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和勢力就是那麽奇怪,他們多數情況下不會對眼前正在戰鬥的強敵有太多的仇恨,可對於在自己危難之際捅刀子的家夥,那仇恨瞬間就會爆發出來。
憤怒的德皇下令進行的丹麥攻勢出乎意料的順利,哪怕是丹麥大量裝備了輕機槍,可麵對鋼鐵洪流和天空的戰機,他們依舊停留在火炮機槍的戰術顯得有些落伍了。
就像上一次普丹戰爭那樣,使用前膛步槍的丹麥軍隊被使用後膛步槍的普奧聯軍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次步槍、機槍乃至火炮的技術差距都不明顯,可卻麵對的是已經進行陸空聯合作戰的德國軍隊。
丹麥三個月時間就麵臨流亡的危機,這是英法沒有預料到的。
開辟北部戰線,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割讓給丹麥,為協約國陣營尋求一個新的強力盟友,更好的圍攻牽製德國的打算就這樣流產。
1916年2月7日,丹麥全境淪陷,丹麥國王和一幹高層倉惶逃亡英國。
丹麥流亡,雖然沒有投降,但也極大的鼓舞了同盟國的士氣。
隨著時間推進到五月,德國的西線依舊穩固,更多的戰機送完奧匈和奧斯曼之後,兩奧重新組織兵力打算一舉將英法意三國在巴爾幹的一百七十餘萬軍隊趕出去。
奧匈和協約國會戰貝爾格萊德已成定局,奧斯曼更是和流亡的保加利亞軍隊向埃迪爾內攻勢。
裝甲戰爭、戰機以及大量的機槍火炮讓奧斯曼和保加利亞信心滿滿。
戰線綿延的巴爾幹東部的埃迪爾內協約國僅有三十五萬人,其中還有八萬是來自希臘的軍隊。
<a id="ads" href="http:///"></a>
戰況出乎意料的順利,奧保聯軍的裝甲部隊開道,攻擊機更是撕碎了協約國的防線,保加利亞的複國就在眼前。
貝爾格萊德方向,為了保住匈牙利大平原,奧地利和匈牙利總算親密的團結在了一起,甚至堪稱隻進不出的匈牙利還和華夏購買了不少坦克,和奧地利組建了一個唯一的裝甲軍。
埃迪爾內和貝爾格萊德,兩個戰場雙方的損失都極為慘重,但同盟國在戰敗之前的拚死一搏也的確表現出不俗的戰鬥力。
製空優勢,這在原本一戰並不是太過重要的條件因為華夏出現而改變。
來自空中的威脅不僅是戰機掃射和投彈帶來的殺傷,還有麵對死亡的恐慌,放炮防彈的塹壕無法抵禦來自空中的威脅,哪怕是彎曲的塹壕,戰機機槍子彈和航彈也能給予他們殺傷。
製空優勢在此時的戰場上不僅是傷亡,而是大幅度的士氣打擊,尤其是攻擊機出現,除非是待在碉堡工事之中,其他的士兵能做的隻能躲避在塹壕裏起到自己被上帝眷顧。
原本戰鬥力孱弱的奧斯曼,和奧匈孱弱的戰鬥力。在坦克和製空權的彌補下,雖然戰鬥意誌並不像協約國陣營那麽高,但也差不了太多。
很多人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奧匈帝國的陸軍戰鬥力孱弱。
然而這其中的原因是民族眾多,指揮體係複雜,實際上奧匈帝國的陸軍並不弱,甚至不少部隊和德國的現役部隊比起來也差不了太多。
構成奧匈帝國軍隊的共有帝國近衛軍團,奧地利軍團、波西米亞軍團、匈牙利軍團、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克羅地亞軍團、斯洛文尼亞軍團。
奧匈進行軍事改革的原因是韋珣擔心奧匈戰鬥力,在進行一次軍官交流團參觀之後,見識到了奧匈複雜的指揮體係和重重的民族矛盾。
德國和華夏就不斷其改革軍隊,而德國和華夏也保證不論是外交還是鎮壓叛亂方麵給予奧匈絕對的支持。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保證必要的時候出兵,華夏保證在奧匈因為軍事改革內亂的時候出錢出物資。
