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二哥三哥,我也有,我也有。”四郎也要把自己的手套脫了給哥哥們帶。
二妞敲了小家夥的腦門一下,說到“你的還是自個戴著吧,那麽小,哥哥他們的手可擠進去。”
四郎嘟嘟小嘴,瞅瞅自己的手,又瞄瞄三個哥哥的手,心裏計較一番,覺得二姐說的也沒錯,隻好放棄自己念頭。
“就你和四郎有嗎,我跟大哥二哥呢?”三郎問道。
薑氏聽到院子裏的說話聲,估計是大郎他們回來了,就出來看,正好聽到三郎的這一句,笑道“能少了你的去不成,我和你大姐正在做,今天晚上就能趕出來,等著吧。”
三郎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他戴上二妞的一隻手套,很是喜歡就問了這麽句,並不是有意和二妞四郎爭東西,沒料到恰巧被母親聽了去,不禁羞赧,不過聽到自己亦有份還是忍不住傻樂嗬,低著頭嘟嚷了句“娘,我不急!”
“在外邊冷一天了,大郎,領著弟弟們進屋來暖和暖和,二妞跟四郎也進來,院子裏玩好一會兒了,小心凍著。”薑氏交代完,先進屋去了。
站在正屋台階前,相互幫著拍淨身上的雪,五人都湧進東屋。
每日都有收獲,兄弟三人的興頭足得很,薑氏本想讓他們歇緩一天,誰都不樂意,隻好隨他們去了,給二妞穿過的那件大厚襖子,現在是二郎三郎兩人輪著穿,大郎則是從來不穿都讓了弟弟去,每日出門身上就是那件又舊又硬的襖子。
包括薑氏在內,鄭家的人都縫了一副手套方便在冷天裏幹活,還給每日出門的兄弟三人一人還紮了一對毛皮鞋墊。
作為謝禮,又給張家嬤嬤、張玉琴、丫丫和張滿福每人做了一副皮手套,因為男女之嫌,張家的成年男子卻是不好送的,張嬤嬤模仿著自會給他們去做,張家的皮子多得是。[.超多好看小說]
給張嬤嬤和張玉琴的手套與鄭家人用的一樣,都是分指的,丫丫和她哥哥的則不同,是連體的拳套模樣,給丫丫的用了紅色布料,上邊還繡了幾朵粉黃的小花,滿福的手套是青色的,繡的老虎,兩個孩子得了手套高興壞了,連著幾日即使呆在屋裏都不舍得摘下來。
沒送出去前,四郎背過人去,在給滿福的手套上摸了又摸,眼裏滿是羨慕,隻是不張口要,薑氏看在眼裏心都碎了,給他又做了對差不多模樣的,還順帶給常與四郎玩的大根也做了副。
陳家的其他人卻在是顧不過來,趁著一日陳嬸過來串門,薑氏把做與自己用的手套拿給她看,與她講了好些製作的技巧,又要分她一些碎皮,陳嬸沒要,說是自己家有三張兔皮一直放著沒用,家裏大大小小每人都做上一副都綽綽有餘,她連耳套的做法也一遍學了去。
這兩種新鮮事物在茂山縣迅速流傳開來,張家說與楊家,楊家說與李家,沒用多久,城裏住著的人出門就都是這樣一副裝扮,後來又傳至周邊的村落,以致更遠的地方。
二妞也曾對薑氏提議,做些手套耳套拿到街上去賣,被薑氏否定了,她覺得這樣的東西做法簡單得很,隻要會針線的人一看就能明白,茂山縣的人守著偌大的一座山,野兔狐狸什麽的多的是,多數人家家裏都有幾張毛皮,即使沒有買張兔皮回家能做出好幾雙,毛皮在這便宜得很,茂山縣是個窮鄉僻野之地,這裏的平常百姓恨不得一文錢能掰成兩半來花,自家都能做誰還花錢買現成的,再說這些碎皮都是張家給的,自家人用還可以,做了拿去賣錢,被張家人瞭見,他們心裏邊該怎麽想了去。(.好看的小說)
