法泅渡。河上僅有兩座木橋。
高迎祥命令人馬快速過橋,然後自己組織剩下的弓箭手與長槍手,排成陣型,堵住追趕而來的曹文詔。
曹文詔外表粗豪,內心卻是個極精細的將領,他一瞧前麵有大河攔路,農民軍正在過橋,本想衝過來,將沒渡河的農民軍全部壓進水裏,但是一瞧高迎祥親自斷後,組織了數千弓兵和長槍手,嚴陣以待,不由得皺了皺眉,喝令人馬緩行。
他的關寧鐵騎也已經追了大半天,戰馬也有些疲累,衝不起來了。一旦騎兵沒有了速度優勢,衝擊力大打折扣,那麽敵人的長槍兵完全可以將自己擋住,殺傷不少。
曹文詔隻有三千騎兵,他不想冒險,於是喝止了人馬的追擊。
他心裏早已打算定了,僅僅是暫時停止了追擊而已。等農民軍渡過河去之後,自己也歇息夠了,到時候再尾隨追殺,一樣可以大勝。
騎兵打步兵,奔襲是巨大的優勢。
一看曹文詔不追了,高迎祥這才鬆了口氣,他命令斷後的人馬,緩緩而撤,過了河之後,將木橋拆去。
高迎祥也是一位極有頭腦的主帥,他知道,這個時候要是光想著逃走,人馬還是要亂,曹文詔肯定趁機殺過來,這條河並不太寬,搭起幾座浮橋還是很簡單的事情。
因此他下令,就地紮營。
農民軍跑了半日,確實需要休息一下了,於是開始在河對岸不遠處紮下大寨。
此時高迎祥的親兵衛隊,已經帶著白起等人來找他了。
雙方一見麵,高迎祥先是給李岩紅娘子白起等人施禮,請他們大帳中就坐。
高迎祥不是笨人,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是非常需要幫助的,更何況秦軍與農民軍並沒有明著決裂,說穿了隻不過是分道揚鏢。
李岩等人也不希望雙方鬧得太僵,一見闖王很是客氣,也就還照著原來同盟時的語氣對答。
雙方一起進了大帳,還沒坐下,有斥候來報,官軍已經在河那邊紮營,而且看樣子洪承疇也到了。
兩方麵的人馬,隻隔著一條河。
高迎祥脫去甲胄,派人上茶,然後他與手下幾員大將,連同李岩白起等人一起落座。
此時高迎祥算是剛剛站穩腳跟,總比讓官軍追著跑好得多。他手下的人正在挖濠溝設鹿柴,阻擋官軍進攻。
大家喝了點水,沒時間多敘談以前的事,高迎祥隻是簡單問了問李岩他們為何能來這裏。李岩也不隱瞞,將自己的事簡單說了說。
高迎祥心頭暗喜:這可是天意。
由於失了秦軍這個外援,農民軍有點孤掌難鳴,分兵之後,張獻忠羅汝才和高迎祥都打不過官軍,於是一路慘敗,想要逃到河南。畢竟河南那邊有闖塌天他們,可以接應一下。
可是眼下洪承疇追得太緊,後麵又臨著潼關,如果沒有洪承疇,他這幾萬人馬拿下潼關應當不成問題,但是洪承疇是不會讓他得逞的,到時候他與潼關守軍必定會前後夾擊。到時候自己前有雄關攔路,後有勁敵猛攻,全軍覆滅的可能性很大。
正好這個時候,李岩與白起到了他的軍中,這可是天公做美。
於是高迎祥覺得,應該好生利用這個機會。想到此,他說道:“李公子數次大難不死,合當做一番大事業。說起來那次在西安城下,我也是被逼無奈,手下人不肯罷休,再加上羅帥一力主張,竟然帶著人馬前去攻城,將我們剛剛結成的聯盟打破了,一想到這個,我是悔恨不及啊。”
李岩聽他認錯,暗想不管是不是真心話,畢竟還是不明著翻臉得好,於是也道:“闖王不必自責,咱們現在仍舊是聯盟嘛。如果不是闖王的人馬護著,我們隻怕根本撤不下來,早當了官軍的刀下鬼了。”
高迎祥一聽,心下安定了許多。於是說道:“眼下陝西十室九空,農民軍在此,發展不易,我與另幾路人馬商定,要打進河南,這樣對秦軍也有好處,隻要我們在河南打得猛,陝西的壓力就會小得多,李公子以為呢?”
