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聞言重重的點頭表示理解,然後說道:“和我一起做工的李慶你認識吧?”
“認識啊,不過沒有說過話。”
“他可比你厲害多了,在碼頭扛包被人撞倒,一大袋子精米灑了一地。撞他的人要他賠衣服錢,說把他三塊錢買的新衣服弄髒了;雇主也要李慶賠米錢。”
“他哪賠的起,正好他兒子在武裝部當兵,他就直接跑到碼頭的大兵麵前把這件事情一說。”
“最後咋了?”
見王五被自己的話挑起興趣,他慢悠悠的開口說道:“最後那個要李慶賠錢的人賠了米錢,雇主不僅給了工錢還把灑地上的米給了李慶,那可差不多小半袋精米呢,挑一挑石子就能吃了。”
“李慶那個在武裝部的兒子論關係還得管我叫叔呢。”
王五不屑的反駁:“叫你叔又能咋樣,又不是叫你爺。”(爺:此處為父親的意思。)
“哼,我是年紀大了,不然我也去當兵。隻要被選上就有一畝田,當兵三年還有兩畝,家裏還能少納一半的農稅。”
“你不要命了,打戰可是要死人的。斷手斷腳還好說,好歹留下一條命,官府還給發口糧;要是死了,家裏孤兒寡母的咋辦?”
<a href="http:///"></a>
李二聽出了他的擔心,砸吧一口旱煙灑脫的說道:“死就死,我有兩個小子傳香火,死了還能分到六畝田地,足夠婆娘把他們帶大了。再說我要是當了兵,誰那麽不長眼敢欺負她們啊。”
他說的之所以是六畝,是因為複興軍撫恤是按省份不同來給的,六畝是本省給,十二畝是在東北地廣人稀的地方給。
“說得我也想去當兵了。”王五感歎的嘀咕道。
“就憑你?你都三十六了,還想去當兵。人家指定看不上你,都要二三十的青壯漢子,身子弱一點都不要呢。”
“害!!我不是說說嘛。”王五興許是覺得自己丟了麵子,於是說道:“我家大小子今天十四歲,今年正好省下點錢,明天我就送他到軍隊學堂上學去。”
“軍隊學堂?那都是培養軍官的啊,就是聽說要求很高,你家小子又不識字,能不能進去還是一回事。”
王五聽到李二這樣說,立馬得意的說道:“誰說的不識字,之前不是有軍隊裏識字的兵在縣裏教娃娃們識字嗎?”
“我家小子聰明,教的字都認得的,那個教他識字的大兵說可以試著看看能不能進軍隊學堂。”
王五說的教識字的大兵其實是被分派到武裝部的傷殘士兵,這些士兵大多是台島、峴港就參加複興軍,接受過複興軍的識字教育的,常用的字能認得大半。
一般武裝部識字的傷殘士兵都會每周抽出三四天在縣城找個寬敞地方,免費教未成年的孩子識字。
渡口全是看熱鬧和相互交談的,縣長和副縣長一行站在不遠的高山上看著下麵的民眾。
不一會兒,兩個農夫打扮的年輕人跑上來說道:“報告縣長,鄉親們對於到東北做移民沒有抵觸情緒,不少相親還打算讓我們再要一批人······”
“好,你們先去休息吧”等兩人報告玩自己探聽到的消息之後縣長就讓兩人去休息了。
副縣長此時全然沒有之前擔憂的表情,而是樂嗬嗬的說道:“縣長,鄉親們信任我們,下一批的移民指標完成不難。”
縣長擺擺手說道:“指標不指標的我又不在乎,隻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情就知足了,要升官發財我也不加入複興黨了。”
“哈哈。”副縣長倒是絲毫不尷尬,轉而歎氣說道:“我們華夏雖說地大物博,可民生貧苦,上萬萬人都是無家無產的。”
“還是總司令有遠見,讓鄉親們移民到東北。雖說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的幾年也會吃些苦,但是熬過前兩年就有好日子了。”
