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蘇軍裝甲部隊至少有100多輛坦克,就在程威德和他的戰友們頻頻擊退侵入接合部的哥薩克騎兵的同時,蘇聯裝甲部隊已經在前沿陣地的各個隱蔽集結點秘密集結起來。而現在,隻是在接合部戰鬥暫時陷入一陣僵持狀態時,以一種極具震撼力的態勢衝向了2團正麵陣地。
100多輛坦克裝甲車,在1000米的縱深和3000米的攻擊麵上分為3個斜列漸次梯隊。第一梯隊是20輛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而第二梯隊則是60多輛二戰中後期建立起赫赫威名的t-34,第三梯隊則是蘇聯戰場上的裝甲殺手,10幾輛蘇-152自行火炮,再加上坦克縱隊中間時起時伏的若幹身穿防雪雨衣偽裝的步兵部隊,一個完備的蘇軍步坦協同作戰的機械化裝甲師序列就這麽展現在程德威這麽區區一個半機械化步兵團麵前。
聽著前沿觀察哨的匯報,讓程威德也有些哭笑不得:蘇聯人的騎兵突襲,固然造成了一定的傷亡,更主要的還是,騎兵突襲把2團與3團的各個重型火力點暴露無疑,而這次蘇聯裝甲部隊選擇的突破點,也就正好是各火力點之間的相對薄弱處。
“媽的,給老子向師指揮部要炮兵支援,再不打炮,老子這麽點人可不夠給他媽的老毛子坦克塞輪子。用皮粗肉厚的斯大林-2開路,靈活迅捷的t-34作機動,再加上su-152近距離火炮支援,老毛子他媽的真以為我們是主攻部隊?”程威德雖然也有過要苦戰一段時期的思想準備,可也萬萬沒有想過,蘇聯人會這麽大張旗鼓的對付自己這麽小小的一個步兵團,如果說別人殺雞用牛刀已經是誇張的話,那自己所要麵對的,可就是足以殺死大象的“象刀”了。
在邱海波把團級炮兵部隊都集結到師直屬隊之後,除了1團還保留了一個反坦克裝甲連,12輛自行反坦克炮外,其他兩個團能夠在1000米外擊毀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直射武器總共也就隻有4門牽引式的88mm防空-反坦克炮,更何況,就這區區幾門炮,也在蘇軍的炮火壓製後被分散到了一些所謂的“炮火死角”-------顧名思義,“炮火死角”,雖然是蘇聯人遠程炮兵打不到的地方,可我們的火炮能夠打擊的地方也就相對少的可憐,要想充分發揮火炮威力,那還得在蘇軍的猛烈攻擊下,臨時轉移火炮陣地。
危險且不提,轉移陣地的時間也不充足,這也就難怪程威德在這樣的壓力下,三思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向邱海波尋求炮火支援。
邱海波本人現在也還留在3團陣地上指揮著戰鬥,不過現代化的通訊設施,還是讓師指揮部和師團級指揮官能夠保持暢通的通訊。
對於程威德的炮兵支援請求,邱海波的回答很簡單,“繼續堅守正麵陣地,半個小時後,1團反坦克裝甲連前來支援,在之前,使用一切能殺傷步兵的火力,集中消滅蘇軍步兵力量”。
這也不能責怪邱海波的死硬心腸,2團陣地告急,需要炮兵支援,3團陣地又何妨不是如此呢?
為了鞏固2-3團的接合部陣地,3團的2營已經在1營的支援下以連排為單位不停往前線機動部署,而原來3團防守的偌大陣地現在已經就隻剩下一個團指揮部外加一個營的空架子。而前來進攻的蘇聯軍隊,在原有的哥薩克騎兵師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步兵師,和邱海波的打算一樣,蘇聯人也打算使用步兵單位在突破的接合部陣地上深深的切入一個釘子。
雖然現在在接合部陣地上還打的如火似荼,可一旦蘇聯軍隊改變進攻突擊方向,把進攻放在了3團的陣地方向,在3團原陣地被突破的危險前,那師屬炮兵和師屬突擊隊可就不得不以全力支援3團。這一關鍵時節,邱海波怎麽可能隻顧2團陣地的安危呢?
