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說孟子這天他閑著無聊,便翻開了一本書,在看好之後他就不由的法出這樣的感慨:‘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世俘》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那麽他到底是看了什麽書,才讓他有如此感慨呢?這就是我下麵要講的。”說著鄭月蟬端起茶杯抿了口茶,向著房內四人看了一眼。
張英蓮張大了眼睛,笑意盈然的望著自己。遊七依舊是垂著頭站在那個張員外的身後,那個張員外,似笑非笑的看著自己似乎在期待著自己說下去。而熊廷佑則事饒有趣味等著自己說話。
鄭月蟬不知道這大明的講學是怎麽樣的,見他們都不出聲,便繼續依著自己的理解組織著語言說了下去:“原來孟子那天拿起的書是《逸周書.世俘》,上麵說:‘受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那他就鬱悶上了,為什麽鬱悶呢?他想不通啊。他認為,既然是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去討伐這商紂王那個無道昏君,不仁不義之人,怎麽可能血流成河呢。所以他不相信這《逸周書.世俘》上的這個記載,說出了上麵那段話,意思是提醒後人,這讀書時應該多用腦子,不用盲目的迷信於曆史。張老先生你看我說的可對?”
這個典故對於在座的幾位來說多是耳熟能詳,但是把典故用時下說書先生的說法來講出來,卻都是第一次怎麽聽道。當下張居正捋著胡須又問道:“你說的確實算對的。老父倚老賣個老,問下看看你們幾個誰能說出來。這《逸周書.世俘》中的那幾句記載中那幾句可信,又有那幾句不可信呢?要是誰能說出道理來並能說服老父,老夫便滿足他一個要求。”
這次鄭月蟬啞鈴了。她之所以記得剛才那個典故這得歸功於前段時間飛霞子給她的惡補,就算是如此她也隻是記了個大概,所以才在剛才的述說中加了很多的後世大學講師的論述語言。然後加於增減。使得張居正等以為是說書人的手法這才蒙混過了關,對於張居正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兩手一攤的事情了。
張英蓮未語先笑道:“父親,女兒就不就不參加了。這書女兒連讀都未曾讀過。到是遊管家倒是可以一試,遊管家我可是聽說了你來我家前可是考中過秀才的。”
遊七很是坦然的笑道:“七小姐。這多是陳年往事了。小的現在也一把年紀了,多快當爺爺的人了,還是不出醜得好。到時候要是輸了小的這老臉怕是就真的沒地方放了。”遊七做了張居正那麽多年的管家,這長年跟進跟出的,他那還看不出,這題其實是張居正出來考熊廷佑的。七小姐那點小心思既然瞞不過老爺,當然也滿不過他遊七。
張居正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指著遊七笑道:“你那三小子也快十八了吧。看上那家閨女就去提親,老爺我給你保媒。”
遊七一聽這話,當時就激動的跪下謝恩了。他那老小子心高氣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老家那一個布政使的閨女,那小子就心心念念的惦記上了。可人家是布政使的嫡女,雖然宰相的管家三品官,但到底不是科舉的正道正式的公民,人家布政使怎麽肯把自己的嫡女嫁給他?遊七為這事沒少給那小子吃竹筍炒肉,可自己那老小子就是咬定了非那位小姐不娶,這眼看著就要十八了要成大齡青年了還是不肯鬆口。那小畜生還放出話去,誰要是敢和他搶老婆,他就和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從而那家的閨女再也沒人敢上門提親,兩下就這麽僵在那了。真要是張居正去保媒,那這件事也能圓滿的解決了。今天遊七得了這麽個恩典,那是比什麽都強。
聽到張老先生出的這題,熊廷佑就思索開了,這本書他當然看過,雖不能說倒背如流,但也熟記於心。他有心想試試自己的解題能力,昨天和飛霞子坐了馬車趕來白雲觀的這一路上,那老道沒少和自己說會考的技巧,這絕對不是學堂裏的夫子所能教那拿類。他當時就說這科考誰多想獨占鼇頭,但是最終卻隻會是一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卻最終還是要選出個一二三來,那麽是以什麽為標準?就是看你的文章是不是符合主考官的心意了。
