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毫無征兆對荷蘭宣戰並且獲得了大片殖民地,這讓華夏東麵的鄰居——日本眼紅不已。
在上一次和清朝的甲午戰爭中,他們獲得了朝鮮屬國,但是在之後的六國聯軍對華作戰,琉球群島、濟州島和朝鮮東北部的少部分領土都被割讓和歸還給了華夏。
原本他們一直將目光放在滿清,放在華夏。直到先是白頭鷹奪取了菲律賓群島殖民地,現在華夏又奪得了東印度殖民地。
這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華夏和日本之間的實力。
繼續伊藤博文等明治維新元老的東亞戰略?以華夏如今遠超他們的工業規模,不論是戰爭潛力還是國力都比日本高出一籌。
別說繼續進軍華夏東北地區,現在對於如何保證對朝鮮殖民地的統治才是他們擔心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麽英國要求日本動用聯合艦隊組成聯軍向華夏施壓,日本幹脆利落的原因。
以東亞第二的海軍實力和陸軍實力和華夏發生戰爭,日本或許不會輸,但朝鮮殖民地的丟失成為必然的結果。
與英國成為盟友並加入協約國陣營,是日本在上一次戰爭後意識到華夏的發展無法遏製而做出的應對措施。
早在甲午之前,日本就和白頭鷹爭奪過夏威夷群島的控製權,隻是因為距離和國力,在競爭中落敗了。
<a id="ads" href="http:///"></a>
他們無法在華夏以及東亞獲得殖民地,日本開始思考接下來如何在其他地方獲得殖民地。
遍觀全世界範圍,非洲雖然還有幾個獨立主權的國家,但這些都是歐洲列強的盤中餐;東南亞的暹羅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作為英法兩國的緩衝帶,也不能下手;南洋大大小小的島嶼和大洋洲都是有主人了的。
他們可以選擇的擴張方向除了墨西哥和南北美交界地帶的諸多國家,也就南美的各國可以下手。
畢竟南美的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都是不錯的征服對象,因為他們都擁有獨立的主權。雖然也有英法美德等強國在這些國家中有著不俗的影響力,但不是勢力範圍更不是附庸。
隻要有足夠充分的借口,以這些國家孱弱的海陸軍實力和薄弱的工業實力、稀少的人口,想要取得勝利並不難。
日本太需要殖民地了,甲午戰爭獲得的戰利品和賠款已經用完,海軍、陸軍、工業這些都要花費大量金錢維持和發展,隻朝鮮帶來的利益明顯是不夠的。加上日本的工業原料大都需要進口,進口就意味著原料會耗費大量的資金。
現在的日本可不是另一個時空發展得順風順水,軍工業和戰艦建造雖然有所提升,規模卻和華夏完全沒法比。尤其是戰艦,日本因為加入了無畏艦競賽,哪怕是得到了英法美三國的資金援助,主力戰列艦和無畏艦依舊無法自產,自能建造六千噸左右的重型巡洋艦,華夏可是已經開始建造萬噸級重型巡洋艦。
這主要是麵對華夏海軍的實力大增,日本的壓力極大,吃到甲午海戰的紅利後日本可極其重視海軍的發展。
隻是自己建造戰艦的速度和技術都發展緩慢,完全跟不上以無畏艦為主力,萬噸戰艦都隻能算重巡的無畏艦時代的競爭。
為應對華夏海軍,日本選擇買戰艦來拉近雙方的差距。日本沒有辦法自產無畏艦,英法美三國的資金援助可是購買戰艦的專項資金。
當時白頭鷹和法國因為沒有建造過無畏艦,除了提供低息貸款扶持日本遏製華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日本能在國內訂購無畏艦,給他們提供建造經驗。
隻是日本人也不傻,以他們的戰艦都是英係艦船為由,拒絕了在白頭鷹和法國訂購無畏艦的要求。比起法國和白頭鷹,日本顯然更相信建造技術成熟、艦炮最發達的英國。
