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並肩而行,進了偏殿,果然,這裏已經擺好了幾張木幾,秦王坐在正堂之上,下麵分了兩排,田見秀的坐位,正是上首第一張。
此時木幾上已經擺好了酒菜,旁邊有侍女,專門給滿酒。
田見秀進來後,隻見兩邊坐了兩人,便是張儀,白起,他是上首第一張座位,挨著他的便是李岩。田見秀見了秦王,首先上前見禮:“大順國駕下製將軍田見秀,見過秦王。”
秦王一擺手:“田將軍遠來辛苦,請坐。”
田見秀謝了坐,然後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又向張儀和白起一拱手:“張丞相,白大將軍,二位別來無恙。田見秀有禮了。”
這二人也還了禮,秦王道:“今日本王略備薄酒,與田將軍洗塵,還請不要客氣。”
田見秀再一次謝過,於是酒席便開始了。
喝了幾杯之後,話便轉入正題,李岩先問:“田將軍此來,一定有要事,想與我家大王麵商吧。”
田見秀笑道:“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田某此來,正是奉了我家陛下之旨,來與貴軍下國書,進一步通好。”
說著,他從懷中將國書取出,有中軍接過,遞呈秦王。
一般來講,國書都是大同小異,那是雙方國家外交的一些辭令,不必太過在意。因此秦王都沒有展開觀看,隻是放在一邊,問道:“本王並未稱帝,不能算是一國,你家陛下,太看重我秦軍了。”
田見秀忙道:“哪裏哪裏,大王與大順軍有天大恩情,我家陛下是時常掛在嘴邊上的。此次稱帝,也是形勢所逼,退回河南之後,所控製的地區,也隻是河南一省而已,與貴軍並無高低上下之分。”
秦王微微點頭,感覺此人很會說話,便道:“除了送國書,田將軍一定還另有使命吧。”
田見秀一笑:“正是,而且這件事,也隻有秦軍方能勝任了。”
白起道:“哦?看來貴方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了。”田見秀道:“那是自然,大將軍也知道,此時我大順軍退至河南,我家陛下在洛陽為帝,而清軍與我漢人的叛徒吳三桂,已經兵臨黃河北岸,不日便要渡過黃河,與我軍決戰。而我軍之所以放棄直隸,也是因為那裏地形不利,而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洛陽易守難攻,正是我軍施展長處的地方。因此我家陛下,已經決定在洛陽與清軍決一死戰。為了能有足夠把握取勝,特派我前來,請大王派出人馬,與我大順軍聯手,共破清軍。清軍破,必然北走,貴我兩軍順勢追擊,必定可以將之趕出山海關之外。隻要滿清韃子一走,我家陛下便以直隸與京城相贈,絕不食言。”
張儀聽了,眼珠轉了轉:“貴方的意思是,隻要咱們聯手,破了清軍,將他們趕出山海關,整個直隸,包括北京城,就都送給我秦軍?”
田見秀點頭:“正是如此。”
張儀看了看白起,李岩二人,又看看秦王,他一時不好表態。秦王卻笑道:“今日田將軍一路辛勞,先請痛飲一番,好好休息,此事明日再議不遲。”
田見秀明白,這麽大的事情,秦王不可能當即同意或不同意,人家內部要商議一番,再做決定,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田見秀便沒說什麽。
這場酒喝完,李岩給田見秀安排了住處,親自送他前去休息。田見秀在驛館之中,將宋獻策的那封信,交給了李岩。
李岩打開一看,正是宋獻策親筆所書,上麵的大意是讓李岩勸說秦王,務必要派兵相助,如果不派人馬,萬一大順軍有失,河南失守,關中便失去了屏障,唇亡齒寒。
李岩看過之後,便辭別了田見秀,回到秦王府中。
此時秦王正在與張儀,白起商議此事,李岩一回來,立刻將那封書信呈給秦王。李岩對於這種事情非常小心,他不是秦人,卻身在秦軍當中,有別的勢力給自己寫信,本來就犯了大忌,如果他再不坦承其事,一旦被秦王發覺,立刻便有裏通外國之嫌,因此李岩對於所有外麵來的書信,都是上交給秦王的,就是要讓秦王放心。
秦王看完了宋獻策的信,不置可否,平靜地將之交給張儀,張儀與白起也看過了,張儀笑道:“這個宋軍師,其心不善啊。他不給大王寫信,卻給李公子寫了這封語氣十分親密的信,有離間君臣之意啊。”
李岩道:“先生說得對,我以前是與大順軍有過交往,可畢竟是秦軍的人,豈會幫著他們說話?一切都要聽大王裁處。”
秦王一擺手:“李公子不要多心,這種小伎倆,我秦人用得多了。大將軍應該清楚,當年長平之戰,要不是離間了廉頗與趙王,讓趙王換了那個百無一用的趙括,又豈能取得大勝呢!”