李岩點頭:“高闖王之言甚是。隻是眼下你們要進入河南,不會那麽容易吧。洪承疇可不這麽想。”
高迎祥道:“正因如此,我有一個不情之請,可實在說不出口啊。”
李岩道:“高闖王有話盡管說,這是在你的大帳,我們隻是客人。主人有話,有什麽不好說的呢?”高迎祥遲疑了一下,站起身來,向李岩白起等人拱拱手,說道:“事態緊急,我也不繞圈子了,眼下我想率軍出潼關,打進河南。但是潼關守軍不少,更主要的,是洪承疇緊緊尾隨,因此為了避免我軍被夾擊,還望李公子寫一封書,送與秦王,請他支援支援。”
白起在一邊冷然道:“怎麽個支援法?”
高迎祥道:“隻要秦軍出兵,襲擾洪承疇的後方,造成我們與秦軍兩麵夾擊他的態勢,洪承疇為了防備秦軍,一定會分兵。借著這個機會,我率軍猛攻潼關,隻要打開潼關,進河南就一馬平川了。”
白起道:“闖王進了河南,我秦軍呢?獨自麵對洪承疇麽?”
高迎祥道:“我可以留下一部人馬,助秦軍一臂之力。”
白起還想說什麽,但是李岩轉過頭來,向他眨眨眼睛,然後說道:“闖王,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們需要好好商議一下,看能不能拿個萬全之策出來。我想,今天晚上,會給你答複的。”
高迎祥也不好太過勉強,非要他們當場表態,因此說道:“理所應當,理所應當。李公子身上有傷,又一路勞苦,是該多休息一下了。”
他立刻吩咐親兵,帶著李岩等人去休息。
高迎祥將李岩白起等人的營帳放在大營最中間,以防他們逃走,又將白起手下那一百五十名騎兵分割開來,不讓他們連到一起,以免這些人合力出逃。同時他嚴令手下,任何人不得去打擾秦軍,萬一有人想給死在西安城的那幾個兄弟報仇,哪怕殺了秦軍一個人,那麽自己就再也無法向秦王請救兵了。
李岩他們對於高迎祥的安排,心知肚明,也不去管它。畢竟在人家的營裏,隻能聽人家的。
他們回到給自己準備的地方,發現這裏支起了三座大帳,裏麵鋪著獸皮,十分溫暖寬敞。看來高迎祥是用最好的待遇來對待他們了。
幾個人在帳中坐下,早有農民軍送上飯來。李岩的手不方便,紅娘子便一口一口地喂給他吃,看得小青紅生雙頰,而一枝梅卻是低垂著頭,根本不去瞧他們。
大家一邊吃著,白起一邊問李岩:“李公子,高迎祥這明明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如此反複小人,為什麽還要幫他?”
李岩見帳中左右,都是自己人,這才道:“我可不是要幫農民軍,洪承疇勸我投降,如果不降,便要殺頭,我心係秦軍,斷然拒絕,那種情況下,我猶然不懼,何況是曾經的聯盟。”
他說這番話是給白起聽的,因為在他心裏,感覺到秦王始終還是將他做為一個客人,而非一個秦人。
自從白起叛逃的消息被秦王知道以後,李岩跟在秦王身邊,親眼看到他的反應,秦王相信白起,絕不可能背叛秦軍。但是這種信任,是李岩得不到的。雖然秦王很重看他,也重用他,但是遠未達到那種默契。
這種默契可不是***過幾仗,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它有著諸多因素,比如血統,地域,傳承,曆史,很多方麵摻雜在一起,才可以形成的。
很明顯,自己與以上的這些,都不沾邊。因此李岩要想在秦軍中取得信任,必須要表現出對秦軍的忠誠。
白起十分感動,隻是他一般不露聲色,旁人很難看出來。
李岩小小年紀,竟然被鐵鏈穿骨,這種痛苦,一般人很難忍受,再加上死亡的威脅,李岩能挺過來,正說明他對秦軍的忠貞不二。
對於這點,白起相當佩服。於是說道:“是我的失職,才讓你受到這般折磨,等我捉住那姓史的,一定也讓他嚐嚐咱們秦人的手段。”
李岩道:“我要幫的,必然是咱們秦軍。依我看,農民軍打進河南,對秦軍有百利而無一害。”
白起一愣:“這話怎麽說?”
