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楊振叫他們與方光琛、張得貴等人商議分田屯墾令的時候,薊鎮邊軍軍戶出身的老炮頭劉萬忠主張參照九邊屯墾的舊製計丁授田,每丁給地五十畝。
但是楊振否決了這樣的做法,最後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議,拍板執行按戶授田每戶給地三十畝的做法。
楊振之所以這樣做,並非全然為了拋開大明朝的舊製,非要另起爐灶,而是有自己的一些理由。
在他看來,按戶分田比計丁授田這種重男輕女的做法要好。
一方麵,這樣做,有利於扭轉重男輕女的舊習陋規。如果隻給男丁土地,那麽男尊女卑的情況就很難改變。
另一方麵,這麽做,也有利於推動各戶成年的男丁分戶成家,然後踴躍從軍,推動他們通過軍功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與此同時,楊振也考慮到了遼東半島上的土地數量,計丁授田,每丁給地五十畝,他根本做不到。
一旦這麽做,眼下金海鎮所能承接和吸納的人口數量,就將受到極大的限製。
而按戶分田,每戶給地三十畝,叫他們開墾作為永業田,至少短期來看並不存在計丁授田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更加方便易行。
如果不是這樣的簡便易行之法,那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想完成這麽大範圍內的編戶分屯事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這幾個月來,楊振當初決策之正確,已經有目共睹了,已經沒有人再去糾結到底是計丁授田好,還是按戶授田好了。
至於為什麽楊振定了一個每戶給地三十畝的上限,真實的原因,除了楊振占據的遼東半島南段宜耕土地有限之外,還有一個楊振在後世熟知的一句諺語,也是促成這個決定的重要因素。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是農耕時代中國老百姓們心底埋藏的一個十分樸素的人生理想。
而這句後世許多人熟知的諺語,被楊振直接拿來用作了金海鎮在登州府招墾最通俗易懂也最打動人心的一句口號。
對崇禎十三年關內流離失所的廣大百姓們來說,什麽樣的承諾都不如這樣一句承諾更加實際有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事實也證明,按戶分田更有利於編戶立屯,可以避免出現人口眾多聚族而居的大戶。
楊振可不希望,自己的移民屯墾,到最後,再弄出一批地主豪強大戶人家來給自己添堵。
而每戶給地三十畝為上限,也較為符合這個時代的農耕水平,劉萬忠向他報告的情況正好驗證了這一點。
以這個年代的墾荒水平,一個男女老少齊全的五口之家一年墾荒耕種三十畝地,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上限了。
而且大部分家庭甚至完不成這個任務,甚至距離這個上限甚遠,能完成十五畝或者二十畝已經是很不錯的情況了。
在這樣的情況,你給每戶分的土地或者說荒地越多,事實上就意味著拋荒的土地越多。
一旦如此的話,這樣的移民屯墾豈不是南轅北轍,成效要大打折扣了嗎?
想到這些問題,楊振看著撓頭賠笑的劉萬忠,最後也笑道:“嗬嗬,你們明白本都督按戶分田三十畝的苦衷就好啊!”
楊振這麽一說,劉萬忠當即便知楊振對他們完不成墾荒任務早就心裏有數,而且絲毫沒有追究他們責任的意思,當下連忙笑著點頭稱是。
“如果你們南關嶺五屯營到現在,都沒有完成每戶墾荒三十畝的任務,那麽金海鎮各路屯所,估計今年也都夠嗆能完成了!”
一念及此,楊振看著陪同在側的嚴省三說道:“你們呢?交給你負責的大連灣沿岸四屯移民,墾荒任務完成得如何呢?”
嚴省三見楊振轉而詢問自己所領四屯的墾荒情況,當即如實回答道:“回都督的話,情況與劉參將五屯營差不多,荒地是分下去了,但墾荒任務每戶隻完成了大半易墾宜耕的。
“好在大連灣周邊,多是沿海沿河的沙土地,墾植起來相對容易一點,而且眼下時令尚未過去,接下來卑職再督促督促,想來仍有擴大耕種的餘地!”