白起笑道:“正是,施用反間計,是我秦軍一向的手段。他姓宋的也想來這一手,還差得遠哩。”
秦王道:“且先不說這個,關於出兵之事,李公子是怎麽想的?”
李岩皺起眉頭:“有這封信在這裏,我實在不好說應當出兵,但是就目下的形勢來看,還是出兵得好。大順軍本來就是清軍和吳三桂的手下敗將,雖然洛陽不是山海關,也不是北京,但清軍氣勢極盛,吳三桂又對李自成有切齒之恨,打起來一定死拚,大順軍雖然人馬眾多,但遠不及清軍和關寧鐵騎精銳,因此這一仗,李自成敗多勝少。如果他敗了,他所控製之下的地盤,必然全部被清軍奪去,那麽咱們秦軍在南陽,就要直接麵對清軍了。如果頂不住,秦軍隻能撤進潼關,將整個河南,全部讓給清軍。那時再想打出關去,必然困難。”
秦王看了看白起:“李公子所說,大將軍是何看法?”
白起道:“我秦軍與清軍,早晚是要開戰的,這一點無須置疑,以我來看,晚戰不如早戰,在家門口打,不如拉出去打。在洛陽那邊開戰,一來可以試試清軍的斤兩,二來就算輸了,丟的也不是咱們秦軍的地盤。如果見勢不妙,立刻撤軍便是。”
秦王又看看張儀:“丞相之見呢?”
張儀一笑:“大王,其實您早就想好了對策,又何必一個個追問呢?”
秦王冷然一笑:“還是要問一問,免得大家隻聽孤王的,卻將自己的話埋在心裏。想反對也不敢講,那可是要誤國的。”
張儀這才板起臉來:“大王教訓得是。其實這一次臣也讚成出兵。理由與大將軍和李公子相同,不過還有一點,是我的一個想法。”
秦王道:“有什麽想法,隻管講來。”
張儀道:“清軍入關,乃是我漢人的恥辱,眼下我們與李自成獨當清軍,卻讓其他幾家諸候們置身事外,並不劃算。他們可以借著咱們擋住清軍的當口,發展自己的實力,一旦我秦軍與大順軍力拚清軍,兩敗俱傷,他們好趁機發難,漁翁得利。”
秦王不住點頭:“有理,有理。丞相所慮深遠。”
張儀道:“這個時候,絕不能讓他們作壁上觀,隔岸觀火看熱鬧,要把他們全部拖下水,一同與清軍決戰。”
秦王道:“好,很好。來一次幾國合軍,共抗清兵。但是,能聯合的人有誰呢?張獻忠剛剛拿下四川,還需要安定內部,會不會出兵,不敢肯定。孫傳庭也正在穩定山西的局勢,至於那範雎,哼哼,豈會與我秦軍聯手?而南明那邊,就更不敢說了。”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憂,有臣這一張利口,必然可以說得這幾方勢力出兵合軍。”
秦王還沒有回答,白起笑了:“先生又要來一次合縱連橫了麽?”
李岩也笑道:“可是此時天下,並非以前的六國啊。”
張儀倒是滿不在乎,顯得胸有成竹,搖頭晃腦地道:“此時天下確非以前的六國,但李公子你要記住一點,不論何時,任何一方勢力所期望的,所害怕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李岩道:“什麽?”
張儀道:“利益。”
白起道:“不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隻要關乎利益,沒有人能不為所動。”張儀道:“隻要把準了脈,說到了一個人或一個國的切身利益,這個人,這個國就不能坐視不理。”
秦王道:“好,我們就先答應李自成,讓他在洛陽頂住一個月,這一個月之內,先生可以去遊說各方,不過……別的勢力都還好說,唯獨這範雎……我怕先生去了,會遭遇不測。”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心,臣第一個去遊說孫傳庭,相信不會費什麽力氣,然後便是這範雎。”
秦王道:“如果能讓各方麵組成聯軍,聲勢一定極為浩大,對付清軍便有足夠的把握了。不過讓各方麵出兵,這條件如何談呢?”李岩道:“是啊,沒有好處,他們豈肯出兵?”
