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將進酒


    王烈見衛雄看向自己,卻是一咧嘴,他不怕衛雄看出自己的心思。(.無彈窗廣告)


    如衛雄這般的聰明人,若說看不出自己下午是故意借釀酒那番話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借機說動他,那麽他也就不能高居輔相之位了。


    麵對王烈清澈的目光,衛雄心下又好氣又好笑,卻見將那陶罐上的油紙揭開,頓時空氣裏異香撲鼻。


    拓跋鬱律和衛雄都下意識的抽*動了下鼻翼,這香氣有糧食的味道,也有一種釀造的醇香,更有一股子奇異的藥香。


    拓跋鬱律十分配合的問道:“這是什麽酒,怎麽這麽香?”


    王烈起身端起陶罐,給拓跋鬱律和衛雄各斟滿一酒爵,然後道:“這是我下午利用提純蒸餾弄出的好酒,當然原料就是那‘是樓居’的‘火龍燒’,兩位覺得如何?”


    拓跋鬱律和衛雄先後端起酒杯,輕輕飲下一口,隻覺得一道火線從口舌直接燒下了咽喉。


    如果說原來這酒稱為“火龍燒”還多少有點言過其實,那麽現在就是絕對的名副其實,真個如一條火龍直衝進身體。


    但這酒雖然辛辣猛烈,進入胃部卻並不是那種灼燒的疼痛,而是帶著一股溫和的熱氣,在四肢百骸內發散開來。


    衛雄卻是端起酒杯,一幹而盡,然後滿意抽*動了下鼻翼,大聲讚道:“好酒,真是好酒。”


    然後捏著頜下長髯,若有所思的看著王烈,眼前這少年似乎總能給人帶來一些驚喜,不過他還是覺得對方太醉心於這等奇yin技巧,而忽略正事,尤其是這個小子竟然想用這麽點小動自己,難道當他是孩子麽?


    拓跋鬱律卻是沒想到這酒如此猛烈,他在襄國城流連風月場,卻是善飲,但這一口酒下肚,卻覺得曾經二十幾年喝過的所有酒都如清水一般,一時間卻有些不雅的張開了嘴巴,噝噝的呼著氣。


    王烈看著兩人的反應,衛雄眼底的那抹毫無掩飾的不屑自然落在他的眼裏。


    在酒館中,王烈和他大談商人之道,雖然暫時讓他退去,但明顯衛雄並不服氣。


    王烈知道衛雄這種人最難說服,因為他夠聰明,也自認為自己很聰明,所以輕易不會相信別人。


    這種人熟各種詩書,雖未必尊孔孟之道,但什麽事情卻非要辯給是非明理。


    西晉以來,玄學昌盛,也正是因為多了衛雄這樣好辯多思的人。


    王烈自然不會畏懼衛雄的挑戰,既然自己的商人逐利聚財,為國為民的說還不能打動他,那就用他在乎的事情來扇他一巴掌,至少不能讓他如此得意。


    想到這點,王烈開口悠悠道:“自上古起,儀狄始作酒醪,以五穀變五味,才得今日流傳千載之佳釀;我朝江應元曾言:‘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然上古酒雖味美,卻少有甘冽之勁道,烈不才,偶得江統江應元公的釀酒奇法,可以將現有之酒誰提純,使之更加辛烈,當然此酒不過是幾個時辰的倉促之作,味道還不算最好,卻不知衛大哥飲後,還是覺得我這得自應元公的釀酒之道,難登大雅之堂麽?”


    衛雄聞言,鼻子再次抽*動了下,這次卻是有些尷尬。


    他喜歡飲酒不假,但偏偏一直沒有想到江統江應元這樣一個人物,更不曾想到王烈的釀酒方法得自他。


    江統乃是西晉名臣,初為太子洗馬,後又為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元康九年(299年)氐帥齊萬反晉失敗後,江統寫出了著名的《徙戎論》,文中明確提出應將氐、羌等族遷出關中的主張,並說並州的匈奴部落會成為隱患,希望朝廷下令將他們發還其本域。


    十年後,五胡亂華,一切都應了江統的《徙戎論》所言。


    如果說王烈得到天書是假是無稽之談,那麽江統能在十幾年前,就明確的判斷出未來西晉的走向,簡直可以說是神人一般。


    這樣一個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也可以說是衛雄心底的一個偶像一般。


    他不但在政治上有此建樹,還寫了一篇著名的《酒誥》,提出了發酵釀酒法。


    如今王烈一提江統的字號,衛雄頓時想起了這樣的史實。


    王烈拿這位已經去世0年江統病死在流亡途中)的大人物來為自己釀酒的事情障目,衛雄如果再提出反對,那就等於斥責江統不務正業一樣。


    堂堂江統江應元都能對釀酒提出意見,甚至專門寫出這樣的一篇文字,那麽王烈又憑什麽不能改造一下釀酒的方法?