“嗯,你這麽說,就對頭了。立屯墾荒,引種番薯,是我們金海鎮的生存之本。其他事可以耽擱,這個事卻耽擱不得。
“時令過去之前,來得及墾荒引種的,就好好墾荒引種,凡是來不及墾荒的,就直接在荒地上引種,總之不能浪費了眼下的機會。
“如果我們金海鎮五路六十四屯,趕在時令過去之前,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麵完成一半的墾荒引種任務,那麽到了金秋十月,我們的收成,就夠我們五路人馬百姓十來萬人今年過冬之用了!”
“十來萬人?!”
“我們金海鎮現在已經有十來萬人了?!”
麵對楊振不經意間說出來的情況,劉萬忠、嚴省三兩個人吃了一驚,有點又驚又喜又麵麵相覷地問道。
“沒錯,眼下登州府有了大疫,從登州移民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了。但自三月以來,咱們金海鎮各路陸續接納的移民,已有四十六屯之多。
“算上老炮頭你在南關嶺的五個屯,再算上最後一批,包括我這次帶著往東路安置的幾個屯,累計起來,各路移民百姓相加,已有六十四屯之眾了!”
一屯是三百戶,六十四屯就是一萬九千二百戶。
如果以平均一戶五口人來算的話,那麽六十四屯就是九萬六千人。
再算上楊振之前帶著移防到金海鎮的人馬部眾,如今金海鎮五路上下的軍民百姓,的確足有十來萬人了。
這些並不複雜的折算,楊振沒有說出來,但是按照楊振定下的條例,其他人隻要知道眼下金海鎮有了多少屯移民,很快就能得出大體上有多少人了。
對楊振來說,這十來萬人,就是十來萬張吃飯的嘴,身為上位者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這些人的吃飯問題。
可是對金海鎮的各路將領來說,這十來萬人卻是實力的標誌。
按照楊振為金海鎮定下的軍製,六十四屯移民,就意味著六十四哨兵馬啊。
眼下正值農忙,征兵的事情還沒有擺上日程,但是一旦農忙的時節過去,那麽一萬九千二百戶分得了荒地的移民,就是一萬九千二百個不用支付錢糧的士卒。
擴充一萬九千二百個兵員,乍看起來好像並不多,可是若從楊振麾下各路人馬的實力來看,此舉一旦落到實處,那就意味著,他們移鎮金海短短四個月過去,楊振麾下總兵力已經翻了一番了。
照這個勢頭繼續下去,那麽金海鎮的未來豈可限量?
當然,經過楊振這麽一說,他們也都認識到繼續擴大墾荒種植田畝的重要了,有了這麽多人,他們就得有足夠這些人吃飽的糧食。
而且隻要有了足夠多的糧食,他們將來才能招來更多的移民隊伍。
崇禎十三年六月初七日中午,楊振在實地查看了青泥凹前屯墾荒引種的幾塊番薯田,並接見了聞訊前來拜見的南關嶺五屯營參將劉萬忠以後,重新登上了仇震海和俞海潮的船隊,然後指揮駛出大連灣,一路沿著海岸往北航行,繼續朝石城島的方向去了。
途中他們經過了廣鹿島、大長山島等地,也經過了紅嘴堡、歸服堡,但是楊振沒有專程讓船隊前往停靠。
經過了在青泥凹前後屯的實地查看之後,楊振對金海鎮引種番薯的事情,已經大體上是放下心了。
雖然他希望開墾的田畝更多,引種番薯的規模更大,但是他也知道時間緊迫,能做到目前這樣的局麵已經實屬難得。
每戶三十畝的墾荒種植任務即便完成了一般,也就是說即便每戶隻完成了十五畝,整個金海總鎮府轄內五路六十四屯一萬九千二百戶,合計起來已經是一個相當不小的數目了。
二十八萬八千畝,如果全部種植番薯成功,那麽到了金秋十月,金海鎮能夠收獲多少過冬的食物呢?
