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已經放過鹽了。”
二妞眼疾手快,抓住薑氏的手腕,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想起早上的鹹羊奶,甜餡餅,真是銷魂,絕對不想再享受第二次。
今天是大妞出嫁後的第二天,薑氏心裏沒著沒落的,做事老走神,但幹坐著不動,越發的難受。
“也不知你大姐那怎麽樣了”,薑氏把勺子裏的鹽倒會壇缽裏,按道理,今天是祭拜閔家宗祠入閔家族譜的日子,還要回本家認親
“明天大姐就回來了,娘,您別擔心,咱家跟去那麽些人呢,就是與人打架,也不見得輸。”
長時間不用再夾著尾巴做人,家裏有了鄭大虎這個鎮宅寶器,二妞想問題的方式越來越簡單暴力,她自己卻還沒發覺。
“盡渾說,好好地打什麽架,咱們這是結親又不是結仇。”
“嘿嘿,娘,還有姐夫在呢,他會護著大姐的”,二妞翻動著鍋裏的紅燒茄子,已經開始收汁,趕緊的出鍋吧,免得她一時沒留意,娘又給添加點料下去。
“你啊,什麽也不懂。”
大妞雖上無正經的公婆,但閔家府宅裏住著的都是些長輩,據說老太太不是個好相與的人,還有隔了層肚皮的叔伯嬸娘,少不得要出點幺蛾子,倒不是怕大妞會吃虧,隻是怕她受委屈,雖說新媳婦進門多數都是難免的,但想起自己捧在手心裏長大的閨女在她看不見望不著的地方,要看別人的眼色受他人的氣,就跟拿刀子割她的心頭肉似的,養女兒究竟是圖個啥,還不如都生兒子呢。
娘又閃神了,二妞偷偷的聳聳肩。用肢體詮釋語言。
薑氏從來見不得她做這動作,據說極為不雅。
晌午過後,鄭家的院子漸漸熱鬧起來。裏正與他的大兒子趙富田帶隊,父子倆領著男男女女十來個人過來鄭家,後邊還抬著兩扇豬。(.)豬在上午就已經殺好又除毛剃骨,連下水都在他家裏整收幹淨了。
明天是新人三朝回門的日子。娘家這邊要中午宴客,有些菜式今天就要預備起來。
除了豬,另一個主材就是雞,今兒也要全宰殺出來,鄭家今年新養的還未長成,去年剩下的那些二妞不讓殺,說是果園裏放養的比養在院子裏的好吃。於是村裏邊買了三十來隻雞。
臨時的三個灶台五天前就已壘好,如今正好幹透了能用,灶台旁邊又搭起架子按上案板,還有一堆村裏各家各戶拿來的鍋碗瓢盆,組成了這個開放式的廚房,請全村人吃的宴席都要由這裏做出。
鄭家原來的廚房空留下來,給鄭家人自己使用,鄭氏娘舅那邊的人,自是要另備宴席招待,這點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
天剛亮。大郎二郎三郎就被鄭大虎塞了幾個幹勃勃攆出門,二妞今天也起了個大早,望著這一幕偷笑,這兩天看爹的樣子很淡定。大姐出門那日都沒紅過眼,原來是個會藏的。
大郎三人快馬加鞭,到閔家後還趕上了早飯,這是閔承安分家出來得的小院,家中無其他長輩,三人並不多客氣,一道用過飯才起身回鄭家。
薑氏拉住大妞看過又看,恨不得連頭發絲都數上一遍,看看少沒少過一根。
“姑爺待你可好?”
