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主動說起的這個有點突兀的話題,讓他身邊的先遣營眾將,情緒一下子又重新變得沉重了起來。
本來這次進了鬆山城以後,大家的心情是非常輕鬆愉悅的。
之前,他們跟著楊振奉命救援鬆山的時候,人人都知道這一行怕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
其中有一些人跟楊振一樣,在臨行前都安排了後事,已經抱定了必死之心。
可是萬沒想到,這一行竟然真的如楊振所說,眾人跟著楊振不僅死裏逃生,而且因禍得福。
雖然之前在船上、在島上,受了不少苦,兩次與韃子接戰,傷亡也是不小,可是入侵鬆錦之地、圍困鬆山城的韃子大軍畢竟是撤退了。
不管韃子軍隊到底是由於什麽原因而撤退的是因為糧草被燒而撤退的,還是因為圍點打援計劃落空而撤退的,又或者是因為鬆山城久攻不下而撤退的,那些都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重要的是,他們先遣營奉命北上救援鬆山的目的,總算是達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功勞一定會被快速地報送到京師朝堂之上,而且一定會被快速地報送到崇禎皇帝的手中。
而且,人人相信,隻要他們的戰功被如實地上報到了崇禎皇帝的麵前,一場潑天的富貴就真的要到手了!
所以,眼下的先遣營裏,人人都期待著朝廷的封賞能夠盡快下達,人人都盼望著來自寧遠的嘉獎能夠盡快到來。
可是現在,楊振的那番話,就像是一盆冰水一樣,猛地潑到了他們的頭上,把他們澆了個透心涼。
楊振的話,讓他們每個人都突然意識到,這個事兒還沒完呢,先遣營進了鬆山城並不是就此萬事大吉了!
韃子撤退了,但是他們還會再來這一次鬆山城守住了,但是下一次呢?!
其實,先遣營裏並不是隻有楊振意識到了這一點,有許多老於戰事的人,也能看透韃子的野心。
比如張臣這樣的人,也清楚地知道,大明官軍要是不能把韃子的八旗軍隊給打疼了或者打殘了,韃子的首領就絕對不會放棄南下的企圖。
隻是先遣營上下都沉浸在死裏逃生而且還立了大功的喜悅之中,誰也不會主動站出來自討沒趣,往大家的興頭上潑冷水。
“大人!這次鬆山之圍,咱們算是解完了,接下來咱們先遣營到底是從此留駐鬆山,還是返回寧遠呢?!”
眾人之前聽了楊振的那番話,心情沉重,都是沉默不語,各自琢磨著將來的種種可能,也沒人說話。
但是過了一陣子,張得貴想通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再聯想到鬆山城的位置及其未來,當下忍不住向楊振問道:
“我們來此之前,大人可是朝廷任命的寧遠副將,而且我們這個先遣營,也不過是祖總鎮和方巡撫口頭答應的暫編寧遠先遣營罷了!說來說去,我們這次解了鬆山之圍以後,總該是要回到寧遠去吧?”
張得貴有點不確定先遣營的將來,心中懷著一些忐忑去問楊振,雖然詢問,但是話裏話外卻能聽出來,他是希望楊振領著大家爭取回寧遠去。
畢竟寧遠城是在後方,與韃子隔著的大軍之間隔著一片由大明官軍控製的城池,所處的位置可比鬆山安全多了。
先遣營裏有張得貴這樣想法的人不少,比如楊振的左膀右臂之一李祿,聽了張得貴的話,他也看著楊振說道:
“就是啊!大人您本是新任寧遠副將,先遣營又是暫編營,還帶著寧遠的字頭,將來咱們的捷報送到了寧遠城裏,送到了京師裏,按道理,咱們事罷複命就該回到寧遠去了吧!咱們在這裏,最多也就等到朝廷封賞的事情結束吧?”
