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四艘無畏艦,華夏的外交部可做了不少的工作。
從當初迫於聯合艦隊實力大增,通過外交的壓力從德國購買戰艦,還是之後和德國溝通如何將戰艦送到亞洲,都出了不少的力氣。
英國人也不是沒有阻撓的想法,但華夏的強悍國力和這一次對日俄兩國的戰爭援助讓他們擔心戰爭擴大。
尤其是德國作為同盟國領袖,一旦攔截這次戰艦交易,很可能德國會參戰。
畢竟在英法眼中,華夏是德國近年來極力拉攏的盟友。這一次他們慫恿和支持日本、沙俄進攻華夏,為的就是打擊這個同盟國潛在的成員的實力,從而獲取在歐洲戰場的絕對優勢。
這個優勢是全麵性的。
按照協約國的估計以華夏的軍事實力和可用人力,一旦華夏加入同盟國,他們在亞洲戰場最少要準備二百萬的軍隊。
其中澳洲防禦最少二十萬人,東南亞防禦最少四十萬人,中亞防禦不會少於二十萬,沙俄在伊爾庫茨克最少需要一百二十萬。
否則華夏加入戰爭,他們的這些殖民地都會被華夏威脅。
這還隻是防禦,即便華夏不加入同盟國,以華夏和協約國的關係,隻需要陳兵邊境線,協約國也不得不分兵防禦。
這樣一來,他們本就不多的人口還要防禦華夏,在歐洲戰沉麵對同盟國唯一的優勢就是海軍和製海權以及背後的殖民地輸送工業原料了。
現在日俄兩國從進攻態勢被打得隻有防守的餘地,很難保證同盟國不會因為戰爭走向對華夏有利將其邀請加入同盟國。
之前他們認為華夏不會加入同盟國是因為同盟國不敢冒險,因為戰爭的態勢沒有明朗化。
但現在不一樣了,華夏占據了是否結束戰爭的主動權。
原本按照他們的計劃如果未來和同盟國矛盾激化走向戰爭,依靠沙俄和日本可以在遠東極大的牽製被重創的華夏,然後英法俄三國優先解決同盟國。
<a id="ads" href="http:///"></a>
等到取得戰爭優勢之後和同盟國達成有限和解,削弱同盟成員的軍備力量。
然後反身拉著協約國全員和白頭鷹圍攻華夏,勢必要通過這一次大規模的聯軍將華夏的發展扼殺。
算盤是打得叮當響,但不同於他們的個人資本主義國家,華夏重工業和軍工是國家資本主義。
他們沒有想到華夏雖然工業不如他們,但在1907年就開始秘密大量儲存槍支彈藥以及火炮,同時麵對日本和沙俄兩國,哪怕是多次發動大規模戰役也沒有出現軍用物資的短缺。
對於華夏儲備的軍用物資還能用多久他們不知道,但根據他們的情報人員提供的信息,直到現在為止,華夏的各個工業基地生產的物資都沒有運往前線。
對於拉攏華夏他們是不指望了,華夏外交部給出的條件是獲得葉尼塞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以及朝鮮北部。
如此大的代價即便英法願意,沙俄和日本也不會願意。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先把華夏拉進陣營,然後等收拾了同盟國之後聯手將沙俄和日本付出的代價奪回,甚至慫恿沙俄和日本獲得大量的華夏領土讓其成為死敵。
然而沙俄方麵說你們的計劃倒是不錯,但我國內的民情不允許啊。
日本那邊還好說,政F隻要管好國民吃飯問題就不會鬧事。沙俄這邊可不一樣,不管是貴族體係還是擺脫了農奴身份的民眾甚至軍隊的底層士兵,本來就因為壓迫、剝削、欺壓搞得積怨已久。
如果沙俄政F再割讓如此大的領土給華夏,內部不鬧出亂子才怪呢。
既然沒法拉攏,那麽隻有一條路走到死。
除了加大對日本和沙俄的支援之外,英法沒有破解眼前局麵的好辦法。
加大支援讓日本和沙俄大量消耗華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即便不能勝利也要讓華夏幾年都緩不過氣來。
至於沙俄和日本在這一過程中會付出什麽樣的代價,欠下多少債務,那都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而沙俄和日本已經將華夏作為阻擋他們發展和擴張的第一敵人,近年來日本和沙俄關係逐漸親密,就是華夏的功勞。
要不是華夏將遠東的平原地帶以及中東鐵路控製了,說不定這對原本因為華夏東北開戰的兩個國家會加大各種資源的貿易。