大妞紅著臉點點頭,說好顯得輕狂,不說又怕娘當心。
“大姐,這門親你還滿意不?”二妞促狹的問道,雙目含春、粉黛含情,不滿意才怪。
大妞舉起手作勢要錘她,二妞吐吐舌跑至薑氏身後躲著。
“你惱成這樣,難道是不滿意?我看姐夫對你倒是挺滿意的”,二妞很不怕死的繼續火上澆油,不捏她兩下解不了恨。(.好看的小說)
“好了好了,你大姐以後回來一趟都不容易,可不得要你再欺負她的”,薑氏被二人繞得頭暈,情緒卻好了許多,就像兩個女兒都還在承歡膝下之時。
“娘,果然是遠香近臭,你這是拉偏架,被追打的人是我呢。”
“你們母女這是鬧什麽呢?這麽熱鬧”,魏氏在門口問道,身邊是被奶娘抱著的徐欣悅。
“讓嫂子看笑話了,這兩孩子湊一起就跟長不大似的,悅姐兒也來啦。”
“舅母好!”大妞二妞斂神正身福禮。
“千琴過來,讓舅母看看”,魏氏也是拉住大妞上看下瞧,滿意點點頭,“嗯,麵色看起來不錯,想來姑爺對你挺好的,這下你娘該放心了。”
大妞羞澀的低下頭,舅母說話真是直接。
“好了,你們姐妹倆帶悅姐兒去西屋玩會”,薑氏見何媽媽在外邊露頭,知道這是要來回稟閔家的情況。
大妞二妞抱起徐欣悅去了西屋,魏氏帶來的兩個家人也一塊去了,屋裏就剩薑氏和魏氏。
大妞回門,帶了何媽媽和春月兩人,何媽媽可說是專門回來見薑氏的。
“……姑爺對姑娘挺上心的,回本家認親的時候也是處處護著,老太太提出要姑娘去她那立規矩,也被姑爺給頂回去了,真真是笑死人,隔了輩的祖婆婆,還不是嫡親的,又是分出去的一房,立的哪門子規矩。”
何媽媽大致說了說閔家本宅的情況,本家其實已經敗落,倒是有旁支的五房出了個三品的官,如今閔氏一族能說得上話的這一房。
“嗯,本家那邊不需多理會,既然分出來了,以後的日子都是自己的,說說姑爺家裏的情況。”
“姑爺院子裏的人不多,基本都是故去的老爺夫人身邊的老人,分家的時候帶出來的,身邊伺候的除了莫言,還有兩個小廝,沒有貼身的丫鬟,姑爺一年多數日子都在書院,京城的事都交給了秦管家,姑爺分家出來,除了那個巴掌大的院子,就隻給了二百兩銀子,其他都是先夫人的嫁妝,如今家中的兩個鋪子和一個莊子也都是,這些鋪子莊園也是秦管家打理,他媳婦管著內宅,對咱們家過去的人還算客氣,姑娘進門第二天,賬本就都交到姑娘這了,院裏也有幾個仗著伺候過先老爺夫人,不大安分的,但掀不起浪來,隻要姑爺不袒護,可以慢慢的收拾,姑爺原本有兩個通房,一個老太太給的,一個是姑爺的親姑姑送的,去年就已經打發出去配人了。”
魏氏勾勾嘴角,道,“祖母塞人,姑姑也管侄兒房裏的事,一點規矩也不講了,你再說說,那位姑姑是個怎樣的人。”
“老姑奶奶對姑爺噓寒問暖,倒是挺慈愛的,不過,姑娘認親的時候,給她敬茶時教誨了好些道理才接的茶。”
魏氏哼了聲,“不是姑姑倒成婆婆了,咱們家出去的姑娘,懂的道理不比她少,以後防著點這位姑姑,手伸得長的很。”
“是,舅夫人的話老奴都記下來。”
“哎呀,看我,嫌別人手伸得長,自己也伸出老遠了,妹妹可別見怪”,魏氏拍手打趣道。
薑氏淺笑,“嫂子當我什麽人,還分不出好壞來了”,對著何媽媽又道,“以後別總姑娘姑娘的,姑爺聽見該不高興了,好了,你去廚房看看,菜好了就上席,擺在西屋裏便是。”