李祿最後的語氣雖不太肯定,但卻透露著自己心裏的期望。
不過他們這些人的期望,卻與楊振自己心中的打算截然相反。
臨行前,巡撫方一藻、大帥祖大壽都曾當著寧遠城文官武將們的麵,給過楊振許諾,許諾他隻要救援鬆山有功,就保他成為一方總兵。
而楊振自己看來看去,唯有眼下的這個鬆山城是一個合適的地方。
他並不是沒有想過此行成功之後爭取回到寧遠城裏當總兵,而且這一點也不是沒有可能。
他本來就是寧遠副將,與你寧遠總兵隻隔著一步之遙而已。
同時他也看出來了,遼東巡撫方一藻的手底下並沒有武將,而方一藻要想在遼東立足,也需要盡快培植一個自己的武將。
這樣一來,楊振的機會自然就來了,而且這一次他真的立了功勞,所以成為寧遠總兵的機會不僅有,而且隻要他做通了方一藻的工作,這個機會還是很大的。
因為他雖然出身遼東,但是現在對於已經在遼西地麵上坐大的祖家軍來說,楊振就是一個外人。
若是崇禎皇帝本人或者朝堂上的閣老、輔臣們想起了這一點,是肯定不會放過往遼東軍隊裏麵摻沙子的機會的。
所以,其實算來算去,爭取回寧遠當個總兵,頂了金國鳳這個寧遠團練總兵官的位置,是很有希望的。
隻是他自己並不願意,而且祖大壽及其部將們,恐怕也不會讓他到到寧遠去當總兵。
雖然此戰過後,祖大壽肯定是要再回錦州城去坐鎮鬆錦前線的,但是寧遠城對於祖大壽本人及其麾下的許多將領來說,卻依然十分重要,不可能讓寧遠城落到外人手上。
而且寧遠城的那潭水,可比鬆山城裏深多了,楊振也不願意去蹚那一潭渾水。
原本曆史上,鬆山城解了圍以後,金國鳳到寧遠城裏當了寧遠團練總兵官,可是才幾個月過去,就死在了寧遠城外。
<a id="ads" href="http:///"></a>
當時寧遠城裏人馬過萬,營頭很多,比之當初的鬆山城強多了,但是金國鳳這個新任的寧遠團練總兵官卻一個營頭也指揮不動。
祖大壽雖然遠在錦州城,但寧遠城裏的兵馬依舊唯祖大壽馬首是瞻,隻聽祖大壽的將令,或者隻聽祖大壽嫡係將領的命令。
金國鳳一死,吳三桂就回了寧遠做了總兵,從此以後,山海關外所有大明官軍駐守的城池,全都掌握在了祖家軍的手裏。
楊振可絕不希望看見這個的結局,更不希望自己最後像金國鳳那樣莫名其妙、稀裏糊塗地被人坑死在寧遠城外。
“道理的確是這麽個道理,可是現在兵荒馬亂,朝廷上下哪裏還有什麽一定之規?!鬆山城小兵寡,地位卻重要,經此一戰,寧遠和關內諸公,定也能夠看出鬆山的不凡來!
“我們既然來了,還能讓我們再走了?!大家不要再做其他想!不要想著過些日子拍拍屁股就走人,而是要做長遠打算!眼下唯有繼續老老實實厲兵秣馬、整軍備戰,才是上策!”
先遣營眾將並不了解楊振的心理,聽了他說的這番話,人人心裏都在琢磨,有的琢磨著韃子何時會再來,有的琢磨著下一步應當如何整軍備戰,還有的則琢磨著如何盡快脫離這個險地。
比如徐昌永,沉默了半天之後,他終於說話了:“楊兄弟!眼下先遣營北上救援的任務既然已經完成了,哥哥這邊兒的馬隊,下一步是不是該回寧遠繳令了?!”
說到這裏,徐昌永見其他人都看他,連忙又說道:“楊兄弟!可不是哥哥不願意在你麾下聽你指揮!說一句實在話,哥哥打了這麽多年仗,還就是這一次,打得最是輕鬆,而且戰果卻又夠大!
“剛開始聽說大帥讓我跟你們一起北上,哥哥這心裏,說實在的其實也不樂意!可是來這一趟,哥哥是服了!
“要不是你的想法出人意料,咱們這一趟怕就要栽了!能跟楊兄弟你一起,真是做哥哥的三生有幸!隻不過”
楊振本不想現在就研究先遣營各隊人馬的下一步去向,可是徐昌永既然提出來了,他也不得不去麵對。
聽徐昌永說到這裏,楊振笑著擺了擺手,打斷他的解釋,對他說道:“徐大哥多慮了!先遣營本就是暫編營,將來你和祖將軍的人馬何去何從,我楊振肯定是聽寧遠的帥令!
“祖大帥、方巡撫如何安排,楊振一定聽令而行,絕對不會有什麽別的想法!不管將來你們何去何從,我們兄弟之間的情誼決不會變!”
說完這話,楊振接著說道:“至於將來,先遣營是繼續存在,還是就此解散,我也是聽寧遠的軍令!我當然希望先遣營的旗號還在,也希望諸位的人馬都在!
“但是,諸位若要走,我也不會強求諸位留下,畢竟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們這麽做,我完全能夠理解!
“我本人決不會隔著你上書方巡撫,或者祖大帥,強留你和祖將軍的隊伍,兄弟不是那樣的人,這一點請徐大哥放心!”