李岩道:“這是因為中原對於明庭的意義,遠比陝西要大得多。”
白起道:“關中不重要麽?”李岩搖頭:“大將軍,你生活的年代是兩千年以前,當時的秦漢,都在關中建都,因此一直到唐代,都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可是經過這麽多年,天下軍事的重點地區早已東移,到了中原地帶。因此洛陽開封等地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自開國以來,先是建都南京,然後又遷到北京,而中原一地,就是連接南北兩京的樞鈕。而且中原的洛陽開封兩地,是明朝重要的戰略基地,那裏有藩王。在洛陽的是福王朱常洵,富甲天下,在開封的是周王朱恭枵,都是明朝重要的藩王。因此河南一地,朝庭視為咽喉地帶。西北隻是手足。”
高迎祥命令人馬快速過橋,然後自己組織剩下的弓箭手與長槍手,排成陣型,堵住追趕而來的曹文詔。
曹文詔外表粗豪,內心卻是個極精細的將領,他一瞧前麵有大河攔路,農民軍正在過橋,本想衝過來,將沒渡河的農民軍全部壓進水裏,但是一瞧高迎祥親自斷後,組織了數千弓兵和長槍手,嚴陣以待,不由得皺了皺眉,喝令人馬緩行。
他的關寧鐵騎也已經追了大半天,戰馬也有些疲累,衝不起來了。一旦騎兵沒有了速度優勢,衝擊力大打折扣,那麽敵人的長槍兵完全可以將自己擋住,殺傷不少。
曹文詔隻有三千騎兵,他不想冒險,於是喝止了人馬的追擊。
他心裏早已打算定了,僅僅是暫時停止了追擊而已。等農民軍渡過河去之後,自己也歇息夠了,到時候再尾隨追殺,一樣可以大勝。
騎兵打步兵,奔襲是巨大的優勢。
一看曹文詔不追了,高迎祥這才鬆了口氣,他命令斷後的人馬,緩緩而撤,過了河之後,將木橋拆去。
高迎祥也是一位極有頭腦的主帥,他知道,這個時候要是光想著逃走,人馬還是要亂,曹文詔肯定趁機殺過來,這條河並不太寬,搭起幾座浮橋還是很簡單的事情。
因此他下令,就地紮營。
農民軍跑了半日,確實需要休息一下了,於是開始在河對岸不遠處紮下大寨。
此時高迎祥的親兵衛隊,已經帶著白起等人來找他了。
雙方一見麵,高迎祥先是給李岩紅娘子白起等人施禮,請他們大帳中就坐。
高迎祥不是笨人,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是非常需要幫助的,更何況秦軍與農民軍並沒有明著決裂,說穿了隻不過是分道揚鏢。
李岩等人也不希望雙方鬧得太僵,一見闖王很是客氣,也就還照著原來同盟時的語氣對答。
雙方一起進了大帳,還沒坐下,有斥候來報,官軍已經在河那邊紮營,而且看樣子洪承疇也到了。
兩方麵的人馬,隻隔著一條河。
高迎祥脫去甲胄,派人上茶,然後他與手下幾員大將,連同李岩白起等人一起落座。
此時高迎祥算是剛剛站穩腳跟,總比讓官軍追著跑好得多。他手下的人正在挖濠溝設鹿柴,阻擋官軍進攻。
大家喝了點水,沒時間多敘談以前的事,高迎祥隻是簡單問了問李岩他們為何能來這裏。李岩也不隱瞞,將自己的事簡單說了說。
高迎祥心頭暗喜:這可是天意。
由於失了秦軍這個外援,農民軍有點孤掌難鳴,分兵之後,張獻忠羅汝才和高迎祥都打不過官軍,於是一路慘敗,想要逃到河南。畢竟河南那邊有闖塌天他們,可以接應一下。
可是眼下洪承疇追得太緊,後麵又臨著潼關,如果沒有洪承疇,他這幾萬人馬拿下潼關應當不成問題,但是洪承疇是不會讓他得逞的,到時候他與潼關守軍必定會前後夾擊。到時候自己前有雄關攔路,後有勁敵猛攻,全軍覆滅的可能性很大。
正好這個時候,李岩與白起到了他的軍中,這可是天公做美。
於是高迎祥覺得,應該好生利用這個機會。想到此,他說道:“李公子數次大難不死,合當做一番大事業。說起來那次在西安城下,我也是被逼無奈,手下人不肯罷休,再加上羅帥一力主張,竟然帶著人馬前去攻城,將我們剛剛結成的聯盟打破了,一想到這個,我是悔恨不及啊。”
李岩聽他認錯,暗想不管是不是真心話,畢竟還是不明著翻臉得好,於是也道:“闖王不必自責,咱們現在仍舊是聯盟嘛。如果不是闖王的人馬護著,我們隻怕根本撤不下來,早當了官軍的刀下鬼了。”
高迎祥一聽,心下安定了許多。於是說道:“眼下陝西十室九空,農民軍在此,發展不易,我與另幾路人馬商定,要打進河南,這樣對秦軍也有好處,隻要我們在河南打得猛,陝西的壓力就會小得多,李公子以為呢?”