此時木幾上已經擺好了酒菜,旁邊有侍女,專門給滿酒。
田見秀進來後,隻見兩邊坐了兩人,便是張儀,白起,他是上首第一張座位,挨著他的便是李岩。田見秀見了秦王,首先上前見禮:“大順國駕下製將軍田見秀,見過秦王。”
秦王一擺手:“田將軍遠來辛苦,請坐。”
田見秀謝了坐,然後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又向張儀和白起一拱手:“張丞相,白大將軍,二位別來無恙。田見秀有禮了。”
這二人也還了禮,秦王道:“今日本王略備薄酒,與田將軍洗塵,還請不要客氣。”
田見秀再一次謝過,於是酒席便開始了。
喝了幾杯之後,話便轉入正題,李岩先問:“田將軍此來,一定有要事,想與我家大王麵商吧。”
田見秀笑道:“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田某此來,正是奉了我家陛下之旨,來與貴軍下國書,進一步通好。”
說著,他從懷中將國書取出,有中軍接過,遞呈秦王。
一般來講,國書都是大同小異,那是雙方國家外交的一些辭令,不必太過在意。因此秦王都沒有展開觀看,隻是放在一邊,問道:“本王並未稱帝,不能算是一國,你家陛下,太看重我秦軍了。”
田見秀忙道:“哪裏哪裏,大王與大順軍有天大恩情,我家陛下是時常掛在嘴邊上的。此次稱帝,也是形勢所逼,退回河南之後,所控製的地區,也隻是河南一省而已,與貴軍並無高低上下之分。”
秦王微微點頭,感覺此人很會說話,便道:“除了送國書,田將軍一定還另有使命吧。”
田見秀一笑:“正是,而且這件事,也隻有秦軍方能勝任了。”
白起道:“哦?看來貴方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了。”田見秀道:“那是自然,大將軍也知道,此時我大順軍退至河南,我家陛下在洛陽為帝,而清軍與我漢人的叛徒吳三桂,已經兵臨黃河北岸,不日便要渡過黃河,與我軍決戰。而我軍之所以放棄直隸,也是因為那裏地形不利,而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洛陽易守難攻,正是我軍施展長處的地方。因此我家陛下,已經決定在洛陽與清軍決一死戰。為了能有足夠把握取勝,特派我前來,請大王派出人馬,與我大順軍聯手,共破清軍。清軍破,必然北走,貴我兩軍順勢追擊,必定可以將之趕出山海關之外。隻要滿清韃子一走,我家陛下便以直隸與京城相贈,絕不食言。”
張儀聽了,眼珠轉了轉:“貴方的意思是,隻要咱們聯手,破了清軍,將他們趕出山海關,整個直隸,包括北京城,就都送給我秦軍?”
田見秀點頭:“正是如此。”
張儀看了看白起,李岩二人,又看看秦王,他一時不好表態。秦王卻笑道:“今日田將軍一路辛勞,先請痛飲一番,好好休息,此事明日再議不遲。”
田見秀明白,這麽大的事情,秦王不可能當即同意或不同意,人家內部要商議一番,再做決定,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田見秀便沒說什麽。
這場酒喝完,李岩給田見秀安排了住處,親自送他前去休息。田見秀在驛館之中,將宋獻策的那封信,交給了李岩。
李岩打開一看,正是宋獻策親筆所書,上麵的大意是讓李岩勸說秦王,務必要派兵相助,如果不派人馬,萬一大順軍有失,河南失守,關中便失去了屏障,唇亡齒寒。
李岩看過之後,便辭別了田見秀,回到秦王府中。
此時秦王正在與張儀,白起商議此事,李岩一回來,立刻將那封書信呈給秦王。李岩對於這種事情非常小心,他不是秦人,卻身在秦軍當中,有別的勢力給自己寫信,本來就犯了大忌,如果他再不坦承其事,一旦被秦王發覺,立刻便有裏通外國之嫌,因此李岩對於所有外麵來的書信,都是上交給秦王的,就是要讓秦王放心。
秦王看完了宋獻策的信,不置可否,平靜地將之交給張儀,張儀與白起也看過了,張儀笑道:“這個宋軍師,其心不善啊。他不給大王寫信,卻給李公子寫了這封語氣十分親密的信,有離間君臣之意啊。”
李岩道:“先生說得對,我以前是與大順軍有過交往,可畢竟是秦軍的人,豈會幫著他們說話?一切都要聽大王裁處。”
秦王一擺手:“李公子不要多心,這種小伎倆,我秦人用得多了。大將軍應該清楚,當年長平之戰,要不是離間了廉頗與趙王,讓趙王換了那個百無一用的趙括,又豈能取得大勝呢!”