這一次在華夏和荷蘭關於東印度群島的和平談判中,日本沒有以宿敵這個身份進行阻撓的原因是就是因為和華夏有秘密約定。
這個約定在初期是日本不願意作為戰爭主力和華夏開戰主動表達的善意。為了避免雙方爆發海戰損失軍艦,日本撇開英國,向華夏明確表示了不參與戰爭的態度。
隨後在談判過程中,這個約定變成了日本不會在談判上給華夏添麻煩,日本在以後進軍南美洲奪取殖民地華夏也不能戰爭對立麵反對他們。
日本人的險惡用心華夏外交部自然知道,華夏奪取了東印度群島,英國人必然和華夏更加交惡。為了保證大洋洲和馬六甲的安全,為了遏製華夏的擴張,扶持日本是英國的最佳選擇。
到時候,英國人肯定要下不小的血本來扶持日本,技術、工業、工業原料和資金這些日本急需的東西可以付出少量利益就能獲得。
不過華夏依舊欣然同意了這個約定。
因為華夏已經有了一個新的計劃——瓜分南美。
南美洲太大了,華夏一家吃下這口肥肉絕對會成為世界公敵。
拉上同盟國就不一樣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擴張的步伐幾乎停滯,意呆利的非洲戰略收益甚少,德國遍觀世界幾乎沒有可以擴張的地方。
如果拉上同盟國,合四國之力瓜分南美,那麽四國都可以獲得大量的殖民地。
雖然這隻是一個計劃,華夏高層知曉的也僅有幾人,但是很快就會啟動。
如何遊說同盟國加入瓜分南美洲,韋珣已經成竹在胸。
原本計劃1903年到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為華夏成為列強做鋪墊,改善歐洲世界對華夏的固有認知。隻是因為出了一些意外,這個事情一直拖到了1904年都還沒有定下時間。
這個意外就是華夏海軍獲得的無畏艦沒有正式服役,之後又因為東印度群島需要海軍支持。而韋珣作為華夏皇帝,出行歐洲肯定需要艦隊護航,而且不能隻是幾艘,最少也要兩三艘戰列艦合一兩艘無畏艦。
在上一次和清朝的甲午戰爭中,他們獲得了朝鮮屬國,但是在之後的六國聯軍對華作戰,琉球群島、濟州島和朝鮮東北部的少部分領土都被割讓和歸還給了華夏。
原本他們一直將目光放在滿清,放在華夏。直到先是白頭鷹奪取了菲律賓群島殖民地,現在華夏又奪得了東印度殖民地。
這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華夏和日本之間的實力。
繼續伊藤博文等明治維新元老的東亞戰略?以華夏如今遠超他們的工業規模,不論是戰爭潛力還是國力都比日本高出一籌。
別說繼續進軍華夏東北地區,現在對於如何保證對朝鮮殖民地的統治才是他們擔心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麽英國要求日本動用聯合艦隊組成聯軍向華夏施壓,日本幹脆利落的原因。
以東亞第二的海軍實力和陸軍實力和華夏發生戰爭,日本或許不會輸,但朝鮮殖民地的丟失成為必然的結果。
與英國成為盟友並加入協約國陣營,是日本在上一次戰爭後意識到華夏的發展無法遏製而做出的應對措施。
早在甲午之前,日本就和白頭鷹爭奪過夏威夷群島的控製權,隻是因為距離和國力,在競爭中落敗了。
<a id="ads" href="http:///"></a>
他們無法在華夏以及東亞獲得殖民地,日本開始思考接下來如何在其他地方獲得殖民地。
遍觀全世界範圍,非洲雖然還有幾個獨立主權的國家,但這些都是歐洲列強的盤中餐;東南亞的暹羅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作為英法兩國的緩衝帶,也不能下手;南洋大大小小的島嶼和大洋洲都是有主人了的。
他們可以選擇的擴張方向除了墨西哥和南北美交界地帶的諸多國家,也就南美的各國可以下手。
