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蕭惠的言語來看,根本不知道他問這句話的意思。[]本文由。。首發
是平常的問話,還是帶有輕蔑的口吻?
張孝傑一時竟然沒有覺察到,不過張孝傑知道,自從當上了皇帝,坐上了這上京宮內寶殿的尊位以後,蕭惠就變得越來越有王者之氣了。
這是一種王者才有的傲氣和霸氣,有了傲氣,自然就會有傲心!
所以張孝傑猜想,蕭惠可能是現在當上了皇帝,心裏便對蕭莫有些看不上了。知道了這個原因以後,張孝傑自然不能再說蕭莫怎麽怎麽好,或者是說蕭莫怎麽怎麽強大了。
這不符合張孝傑的性格!
張孝傑的性格是,有拍馬屁的機會絕不會浪費,所以在遼國的時候,張孝傑才能執掌朝政十幾年沒有下台。
當然,這其中也有張孝傑處理政事治理國家內政有條有理的原因在裏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拍馬屁的功夫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讓耶律洪基覺得很是受用,所以張孝傑的地位一直都很穩固!
另外,張孝傑還是一個貪財的人,這點前麵說過,而且……張孝傑還是一個會見風使舵的人,他知道遼國大勢已去以後,本來準備向耶律洪基高發蕭觀音與蕭莫私情的他,立馬就轉到了蕭惠這一邊,勸蕭惠稱帝,這一舉動也可以看出來張孝傑是個牆頭草!
所以張孝傑對蕭惠答道:“皇上明鑒,臣並無此心!蕭莫的軍馬再強盛,將來也不過是我元朝的駙馬,怕他作甚?隻要有皇上與公主在,諒他蕭莫也不敢怎麽樣!臣之所以勸諫皇上不要聽信耶律洪基之言,是因為耶律阿魯翰啊!”
“耶律阿魯翰?”蕭惠聞言眉頭一皺,然後問道:“據說此人和張元直一起,已經把持了遼國的軍政和朝政,可有此事?”
“千真萬確!”張孝傑朗聲說道:“皇上,公主還有太子!我們都知道,耶律阿魯翰此人在遼國權勢滔天,耶律洪基對他向來是深信不疑,也正因為如此,耶律阿魯翰才一直隱忍沒有仗著大權在握而將耶律洪基這個昏君廢去!這其中的原因還有以前的種種,想必皇上也知曉,不然的話,臣與皇上又怎麽會得罪了他?”
蕭惠‘嗯’了一聲,張孝傑說的不錯,耶律阿魯翰確實在遼國權勢滔天。[]而蕭惠和張孝傑他們以前又是依附著耶律洪基才能有那樣的身份和地位的,所以多年來,以蕭惠為代表的勳貴一派和以張孝傑為代表的朝堂士大夫一派都竭力地抵製耶律阿魯翰。
這也是耶律阿魯翰多年一來一直不敢放開拳腳的原因,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遼國幾乎成了耶律阿魯翰的一言堂。
在蕭惠和張孝傑以及馬植的一幹朝臣離開遼國以後,遼國沒有了和耶律阿魯翰繼續做對的人,朝政也因此落到了耶律阿魯翰的手裏,而且耶律阿魯翰早已經拉攏了張元直,又掌握了軍政大權,現在的耶律洪基,說句不好聽的,耶律阿魯翰還真是想廢就廢了!
而耶律阿魯翰拉攏張元直,這又是導致蕭惠和張孝傑密謀反遼建立元國的直接原因,也是決定遼國興衰的一個原因。
好笑的是,作為遼國的皇帝,耶律洪基對此根本就是一無所知,直到事情發生之後才知道蕭惠和張孝傑的密謀。
這時候耶律洪基才知道大勢已去!
可見耶律洪基是有多麽的昏庸和無能了。
蕭惠對張孝傑問道:“那麽依張愛卿之言,此事我們如何答複耶律洪基才是最有利的呢?”
張孝傑答道:“皇上,既然耶律洪基都承認了皇上登位是正統了,那麽皇上自然便是這天下的主人,所以皇上可以下令讓耶律洪基稱臣朝見,並且讓他將耶律阿魯翰與張元直交給我們處置,此乃誅心之計也!”
“誅心?”蕭惠問道:“此話何解?”