所幸的是,和蘇聯人炮擊後沒有大規模裝甲突襲一樣,讓人疑惑重重的事情,就是在2、3團陣地都受到猛烈攻擊的同時,戰鬥力最強,部隊裝備最好的1團陣地居然沒有遭到任何進攻,這樣就完全可以在蘇聯軍隊重新組織改變進攻方向前,利用1團的有生力量組織一次小範圍的反攻。隻要擊潰進攻2團正麵陣地的蘇聯裝甲部隊,那麽,2-3團接合部突入的蘇軍步兵部隊就會陷入進退無據的境地,那時候,也就可以在不使用師屬炮兵力量的情況下恢複到戰鬥開始前的整個戰線態勢,繼續隱蔽師屬炮兵部隊,那可就是以後的殺手鐧。(.)
接到邱海波的回複,程威德隻有勉力為之,畢竟好歹還有一個反坦克裝甲連的支援,至於怎麽利用現有力量堅持半個小時,也就隻能群策群力,聽天由命了。
而群策群力的結果,也就是程威德部首次在戰爭史上實現並運用迫擊炮近炸引信攻擊裝甲車輛頂部裝甲。
根據邱海波的命令,程威德的戰鬥部署也並不複雜,除了少數觀察哨以及反坦克陣地在有利條件下可以攻擊蘇軍坦克履帶之外,其餘的步兵陣地則主要攻擊伴隨坦克行進的蘇軍步兵。
既然堅持半個小時就可以得到反坦克連的支援,所以,程威德也學起來自己的頂頭上司,把前沿陣地的所有口徑的大小直射炮陣地都隱蔽了起來,隻使用隱蔽在山嶺凹地或遠離前沿陣地的各式迫擊炮進行騷擾性攻擊,本來隻是針對伴隨進攻的蘇聯步兵,卻完全沒有想到,這樣的騷擾性攻擊,卻在無意中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收獲-------毫無精度可言的迫擊炮,在大量殺傷蘇軍步兵的同時,不經意的也會偶爾擊穿蘇軍坦克裝甲車的炮塔頂部裝甲和後引擎艙蓋,而這,和直射炮打擊坦克裝甲車履帶,炮塔一樣,同樣都會直接導致坦克的戰鬥力喪失。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程威德的炮擊效果也就“與時俱進”了。
為了得到步兵部隊的掩護,蘇聯軍隊的坦克行進速度一開始並不很快,畢竟,經過蘇德裝甲對攻戰後的斯大林型坦克擁有著這一時期同類坦克所擁有的最強正麵裝甲;更何況,在戰鬥初期以及隨後的接合部戰鬥中,中國軍隊都沒有表現出強有力的炮火打擊(零星的迫擊炮在蘇聯軍隊看來,不過隻能算是在裝甲車外放的大炮仗)。
在這樣的大小環境下,蘇聯人的進攻節奏開始並不算太快,開道的斯大林-2型坦克行進途中固然隨時會停下來等待跟進的步兵單位,那些隨時準備給步兵單位以火力支援的t-34和su-152就更不用說了,既要保持和前麵車輛的陣型,又要避免和步兵單位相撞而必須保持一定的間距,行進速度當然也就快不起來。
在程威德的第一批迫擊炮彈炸響之後,蘇聯人的進攻陣列隻是略微混亂了一小會就又恢複了開始態勢。除了少許被炸傷的蘇聯步兵被戰友匆匆從坦克履帶前方拖走之外,其餘的步兵,坦克則又互相掩護著繼續保持前進。
可隨著迫擊炮彈的不斷炸響,蘇聯人也開始感到了恐慌。沒有裝甲護身的步兵固然不用說,就連那些躲在厚厚的鋼鐵棺材裏的蘇軍裝甲兵也感到了威脅,迫擊炮彈碎裂迸發的滿天彈雨中往往連坦克車長,炮長的觀察鏡也受損嚴重,更別提彈片擊打在炮塔裝甲上的一陣聲音“哐璫璫”之後,坦克就莫名其妙的熄了火(發動機被彈片擊毀),要不就是和其他戰鬥車輛的無線通訊聯係突然中斷(外置式無線天線被擊斷);更倒黴的還是那些直接被120mm迫擊炮炮彈命中炮塔頂部的t-34和su-152,重視機動性和遠程火力性的兩種坦克裝甲車的頂部裝甲都隻有10-20幾毫米,被從高空中直接落下的120mm迫擊炮彈命中的下場也就隻有當場掛掉。