    衛雄俊臉微紅,心下有些羞惱,正要辯解什麽。


    王烈卻道:“當然,應元公乃是國之重臣,我隻不過是一個無名小輩,我想要與那店家一同釀酒隻是為鬱律可汗籌集軍費,難道此酒千萬壇,還換不來千萬勇士,還戶能助鬱律可汗複興鮮卑不?”


    衛雄這時就算有千萬句反駁的話也不能說出口了,隻好訕訕道:“小郎君雄辯,雄敬佩,在這件事情上是雄失禮了。正如小郎君所想,此酒如有千萬壇,當可募千萬勇士為你驅使。不過小郎君你身為越石大人弟子,說是為鬱律可汗籌集軍資,可是我聽聞一直勸鬱律可汗屯田練兵,而且廣為斂財,用以招募強軍。小郎君若說自己隻是為鬱律可汗練兵,?在酒館時,你曾對那老板明言,說什麽要擁有保護這創造財富的勢力,莫不是小郎君您想擁兵自重不成?”


    好個衛雄,見一事不成,立刻轉換話題,言語中的機鋒更甚剛才。


    王烈暗罵一聲:“喝了我的酒,卻還不放過我,還想離間我和鬱律麽?你這輔相何苦為難我一個小人?”


    但王烈也知道,今日若不回答滿意,衛雄是不會做出最後的表態的。


    王烈和拓跋鬱律不要衛雄似是而非的客套,而是要他明確來支持他們。但現在衛雄似乎對自己又很深的成見,回到平城,不一定在拓跋猗盧哪裏弄出什麽妖蛾子來。


    心下暗道:“枉你千般手段,小爺我會還怕你不成?今天不把你說服,我王字倒過來寫。”


    王烈定下心神,思索片刻,這才開口:“家師當日獨身北上,抵達晉陽已有千人相隨,後來引得數萬壯士來投,在北地力擎我漢家江山。但時至今日,來者眾多,去者愈多,其中原因卻有家師缺少軍資,無法養兵。衛大哥乃柱國之才,難道還不知道這軍械物資的重要麽?我募兵不假,但卻是為我家師,為北地漢民,為我大晉募可用之兵,將來也好能為驅除胡虜,恢複我漢家江山盡力。而且,最主要的一點,代公要求鬱律可汗攻打右賢王六修,我們若不練兵,將來如何能戰?”


    衛雄聞言,半響不語,忽然笑道:“小郎君這番話說的是慷慨激昂,但卻還是不算實話,其實我這次宴請兩位,就是想和你們托個底,如果代公的要求你們不能滿足,那麽代公將不會承認鬱律可汗。”


    王烈一咧嘴:“衛大哥一直不肯相信小弟所言,我也沒辦法,但你覺得我們能達到大單於的要求麽?”


    衛雄搖搖頭:“你們能不能達到要求我不管,我隻負責傳話!”


    拓跋鬱律苦笑一聲:“增加給大單於的牛羊、馬匹都好說,幫助劉大人出兵我也會盡力而為,隻是這征討拓跋六修實在難辦,我現在手頭兵馬不過三萬,拓跋六修那裏卻有兵馬近五萬,而且還有一批支持他的老臣,更何況他的新平城城堅牆後,我們實在有心無力啊。”


    “如果鬱律可汗連右賢王六修都不能敵,又怎麽實現你的雄心大誌呢?你還是努力想辦法為好,我這邊實在幫不了你。”衛雄卻是油鹽不進。


    王烈心底暗罵:“好你個衛雄,你明明是不肯相幫,還說什麽幫不了。你不看我們和拓跋六修拚個你死我活,是不甘心啊?”


    心下更是有了幾分惱怒,忍不住道:“衛大哥這是在威脅我們麽?”


    王烈不是不支持拓跋鬱律攻打拓跋六修,拓跋六修連自己的老爹都能殺,卻也是個野心勃勃之徒,這樣的人留著肯定是個禍害。


    但是,現在卻絕對不是進攻拓跋六修的好機會,就算他們還有一萬剛剛訓練月餘的步軍,用這些兵馬去攻打新平城也是以卵擊石。


    更何況,現在就算可以輕鬆消滅拓跋六修也是弊大於利。


    沒了拓跋六修的牽製,拓跋猗盧的鋒芒還不全都對準了拓跋鬱律。


    衛雄微微一笑:“你覺得是就是。”


    王烈聞言,忽然開口笑道:“衛大哥,我們若把你代表大單於提出的這三個條件轉達給右賢王,您說他會有什麽反應?”


    衛雄一愣,臉色頓變“你這是什麽意思?”


    王烈一看衛雄反應,心下大定,一咧嘴:“我的意思不重要,關鍵是右賢王為人和其父一般暴烈,若他知道大單於竟然讓自己的侄子來攻打他這個兒子,那麽我想,不出半月,右賢王的大軍就會出現在平城下,那時候我們又該何去何從麽?”


    衛雄自稱為輔相來,已經多少年每人敢這麽對他說話,忍不住喝道:“可惡,你這算是在威脅我麽?”