其實這些道理二妞亦是明白,她隻是想問出來好讓自己死心,到後來見人手一副,她不禁感歎,現代中國的盜版文化大行其道,是有幾千的曆史文化底蘊的。
不能做了成品來換銀錢,那就物盡其用都使在自家人身上得了,二妞最近聽薑氏提起才知道,野兔皮之類的普通毛皮要是論斤稱,比棉花還便宜,這應該與這個時代的種植技術落後,棉花植株的品種又沒經過改良,產量有限有關係,棉花咱買不起,做皮坎肩也成,家裏剩下的碎皮多的是。
上回的繡件做完後,錢楊氏沒交代新活,這幾年都是大的改改給小的穿,好久都沒給孩子置辦新衣,二妞說起做坎肩的事,薑氏幹脆也不領金景福的繡活,專心給孩子做坎肩,雖還是拿了舊衣物來改製,可好歹是沒見過的式樣。
有大妞這個幫手,二妞也在跟著學針線,用了兩天的時間先給大郎做好一件,他穿出去回來說身子整天都熱乎乎的,很是不錯,其實哪有那麽好的效果,就是比以前強些罷了,其他的人都明白。
薑氏領著兩個女兒又用了三天的時間把二郎三郎的都趕了出來,本來還想接著給另三個孩子也各做一件,被二妞攔了下來,她打算再給大郎三人各做一副護膝,這冬天雪地的,三人每日都呆在外邊,腿膝處很容易鬧下毛病,關節炎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都不是好治療的,還是做些防備好,餘下的皮子先緊著三兄弟用。
做完了護膝她又記起了雷鋒帽,這東西光靠嘴皮子也說不清楚,她就用燒黑了的柴頭在地上歪歪扭扭的先畫出個模子,然後再指著畫給薑氏的大妞講解了一個時辰,兩人才算是明白了個大概,做的時候二妞重頭到尾在一旁指指點點,等成品出來後,她自己先笑歪到在炕上,因為心裏沒得比較,薑氏跟大妞兩人倒是挺滿意的。
為大郎幾個做完這些後,剩下的碎皮已是不多,大妞和二妞合力又勸又賴,最終把餘下的全用上給薑氏也做了一件坎肩,
二妞無意之舉後來造福了許多人,一時間站在了這個時代流行的前段,很久以後她才發現。
做好給大郎的第一下坎肩,二妞到街上轉了一個上午,家裏的散麻快用完了,得去雜貨鋪子裏買些回來備著,幾個哥哥都整日在野地轉,她又不願讓如花似朵的大姐沒個兄弟的陪護就出門去,隻好她一人上街了,不過除了買散麻,她還得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任務,給家裏存著的野兔肉找個買家。
鄭家三兄弟日日在野地裏奔走,樂此不倦,每天提回來的兔子少則三四隻,多則八九隻,家裏跟她差不多高的那個大甕也快塞滿了。
雖說現在天冷,就這樣再擱上兩個月也變不了味,可總這樣放著也不是個事,冬日裏人們逮到的野物多是風幹了保存,等開春後或是拿到集市上賣,或是被做幹貨生意的收了去,二妞去張家問過往年幹貨的價格,比賣鮮肉貴不了幾文錢,還失了那麽些水分,實在不劃算,她想直接賣新鮮的兔肉,隻是現在市場裏很清閑,賣東西的人少,買東西的人更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老一套實用,去走走酒樓的路子。