熊廷佑心中就把張員外臆想成主考官,而自己就是那個考生。:“受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說的是殷商末年,周武王即位之後的第四年,在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京師朝歌空虛。當時周武王便出兵伐商。
熊廷佑記得有記載說周武王當時除了率領本部之外還聯合了八個地方諸侯的軍隊,進攻牧野,這才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當時商紂王,得知周軍來襲,心中大驚,因為自己的主力在外征戰,朝歌隻有少量的親衛士兵,但是既然他們打過來了,紂王也隻能把手中能調集的一切力量調集起來,這包括朝歌得護衛隊和大量的奴隸前去牧野迎戰。
他心中所想就口中所述,對這張居正侃侃而談當他說道有史書上記載說是當時商軍得兵力遠超周軍時。鄭月蟬忍不住插口說道:“這商軍主力都出征在外,這臨時組建拚湊的隊伍也能說兵力遠超周軍?那大周的兵力也太弱了連奴隸也不如。”
張居正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鄭月蟬。熊廷佑對她笑笑說道:“鄭表妹,等我把這典故說完。”說著他轉過頭繼續對這張居正說道:“接下來史書上說雖然商兵力遠超周軍,但是因為匆忙成軍,所以士氣低落,加上奴隸臨陣倒戈,所以商軍大敗,從而周才能直逼朝歌。後來在《逸周書.世俘》上所說得就是這個事情,《世俘》上還有記載稱當時在牧野之戰中陣亡的士兵共有十八萬之多,據後來史料的分析這個數字相對來說比較接近事實。”
張居正捋著美須問道:“那麽在你看來,這在《世俘》描述中有多少可信度?”
熊廷佑笑著對張居正說道:“可信度不足一半。”
張居正當時眼睛就一亮說道:“哦?說說你的理由。”
熊廷佑說道:“剛才我表妹說過一條,當時商是充滿應對,有因為主力不在朝中,臨時征用了防衛兵和大量的奴隸。學生雖然從未涉及兵事,但是也知道士兵和奴隸以及防衛兵的不同。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和先不說是和從未拿過兵器的奴隸打,就算是和守城門的士兵去搏殺,其中的勝負不用想也知道。而後麵的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更是矛盾重重,既然是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又怎麽可能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這十八萬人是怎麽死的呢?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當時商軍並沒有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而是和周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隻有這樣才能解釋這十八萬人是怎麽死的,這血流成河是怎麽來的。這也就是解釋了孟子的:‘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張居正聽完不覺緩緩點頭,雖然言詞還比較稚嫩,但念在他年紀尚幼,卻能有此見識也算是難能可貴了,心道這女兒的眼光不錯。
鄭月蟬在聽熊廷佑的這番話的時候不住點頭,這五百年後的人在提起商紂王和周武王之時總會聯想起《封神演義》,而《封神演義》的成書時間一直有這爭論,就算是在五百年之後在網上也是吵的火熱,有的說是成書於明萬曆年間,又有人說是早清,但具體什麽時候誰也拿不出具體證據。鄭月蟬現在既然來到了這萬曆年間,現在身邊又有兩個讀書人,當下便忍不住問道:“張老先生,熊表哥,還有遊管家,那你們有沒有聽說過一本叫做《封神演義》的書?”
隻見那三人在對視了一眼之後不約而同的搖搖頭。張居正更是問道:“鄭姑娘,這書是何人所著?”
但是鄭月蟬如遭電擊,《封神演義》的整個故事如同電影般在腦海中掠過,突然腦中靈光一閃,這個故事怎麽越看越像是在說明末的事情。書中的商紂映射大明,周天子隱指滿清豬尾巴。當時的八個諸侯會不會說的是滿族八旗?