縣長聞言點頭讚同:“滿清二百多年,任憑東北那麽好的地荒廢,南方又是人多地少,但凡他們讓百姓移居,隻東北三省的賦稅最少也能抵得湖廣一半吧。”
“那些建奴是把東北當自己的自留地,打算要是事有不濟也能帶著三族八旗到東北割據呢。”
“自留地又如何,看這形勢,明年我們就能把建奴趕到西北戈壁去。”
“那是自然,如今我黨已經在地方上建立了權威,我軍更是連敗六國聯軍,要不了兩年我們就能一統華夏。”
縣長聽到副縣長語氣中的自豪,拍拍他的肩膀鼓勵道:“我是半路加入複興黨的,能做個縣長我就很知足了。你可就不一樣了,總司令親自教授的二期優等生,等明年收複了北麵,你少說也得升任縣長。”
移民的政策順利執行,這個不出韋珣的意料。這個時代的無產者太多了,隻要給他們一條活路,背井離鄉或許有點不舍,麵對生存的壓力卻是不得不做出抉擇。
這些人到了富饒的東北平原之後,絕對會迸發極大的熱情進行墾荒和建設家園。
農閑的時候還可以組織他們搞搞基建,修修水利。
現在的東北雖說也有不少人,但是地方太大,很多地方都沒有人煙。棒打麅子瓢舀魚雖然隻是個別地區,但是物產豐茂卻是真正的。
不過正因為生態好,狼蟲虎豹也是不少的。
奧匈的製式軍械複興軍有二十萬支,賣給滿清也賣不完,唯一的辦法就是交給民間了。
一是民間擁有槍支可以防盜匪,二是麵對狼蟲虎豹的時候可以獵殺,三是如果前線失利或者遇到敵軍深入作戰也有自保的能力。
民間消耗這些槍支也不是直接發給私人,韋珣可是知道槍支濫用和私有的惡果,所以民間使用一定要有限製。
在他的計劃中,移民東北的居民以地域組建村落,組建村級的民兵衛隊。然後槍支由村莊集資購買,將傷殘的士兵安置在這些村莊,成為槍支的管理者,順帶著訓練民兵。
再在市縣一級成立武裝部,建立預備役製度,順帶著兼職一些後世武警的工作。
“認識啊,不過沒有說過話。”
“他可比你厲害多了,在碼頭扛包被人撞倒,一大袋子精米灑了一地。撞他的人要他賠衣服錢,說把他三塊錢買的新衣服弄髒了;雇主也要李慶賠米錢。”
“他哪賠的起,正好他兒子在武裝部當兵,他就直接跑到碼頭的大兵麵前把這件事情一說。”
“最後咋了?”
見王五被自己的話挑起興趣,他慢悠悠的開口說道:“最後那個要李慶賠錢的人賠了米錢,雇主不僅給了工錢還把灑地上的米給了李慶,那可差不多小半袋精米呢,挑一挑石子就能吃了。”
“李慶那個在武裝部的兒子論關係還得管我叫叔呢。”
王五不屑的反駁:“叫你叔又能咋樣,又不是叫你爺。”(爺:此處為父親的意思。)
“哼,我是年紀大了,不然我也去當兵。隻要被選上就有一畝田,當兵三年還有兩畝,家裏還能少納一半的農稅。”
“你不要命了,打戰可是要死人的。斷手斷腳還好說,好歹留下一條命,官府還給發口糧;要是死了,家裏孤兒寡母的咋辦?”
<a href="http:///"></a>
李二聽出了他的擔心,砸吧一口旱煙灑脫的說道:“死就死,我有兩個小子傳香火,死了還能分到六畝田地,足夠婆娘把他們帶大了。再說我要是當了兵,誰那麽不長眼敢欺負她們啊。”
他說的之所以是六畝,是因為複興軍撫恤是按省份不同來給的,六畝是本省給,十二畝是在東北地廣人稀的地方給。
“說得我也想去當兵了。”王五感歎的嘀咕道。
“就憑你?你都三十六了,還想去當兵。人家指定看不上你,都要二三十的青壯漢子,身子弱一點都不要呢。”
“害!!我不是說說嘛。”王五興許是覺得自己丟了麵子,於是說道:“我家大小子今天十四歲,今年正好省下點錢,明天我就送他到軍隊學堂上學去。”
“軍隊學堂?那都是培養軍官的啊,就是聽說要求很高,你家小子又不識字,能不能進去還是一回事。”
王五聽到李二這樣說,立馬得意的說道:“誰說的不識字,之前不是有軍隊裏識字的兵在縣裏教娃娃們識字嗎?”