雖然被迫擊炮彈直接命中炸毀的蘇軍坦克並不就真的很多,可帶來的心理壓力卻使得蘇聯部隊開始慌了手腳。
當十幾輛坦克、突擊炮在接二連三的炮擊中突然冒起了濃煙或爆炸之後,蘇聯人的裝甲部隊首先開始亂了陣腳,一些失去了車炮長觀察鏡的坦克企圖撤離戰場,而另一些斷絕了無線電通訊的坦克或突擊炮在沒有命令消息來源的情況下又企圖按照原來的命令,加快速度盡快攻入中國軍隊的防禦陣地。不管是出於怎麽樣的企圖,前進中的裝甲部隊出現這樣的混亂狀態,都隻能是一個災難。
陷入恐慌與焦躁心態的蘇軍裝甲車輛現在也不再注重和步兵單位的協同與否,不管前後左右是否還有自己的車輛人員,隻要有可以通行的地方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橫衝直撞起來。見機快的步兵還好,或讓路,或爬車,能往什麽地方躲,就往什麽地方藏;而另一些動作遲緩,或者攜帶大型武器的家夥就沒那麽幸運了,要麽是連人帶家夥一起被坦克攜卷到履帶下變成肉泥,要麽就是在東躲西藏中成了程威德部下的活靶子。
不過,蘇聯裝甲部隊的災難,也並不就等於程威德部的福音,終究這些鋼鐵鑄就的怪物都是有槍有炮又能跑的大家夥。那些調轉方向往後撤退的坦克固然在蘇聯步兵中造成巨大的混亂和傷亡,而那些蒙著腦袋一味向前衝鋒的坦克和突擊炮則在帶給戰友大量傷亡的同時,卻也在程威德防守的陣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慘痛的裂痕------畢竟我方陣地距離蘇軍出擊點的距離本來就隻有幾公裏遠,蘇軍坦克一旦放開了馬力,橫衝直撞,那短短的路程,根本就不足以建立起強大的攔阻火牆;每一輛盲進的蘇軍坦克,隻要它能順利的突入程威德的陣地,緊跟其後的蘇聯步兵就能將坦克撕開的口子變成一個浴血的殺場。
東北軍的步兵班組雖然也都具有一定的反坦克火力,可那也隻是針對數量較少的個別裝甲車輛而言,至於象蘇軍這樣的大批量,高密度的坦克攻擊,僅僅隻依靠步兵班組的自身力量就想打退那還是難以想象的。
一些分散隱蔽起來的小口徑反坦克炮雖然也可以在幾百米的地方擊毀蘇軍重型坦克的履帶,讓蘇軍坦克隻能在原地充當“炮壘”,可隨後跟進的蘇軍步兵和其他坦克又前仆後繼的壓了上來,東北軍的官兵們還是隻能在自己的陣地上和敵人的“炮壘”步兵同時作戰,戰鬥的困難也就可想而知。
當第一輛斯大林-2重型坦克履帶擠壓在程威德部的前線陣地戰壕上時,程威德所最不願意看到的步兵與坦克進行近距離作戰的悲劇也不得不開始上演了。
(大家提提意見了,要不要具體寫一些血淋淋的東西,尤其是對自己。戰爭畢竟不是那麽美好的東西,現代戰爭,在彼此實力相差不遠的常規戰爭中已經不可能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就連現在的伊拉克,也是如此,政府的正規軍垮了,可遊擊戰爭也還是讓人不寒而栗。
再一個意見征詢,是否需要增加戰鬥細節和人物對話,心理描寫等等,這樣的話,也許更新速度可以更快,但每個章節的故事進程和內容可能就要有所影響,