張孝傑道:“皇上,此計若是成功,既可以讓遼國對皇上稱臣,又能將耶律阿魯翰與張元直這兩大仇敵除去,將來也不怕遼國緩過氣來之後,張元直與耶律阿魯翰兩人再來報複了!另外一點就是……皇上可以想想,若是被耶律阿魯翰知道皇上要他與張元直的人頭,以耶律阿魯翰在遼國的權勢,嗬嗬……”
說到這裏,蕭天作開口了:“以耶律阿魯翰老賊的權勢,定然擔心耶律洪基會答應父皇,所以耶律阿魯翰這老賊肯定會先下手為強,將耶律洪基廢了,或者是毒殺,然後自己登基稱帝!”
“不錯!”張孝傑道:“所以臣才說這是誅心之計!”
聽到這裏,一直沒有說話的蕭觀音冷聲問道:“殺了耶律洪基,我們又有什麽好處?”
蕭觀音雖然對耶律洪基沒有感情,但畢竟是夫妻一場,雖然這個夫妻有名無實,但是蕭觀音始終是個女子,狠不下心來,於是便反問了張孝傑一句。
張孝傑答道:“若是耶律洪基一死,我們便有了借口!到時候皇上登高一呼,大軍入遼聲稱為耶律洪基報仇,定然一呼百應,若如此……則皇上的威信將達到無可匹敵的地步。除了可以打量地吸納遼國的人才以外,說不得還能從蕭莫的手中搶下一兩個州來!”
“妙計,妙計啊!”蕭惠聽到這樣做可以提升自己的威信,說不定還能吸納許多人才來投奔,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獲得遼國的城池,於是便對張孝傑讚賞道:“張愛卿真乃朕的肱骨之臣,傳旨下去,張愛卿晉升二等公,職位不變,另外加賞封地三千裏,希望張愛卿莫要辜負朕的厚望!”
蕭惠稱帝的時候,張孝傑和蕭天作以及草原上主要的四大部族首領就都應該封賞為國公了,但都是三等公的爵位,如今張孝傑倒是第一個被加封的!
張孝傑聽了大喜不已,立馬對蕭惠拜謝。
然後蕭惠又讓張孝傑起草詔令,讓耶律洪基率領遼國稱臣,並且要耶律洪基交出耶律阿魯翰和張元直,否則的話,便不答應和遼國聯合對坑安朝!
是平常的問話,還是帶有輕蔑的口吻?
張孝傑一時竟然沒有覺察到,不過張孝傑知道,自從當上了皇帝,坐上了這上京宮內寶殿的尊位以後,蕭惠就變得越來越有王者之氣了。
這是一種王者才有的傲氣和霸氣,有了傲氣,自然就會有傲心!
所以張孝傑猜想,蕭惠可能是現在當上了皇帝,心裏便對蕭莫有些看不上了。知道了這個原因以後,張孝傑自然不能再說蕭莫怎麽怎麽好,或者是說蕭莫怎麽怎麽強大了。
這不符合張孝傑的性格!
張孝傑的性格是,有拍馬屁的機會絕不會浪費,所以在遼國的時候,張孝傑才能執掌朝政十幾年沒有下台。
當然,這其中也有張孝傑處理政事治理國家內政有條有理的原因在裏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拍馬屁的功夫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讓耶律洪基覺得很是受用,所以張孝傑的地位一直都很穩固!
另外,張孝傑還是一個貪財的人,這點前麵說過,而且……張孝傑還是一個會見風使舵的人,他知道遼國大勢已去以後,本來準備向耶律洪基高發蕭觀音與蕭莫私情的他,立馬就轉到了蕭惠這一邊,勸蕭惠稱帝,這一舉動也可以看出來張孝傑是個牆頭草!
所以張孝傑對蕭惠答道:“皇上明鑒,臣並無此心!蕭莫的軍馬再強盛,將來也不過是我元朝的駙馬,怕他作甚?隻要有皇上與公主在,諒他蕭莫也不敢怎麽樣!臣之所以勸諫皇上不要聽信耶律洪基之言,是因為耶律阿魯翰啊!”
“耶律阿魯翰?”蕭惠聞言眉頭一皺,然後問道:“據說此人和張元直一起,已經把持了遼國的軍政和朝政,可有此事?”
“千真萬確!”張孝傑朗聲說道:“皇上,公主還有太子!我們都知道,耶律阿魯翰此人在遼國權勢滔天,耶律洪基對他向來是深信不疑,也正因為如此,耶律阿魯翰才一直隱忍沒有仗著大權在握而將耶律洪基這個昏君廢去!這其中的原因還有以前的種種,想必皇上也知曉,不然的話,臣與皇上又怎麽會得罪了他?”