同樣的當時大明忙於對抗李自成,從而疏於對遼東滿族的防範,同樣是京中無兵,滿族八旗長驅直入……想到這鄭月蟬不禁冷汗淋漓,長久以來她一直都沒正視過自己是個穿越者這個事實,就算是後來也隻想著自己去海上完成自己的夢想,去欺壓欺壓南洋的土鱉,去歐洲和他們的海盜比搶劫……卻從沒想過既然自己來到這個時代,是不是該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麽,前世在論壇上很多人在說要是萬曆能多活幾年曆史會怎麽樣,這滿清不進關,沒有閉關鎖國就沒有這幾百年的屈辱……作為一個漢人此時的鄭月蟬才明白自己既然穿越到這個時代就不能再逃避,因為她是漢人!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未完待續)
張英蓮張大了眼睛,笑意盈然的望著自己。遊七依舊是垂著頭站在那個張員外的身後,那個張員外,似笑非笑的看著自己似乎在期待著自己說下去。而熊廷佑則事饒有趣味等著自己說話。
鄭月蟬不知道這大明的講學是怎麽樣的,見他們都不出聲,便繼續依著自己的理解組織著語言說了下去:“原來孟子那天拿起的書是《逸周書.世俘》,上麵說:‘受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那他就鬱悶上了,為什麽鬱悶呢?他想不通啊。他認為,既然是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去討伐這商紂王那個無道昏君,不仁不義之人,怎麽可能血流成河呢。所以他不相信這《逸周書.世俘》上的這個記載,說出了上麵那段話,意思是提醒後人,這讀書時應該多用腦子,不用盲目的迷信於曆史。張老先生你看我說的可對?”
這個典故對於在座的幾位來說多是耳熟能詳,但是把典故用時下說書先生的說法來講出來,卻都是第一次怎麽聽道。當下張居正捋著胡須又問道:“你說的確實算對的。老父倚老賣個老,問下看看你們幾個誰能說出來。這《逸周書.世俘》中的那幾句記載中那幾句可信,又有那幾句不可信呢?要是誰能說出道理來並能說服老父,老夫便滿足他一個要求。”
這次鄭月蟬啞鈴了。她之所以記得剛才那個典故這得歸功於前段時間飛霞子給她的惡補,就算是如此她也隻是記了個大概,所以才在剛才的述說中加了很多的後世大學講師的論述語言。然後加於增減。使得張居正等以為是說書人的手法這才蒙混過了關,對於張居正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兩手一攤的事情了。
張英蓮未語先笑道:“父親,女兒就不就不參加了。這書女兒連讀都未曾讀過。到是遊管家倒是可以一試,遊管家我可是聽說了你來我家前可是考中過秀才的。”
遊七很是坦然的笑道:“七小姐。這多是陳年往事了。小的現在也一把年紀了,多快當爺爺的人了,還是不出醜得好。到時候要是輸了小的這老臉怕是就真的沒地方放了。”遊七做了張居正那麽多年的管家,這長年跟進跟出的,他那還看不出,這題其實是張居正出來考熊廷佑的。七小姐那點小心思既然瞞不過老爺,當然也滿不過他遊七。
張居正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指著遊七笑道:“你那三小子也快十八了吧。看上那家閨女就去提親,老爺我給你保媒。”
遊七一聽這話,當時就激動的跪下謝恩了。他那老小子心高氣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老家那一個布政使的閨女,那小子就心心念念的惦記上了。可人家是布政使的嫡女,雖然宰相的管家三品官,但到底不是科舉的正道正式的公民,人家布政使怎麽肯把自己的嫡女嫁給他?遊七為這事沒少給那小子吃竹筍炒肉,可自己那老小子就是咬定了非那位小姐不娶,這眼看著就要十八了要成大齡青年了還是不肯鬆口。那小畜生還放出話去,誰要是敢和他搶老婆,他就和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從而那家的閨女再也沒人敢上門提親,兩下就這麽僵在那了。真要是張居正去保媒,那這件事也能圓滿的解決了。今天遊七得了這麽個恩典,那是比什麽都強。
聽到張老先生出的這題,熊廷佑就思索開了,這本書他當然看過,雖不能說倒背如流,但也熟記於心。他有心想試試自己的解題能力,昨天和飛霞子坐了馬車趕來白雲觀的這一路上,那老道沒少和自己說會考的技巧,這絕對不是學堂裏的夫子所能教那拿類。他當時就說這科考誰多想獨占鼇頭,但是最終卻隻會是一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卻最終還是要選出個一二三來,那麽是以什麽為標準?就是看你的文章是不是符合主考官的心意了。