本來這次進了鬆山城以後,大家的心情是非常輕鬆愉悅的。
之前,他們跟著楊振奉命救援鬆山的時候,人人都知道這一行怕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
其中有一些人跟楊振一樣,在臨行前都安排了後事,已經抱定了必死之心。
可是萬沒想到,這一行竟然真的如楊振所說,眾人跟著楊振不僅死裏逃生,而且因禍得福。
雖然之前在船上、在島上,受了不少苦,兩次與韃子接戰,傷亡也是不小,可是入侵鬆錦之地、圍困鬆山城的韃子大軍畢竟是撤退了。
不管韃子軍隊到底是由於什麽原因而撤退的是因為糧草被燒而撤退的,還是因為圍點打援計劃落空而撤退的,又或者是因為鬆山城久攻不下而撤退的,那些都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重要的是,他們先遣營奉命北上救援鬆山的目的,總算是達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功勞一定會被快速地報送到京師朝堂之上,而且一定會被快速地報送到崇禎皇帝的手中。
而且,人人相信,隻要他們的戰功被如實地上報到了崇禎皇帝的麵前,一場潑天的富貴就真的要到手了!
所以,眼下的先遣營裏,人人都期待著朝廷的封賞能夠盡快下達,人人都盼望著來自寧遠的嘉獎能夠盡快到來。
可是現在,楊振的那番話,就像是一盆冰水一樣,猛地潑到了他們的頭上,把他們澆了個透心涼。
楊振的話,讓他們每個人都突然意識到,這個事兒還沒完呢,先遣營進了鬆山城並不是就此萬事大吉了!
韃子撤退了,但是他們還會再來這一次鬆山城守住了,但是下一次呢?!
其實,先遣營裏並不是隻有楊振意識到了這一點,有許多老於戰事的人,也能看透韃子的野心。
比如張臣這樣的人,也清楚地知道,大明官軍要是不能把韃子的八旗軍隊給打疼了或者打殘了,韃子的首領就絕對不會放棄南下的企圖。
隻是先遣營上下都沉浸在死裏逃生而且還立了大功的喜悅之中,誰也不會主動站出來自討沒趣,往大家的興頭上潑冷水。
“大人!這次鬆山之圍,咱們算是解完了,接下來咱們先遣營到底是從此留駐鬆山,還是返回寧遠呢?!”
眾人之前聽了楊振的那番話,心情沉重,都是沉默不語,各自琢磨著將來的種種可能,也沒人說話。
但是過了一陣子,張得貴想通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再聯想到鬆山城的位置及其未來,當下忍不住向楊振問道:
“我們來此之前,大人可是朝廷任命的寧遠副將,而且我們這個先遣營,也不過是祖總鎮和方巡撫口頭答應的暫編寧遠先遣營罷了!說來說去,我們這次解了鬆山之圍以後,總該是要回到寧遠去吧?”
張得貴有點不確定先遣營的將來,心中懷著一些忐忑去問楊振,雖然詢問,但是話裏話外卻能聽出來,他是希望楊振領著大家爭取回寧遠去。
畢竟寧遠城是在後方,與韃子隔著的大軍之間隔著一片由大明官軍控製的城池,所處的位置可比鬆山安全多了。
先遣營裏有張得貴這樣想法的人不少,比如楊振的左膀右臂之一李祿,聽了張得貴的話,他也看著楊振說道:
“就是啊!大人您本是新任寧遠副將,先遣營又是暫編營,還帶著寧遠的字頭,將來咱們的捷報送到了寧遠城裏,送到了京師裏,按道理,咱們事罷複命就該回到寧遠去了吧!咱們在這裏,最多也就等到朝廷封賞的事情結束吧?”