蕭惠‘嗯’了一聲,張孝傑說的不錯,耶律阿魯翰確實在遼國權勢滔天。[]而蕭惠和張孝傑他們以前又是依附著耶律洪基才能有那樣的身份和地位的,所以多年來,以蕭惠為代表的勳貴一派和以張孝傑為代表的朝堂士大夫一派都竭力地抵製耶律阿魯翰。
這也是耶律阿魯翰多年一來一直不敢放開拳腳的原因,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遼國幾乎成了耶律阿魯翰的一言堂。
在蕭惠和張孝傑以及馬植的一幹朝臣離開遼國以後,遼國沒有了和耶律阿魯翰繼續做對的人,朝政也因此落到了耶律阿魯翰的手裏,而且耶律阿魯翰早已經拉攏了張元直,又掌握了軍政大權,現在的耶律洪基,說句不好聽的,耶律阿魯翰還真是想廢就廢了!
而耶律阿魯翰拉攏張元直,這又是導致蕭惠和張孝傑密謀反遼建立元國的直接原因,也是決定遼國興衰的一個原因。
好笑的是,作為遼國的皇帝,耶律洪基對此根本就是一無所知,直到事情發生之後才知道蕭惠和張孝傑的密謀。
這時候耶律洪基才知道大勢已去!
可見耶律洪基是有多麽的昏庸和無能了。
蕭惠對張孝傑問道:“那麽依張愛卿之言,此事我們如何答複耶律洪基才是最有利的呢?”
張孝傑答道:“皇上,既然耶律洪基都承認了皇上登位是正統了,那麽皇上自然便是這天下的主人,所以皇上可以下令讓耶律洪基稱臣朝見,並且讓他將耶律阿魯翰與張元直交給我們處置,此乃誅心之計也!”
“誅心?”蕭惠問道:“此話何解?”
張孝傑道:“皇上,此計若是成功,既可以讓遼國對皇上稱臣,又能將耶律阿魯翰與張元直這兩大仇敵除去,將來也不怕遼國緩過氣來之後,張元直與耶律阿魯翰兩人再來報複了!另外一點就是……皇上可以想想,若是被耶律阿魯翰知道皇上要他與張元直的人頭,以耶律阿魯翰在遼國的權勢,嗬嗬……”
說到這裏,蕭天作開口了:“以耶律阿魯翰老賊的權勢,定然擔心耶律洪基會答應父皇,所以耶律阿魯翰這老賊肯定會先下手為強,將耶律洪基廢了,或者是毒殺,然後自己登基稱帝!”
“不錯!”張孝傑道:“所以臣才說這是誅心之計!”
聽到這裏,一直沒有說話的蕭觀音冷聲問道:“殺了耶律洪基,我們又有什麽好處?”
蕭觀音雖然對耶律洪基沒有感情,但畢竟是夫妻一場,雖然這個夫妻有名無實,但是蕭觀音始終是個女子,狠不下心來,於是便反問了張孝傑一句。
張孝傑答道:“若是耶律洪基一死,我們便有了借口!到時候皇上登高一呼,大軍入遼聲稱為耶律洪基報仇,定然一呼百應,若如此……則皇上的威信將達到無可匹敵的地步。除了可以打量地吸納遼國的人才以外,說不得還能從蕭莫的手中搶下一兩個州來!”
“妙計,妙計啊!”蕭惠聽到這樣做可以提升自己的威信,說不定還能吸納許多人才來投奔,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獲得遼國的城池,於是便對張孝傑讚賞道:“張愛卿真乃朕的肱骨之臣,傳旨下去,張愛卿晉升二等公,職位不變,另外加賞封地三千裏,希望張愛卿莫要辜負朕的厚望!”
蕭惠稱帝的時候,張孝傑和蕭天作以及草原上主要的四大部族首領就都應該封賞為國公了,但都是三等公的爵位,如今張孝傑倒是第一個被加封的!
張孝傑聽了大喜不已,立馬對蕭惠拜謝。
然後蕭惠又讓張孝傑起草詔令,讓耶律洪基率領遼國稱臣,並且要耶律洪基交出耶律阿魯翰和張元直,否則的話,便不答應和遼國聯合對坑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