楊振隻是粗略一算,他的腦海裏就已經浮現出了一個近乎是天文數字一般的數目了。
即令到時候,番薯的畝產未能達到楊振在後世所知的產量,達不到自己的預期,也就是說,在產量上打了折扣,甚至是打了對折,那也絕對遠遠超過種植高粱等農作物的產出了。
對於這一點,楊振絲毫也不擔心。
所以從大連灣再次啟程北上以後,楊振已經不再擔心番薯的問題了,也就沒有了一個個屯所一路看過去的必要了。
沒有了沿途的臨時停靠之後,整個船隊的速度自然快了許多。
當天傍晚,船隊就在俞海潮的領航之下順風順水地抵達了位於石城島西北角的北咀子碼頭。
但是楊振否決了這樣的做法,最後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議,拍板執行按戶授田每戶給地三十畝的做法。
楊振之所以這樣做,並非全然為了拋開大明朝的舊製,非要另起爐灶,而是有自己的一些理由。
在他看來,按戶分田比計丁授田這種重男輕女的做法要好。
一方麵,這樣做,有利於扭轉重男輕女的舊習陋規。如果隻給男丁土地,那麽男尊女卑的情況就很難改變。
另一方麵,這麽做,也有利於推動各戶成年的男丁分戶成家,然後踴躍從軍,推動他們通過軍功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與此同時,楊振也考慮到了遼東半島上的土地數量,計丁授田,每丁給地五十畝,他根本做不到。
一旦這麽做,眼下金海鎮所能承接和吸納的人口數量,就將受到極大的限製。
而按戶分田,每戶給地三十畝,叫他們開墾作為永業田,至少短期來看並不存在計丁授田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更加方便易行。
如果不是這樣的簡便易行之法,那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想完成這麽大範圍內的編戶分屯事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這幾個月來,楊振當初決策之正確,已經有目共睹了,已經沒有人再去糾結到底是計丁授田好,還是按戶授田好了。
至於為什麽楊振定了一個每戶給地三十畝的上限,真實的原因,除了楊振占據的遼東半島南段宜耕土地有限之外,還有一個楊振在後世熟知的一句諺語,也是促成這個決定的重要因素。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是農耕時代中國老百姓們心底埋藏的一個十分樸素的人生理想。
而這句後世許多人熟知的諺語,被楊振直接拿來用作了金海鎮在登州府招墾最通俗易懂也最打動人心的一句口號。
對崇禎十三年關內流離失所的廣大百姓們來說,什麽樣的承諾都不如這樣一句承諾更加實際有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事實也證明,按戶分田更有利於編戶立屯,可以避免出現人口眾多聚族而居的大戶。
楊振可不希望,自己的移民屯墾,到最後,再弄出一批地主豪強大戶人家來給自己添堵。
而每戶給地三十畝為上限,也較為符合這個時代的農耕水平,劉萬忠向他報告的情況正好驗證了這一點。
以這個年代的墾荒水平,一個男女老少齊全的五口之家一年墾荒耕種三十畝地,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上限了。
而且大部分家庭甚至完不成這個任務,甚至距離這個上限甚遠,能完成十五畝或者二十畝已經是很不錯的情況了。
在這樣的情況,你給每戶分的土地或者說荒地越多,事實上就意味著拋荒的土地越多。
一旦如此的話,這樣的移民屯墾豈不是南轅北轍,成效要大打折扣了嗎?
想到這些問題,楊振看著撓頭賠笑的劉萬忠,最後也笑道:“嗬嗬,你們明白本都督按戶分田三十畝的苦衷就好啊!”
楊振這麽一說,劉萬忠當即便知楊振對他們完不成墾荒任務早就心裏有數,而且絲毫沒有追究他們責任的意思,當下連忙笑著點頭稱是。
“如果你們南關嶺五屯營到現在,都沒有完成每戶墾荒三十畝的任務,那麽金海鎮各路屯所,估計今年也都夠嗆能完成了!”
一念及此,楊振看著陪同在側的嚴省三說道:“你們呢?交給你負責的大連灣沿岸四屯移民,墾荒任務完成得如何呢?”
嚴省三見楊振轉而詢問自己所領四屯的墾荒情況,當即如實回答道:“回都督的話,情況與劉參將五屯營差不多,荒地是分下去了,但墾荒任務每戶隻完成了大半易墾宜耕的。
“好在大連灣周邊,多是沿海沿河的沙土地,墾植起來相對容易一點,而且眼下時令尚未過去,接下來卑職再督促督促,想來仍有擴大耕種的餘地!”
“嗯,你這麽說,就對頭了。立屯墾荒,引種番薯,是我們金海鎮的生存之本。其他事可以耽擱,這個事卻耽擱不得。
“時令過去之前,來得及墾荒引種的,就好好墾荒引種,凡是來不及墾荒的,就直接在荒地上引種,總之不能浪費了眼下的機會。
“如果我們金海鎮五路六十四屯,趕在時令過去之前,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麵完成一半的墾荒引種任務,那麽到了金秋十月,我們的收成,就夠我們五路人馬百姓十來萬人今年過冬之用了!”