誰讓日本缺少資源,而沙俄優勢全球數一數二的礦產資源的產地國家。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量的俄國礦石、石油都從黑海經過蘇伊士運河送往日本。
這個世界因為韋珣的出現,已經產生極大的蝴蝶效應。
但韋珣作為一個後來者,深刻的明白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矛盾不可調節。
而華夏的出現,必然讓本來就是處於下風的同盟國獲得一定的勝機。
這場和日俄兩國的戰爭,出乎意料之外,但細細分析又在情理之中。
這算是華夏成為世界頂級列強的戰爭,也是一次性從沙俄和日本身上咬下一大片肥肉的好時機。
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韋珣計劃華夏在和同盟國擊敗協約國之後,為華夏牟取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蘇門答臘的荷蘭殖民地以及澳洲,於北方要獲得大半個中亞、葉尼塞河以東的整個沙俄領土以及整個朝鮮半島。
但同盟國豈會看著華夏將那麽多的領土納入勢力範圍?同盟國最多也就是瓜分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然後德國獲得整個波蘭,至多再瓜分以下印度殖民地。
比起華夏獲得的,那完全是不能比,完全和華夏在同盟國中的地位不匹配,和華夏的實力不匹配。
到時候肯定是會從盟友走向敵對,這顯然不是韋珣想要的。
這一次通過戰爭,逼迫沙俄和日本妥協,獲得北方以及朝鮮北部的大片領土。
到時候完全是華夏自己用槍炮奪取的,你同盟國在這一次戰爭中給與的支持那麽少,好意思阻止?
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大家都有自己的戰略意圖。
什麽時候結束戰爭,就要看誰先撐不住,亦或者誰先達成自己的目的。
從當初迫於聯合艦隊實力大增,通過外交的壓力從德國購買戰艦,還是之後和德國溝通如何將戰艦送到亞洲,都出了不少的力氣。
英國人也不是沒有阻撓的想法,但華夏的強悍國力和這一次對日俄兩國的戰爭援助讓他們擔心戰爭擴大。
尤其是德國作為同盟國領袖,一旦攔截這次戰艦交易,很可能德國會參戰。
畢竟在英法眼中,華夏是德國近年來極力拉攏的盟友。這一次他們慫恿和支持日本、沙俄進攻華夏,為的就是打擊這個同盟國潛在的成員的實力,從而獲取在歐洲戰場的絕對優勢。
這個優勢是全麵性的。
按照協約國的估計以華夏的軍事實力和可用人力,一旦華夏加入同盟國,他們在亞洲戰場最少要準備二百萬的軍隊。
其中澳洲防禦最少二十萬人,東南亞防禦最少四十萬人,中亞防禦不會少於二十萬,沙俄在伊爾庫茨克最少需要一百二十萬。
否則華夏加入戰爭,他們的這些殖民地都會被華夏威脅。
這還隻是防禦,即便華夏不加入同盟國,以華夏和協約國的關係,隻需要陳兵邊境線,協約國也不得不分兵防禦。
這樣一來,他們本就不多的人口還要防禦華夏,在歐洲戰沉麵對同盟國唯一的優勢就是海軍和製海權以及背後的殖民地輸送工業原料了。
現在日俄兩國從進攻態勢被打得隻有防守的餘地,很難保證同盟國不會因為戰爭走向對華夏有利將其邀請加入同盟國。
之前他們認為華夏不會加入同盟國是因為同盟國不敢冒險,因為戰爭的態勢沒有明朗化。
但現在不一樣了,華夏占據了是否結束戰爭的主動權。
原本按照他們的計劃如果未來和同盟國矛盾激化走向戰爭,依靠沙俄和日本可以在遠東極大的牽製被重創的華夏,然後英法俄三國優先解決同盟國。
<a id="ads" href="http:///"></a>
等到取得戰爭優勢之後和同盟國達成有限和解,削弱同盟成員的軍備力量。
然後反身拉著協約國全員和白頭鷹圍攻華夏,勢必要通過這一次大規模的聯軍將華夏的發展扼殺。
算盤是打得叮當響,但不同於他們的個人資本主義國家,華夏重工業和軍工是國家資本主義。