今天專門去鎮上的酒樓要了一桌席來招待魏氏,幾個熱菜還需上蒸熱一熱,至於安排給村裏人的席麵,鄭大虎交給了何林,什麽時候上菜並不需要薑氏過問,隻等上菜後她再出去露個臉。
魏氏的身份,鄭家不好安排陪客,隻有二妞從頭到尾的陪著,大妞與閔承安敬過魏氏的酒後,又去外頭敬席。
今天鄭家請客,村裏的男人基本都到了,院裏擺不開便直接擺在院外,十二張桌子排開,菜管飽酒管夠,場麵熱鬧非凡,院內也擺了三桌,用來招待村裏的婦人和孩子,跟吃流水席似的,外邊的菜少了加菜酒少了又去添酒,空閑時就坐下吃兩口,小孩子要不就站在父親兄長身邊在外邊蹭食,要不就抱著碗滿地跑,總覺得外邊桌上的東西比院內的好。
這邊的習俗,閨女回門,戲耍的不是新人,卻是新娘子的父母親。
鄭大虎在村子裏有幾個相熟的,他為人豪爽經得起玩笑,眾人多多少少想調侃幾句,可是看著旁邊的薑氏,話便是到了嘴邊怎麽也吐不出來。
薑氏基本不出院門,村裏大部分人見都未見過,乍然一看,都不敢褻瀆,人比人真是氣死人,據說鄭大虎以前就是個打鐵匠,比自己也好不了多少,咋就那麽好運娶回個天仙樣的媳婦。
薑氏托付水生娘和富田家的招呼村裏的大小媳婦,就與走完過場的大妞同回西屋去了。
新人不能留在娘家過夜,外邊的酒席還未散盡,便是要走了,薑氏眼角含淚的再次送走女兒,魏氏也跟著一起回京。
鄭家的這頓酒,喝倒了二三十人,酒盡人歡,婦人把自家的男人攙扶回家,走一路罵一路,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酒席的量備得很足,散席後,桌麵上還餘下的菜來,鄭家一點也沒留,由趙富田做主給村裏的人分了,幫工的人多、做活也快,天黑前院子已收拾幹淨,碗歸碗筷歸筷的各回各家去了。(未完待續)
二妞眼疾手快,抓住薑氏的手腕,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想起早上的鹹羊奶,甜餡餅,真是銷魂,絕對不想再享受第二次。
今天是大妞出嫁後的第二天,薑氏心裏沒著沒落的,做事老走神,但幹坐著不動,越發的難受。
“也不知你大姐那怎麽樣了”,薑氏把勺子裏的鹽倒會壇缽裏,按道理,今天是祭拜閔家宗祠入閔家族譜的日子,還要回本家認親
“明天大姐就回來了,娘,您別擔心,咱家跟去那麽些人呢,就是與人打架,也不見得輸。”
長時間不用再夾著尾巴做人,家裏有了鄭大虎這個鎮宅寶器,二妞想問題的方式越來越簡單暴力,她自己卻還沒發覺。
“盡渾說,好好地打什麽架,咱們這是結親又不是結仇。”
“嘿嘿,娘,還有姐夫在呢,他會護著大姐的”,二妞翻動著鍋裏的紅燒茄子,已經開始收汁,趕緊的出鍋吧,免得她一時沒留意,娘又給添加點料下去。
“你啊,什麽也不懂。”
大妞雖上無正經的公婆,但閔家府宅裏住著的都是些長輩,據說老太太不是個好相與的人,還有隔了層肚皮的叔伯嬸娘,少不得要出點幺蛾子,倒不是怕大妞會吃虧,隻是怕她受委屈,雖說新媳婦進門多數都是難免的,但想起自己捧在手心裏長大的閨女在她看不見望不著的地方,要看別人的眼色受他人的氣,就跟拿刀子割她的心頭肉似的,養女兒究竟是圖個啥,還不如都生兒子呢。
娘又閃神了,二妞偷偷的聳聳肩。用肢體詮釋語言。
薑氏從來見不得她做這動作,據說極為不雅。