“十來萬人?!”
“我們金海鎮現在已經有十來萬人了?!”
麵對楊振不經意間說出來的情況,劉萬忠、嚴省三兩個人吃了一驚,有點又驚又喜又麵麵相覷地問道。
“沒錯,眼下登州府有了大疫,從登州移民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了。但自三月以來,咱們金海鎮各路陸續接納的移民,已有四十六屯之多。
“算上老炮頭你在南關嶺的五個屯,再算上最後一批,包括我這次帶著往東路安置的幾個屯,累計起來,各路移民百姓相加,已有六十四屯之眾了!”
一屯是三百戶,六十四屯就是一萬九千二百戶。
如果以平均一戶五口人來算的話,那麽六十四屯就是九萬六千人。
再算上楊振之前帶著移防到金海鎮的人馬部眾,如今金海鎮五路上下的軍民百姓,的確足有十來萬人了。
這些並不複雜的折算,楊振沒有說出來,但是按照楊振定下的條例,其他人隻要知道眼下金海鎮有了多少屯移民,很快就能得出大體上有多少人了。
對楊振來說,這十來萬人,就是十來萬張吃飯的嘴,身為上位者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這些人的吃飯問題。
可是對金海鎮的各路將領來說,這十來萬人卻是實力的標誌。
按照楊振為金海鎮定下的軍製,六十四屯移民,就意味著六十四哨兵馬啊。
眼下正值農忙,征兵的事情還沒有擺上日程,但是一旦農忙的時節過去,那麽一萬九千二百戶分得了荒地的移民,就是一萬九千二百個不用支付錢糧的士卒。
擴充一萬九千二百個兵員,乍看起來好像並不多,可是若從楊振麾下各路人馬的實力來看,此舉一旦落到實處,那就意味著,他們移鎮金海短短四個月過去,楊振麾下總兵力已經翻了一番了。
照這個勢頭繼續下去,那麽金海鎮的未來豈可限量?
當然,經過楊振這麽一說,他們也都認識到繼續擴大墾荒種植田畝的重要了,有了這麽多人,他們就得有足夠這些人吃飽的糧食。
而且隻要有了足夠多的糧食,他們將來才能招來更多的移民隊伍。
崇禎十三年六月初七日中午,楊振在實地查看了青泥凹前屯墾荒引種的幾塊番薯田,並接見了聞訊前來拜見的南關嶺五屯營參將劉萬忠以後,重新登上了仇震海和俞海潮的船隊,然後指揮駛出大連灣,一路沿著海岸往北航行,繼續朝石城島的方向去了。
途中他們經過了廣鹿島、大長山島等地,也經過了紅嘴堡、歸服堡,但是楊振沒有專程讓船隊前往停靠。
經過了在青泥凹前後屯的實地查看之後,楊振對金海鎮引種番薯的事情,已經大體上是放下心了。
雖然他希望開墾的田畝更多,引種番薯的規模更大,但是他也知道時間緊迫,能做到目前這樣的局麵已經實屬難得。
每戶三十畝的墾荒種植任務即便完成了一般,也就是說即便每戶隻完成了十五畝,整個金海總鎮府轄內五路六十四屯一萬九千二百戶,合計起來已經是一個相當不小的數目了。
二十八萬八千畝,如果全部種植番薯成功,那麽到了金秋十月,金海鎮能夠收獲多少過冬的食物呢?
楊振隻是粗略一算,他的腦海裏就已經浮現出了一個近乎是天文數字一般的數目了。
即令到時候,番薯的畝產未能達到楊振在後世所知的產量,達不到自己的預期,也就是說,在產量上打了折扣,甚至是打了對折,那也絕對遠遠超過種植高粱等農作物的產出了。
對於這一點,楊振絲毫也不擔心。
所以從大連灣再次啟程北上以後,楊振已經不再擔心番薯的問題了,也就沒有了一個個屯所一路看過去的必要了。
沒有了沿途的臨時停靠之後,整個船隊的速度自然快了許多。
當天傍晚,船隊就在俞海潮的領航之下順風順水地抵達了位於石城島西北角的北咀子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