請喜歡這本書的朋友盡情的發表你們的意見,所有建議都會加精以謝)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100多輛坦克裝甲車,在1000米的縱深和3000米的攻擊麵上分為3個斜列漸次梯隊。第一梯隊是20輛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而第二梯隊則是60多輛二戰中後期建立起赫赫威名的t-34,第三梯隊則是蘇聯戰場上的裝甲殺手,10幾輛蘇-152自行火炮,再加上坦克縱隊中間時起時伏的若幹身穿防雪雨衣偽裝的步兵部隊,一個完備的蘇軍步坦協同作戰的機械化裝甲師序列就這麽展現在程德威這麽區區一個半機械化步兵團麵前。
聽著前沿觀察哨的匯報,讓程威德也有些哭笑不得:蘇聯人的騎兵突襲,固然造成了一定的傷亡,更主要的還是,騎兵突襲把2團與3團的各個重型火力點暴露無疑,而這次蘇聯裝甲部隊選擇的突破點,也就正好是各火力點之間的相對薄弱處。
“媽的,給老子向師指揮部要炮兵支援,再不打炮,老子這麽點人可不夠給他媽的老毛子坦克塞輪子。用皮粗肉厚的斯大林-2開路,靈活迅捷的t-34作機動,再加上su-152近距離火炮支援,老毛子他媽的真以為我們是主攻部隊?”程威德雖然也有過要苦戰一段時期的思想準備,可也萬萬沒有想過,蘇聯人會這麽大張旗鼓的對付自己這麽小小的一個步兵團,如果說別人殺雞用牛刀已經是誇張的話,那自己所要麵對的,可就是足以殺死大象的“象刀”了。
在邱海波把團級炮兵部隊都集結到師直屬隊之後,除了1團還保留了一個反坦克裝甲連,12輛自行反坦克炮外,其他兩個團能夠在1000米外擊毀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直射武器總共也就隻有4門牽引式的88mm防空-反坦克炮,更何況,就這區區幾門炮,也在蘇軍的炮火壓製後被分散到了一些所謂的“炮火死角”-------顧名思義,“炮火死角”,雖然是蘇聯人遠程炮兵打不到的地方,可我們的火炮能夠打擊的地方也就相對少的可憐,要想充分發揮火炮威力,那還得在蘇軍的猛烈攻擊下,臨時轉移火炮陣地。
危險且不提,轉移陣地的時間也不充足,這也就難怪程威德在這樣的壓力下,三思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向邱海波尋求炮火支援。
邱海波本人現在也還留在3團陣地上指揮著戰鬥,不過現代化的通訊設施,還是讓師指揮部和師團級指揮官能夠保持暢通的通訊。
對於程威德的炮兵支援請求,邱海波的回答很簡單,“繼續堅守正麵陣地,半個小時後,1團反坦克裝甲連前來支援,在之前,使用一切能殺傷步兵的火力,集中消滅蘇軍步兵力量”。
這也不能責怪邱海波的死硬心腸,2團陣地告急,需要炮兵支援,3團陣地又何妨不是如此呢?
為了鞏固2-3團的接合部陣地,3團的2營已經在1營的支援下以連排為單位不停往前線機動部署,而原來3團防守的偌大陣地現在已經就隻剩下一個團指揮部外加一個營的空架子。而前來進攻的蘇聯軍隊,在原有的哥薩克騎兵師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步兵師,和邱海波的打算一樣,蘇聯人也打算使用步兵單位在突破的接合部陣地上深深的切入一個釘子。
雖然現在在接合部陣地上還打的如火似荼,可一旦蘇聯軍隊改變進攻突擊方向,把進攻放在了3團的陣地方向,在3團原陣地被突破的危險前,那師屬炮兵和師屬突擊隊可就不得不以全力支援3團。這一關鍵時節,邱海波怎麽可能隻顧2團陣地的安危呢?