而早有改變帝國軍隊意向的奧匈也在德國和華夏的支持下進行了改編。雖然奧匈皇帝弗朗茨讓出了不少的政治利益,但終究還是完成了初步的改革。
在以地區和民族劃分軍團之後,奧匈帝國的軍隊戰鬥力就呈兩極分化,帝國近衛軍團和奧地利軍團可以稱得上和法國陸軍差不多的一流陸軍,因為他們的主要構成的士兵是德意誌人。
處於第二梯隊的是波西米亞人組成的波西米亞軍團和匈牙利軍團,雖然比不上英法陸軍那般精銳,但也勉強算得上是一流墊底的純在,比白頭鷹還要強一點。
第三梯隊的就是其他的軍團,戰鬥意誌差,矛盾重重,都想著民族主義去了。
尤其是匈牙利軍團,戰鬥力不錯,但也是無利不起早,在占領羅馬尼亞可以獲得利益的時候表現優秀,在進攻沙俄的時候隻能算是二流。
不過現在協約國眼看著就要攻入匈牙利平原,哪怕是再不想和奧地利這個“大哥”好好過日子,麵對匈牙利被進攻的情況也是爆發了全部的戰鬥力。
協約國因為巴爾幹的局勢進展快速,卻忽略了巴爾幹所謂的協約國一百七十餘萬大軍都有哪些人。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算得上一流的部隊,可塞爾維亞如今的部隊僅有十五萬不到,羅馬尼亞也僅有二十八萬。
剩下的希臘擁兵、二十萬,意呆利也投入了五十萬人到了戰場。可這兩個家夥,是什麽戰鬥力?希臘連奧斯曼都打不過,意呆利連埃塞俄比亞都打不過,可見是什麽貨色了。
也就是說協約國在巴爾幹和同盟國的戰鬥力相差不大,都有各自的問題。
而打破這個平衡的就是華夏不限量銷往同盟國的戰機,製空優勢讓同盟國在埃迪爾內和貝爾格萊德取得了不錯的勝利。
尤其是流亡的保加利亞高層和二十餘萬士兵重回故土,這對於同盟國來說又多了一員小將,防禦羅馬尼亞不是什麽問題。
不過華夏國防部則認為巴爾幹南部遍布山區丘陵,同盟國現在在巴爾幹取得的略微優勢到了對防守有利的地形之後可能就此陷入僵局。
憤怒的德皇下令進行的丹麥攻勢出乎意料的順利,哪怕是丹麥大量裝備了輕機槍,可麵對鋼鐵洪流和天空的戰機,他們依舊停留在火炮機槍的戰術顯得有些落伍了。
就像上一次普丹戰爭那樣,使用前膛步槍的丹麥軍隊被使用後膛步槍的普奧聯軍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次步槍、機槍乃至火炮的技術差距都不明顯,可卻麵對的是已經進行陸空聯合作戰的德國軍隊。
丹麥三個月時間就麵臨流亡的危機,這是英法沒有預料到的。
開辟北部戰線,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割讓給丹麥,為協約國陣營尋求一個新的強力盟友,更好的圍攻牽製德國的打算就這樣流產。
1916年2月7日,丹麥全境淪陷,丹麥國王和一幹高層倉惶逃亡英國。
丹麥流亡,雖然沒有投降,但也極大的鼓舞了同盟國的士氣。
隨著時間推進到五月,德國的西線依舊穩固,更多的戰機送完奧匈和奧斯曼之後,兩奧重新組織兵力打算一舉將英法意三國在巴爾幹的一百七十餘萬軍隊趕出去。
奧匈和協約國會戰貝爾格萊德已成定局,奧斯曼更是和流亡的保加利亞軍隊向埃迪爾內攻勢。
裝甲戰爭、戰機以及大量的機槍火炮讓奧斯曼和保加利亞信心滿滿。
戰線綿延的巴爾幹東部的埃迪爾內協約國僅有三十五萬人,其中還有八萬是來自希臘的軍隊。
<a id="ads" href="http:///"></a>
戰況出乎意料的順利,奧保聯軍的裝甲部隊開道,攻擊機更是撕碎了協約國的防線,保加利亞的複國就在眼前。
貝爾格萊德方向,為了保住匈牙利大平原,奧地利和匈牙利總算親密的團結在了一起,甚至堪稱隻進不出的匈牙利還和華夏購買了不少坦克,和奧地利組建了一個唯一的裝甲軍。