李祿最後的語氣雖不太肯定,但卻透露著自己心裏的期望。
不過他們這些人的期望,卻與楊振自己心中的打算截然相反。
臨行前,巡撫方一藻、大帥祖大壽都曾當著寧遠城文官武將們的麵,給過楊振許諾,許諾他隻要救援鬆山有功,就保他成為一方總兵。
而楊振自己看來看去,唯有眼下的這個鬆山城是一個合適的地方。
他並不是沒有想過此行成功之後爭取回到寧遠城裏當總兵,而且這一點也不是沒有可能。
他本來就是寧遠副將,與你寧遠總兵隻隔著一步之遙而已。
同時他也看出來了,遼東巡撫方一藻的手底下並沒有武將,而方一藻要想在遼東立足,也需要盡快培植一個自己的武將。
這樣一來,楊振的機會自然就來了,而且這一次他真的立了功勞,所以成為寧遠總兵的機會不僅有,而且隻要他做通了方一藻的工作,這個機會還是很大的。
因為他雖然出身遼東,但是現在對於已經在遼西地麵上坐大的祖家軍來說,楊振就是一個外人。
若是崇禎皇帝本人或者朝堂上的閣老、輔臣們想起了這一點,是肯定不會放過往遼東軍隊裏麵摻沙子的機會的。
所以,其實算來算去,爭取回寧遠當個總兵,頂了金國鳳這個寧遠團練總兵官的位置,是很有希望的。
隻是他自己並不願意,而且祖大壽及其部將們,恐怕也不會讓他到到寧遠去當總兵。
雖然此戰過後,祖大壽肯定是要再回錦州城去坐鎮鬆錦前線的,但是寧遠城對於祖大壽本人及其麾下的許多將領來說,卻依然十分重要,不可能讓寧遠城落到外人手上。
而且寧遠城的那潭水,可比鬆山城裏深多了,楊振也不願意去蹚那一潭渾水。
原本曆史上,鬆山城解了圍以後,金國鳳到寧遠城裏當了寧遠團練總兵官,可是才幾個月過去,就死在了寧遠城外。
<a id="ads" href="http:///"></a>
當時寧遠城裏人馬過萬,營頭很多,比之當初的鬆山城強多了,但是金國鳳這個新任的寧遠團練總兵官卻一個營頭也指揮不動。
祖大壽雖然遠在錦州城,但寧遠城裏的兵馬依舊唯祖大壽馬首是瞻,隻聽祖大壽的將令,或者隻聽祖大壽嫡係將領的命令。
金國鳳一死,吳三桂就回了寧遠做了總兵,從此以後,山海關外所有大明官軍駐守的城池,全都掌握在了祖家軍的手裏。
楊振可絕不希望看見這個的結局,更不希望自己最後像金國鳳那樣莫名其妙、稀裏糊塗地被人坑死在寧遠城外。
“道理的確是這麽個道理,可是現在兵荒馬亂,朝廷上下哪裏還有什麽一定之規?!鬆山城小兵寡,地位卻重要,經此一戰,寧遠和關內諸公,定也能夠看出鬆山的不凡來!
“我們既然來了,還能讓我們再走了?!大家不要再做其他想!不要想著過些日子拍拍屁股就走人,而是要做長遠打算!眼下唯有繼續老老實實厲兵秣馬、整軍備戰,才是上策!”
先遣營眾將並不了解楊振的心理,聽了他說的這番話,人人心裏都在琢磨,有的琢磨著韃子何時會再來,有的琢磨著下一步應當如何整軍備戰,還有的則琢磨著如何盡快脫離這個險地。
比如徐昌永,沉默了半天之後,他終於說話了:“楊兄弟!眼下先遣營北上救援的任務既然已經完成了,哥哥這邊兒的馬隊,下一步是不是該回寧遠繳令了?!”
說到這裏,徐昌永見其他人都看他,連忙又說道:“楊兄弟!可不是哥哥不願意在你麾下聽你指揮!說一句實在話,哥哥打了這麽多年仗,還就是這一次,打得最是輕鬆,而且戰果卻又夠大!
“剛開始聽說大帥讓我跟你們一起北上,哥哥這心裏,說實在的其實也不樂意!可是來這一趟,哥哥是服了!
“要不是你的想法出人意料,咱們這一趟怕就要栽了!能跟楊兄弟你一起,真是做哥哥的三生有幸!隻不過”
楊振本不想現在就研究先遣營各隊人馬的下一步去向,可是徐昌永既然提出來了,他也不得不去麵對。
聽徐昌永說到這裏,楊振笑著擺了擺手,打斷他的解釋,對他說道:“徐大哥多慮了!先遣營本就是暫編營,將來你和祖將軍的人馬何去何從,我楊振肯定是聽寧遠的帥令!
“祖大帥、方巡撫如何安排,楊振一定聽令而行,絕對不會有什麽別的想法!不管將來你們何去何從,我們兄弟之間的情誼決不會變!”
說完這話,楊振接著說道:“至於將來,先遣營是繼續存在,還是就此解散,我也是聽寧遠的軍令!我當然希望先遣營的旗號還在,也希望諸位的人馬都在!
“但是,諸位若要走,我也不會強求諸位留下,畢竟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們這麽做,我完全能夠理解!
“我本人決不會隔著你上書方巡撫,或者祖大帥,強留你和祖將軍的隊伍,兄弟不是那樣的人,這一點請徐大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