李岩點頭:“高闖王之言甚是。隻是眼下你們要進入河南,不會那麽容易吧。洪承疇可不這麽想。”
高迎祥道:“正因如此,我有一個不情之請,可實在說不出口啊。”
李岩道:“高闖王有話盡管說,這是在你的大帳,我們隻是客人。主人有話,有什麽不好說的呢?”高迎祥遲疑了一下,站起身來,向李岩白起等人拱拱手,說道:“事態緊急,我也不繞圈子了,眼下我想率軍出潼關,打進河南。但是潼關守軍不少,更主要的,是洪承疇緊緊尾隨,因此為了避免我軍被夾擊,還望李公子寫一封書,送與秦王,請他支援支援。”
白起在一邊冷然道:“怎麽個支援法?”
高迎祥道:“隻要秦軍出兵,襲擾洪承疇的後方,造成我們與秦軍兩麵夾擊他的態勢,洪承疇為了防備秦軍,一定會分兵。借著這個機會,我率軍猛攻潼關,隻要打開潼關,進河南就一馬平川了。”
白起道:“闖王進了河南,我秦軍呢?獨自麵對洪承疇麽?”
高迎祥道:“我可以留下一部人馬,助秦軍一臂之力。”
白起還想說什麽,但是李岩轉過頭來,向他眨眨眼睛,然後說道:“闖王,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們需要好好商議一下,看能不能拿個萬全之策出來。我想,今天晚上,會給你答複的。”
高迎祥也不好太過勉強,非要他們當場表態,因此說道:“理所應當,理所應當。李公子身上有傷,又一路勞苦,是該多休息一下了。”
他立刻吩咐親兵,帶著李岩等人去休息。
高迎祥將李岩白起等人的營帳放在大營最中間,以防他們逃走,又將白起手下那一百五十名騎兵分割開來,不讓他們連到一起,以免這些人合力出逃。同時他嚴令手下,任何人不得去打擾秦軍,萬一有人想給死在西安城的那幾個兄弟報仇,哪怕殺了秦軍一個人,那麽自己就再也無法向秦王請救兵了。
李岩他們對於高迎祥的安排,心知肚明,也不去管它。畢竟在人家的營裏,隻能聽人家的。
他們回到給自己準備的地方,發現這裏支起了三座大帳,裏麵鋪著獸皮,十分溫暖寬敞。看來高迎祥是用最好的待遇來對待他們了。
幾個人在帳中坐下,早有農民軍送上飯來。李岩的手不方便,紅娘子便一口一口地喂給他吃,看得小青紅生雙頰,而一枝梅卻是低垂著頭,根本不去瞧他們。
大家一邊吃著,白起一邊問李岩:“李公子,高迎祥這明明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如此反複小人,為什麽還要幫他?”
李岩見帳中左右,都是自己人,這才道:“我可不是要幫農民軍,洪承疇勸我投降,如果不降,便要殺頭,我心係秦軍,斷然拒絕,那種情況下,我猶然不懼,何況是曾經的聯盟。”
他說這番話是給白起聽的,因為在他心裏,感覺到秦王始終還是將他做為一個客人,而非一個秦人。
自從白起叛逃的消息被秦王知道以後,李岩跟在秦王身邊,親眼看到他的反應,秦王相信白起,絕不可能背叛秦軍。但是這種信任,是李岩得不到的。雖然秦王很重看他,也重用他,但是遠未達到那種默契。
這種默契可不是***過幾仗,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它有著諸多因素,比如血統,地域,傳承,曆史,很多方麵摻雜在一起,才可以形成的。
很明顯,自己與以上的這些,都不沾邊。因此李岩要想在秦軍中取得信任,必須要表現出對秦軍的忠誠。
白起十分感動,隻是他一般不露聲色,旁人很難看出來。
李岩小小年紀,竟然被鐵鏈穿骨,這種痛苦,一般人很難忍受,再加上死亡的威脅,李岩能挺過來,正說明他對秦軍的忠貞不二。
對於這點,白起相當佩服。於是說道:“是我的失職,才讓你受到這般折磨,等我捉住那姓史的,一定也讓他嚐嚐咱們秦人的手段。”
李岩道:“我要幫的,必然是咱們秦軍。依我看,農民軍打進河南,對秦軍有百利而無一害。”
白起一愣:“這話怎麽說?”
李岩道:“這是因為中原對於明庭的意義,遠比陝西要大得多。”
白起道:“關中不重要麽?”李岩搖頭:“大將軍,你生活的年代是兩千年以前,當時的秦漢,都在關中建都,因此一直到唐代,都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可是經過這麽多年,天下軍事的重點地區早已東移,到了中原地帶。因此洛陽開封等地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自開國以來,先是建都南京,然後又遷到北京,而中原一地,就是連接南北兩京的樞鈕。而且中原的洛陽開封兩地,是明朝重要的戰略基地,那裏有藩王。在洛陽的是福王朱常洵,富甲天下,在開封的是周王朱恭枵,都是明朝重要的藩王。因此河南一地,朝庭視為咽喉地帶。西北隻是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