“我家小子聰明,教的字都認得的,那個教他識字的大兵說可以試著看看能不能進軍隊學堂。”
王五說的教識字的大兵其實是被分派到武裝部的傷殘士兵,這些士兵大多是台島、峴港就參加複興軍,接受過複興軍的識字教育的,常用的字能認得大半。
一般武裝部識字的傷殘士兵都會每周抽出三四天在縣城找個寬敞地方,免費教未成年的孩子識字。
渡口全是看熱鬧和相互交談的,縣長和副縣長一行站在不遠的高山上看著下麵的民眾。
不一會兒,兩個農夫打扮的年輕人跑上來說道:“報告縣長,鄉親們對於到東北做移民沒有抵觸情緒,不少相親還打算讓我們再要一批人······”
“好,你們先去休息吧”等兩人報告玩自己探聽到的消息之後縣長就讓兩人去休息了。
副縣長此時全然沒有之前擔憂的表情,而是樂嗬嗬的說道:“縣長,鄉親們信任我們,下一批的移民指標完成不難。”
縣長擺擺手說道:“指標不指標的我又不在乎,隻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情就知足了,要升官發財我也不加入複興黨了。”
“哈哈。”副縣長倒是絲毫不尷尬,轉而歎氣說道:“我們華夏雖說地大物博,可民生貧苦,上萬萬人都是無家無產的。”
“還是總司令有遠見,讓鄉親們移民到東北。雖說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的幾年也會吃些苦,但是熬過前兩年就有好日子了。”
縣長聞言點頭讚同:“滿清二百多年,任憑東北那麽好的地荒廢,南方又是人多地少,但凡他們讓百姓移居,隻東北三省的賦稅最少也能抵得湖廣一半吧。”
“那些建奴是把東北當自己的自留地,打算要是事有不濟也能帶著三族八旗到東北割據呢。”
“自留地又如何,看這形勢,明年我們就能把建奴趕到西北戈壁去。”
“那是自然,如今我黨已經在地方上建立了權威,我軍更是連敗六國聯軍,要不了兩年我們就能一統華夏。”
縣長聽到副縣長語氣中的自豪,拍拍他的肩膀鼓勵道:“我是半路加入複興黨的,能做個縣長我就很知足了。你可就不一樣了,總司令親自教授的二期優等生,等明年收複了北麵,你少說也得升任縣長。”
移民的政策順利執行,這個不出韋珣的意料。這個時代的無產者太多了,隻要給他們一條活路,背井離鄉或許有點不舍,麵對生存的壓力卻是不得不做出抉擇。
這些人到了富饒的東北平原之後,絕對會迸發極大的熱情進行墾荒和建設家園。
農閑的時候還可以組織他們搞搞基建,修修水利。
現在的東北雖說也有不少人,但是地方太大,很多地方都沒有人煙。棒打麅子瓢舀魚雖然隻是個別地區,但是物產豐茂卻是真正的。
不過正因為生態好,狼蟲虎豹也是不少的。
奧匈的製式軍械複興軍有二十萬支,賣給滿清也賣不完,唯一的辦法就是交給民間了。
一是民間擁有槍支可以防盜匪,二是麵對狼蟲虎豹的時候可以獵殺,三是如果前線失利或者遇到敵軍深入作戰也有自保的能力。
民間消耗這些槍支也不是直接發給私人,韋珣可是知道槍支濫用和私有的惡果,所以民間使用一定要有限製。
在他的計劃中,移民東北的居民以地域組建村落,組建村級的民兵衛隊。然後槍支由村莊集資購買,將傷殘的士兵安置在這些村莊,成為槍支的管理者,順帶著訓練民兵。
再在市縣一級成立武裝部,建立預備役製度,順帶著兼職一些後世武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