熊廷佑心中就把張員外臆想成主考官,而自己就是那個考生。:“受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說的是殷商末年,周武王即位之後的第四年,在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京師朝歌空虛。當時周武王便出兵伐商。
熊廷佑記得有記載說周武王當時除了率領本部之外還聯合了八個地方諸侯的軍隊,進攻牧野,這才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當時商紂王,得知周軍來襲,心中大驚,因為自己的主力在外征戰,朝歌隻有少量的親衛士兵,但是既然他們打過來了,紂王也隻能把手中能調集的一切力量調集起來,這包括朝歌得護衛隊和大量的奴隸前去牧野迎戰。
他心中所想就口中所述,對這張居正侃侃而談當他說道有史書上記載說是當時商軍得兵力遠超周軍時。鄭月蟬忍不住插口說道:“這商軍主力都出征在外,這臨時組建拚湊的隊伍也能說兵力遠超周軍?那大周的兵力也太弱了連奴隸也不如。”
張居正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鄭月蟬。熊廷佑對她笑笑說道:“鄭表妹,等我把這典故說完。”說著他轉過頭繼續對這張居正說道:“接下來史書上說雖然商兵力遠超周軍,但是因為匆忙成軍,所以士氣低落,加上奴隸臨陣倒戈,所以商軍大敗,從而周才能直逼朝歌。後來在《逸周書.世俘》上所說得就是這個事情,《世俘》上還有記載稱當時在牧野之戰中陣亡的士兵共有十八萬之多,據後來史料的分析這個數字相對來說比較接近事實。”
張居正捋著美須問道:“那麽在你看來,這在《世俘》描述中有多少可信度?”
熊廷佑笑著對張居正說道:“可信度不足一半。”
張居正當時眼睛就一亮說道:“哦?說說你的理由。”
熊廷佑說道:“剛才我表妹說過一條,當時商是充滿應對,有因為主力不在朝中,臨時征用了防衛兵和大量的奴隸。學生雖然從未涉及兵事,但是也知道士兵和奴隸以及防衛兵的不同。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和先不說是和從未拿過兵器的奴隸打,就算是和守城門的士兵去搏殺,其中的勝負不用想也知道。而後麵的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更是矛盾重重,既然是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又怎麽可能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這十八萬人是怎麽死的呢?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當時商軍並沒有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而是和周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隻有這樣才能解釋這十八萬人是怎麽死的,這血流成河是怎麽來的。這也就是解釋了孟子的:‘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張居正聽完不覺緩緩點頭,雖然言詞還比較稚嫩,但念在他年紀尚幼,卻能有此見識也算是難能可貴了,心道這女兒的眼光不錯。
鄭月蟬在聽熊廷佑的這番話的時候不住點頭,這五百年後的人在提起商紂王和周武王之時總會聯想起《封神演義》,而《封神演義》的成書時間一直有這爭論,就算是在五百年之後在網上也是吵的火熱,有的說是成書於明萬曆年間,又有人說是早清,但具體什麽時候誰也拿不出具體證據。鄭月蟬現在既然來到了這萬曆年間,現在身邊又有兩個讀書人,當下便忍不住問道:“張老先生,熊表哥,還有遊管家,那你們有沒有聽說過一本叫做《封神演義》的書?”
隻見那三人在對視了一眼之後不約而同的搖搖頭。張居正更是問道:“鄭姑娘,這書是何人所著?”
但是鄭月蟬如遭電擊,《封神演義》的整個故事如同電影般在腦海中掠過,突然腦中靈光一閃,這個故事怎麽越看越像是在說明末的事情。書中的商紂映射大明,周天子隱指滿清豬尾巴。當時的八個諸侯會不會說的是滿族八旗?
同樣的當時大明忙於對抗李自成,從而疏於對遼東滿族的防範,同樣是京中無兵,滿族八旗長驅直入……想到這鄭月蟬不禁冷汗淋漓,長久以來她一直都沒正視過自己是個穿越者這個事實,就算是後來也隻想著自己去海上完成自己的夢想,去欺壓欺壓南洋的土鱉,去歐洲和他們的海盜比搶劫……卻從沒想過既然自己來到這個時代,是不是該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麽,前世在論壇上很多人在說要是萬曆能多活幾年曆史會怎麽樣,這滿清不進關,沒有閉關鎖國就沒有這幾百年的屈辱……作為一個漢人此時的鄭月蟬才明白自己既然穿越到這個時代就不能再逃避,因為她是漢人!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