白起笑道:“正是,施用反間計,是我秦軍一向的手段。他姓宋的也想來這一手,還差得遠哩。”
秦王道:“且先不說這個,關於出兵之事,李公子是怎麽想的?”
李岩皺起眉頭:“有這封信在這裏,我實在不好說應當出兵,但是就目下的形勢來看,還是出兵得好。大順軍本來就是清軍和吳三桂的手下敗將,雖然洛陽不是山海關,也不是北京,但清軍氣勢極盛,吳三桂又對李自成有切齒之恨,打起來一定死拚,大順軍雖然人馬眾多,但遠不及清軍和關寧鐵騎精銳,因此這一仗,李自成敗多勝少。如果他敗了,他所控製之下的地盤,必然全部被清軍奪去,那麽咱們秦軍在南陽,就要直接麵對清軍了。如果頂不住,秦軍隻能撤進潼關,將整個河南,全部讓給清軍。那時再想打出關去,必然困難。”
秦王看了看白起:“李公子所說,大將軍是何看法?”
白起道:“我秦軍與清軍,早晚是要開戰的,這一點無須置疑,以我來看,晚戰不如早戰,在家門口打,不如拉出去打。在洛陽那邊開戰,一來可以試試清軍的斤兩,二來就算輸了,丟的也不是咱們秦軍的地盤。如果見勢不妙,立刻撤軍便是。”
秦王又看看張儀:“丞相之見呢?”
張儀一笑:“大王,其實您早就想好了對策,又何必一個個追問呢?”
秦王冷然一笑:“還是要問一問,免得大家隻聽孤王的,卻將自己的話埋在心裏。想反對也不敢講,那可是要誤國的。”
張儀這才板起臉來:“大王教訓得是。其實這一次臣也讚成出兵。理由與大將軍和李公子相同,不過還有一點,是我的一個想法。”
秦王道:“有什麽想法,隻管講來。”
張儀道:“清軍入關,乃是我漢人的恥辱,眼下我們與李自成獨當清軍,卻讓其他幾家諸候們置身事外,並不劃算。他們可以借著咱們擋住清軍的當口,發展自己的實力,一旦我秦軍與大順軍力拚清軍,兩敗俱傷,他們好趁機發難,漁翁得利。”
秦王不住點頭:“有理,有理。丞相所慮深遠。”
張儀道:“這個時候,絕不能讓他們作壁上觀,隔岸觀火看熱鬧,要把他們全部拖下水,一同與清軍決戰。”
秦王道:“好,很好。來一次幾國合軍,共抗清兵。但是,能聯合的人有誰呢?張獻忠剛剛拿下四川,還需要安定內部,會不會出兵,不敢肯定。孫傳庭也正在穩定山西的局勢,至於那範雎,哼哼,豈會與我秦軍聯手?而南明那邊,就更不敢說了。”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憂,有臣這一張利口,必然可以說得這幾方勢力出兵合軍。”
秦王還沒有回答,白起笑了:“先生又要來一次合縱連橫了麽?”
李岩也笑道:“可是此時天下,並非以前的六國啊。”
張儀倒是滿不在乎,顯得胸有成竹,搖頭晃腦地道:“此時天下確非以前的六國,但李公子你要記住一點,不論何時,任何一方勢力所期望的,所害怕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李岩道:“什麽?”
張儀道:“利益。”
白起道:“不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隻要關乎利益,沒有人能不為所動。”張儀道:“隻要把準了脈,說到了一個人或一個國的切身利益,這個人,這個國就不能坐視不理。”
秦王道:“好,我們就先答應李自成,讓他在洛陽頂住一個月,這一個月之內,先生可以去遊說各方,不過……別的勢力都還好說,唯獨這範雎……我怕先生去了,會遭遇不測。”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心,臣第一個去遊說孫傳庭,相信不會費什麽力氣,然後便是這範雎。”
秦王道:“如果能讓各方麵組成聯軍,聲勢一定極為浩大,對付清軍便有足夠的把握了。不過讓各方麵出兵,這條件如何談呢?”李岩道:“是啊,沒有好處,他們豈肯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