埃迪爾內和貝爾格萊德,兩個戰場雙方的損失都極為慘重,但同盟國在戰敗之前的拚死一搏也的確表現出不俗的戰鬥力。
製空優勢,這在原本一戰並不是太過重要的條件因為華夏出現而改變。
來自空中的威脅不僅是戰機掃射和投彈帶來的殺傷,還有麵對死亡的恐慌,放炮防彈的塹壕無法抵禦來自空中的威脅,哪怕是彎曲的塹壕,戰機機槍子彈和航彈也能給予他們殺傷。
製空優勢在此時的戰場上不僅是傷亡,而是大幅度的士氣打擊,尤其是攻擊機出現,除非是待在碉堡工事之中,其他的士兵能做的隻能躲避在塹壕裏起到自己被上帝眷顧。
原本戰鬥力孱弱的奧斯曼,和奧匈孱弱的戰鬥力。在坦克和製空權的彌補下,雖然戰鬥意誌並不像協約國陣營那麽高,但也差不了太多。
很多人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奧匈帝國的陸軍戰鬥力孱弱。
然而這其中的原因是民族眾多,指揮體係複雜,實際上奧匈帝國的陸軍並不弱,甚至不少部隊和德國的現役部隊比起來也差不了太多。
構成奧匈帝國軍隊的共有帝國近衛軍團,奧地利軍團、波西米亞軍團、匈牙利軍團、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克羅地亞軍團、斯洛文尼亞軍團。
奧匈進行軍事改革的原因是韋珣擔心奧匈戰鬥力,在進行一次軍官交流團參觀之後,見識到了奧匈複雜的指揮體係和重重的民族矛盾。
德國和華夏就不斷其改革軍隊,而德國和華夏也保證不論是外交還是鎮壓叛亂方麵給予奧匈絕對的支持。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保證必要的時候出兵,華夏保證在奧匈因為軍事改革內亂的時候出錢出物資。
而早有改變帝國軍隊意向的奧匈也在德國和華夏的支持下進行了改編。雖然奧匈皇帝弗朗茨讓出了不少的政治利益,但終究還是完成了初步的改革。
在以地區和民族劃分軍團之後,奧匈帝國的軍隊戰鬥力就呈兩極分化,帝國近衛軍團和奧地利軍團可以稱得上和法國陸軍差不多的一流陸軍,因為他們的主要構成的士兵是德意誌人。
處於第二梯隊的是波西米亞人組成的波西米亞軍團和匈牙利軍團,雖然比不上英法陸軍那般精銳,但也勉強算得上是一流墊底的純在,比白頭鷹還要強一點。
第三梯隊的就是其他的軍團,戰鬥意誌差,矛盾重重,都想著民族主義去了。
尤其是匈牙利軍團,戰鬥力不錯,但也是無利不起早,在占領羅馬尼亞可以獲得利益的時候表現優秀,在進攻沙俄的時候隻能算是二流。
不過現在協約國眼看著就要攻入匈牙利平原,哪怕是再不想和奧地利這個“大哥”好好過日子,麵對匈牙利被進攻的情況也是爆發了全部的戰鬥力。
協約國因為巴爾幹的局勢進展快速,卻忽略了巴爾幹所謂的協約國一百七十餘萬大軍都有哪些人。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算得上一流的部隊,可塞爾維亞如今的部隊僅有十五萬不到,羅馬尼亞也僅有二十八萬。
剩下的希臘擁兵、二十萬,意呆利也投入了五十萬人到了戰場。可這兩個家夥,是什麽戰鬥力?希臘連奧斯曼都打不過,意呆利連埃塞俄比亞都打不過,可見是什麽貨色了。
也就是說協約國在巴爾幹和同盟國的戰鬥力相差不大,都有各自的問題。
而打破這個平衡的就是華夏不限量銷往同盟國的戰機,製空優勢讓同盟國在埃迪爾內和貝爾格萊德取得了不錯的勝利。
尤其是流亡的保加利亞高層和二十餘萬士兵重回故土,這對於同盟國來說又多了一員小將,防禦羅馬尼亞不是什麽問題。
不過華夏國防部則認為巴爾幹南部遍布山區丘陵,同盟國現在在巴爾幹取得的略微優勢到了對防守有利的地形之後可能就此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