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楊振才知道,原來是金士俊的母親張氏請求宣鎮巡撫劉永祚上書朝廷,給金國鳳加一個宮保的封號,也就是太子太保的封號,但卻沒有達成,最後隻得了一個特進榮祿大夫。


    張氏不敢埋怨京師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更不敢抱怨皇帝,但卻把不滿歸咎到了劉永祚的身上。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再加上朝廷賜葬並令宣府建祠致祭等事情,依然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所以張氏對宣府官員的怨氣就更大了。


    而這些事情,到最後,都要一一著落在劉永祚的頭上,可是劉永祚哪裏有錢呢?


    所以,這個事情就進展緩慢,到現在為止,崇禎皇帝叫宣府有司為金國鳳父子建祠致祭的事情,也不見個響動。


    因此,楊振來了宣府城,金士俊自己當然不是不想去迎接,等楊振住進總兵府以後,他也不是不想去拜見,而是其母張氏有怨氣,不讓他前去。


    如今的金士俊,父親和弟弟剛剛戰歿,家中的老母親是他最為珍視的人了,事母至孝的他哪敢不聽母親的話。


    至於金士俊自己,對劉永祚也好,對宣府其他圖官員也罷,並沒有多大的怨氣。


    他也知道如今的現狀,朝廷雖然給了旨意,但要最後落到實處,正不知道需要經過多少道難關呢。


    朝廷口惠而實不至,宣府巡撫劉永祚也沒法的確不好辦。


    若是挪用別的銀子給自己父親修墓地建祠堂,一旦讓人彈劾上去,那是掉腦袋的罪名。


    因此,這件事情拖拖拉拉,進展不利,倒也不全是劉永祚的責任。


    但是不管如何吧,自己父親與弟弟戰死遼東,母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一肚子悲憤怨氣無處排解,金士俊也隻能順著母親的意思來了。


    與此同時,金士俊知道楊振昨日剛剛抵達宣府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第二天就要離開,所以也就沒有急著去拜見。


    讓他沒有料到的是,他還沒來得及去拜見楊振,而楊振與楊國柱兩人,卻聯袂到他家來拜訪他了。


    金國鳳出身宣府前衛,為將後清廉如水,常與部下士卒同甘共苦,因此為將多年,卻沒有積蓄。


    金家雖有宣府前衛的世職在身,可是現在,天下衛所早已崩壞,宣府前衛也是如此。


    金國鳳父子平日征戰在外,他們的家眷在宣府城裏,卻靠著招佃出租,甚至典當祖業,變賣田產為生。


    金家在城外鄉裏田畝不少,可是宣府地近邊牆,這幾年兵荒馬亂,原有的佃戶逃散,土地荒蕪,一眾女眷,老的老,小的小,也打理不了這些事情,所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要不然,金國鳳的遺孀張氏,也不會因為朝廷的賜葬建祠等問題,對宣府巡撫心生怨言了。


    卻說這天下午,楊振在叔父楊國柱的陪同下,帶了一車重禮,來到金家門前。


    金士俊聞訊,連忙攙著其母張氏迎了出來。


    才一個多月不見,金士俊仿佛變了個人一般。


    此時他身披重孝,神情沮喪,胡子拉碴,滿臉滄桑,隻一個多月的時間,卻老了十歲都不止。


    而一見了楊振,金士俊當即跪地掩麵痛哭。


    這個場麵,直讓楊振唏噓不已。


    楊振與楊國柱兩人好一陣勸慰,才讓金士俊止住了哭泣。


    楊振拉著金士俊對他說明了來意,先是告訴他自己為他表了戰功,朝廷將有封賞。


    同時也告訴他,自己帶了先遣營兄弟給他的萬餘兩銀子前來,叫他好好為其父其弟修墓建祠。


    當然,楊振也告訴他,此次拜祭過後,他要離開宣府城,前往張家口出邊去了,囑咐金士俊處理好其父其弟的喪葬事宜以後,能夠再回遼東找他。


    然而金士俊麵目呆滯,默默無言,隻是聽著楊振的囑咐,領著他們到設在家裏的靈堂裏祭拜了一番。


    楊振見他魂不守舍,心思已不在軍中事務上麵,隻能歎著氣,留下了重禮,與他擁抱告別。


    楊振從鬆山帶到京師辦事的銀子,剩下來的萬餘兩,一分不剩,全部留給了金士俊。


    既然他已經決定要對張家口的那些個通虜奸商們下手了,那麽現在手中的這些銀子,對他來說,也就不算什麽了。


    楊振從金家略顯衰敗的籠罩著悲悲戚戚氣氛的院子裏出來以後,收拾下心情,在楊國柱的陪同下,親自去了一趟宣府巡撫衙署。


    一方麵,算是對宣府巡撫劉永祚的一次拜見或者回訪,另一方麵,他又以前往張家口探望弟弟楊捷為名,當麵向他辭了行。


    劉永祚身為宣府巡撫,按理說,他應當主要管軍,但他到了宣府以後,軍務並不怎麽插手,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賑濟災民和募民屯墾等民事上麵,認為剿匪莫如安民,民安而匪患自除。