晌午過後,鄭家的院子漸漸熱鬧起來。裏正與他的大兒子趙富田帶隊,父子倆領著男男女女十來個人過來鄭家,後邊還抬著兩扇豬。(.)豬在上午就已經殺好又除毛剃骨,連下水都在他家裏整收幹淨了。
明天是新人三朝回門的日子。娘家這邊要中午宴客,有些菜式今天就要預備起來。
除了豬,另一個主材就是雞,今兒也要全宰殺出來,鄭家今年新養的還未長成,去年剩下的那些二妞不讓殺,說是果園裏放養的比養在院子裏的好吃。於是村裏邊買了三十來隻雞。
臨時的三個灶台五天前就已壘好,如今正好幹透了能用,灶台旁邊又搭起架子按上案板,還有一堆村裏各家各戶拿來的鍋碗瓢盆,組成了這個開放式的廚房,請全村人吃的宴席都要由這裏做出。
鄭家原來的廚房空留下來,給鄭家人自己使用,鄭氏娘舅那邊的人,自是要另備宴席招待,這點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
天剛亮。大郎二郎三郎就被鄭大虎塞了幾個幹勃勃攆出門,二妞今天也起了個大早,望著這一幕偷笑,這兩天看爹的樣子很淡定。大姐出門那日都沒紅過眼,原來是個會藏的。
大郎三人快馬加鞭,到閔家後還趕上了早飯,這是閔承安分家出來得的小院,家中無其他長輩,三人並不多客氣,一道用過飯才起身回鄭家。
薑氏拉住大妞看過又看,恨不得連頭發絲都數上一遍,看看少沒少過一根。
“姑爺待你可好?”
大妞紅著臉點點頭,說好顯得輕狂,不說又怕娘當心。
“大姐,這門親你還滿意不?”二妞促狹的問道,雙目含春、粉黛含情,不滿意才怪。
大妞舉起手作勢要錘她,二妞吐吐舌跑至薑氏身後躲著。
“你惱成這樣,難道是不滿意?我看姐夫對你倒是挺滿意的”,二妞很不怕死的繼續火上澆油,不捏她兩下解不了恨。(.好看的小說)
“好了好了,你大姐以後回來一趟都不容易,可不得要你再欺負她的”,薑氏被二人繞得頭暈,情緒卻好了許多,就像兩個女兒都還在承歡膝下之時。
“娘,果然是遠香近臭,你這是拉偏架,被追打的人是我呢。”
“你們母女這是鬧什麽呢?這麽熱鬧”,魏氏在門口問道,身邊是被奶娘抱著的徐欣悅。
“讓嫂子看笑話了,這兩孩子湊一起就跟長不大似的,悅姐兒也來啦。”
“舅母好!”大妞二妞斂神正身福禮。
“千琴過來,讓舅母看看”,魏氏也是拉住大妞上看下瞧,滿意點點頭,“嗯,麵色看起來不錯,想來姑爺對你挺好的,這下你娘該放心了。”
大妞羞澀的低下頭,舅母說話真是直接。
“好了,你們姐妹倆帶悅姐兒去西屋玩會”,薑氏見何媽媽在外邊露頭,知道這是要來回稟閔家的情況。
大妞二妞抱起徐欣悅去了西屋,魏氏帶來的兩個家人也一塊去了,屋裏就剩薑氏和魏氏。
大妞回門,帶了何媽媽和春月兩人,何媽媽可說是專門回來見薑氏的。
“……姑爺對姑娘挺上心的,回本家認親的時候也是處處護著,老太太提出要姑娘去她那立規矩,也被姑爺給頂回去了,真真是笑死人,隔了輩的祖婆婆,還不是嫡親的,又是分出去的一房,立的哪門子規矩。”
何媽媽大致說了說閔家本宅的情況,本家其實已經敗落,倒是有旁支的五房出了個三品的官,如今閔氏一族能說得上話的這一房。
“嗯,本家那邊不需多理會,既然分出來了,以後的日子都是自己的,說說姑爺家裏的情況。”