二妞沒事先跟家裏說這件事,除了四郎,薑氏對其他幾個孩子素日裏也不會事事緊盯著,她很輕鬆的就在薑氏眼皮子底下把野兔給偷渡出門。
該說鄭二妞的運氣不好,還是她穿越前沒做過銷售類的工作,推銷的技術含量不夠,那日她提著三隻扒了皮的新鮮野兔,連續走訪了十來家酒店,連個掌櫃的麵都沒見著就被小夥計給攆出來。
奔波了大半個上午,兩條腿跟灌了鉛似得,實在走不動了,二妞尋了個閉著門的鋪子,坐在它門外的台階上歇腳,心裏想著是繼續去碰釘子,還是買了散麻就此回家,大不了把肉都風幹了再賣。
她邊想邊把視線投在斜對麵遮著布簾子的哪家店上,時不時就有人進進出出的,說不上絡繹不絕,可與附近幾家的門可羅雀比起來,生意好得讓人眼紅。
這條街她並不熟悉,有些好奇這家店所賣何物,抬眼去尋一般掛在大門上邊的名牌,隻見有些年頭的匾額上方方正正四個大字“竇記肉鋪”,這可是茂山縣最大的肉鋪,她以前聽人提起過,不同於市場上的肉攤子的不是豬肉就是羊肉,據說這裏品種很多,還是家傳老店,縣裏的很多大戶人家都是由竇記肉鋪供給的。
二妞沉寂的心又開始活泛,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她打算進去試試,多不過再被攆出來一回,全當是在磨礪自個的臉皮子。
瞅了個店裏沒客的空擋,她站起身提上籃子朝著鋪子走去,至店門口時步伐滯了滯,深吸口氣給自己鼓鼓勁,抬手撩簾進去。
“小姑娘,是來給家裏買肉的嗎,想要點啥?”店裏的人倒是童叟無欺一視同仁,見到剛齊櫃台高的一個小丫頭進來,也是熱情的進門就打個招呼。
二妞先是向四周掃了一眼,進門後的右手位置是收賬用的櫃台,櫃台的後邊有個貼牆豎起的立櫃,上邊放著了很多肉質的幹貨,櫃台再過去就案板了,一塊緊接著一塊依著屋形圍起來,與牆之間還留出供人走動的空間,板上的肉塊瘦的肥的分門別類擺放得整整齊齊,還有些肘子爪子骨頭下水什麽的也是琳琅滿目,確實不負竇記肉鋪的名聲,她心裏掂掂,順著聲音望過去。
二妞敲了小家夥的腦門一下,說到“你的還是自個戴著吧,那麽小,哥哥他們的手可擠進去。”
四郎嘟嘟小嘴,瞅瞅自己的手,又瞄瞄三個哥哥的手,心裏計較一番,覺得二姐說的也沒錯,隻好放棄自己念頭。
“就你和四郎有嗎,我跟大哥二哥呢?”三郎問道。
薑氏聽到院子裏的說話聲,估計是大郎他們回來了,就出來看,正好聽到三郎的這一句,笑道“能少了你的去不成,我和你大姐正在做,今天晚上就能趕出來,等著吧。”
三郎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他戴上二妞的一隻手套,很是喜歡就問了這麽句,並不是有意和二妞四郎爭東西,沒料到恰巧被母親聽了去,不禁羞赧,不過聽到自己亦有份還是忍不住傻樂嗬,低著頭嘟嚷了句“娘,我不急!”