所幸的是,和蘇聯人炮擊後沒有大規模裝甲突襲一樣,讓人疑惑重重的事情,就是在2、3團陣地都受到猛烈攻擊的同時,戰鬥力最強,部隊裝備最好的1團陣地居然沒有遭到任何進攻,這樣就完全可以在蘇聯軍隊重新組織改變進攻方向前,利用1團的有生力量組織一次小範圍的反攻。隻要擊潰進攻2團正麵陣地的蘇聯裝甲部隊,那麽,2-3團接合部突入的蘇軍步兵部隊就會陷入進退無據的境地,那時候,也就可以在不使用師屬炮兵力量的情況下恢複到戰鬥開始前的整個戰線態勢,繼續隱蔽師屬炮兵部隊,那可就是以後的殺手鐧。(.)
接到邱海波的回複,程威德隻有勉力為之,畢竟好歹還有一個反坦克裝甲連的支援,至於怎麽利用現有力量堅持半個小時,也就隻能群策群力,聽天由命了。
而群策群力的結果,也就是程威德部首次在戰爭史上實現並運用迫擊炮近炸引信攻擊裝甲車輛頂部裝甲。
根據邱海波的命令,程威德的戰鬥部署也並不複雜,除了少數觀察哨以及反坦克陣地在有利條件下可以攻擊蘇軍坦克履帶之外,其餘的步兵陣地則主要攻擊伴隨坦克行進的蘇軍步兵。
既然堅持半個小時就可以得到反坦克連的支援,所以,程威德也學起來自己的頂頭上司,把前沿陣地的所有口徑的大小直射炮陣地都隱蔽了起來,隻使用隱蔽在山嶺凹地或遠離前沿陣地的各式迫擊炮進行騷擾性攻擊,本來隻是針對伴隨進攻的蘇聯步兵,卻完全沒有想到,這樣的騷擾性攻擊,卻在無意中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收獲-------毫無精度可言的迫擊炮,在大量殺傷蘇軍步兵的同時,不經意的也會偶爾擊穿蘇軍坦克裝甲車的炮塔頂部裝甲和後引擎艙蓋,而這,和直射炮打擊坦克裝甲車履帶,炮塔一樣,同樣都會直接導致坦克的戰鬥力喪失。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程威德的炮擊效果也就“與時俱進”了。
為了得到步兵部隊的掩護,蘇聯軍隊的坦克行進速度一開始並不很快,畢竟,經過蘇德裝甲對攻戰後的斯大林型坦克擁有著這一時期同類坦克所擁有的最強正麵裝甲;更何況,在戰鬥初期以及隨後的接合部戰鬥中,中國軍隊都沒有表現出強有力的炮火打擊(零星的迫擊炮在蘇聯軍隊看來,不過隻能算是在裝甲車外放的大炮仗)。
在這樣的大小環境下,蘇聯人的進攻節奏開始並不算太快,開道的斯大林-2型坦克行進途中固然隨時會停下來等待跟進的步兵單位,那些隨時準備給步兵單位以火力支援的t-34和su-152就更不用說了,既要保持和前麵車輛的陣型,又要避免和步兵單位相撞而必須保持一定的間距,行進速度當然也就快不起來。
在程威德的第一批迫擊炮彈炸響之後,蘇聯人的進攻陣列隻是略微混亂了一小會就又恢複了開始態勢。除了少許被炸傷的蘇聯步兵被戰友匆匆從坦克履帶前方拖走之外,其餘的步兵,坦克則又互相掩護著繼續保持前進。
可隨著迫擊炮彈的不斷炸響,蘇聯人也開始感到了恐慌。沒有裝甲護身的步兵固然不用說,就連那些躲在厚厚的鋼鐵棺材裏的蘇軍裝甲兵也感到了威脅,迫擊炮彈碎裂迸發的滿天彈雨中往往連坦克車長,炮長的觀察鏡也受損嚴重,更別提彈片擊打在炮塔裝甲上的一陣聲音“哐璫璫”之後,坦克就莫名其妙的熄了火(發動機被彈片擊毀),要不就是和其他戰鬥車輛的無線通訊聯係突然中斷(外置式無線天線被擊斷);更倒黴的還是那些直接被120mm迫擊炮炮彈命中炮塔頂部的t-34和su-152,重視機動性和遠程火力性的兩種坦克裝甲車的頂部裝甲都隻有10-20幾毫米,被從高空中直接落下的120mm迫擊炮彈命中的下場也就隻有當場掛掉。