畢竟南美的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都是不錯的征服對象,因為他們都擁有獨立的主權。雖然也有英法美德等強國在這些國家中有著不俗的影響力,但不是勢力範圍更不是附庸。
隻要有足夠充分的借口,以這些國家孱弱的海陸軍實力和薄弱的工業實力、稀少的人口,想要取得勝利並不難。
日本太需要殖民地了,甲午戰爭獲得的戰利品和賠款已經用完,海軍、陸軍、工業這些都要花費大量金錢維持和發展,隻朝鮮帶來的利益明顯是不夠的。加上日本的工業原料大都需要進口,進口就意味著原料會耗費大量的資金。
現在的日本可不是另一個時空發展得順風順水,軍工業和戰艦建造雖然有所提升,規模卻和華夏完全沒法比。尤其是戰艦,日本因為加入了無畏艦競賽,哪怕是得到了英法美三國的資金援助,主力戰列艦和無畏艦依舊無法自產,自能建造六千噸左右的重型巡洋艦,華夏可是已經開始建造萬噸級重型巡洋艦。
這主要是麵對華夏海軍的實力大增,日本的壓力極大,吃到甲午海戰的紅利後日本可極其重視海軍的發展。
隻是自己建造戰艦的速度和技術都發展緩慢,完全跟不上以無畏艦為主力,萬噸戰艦都隻能算重巡的無畏艦時代的競爭。
為應對華夏海軍,日本選擇買戰艦來拉近雙方的差距。日本沒有辦法自產無畏艦,英法美三國的資金援助可是購買戰艦的專項資金。
當時白頭鷹和法國因為沒有建造過無畏艦,除了提供低息貸款扶持日本遏製華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日本能在國內訂購無畏艦,給他們提供建造經驗。
隻是日本人也不傻,以他們的戰艦都是英係艦船為由,拒絕了在白頭鷹和法國訂購無畏艦的要求。比起法國和白頭鷹,日本顯然更相信建造技術成熟、艦炮最發達的英國。
這一次在華夏和荷蘭關於東印度群島的和平談判中,日本沒有以宿敵這個身份進行阻撓的原因是就是因為和華夏有秘密約定。
這個約定在初期是日本不願意作為戰爭主力和華夏開戰主動表達的善意。為了避免雙方爆發海戰損失軍艦,日本撇開英國,向華夏明確表示了不參與戰爭的態度。
隨後在談判過程中,這個約定變成了日本不會在談判上給華夏添麻煩,日本在以後進軍南美洲奪取殖民地華夏也不能戰爭對立麵反對他們。
日本人的險惡用心華夏外交部自然知道,華夏奪取了東印度群島,英國人必然和華夏更加交惡。為了保證大洋洲和馬六甲的安全,為了遏製華夏的擴張,扶持日本是英國的最佳選擇。
到時候,英國人肯定要下不小的血本來扶持日本,技術、工業、工業原料和資金這些日本急需的東西可以付出少量利益就能獲得。
不過華夏依舊欣然同意了這個約定。
因為華夏已經有了一個新的計劃——瓜分南美。
南美洲太大了,華夏一家吃下這口肥肉絕對會成為世界公敵。
拉上同盟國就不一樣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擴張的步伐幾乎停滯,意呆利的非洲戰略收益甚少,德國遍觀世界幾乎沒有可以擴張的地方。
如果拉上同盟國,合四國之力瓜分南美,那麽四國都可以獲得大量的殖民地。
雖然這隻是一個計劃,華夏高層知曉的也僅有幾人,但是很快就會啟動。
如何遊說同盟國加入瓜分南美洲,韋珣已經成竹在胸。
原本計劃1903年到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為華夏成為列強做鋪墊,改善歐洲世界對華夏的固有認知。隻是因為出了一些意外,這個事情一直拖到了1904年都還沒有定下時間。
這個意外就是華夏海軍獲得的無畏艦沒有正式服役,之後又因為東印度群島需要海軍支持。而韋珣作為華夏皇帝,出行歐洲肯定需要艦隊護航,而且不能隻是幾艘,最少也要兩三艘戰列艦合一兩艘無畏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