“姑爺院子裏的人不多,基本都是故去的老爺夫人身邊的老人,分家的時候帶出來的,身邊伺候的除了莫言,還有兩個小廝,沒有貼身的丫鬟,姑爺一年多數日子都在書院,京城的事都交給了秦管家,姑爺分家出來,除了那個巴掌大的院子,就隻給了二百兩銀子,其他都是先夫人的嫁妝,如今家中的兩個鋪子和一個莊子也都是,這些鋪子莊園也是秦管家打理,他媳婦管著內宅,對咱們家過去的人還算客氣,姑娘進門第二天,賬本就都交到姑娘這了,院裏也有幾個仗著伺候過先老爺夫人,不大安分的,但掀不起浪來,隻要姑爺不袒護,可以慢慢的收拾,姑爺原本有兩個通房,一個老太太給的,一個是姑爺的親姑姑送的,去年就已經打發出去配人了。”
魏氏勾勾嘴角,道,“祖母塞人,姑姑也管侄兒房裏的事,一點規矩也不講了,你再說說,那位姑姑是個怎樣的人。”
“老姑奶奶對姑爺噓寒問暖,倒是挺慈愛的,不過,姑娘認親的時候,給她敬茶時教誨了好些道理才接的茶。”
魏氏哼了聲,“不是姑姑倒成婆婆了,咱們家出去的姑娘,懂的道理不比她少,以後防著點這位姑姑,手伸得長的很。”
“是,舅夫人的話老奴都記下來。”
“哎呀,看我,嫌別人手伸得長,自己也伸出老遠了,妹妹可別見怪”,魏氏拍手打趣道。
薑氏淺笑,“嫂子當我什麽人,還分不出好壞來了”,對著何媽媽又道,“以後別總姑娘姑娘的,姑爺聽見該不高興了,好了,你去廚房看看,菜好了就上席,擺在西屋裏便是。”
今天專門去鎮上的酒樓要了一桌席來招待魏氏,幾個熱菜還需上蒸熱一熱,至於安排給村裏人的席麵,鄭大虎交給了何林,什麽時候上菜並不需要薑氏過問,隻等上菜後她再出去露個臉。
魏氏的身份,鄭家不好安排陪客,隻有二妞從頭到尾的陪著,大妞與閔承安敬過魏氏的酒後,又去外頭敬席。
今天鄭家請客,村裏的男人基本都到了,院裏擺不開便直接擺在院外,十二張桌子排開,菜管飽酒管夠,場麵熱鬧非凡,院內也擺了三桌,用來招待村裏的婦人和孩子,跟吃流水席似的,外邊的菜少了加菜酒少了又去添酒,空閑時就坐下吃兩口,小孩子要不就站在父親兄長身邊在外邊蹭食,要不就抱著碗滿地跑,總覺得外邊桌上的東西比院內的好。
這邊的習俗,閨女回門,戲耍的不是新人,卻是新娘子的父母親。
鄭大虎在村子裏有幾個相熟的,他為人豪爽經得起玩笑,眾人多多少少想調侃幾句,可是看著旁邊的薑氏,話便是到了嘴邊怎麽也吐不出來。
薑氏基本不出院門,村裏大部分人見都未見過,乍然一看,都不敢褻瀆,人比人真是氣死人,據說鄭大虎以前就是個打鐵匠,比自己也好不了多少,咋就那麽好運娶回個天仙樣的媳婦。
薑氏托付水生娘和富田家的招呼村裏的大小媳婦,就與走完過場的大妞同回西屋去了。
新人不能留在娘家過夜,外邊的酒席還未散盡,便是要走了,薑氏眼角含淚的再次送走女兒,魏氏也跟著一起回京。
鄭家的這頓酒,喝倒了二三十人,酒盡人歡,婦人把自家的男人攙扶回家,走一路罵一路,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酒席的量備得很足,散席後,桌麵上還餘下的菜來,鄭家一點也沒留,由趙富田做主給村裏的人分了,幫工的人多、做活也快,天黑前院子已收拾幹淨,碗歸碗筷歸筷的各回各家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