雖然被迫擊炮彈直接命中炸毀的蘇軍坦克並不就真的很多,可帶來的心理壓力卻使得蘇聯部隊開始慌了手腳。
當十幾輛坦克、突擊炮在接二連三的炮擊中突然冒起了濃煙或爆炸之後,蘇聯人的裝甲部隊首先開始亂了陣腳,一些失去了車炮長觀察鏡的坦克企圖撤離戰場,而另一些斷絕了無線電通訊的坦克或突擊炮在沒有命令消息來源的情況下又企圖按照原來的命令,加快速度盡快攻入中國軍隊的防禦陣地。不管是出於怎麽樣的企圖,前進中的裝甲部隊出現這樣的混亂狀態,都隻能是一個災難。
陷入恐慌與焦躁心態的蘇軍裝甲車輛現在也不再注重和步兵單位的協同與否,不管前後左右是否還有自己的車輛人員,隻要有可以通行的地方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橫衝直撞起來。見機快的步兵還好,或讓路,或爬車,能往什麽地方躲,就往什麽地方藏;而另一些動作遲緩,或者攜帶大型武器的家夥就沒那麽幸運了,要麽是連人帶家夥一起被坦克攜卷到履帶下變成肉泥,要麽就是在東躲西藏中成了程威德部下的活靶子。
不過,蘇聯裝甲部隊的災難,也並不就等於程威德部的福音,終究這些鋼鐵鑄就的怪物都是有槍有炮又能跑的大家夥。那些調轉方向往後撤退的坦克固然在蘇聯步兵中造成巨大的混亂和傷亡,而那些蒙著腦袋一味向前衝鋒的坦克和突擊炮則在帶給戰友大量傷亡的同時,卻也在程威德防守的陣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慘痛的裂痕------畢竟我方陣地距離蘇軍出擊點的距離本來就隻有幾公裏遠,蘇軍坦克一旦放開了馬力,橫衝直撞,那短短的路程,根本就不足以建立起強大的攔阻火牆;每一輛盲進的蘇軍坦克,隻要它能順利的突入程威德的陣地,緊跟其後的蘇聯步兵就能將坦克撕開的口子變成一個浴血的殺場。
東北軍的步兵班組雖然也都具有一定的反坦克火力,可那也隻是針對數量較少的個別裝甲車輛而言,至於象蘇軍這樣的大批量,高密度的坦克攻擊,僅僅隻依靠步兵班組的自身力量就想打退那還是難以想象的。
一些分散隱蔽起來的小口徑反坦克炮雖然也可以在幾百米的地方擊毀蘇軍重型坦克的履帶,讓蘇軍坦克隻能在原地充當“炮壘”,可隨後跟進的蘇軍步兵和其他坦克又前仆後繼的壓了上來,東北軍的官兵們還是隻能在自己的陣地上和敵人的“炮壘”步兵同時作戰,戰鬥的困難也就可想而知。
當第一輛斯大林-2重型坦克履帶擠壓在程威德部的前線陣地戰壕上時,程威德所最不願意看到的步兵與坦克進行近距離作戰的悲劇也不得不開始上演了。
(大家提提意見了,要不要具體寫一些血淋淋的東西,尤其是對自己。戰爭畢竟不是那麽美好的東西,現代戰爭,在彼此實力相差不遠的常規戰爭中已經不可能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就連現在的伊拉克,也是如此,政府的正規軍垮了,可遊擊戰爭也還是讓人不寒而栗。
再一個意見征詢,是否需要增加戰鬥細節和人物對話,心理描寫等等,這樣的話,也許更新速度可以更快,但每個章節的故事進程和內容可能就要有所影響,
請喜歡這本書的朋友盡情的發表你們的意見,所有建議都會加精以謝)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