“在外邊冷一天了,大郎,領著弟弟們進屋來暖和暖和,二妞跟四郎也進來,院子裏玩好一會兒了,小心凍著。”薑氏交代完,先進屋去了。
站在正屋台階前,相互幫著拍淨身上的雪,五人都湧進東屋。
每日都有收獲,兄弟三人的興頭足得很,薑氏本想讓他們歇緩一天,誰都不樂意,隻好隨他們去了,給二妞穿過的那件大厚襖子,現在是二郎三郎兩人輪著穿,大郎則是從來不穿都讓了弟弟去,每日出門身上就是那件又舊又硬的襖子。
包括薑氏在內,鄭家的人都縫了一副手套方便在冷天裏幹活,還給每日出門的兄弟三人一人還紮了一對毛皮鞋墊。
作為謝禮,又給張家嬤嬤、張玉琴、丫丫和張滿福每人做了一副皮手套,因為男女之嫌,張家的成年男子卻是不好送的,張嬤嬤模仿著自會給他們去做,張家的皮子多得是。[.超多好看小說]
給張嬤嬤和張玉琴的手套與鄭家人用的一樣,都是分指的,丫丫和她哥哥的則不同,是連體的拳套模樣,給丫丫的用了紅色布料,上邊還繡了幾朵粉黃的小花,滿福的手套是青色的,繡的老虎,兩個孩子得了手套高興壞了,連著幾日即使呆在屋裏都不舍得摘下來。
沒送出去前,四郎背過人去,在給滿福的手套上摸了又摸,眼裏滿是羨慕,隻是不張口要,薑氏看在眼裏心都碎了,給他又做了對差不多模樣的,還順帶給常與四郎玩的大根也做了副。
陳家的其他人卻在是顧不過來,趁著一日陳嬸過來串門,薑氏把做與自己用的手套拿給她看,與她講了好些製作的技巧,又要分她一些碎皮,陳嬸沒要,說是自己家有三張兔皮一直放著沒用,家裏大大小小每人都做上一副都綽綽有餘,她連耳套的做法也一遍學了去。
這兩種新鮮事物在茂山縣迅速流傳開來,張家說與楊家,楊家說與李家,沒用多久,城裏住著的人出門就都是這樣一副裝扮,後來又傳至周邊的村落,以致更遠的地方。
二妞也曾對薑氏提議,做些手套耳套拿到街上去賣,被薑氏否定了,她覺得這樣的東西做法簡單得很,隻要會針線的人一看就能明白,茂山縣的人守著偌大的一座山,野兔狐狸什麽的多的是,多數人家家裏都有幾張毛皮,即使沒有買張兔皮回家能做出好幾雙,毛皮在這便宜得很,茂山縣是個窮鄉僻野之地,這裏的平常百姓恨不得一文錢能掰成兩半來花,自家都能做誰還花錢買現成的,再說這些碎皮都是張家給的,自家人用還可以,做了拿去賣錢,被張家人瞭見,他們心裏邊該怎麽想了去。(.好看的小說)
其實這些道理二妞亦是明白,她隻是想問出來好讓自己死心,到後來見人手一副,她不禁感歎,現代中國的盜版文化大行其道,是有幾千的曆史文化底蘊的。
不能做了成品來換銀錢,那就物盡其用都使在自家人身上得了,二妞最近聽薑氏提起才知道,野兔皮之類的普通毛皮要是論斤稱,比棉花還便宜,這應該與這個時代的種植技術落後,棉花植株的品種又沒經過改良,產量有限有關係,棉花咱買不起,做皮坎肩也成,家裏剩下的碎皮多的是。
上回的繡件做完後,錢楊氏沒交代新活,這幾年都是大的改改給小的穿,好久都沒給孩子置辦新衣,二妞說起做坎肩的事,薑氏幹脆也不領金景福的繡活,專心給孩子做坎肩,雖還是拿了舊衣物來改製,可好歹是沒見過的式樣。
有大妞這個幫手,二妞也在跟著學針線,用了兩天的時間先給大郎做好一件,他穿出去回來說身子整天都熱乎乎的,很是不錯,其實哪有那麽好的效果,就是比以前強些罷了,其他的人都明白。
薑氏領著兩個女兒又用了三天的時間把二郎三郎的都趕了出來,本來還想接著給另三個孩子也各做一件,被二妞攔了下來,她打算再給大郎三人各做一副護膝,這冬天雪地的,三人每日都呆在外邊,腿膝處很容易鬧下毛病,關節炎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都不是好治療的,還是做些防備好,餘下的皮子先緊著三兄弟用。