他們沒有想到華夏雖然工業不如他們,但在1907年就開始秘密大量儲存槍支彈藥以及火炮,同時麵對日本和沙俄兩國,哪怕是多次發動大規模戰役也沒有出現軍用物資的短缺。
對於華夏儲備的軍用物資還能用多久他們不知道,但根據他們的情報人員提供的信息,直到現在為止,華夏的各個工業基地生產的物資都沒有運往前線。
對於拉攏華夏他們是不指望了,華夏外交部給出的條件是獲得葉尼塞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以及朝鮮北部。
如此大的代價即便英法願意,沙俄和日本也不會願意。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先把華夏拉進陣營,然後等收拾了同盟國之後聯手將沙俄和日本付出的代價奪回,甚至慫恿沙俄和日本獲得大量的華夏領土讓其成為死敵。
然而沙俄方麵說你們的計劃倒是不錯,但我國內的民情不允許啊。
日本那邊還好說,政F隻要管好國民吃飯問題就不會鬧事。沙俄這邊可不一樣,不管是貴族體係還是擺脫了農奴身份的民眾甚至軍隊的底層士兵,本來就因為壓迫、剝削、欺壓搞得積怨已久。
如果沙俄政F再割讓如此大的領土給華夏,內部不鬧出亂子才怪呢。
既然沒法拉攏,那麽隻有一條路走到死。
除了加大對日本和沙俄的支援之外,英法沒有破解眼前局麵的好辦法。
加大支援讓日本和沙俄大量消耗華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即便不能勝利也要讓華夏幾年都緩不過氣來。
至於沙俄和日本在這一過程中會付出什麽樣的代價,欠下多少債務,那都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而沙俄和日本已經將華夏作為阻擋他們發展和擴張的第一敵人,近年來日本和沙俄關係逐漸親密,就是華夏的功勞。
要不是華夏將遠東的平原地帶以及中東鐵路控製了,說不定這對原本因為華夏東北開戰的兩個國家會加大各種資源的貿易。
誰讓日本缺少資源,而沙俄優勢全球數一數二的礦產資源的產地國家。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量的俄國礦石、石油都從黑海經過蘇伊士運河送往日本。
這個世界因為韋珣的出現,已經產生極大的蝴蝶效應。
但韋珣作為一個後來者,深刻的明白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矛盾不可調節。
而華夏的出現,必然讓本來就是處於下風的同盟國獲得一定的勝機。
這場和日俄兩國的戰爭,出乎意料之外,但細細分析又在情理之中。
這算是華夏成為世界頂級列強的戰爭,也是一次性從沙俄和日本身上咬下一大片肥肉的好時機。
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韋珣計劃華夏在和同盟國擊敗協約國之後,為華夏牟取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蘇門答臘的荷蘭殖民地以及澳洲,於北方要獲得大半個中亞、葉尼塞河以東的整個沙俄領土以及整個朝鮮半島。
但同盟國豈會看著華夏將那麽多的領土納入勢力範圍?同盟國最多也就是瓜分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然後德國獲得整個波蘭,至多再瓜分以下印度殖民地。
比起華夏獲得的,那完全是不能比,完全和華夏在同盟國中的地位不匹配,和華夏的實力不匹配。
到時候肯定是會從盟友走向敵對,這顯然不是韋珣想要的。
這一次通過戰爭,逼迫沙俄和日本妥協,獲得北方以及朝鮮北部的大片領土。
到時候完全是華夏自己用槍炮奪取的,你同盟國在這一次戰爭中給與的支持那麽少,好意思阻止?
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大家都有自己的戰略意圖。
什麽時候結束戰爭,就要看誰先撐不住,亦或者誰先達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