    他的這個想法與做法,自然與楊國柱一拍即合,當然也贏得了楊國柱的尊重。


    原本曆史上,他們兩個人在宣府鎮就共事多年,合作默契。


    楊國柱從崇禎九年就是宣府總兵,一直幹到崇禎十四年戰死遼東,整整五年。


    而劉永祚也是從崇禎九年出任宣府巡撫,一直幹到崇禎十三年冬,整整四年多。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明末政治動蕩,人事變化異常頻繁的崇禎年間,是很不尋常的。


    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是與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有著直接的關係。


    當然了,這一世,由於楊振這個蝴蝶翅膀的扇動,宣鎮總兵楊國柱與巡撫劉永祚之間的默契,變得更深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莫過於他們前不久聯手驅逐宣鎮監視太監曹本正的事情了。


    楊振此來宣府之前,最大的一個忌諱,就是宣鎮的監視太監,也俗稱監軍內臣。


    這些人在宮中地位極低,往往是某個當紅大太監名下的義子義孫,受到推薦以後,到了邊鎮任職,權力卻又極大。


    因其在宮中地位極低,要人恩主推薦才能外任,所以他們外任以後,就需要搞到大把銀子回饋恩主。


    因此,這種人到了邊鎮任監軍以後,最容易成為那些通虜奸商的保護傘。


    宣府邊口的走私貿易屢禁不絕,在楊振看來,與此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


    但是,這回到了宣府以後,楊振很快就放下心了。


    宣府鎮的監視太監曹本正,因與總兵楊國柱、巡撫劉永祚皆不能和睦相處,前一陣子剛被崇禎皇帝下旨罷免,勒令回朝了,而此時新的監軍太監還沒有到任。


    這樣一來,就免掉了楊振許多麻煩。


    對於崇禎皇帝任用宦官監軍各地,楊振並非完全不能理解。


    從崇禎皇帝的角度來說,既然朝中的文官們不聽話,不可信,總是跟自己對著幹,沒有可用之人,他也隻好去任用宦官了。


    在他看來,至少宦官比較聽話,也更加忠心可靠一點。


    但是崇禎皇帝的心裏,自然也很清楚,這些人聽話是聽話,忠心是忠心,可是他們並沒有幾個真有能力的。


    一旦他發現他派出去的監軍內臣或者監視邊鎮的中官太監們,與當地的督、撫、總鎮公開對著幹,他也會立即采取措施,撤回這些太監們。


    當然了,在崇禎年間的曆史上,督撫與監視中官不相能的時候,也並不乏直接罷免督撫的例子。


    可是在崇禎年間的曆史上,卻鮮少有因為邊鎮總兵大帥與監視太監不相能,而罷免總兵大帥的時候。


    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多半會撤換監視太監,然後隔一段日子,再派去一個。


    目前宣鎮的情況,正是如此。


    楊國柱向宣府特別是張家口那幾家豪商巨賈頻繁募捐,與早就被那幾家豪商巨賈喂飽了的宣鎮監視太監曹本正起了衝突。


    然後就是你奏我一本,我奏你一本,開始相互告狀。


    而宣府巡撫劉永祚早就與曹本正不和,於是也加入到了楊國柱這邊,彈劾曹本正收受奸商賄賂,私準奸商出口。


    這個事情捅到朝堂上以後,內閣大臣本能地站在了鎮臣、撫臣一邊,曹本正被罷免,黯然離開。


    楊振從楊國柱那裏了解了這其中的道道,很快就想到,曹本正的倒台離去,可能也正是張家口山右商會那些個奸商準備跑路的原因之一。


    卻說楊國柱、楊振帶著從人,剛剛在巡撫衙署門口告別了劉永祚往回走,就在通往巡撫衙署的街上,遇到了來自張家口的快馬急遞。


    楊國柱叫人攔下來一問,卻是張家口堡城附近的巡檢司遣人送往巡撫衙署的塘報,說張家口一帶昨夜遭遇馬賊侵襲,今日堡城也一度受到圍攻,巡檢司出了塘報送呈宣府巡撫。


    楊國柱打發那送呈急遞塘報的小隊離開,與楊振相視而笑,隨即打馬迅速離開。


    回到宣鎮總兵府,時辰已接近未申之交,而其他人也都已準備妥當。


    於是,楊振便與自己的叔父楊國柱匆匆告別,帶著所部人馬大車,帶著宣府鎮準備的幹糧,出了鎮朔門向北,一路奔張家口方向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命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大明新命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