做完了護膝她又記起了雷鋒帽,這東西光靠嘴皮子也說不清楚,她就用燒黑了的柴頭在地上歪歪扭扭的先畫出個模子,然後再指著畫給薑氏的大妞講解了一個時辰,兩人才算是明白了個大概,做的時候二妞重頭到尾在一旁指指點點,等成品出來後,她自己先笑歪到在炕上,因為心裏沒得比較,薑氏跟大妞兩人倒是挺滿意的。
為大郎幾個做完這些後,剩下的碎皮已是不多,大妞和二妞合力又勸又賴,最終把餘下的全用上給薑氏也做了一件坎肩,
二妞無意之舉後來造福了許多人,一時間站在了這個時代流行的前段,很久以後她才發現。
做好給大郎的第一下坎肩,二妞到街上轉了一個上午,家裏的散麻快用完了,得去雜貨鋪子裏買些回來備著,幾個哥哥都整日在野地轉,她又不願讓如花似朵的大姐沒個兄弟的陪護就出門去,隻好她一人上街了,不過除了買散麻,她還得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任務,給家裏存著的野兔肉找個買家。
鄭家三兄弟日日在野地裏奔走,樂此不倦,每天提回來的兔子少則三四隻,多則八九隻,家裏跟她差不多高的那個大甕也快塞滿了。
雖說現在天冷,就這樣再擱上兩個月也變不了味,可總這樣放著也不是個事,冬日裏人們逮到的野物多是風幹了保存,等開春後或是拿到集市上賣,或是被做幹貨生意的收了去,二妞去張家問過往年幹貨的價格,比賣鮮肉貴不了幾文錢,還失了那麽些水分,實在不劃算,她想直接賣新鮮的兔肉,隻是現在市場裏很清閑,賣東西的人少,買東西的人更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老一套實用,去走走酒樓的路子。
二妞沒事先跟家裏說這件事,除了四郎,薑氏對其他幾個孩子素日裏也不會事事緊盯著,她很輕鬆的就在薑氏眼皮子底下把野兔給偷渡出門。
該說鄭二妞的運氣不好,還是她穿越前沒做過銷售類的工作,推銷的技術含量不夠,那日她提著三隻扒了皮的新鮮野兔,連續走訪了十來家酒店,連個掌櫃的麵都沒見著就被小夥計給攆出來。
奔波了大半個上午,兩條腿跟灌了鉛似得,實在走不動了,二妞尋了個閉著門的鋪子,坐在它門外的台階上歇腳,心裏想著是繼續去碰釘子,還是買了散麻就此回家,大不了把肉都風幹了再賣。
她邊想邊把視線投在斜對麵遮著布簾子的哪家店上,時不時就有人進進出出的,說不上絡繹不絕,可與附近幾家的門可羅雀比起來,生意好得讓人眼紅。
這條街她並不熟悉,有些好奇這家店所賣何物,抬眼去尋一般掛在大門上邊的名牌,隻見有些年頭的匾額上方方正正四個大字“竇記肉鋪”,這可是茂山縣最大的肉鋪,她以前聽人提起過,不同於市場上的肉攤子的不是豬肉就是羊肉,據說這裏品種很多,還是家傳老店,縣裏的很多大戶人家都是由竇記肉鋪供給的。
二妞沉寂的心又開始活泛,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她打算進去試試,多不過再被攆出來一回,全當是在磨礪自個的臉皮子。
瞅了個店裏沒客的空擋,她站起身提上籃子朝著鋪子走去,至店門口時步伐滯了滯,深吸口氣給自己鼓鼓勁,抬手撩簾進去。
“小姑娘,是來給家裏買肉的嗎,想要點啥?”店裏的人倒是童叟無欺一視同仁,見到剛齊櫃台高的一個小丫頭進來,也是熱情的進門就打個招呼。
二妞先是向四周掃了一眼,進門後的右手位置是收賬用的櫃台,櫃台的後邊有個貼牆豎起的立櫃,上邊放著了很多肉質的幹貨,櫃台再過去就案板了,一塊緊接著一塊依著屋形圍起來,與牆之間還留出供人走動的空間,板上的肉塊瘦的肥的分門別類擺放得整整齊齊,還有些肘子爪子骨頭下水什麽的也是琳琅滿目,確實不負竇記肉鋪的名聲,她心裏掂掂,順著聲音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