    王烈一咧嘴:“您覺得是就是了。”


    衛雄聞言,卻是氣得笑出聲來:“好、好、好,王烈,劉越石還真是收了個奸猾的弟子,我問你,你怎麽知道拓跋六修知道這個消息後會即刻兵發平城?”


    王烈暗道:“我怎麽知道?曆史上拓跋六修僅僅因為拓跋猗盧寵愛幼子拓跋比延,用計讓他拜了一下拓跋比延,就可以興兵與其父作戰,甚至直接把拓跋猗盧殺死;那麽,如果拓跋六修知道這樣一個消息,還不徹底和拓跋猗盧決裂,那就奇怪了。”


    隻是,這些年來,雖然拓跋猗盧和拓跋六修不和,但至少外人都覺得他們怎麽也是親生父子,不會兵戈相見,至少不會在這幾年內開戰。


    也隻有如衛雄這樣的重臣才知道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勢如水火、不可調和。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一場波及到整個草原的戰亂。


    也因此,拓跋猗盧對王烈他們提出這個要求,就是以為他們剛回到草原,不清楚其中關鍵,先引雙方鏖戰,再從中取利,將隱患提前消滅在萌芽之中。


    當時,衛雄就覺得此計過於行險,但拓跋猗盧早就不是那個可以容人進諫的大單於,衛雄也覺得王烈他們很難看透其中關鍵,也就默認了下來。


    哪想到,還沒說上幾句,王烈就喊破了這層關鍵,衛雄卻是被問的有些無措。


    不過衛雄到底也是心機聰慧之人,片刻就恢複過來:“王烈,你既然在近日叫我一聲大哥,尊我為兄長,那我就說幾句實話,代公的這個要求是不好滿足,如果你采用這種方法,也的確可以讓代公退卻,可是這樣一來,鬱律可汗和代公間的關係將再也無法彌補,更何況代公若現在敗亡,對劉師,對北地漢人都沒有什麽好處,畢竟他是親近我們漢人的。”


    王烈笑了:“這麽說我們可以接受,鬱律可汗也不想和和自己的伯父鬧翻,那就換個要求,我們盡力滿足。”


    衛雄歎了口氣:“代公沒有給我其他條件,我這邊實在更改不了,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幫你們回去調和。”


    拓跋鬱律看了王烈一眼,無奈的點點頭:“如此就有勞輔相了,我們喝酒,良辰苦短,不能光談這些無趣的東西。”


    王烈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操之過急,而且衛雄既然已經鬆口,那麽一會他自然會找機會讓他為為拓跋鬱律說話。


    ~~~~~~~


    三人放下政事,開始飲酒,酒過三巡,拓跋鬱律歎道:“有酒無歌,著實無趣。”


    衛雄卻笑道:“想來是鬱律可汗在襄國時習慣,我卻更喜一人獨飲。”


    王烈一撇嘴:“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鬱律你不是和徐潤學了吹塤麽?你且吹一曲,我為諸君舞劍助興。”


    說完,王烈脫掉外傳的赴宴的禮服,露出裏麵緊身的黑色武士短打。


    衛雄點頭:“兩位即有興致,那我也不能獨閑,恩伯把我的豎笛拿來,我為你相和。”


    拓跋鬱律叫人從車上取來陶塤,衛雄這邊也有恩伯拿來豎笛。


    “今日重回盛樂,就吹一曲思歸賦吧。”衛雄看向拓跋鬱律。


    拓跋鬱律點點頭。


    衛雄一拱手,先行吹起豎笛,以向拓跋鬱律致意。


    衛雄氣息一衝,帶著幾分幽怨、哀鳴的笛音瞬間聲揚廳堂。


    而夾在在這高亢聲音中的卻是一陣陣深沉的陶塤之音。


    一高亢,一低沉,一婉轉,一空靈,一如杜鵑啼血,一如老驥嘯風。


    因為要跪坐吃酒的關係,王烈身上並沒有帶著寶劍,拓跋鬱律和衛雄也沒有佩劍。


    看了一眼四周,見牆壁上掛著幾把寶劍,王烈看向衛雄,衛雄忙於吹奏,點點頭示意他自便。


    隨著音樂的鳴響,王烈抽出掛在牆壁上的寶劍,寒光凜冽間,身形若驚龍,舞在當場。


    王烈少年時雖未學過什麽高深的武功,但卻和父親學過劍術,隻是劍術適合單對單的決鬥,並不適合千軍萬馬的衝殺,而且寶劍的形狀與重量都決定了它不能成為一般騎兵作戰的主角。


    也因此,王烈很少佩劍,也很少舞劍。


    但他的劍術卻真的要比刀法和槍術都更純熟,畢竟是十幾年的童子功。


    這一套劍法卻名出雲十三劍,據王抗自己說並非王家祖傳,而是得自前朝蜀漢大將,常山趙子龍之手。也是王抗來到常山郡後,偶然得到的。


    王烈當然不信這種遙不可及的傳言,不過這劍法十分精妙卻是事實,正如其名一樣,一旦舞動起來,舞劍之人頗有幾分出雲之姿,無論是動作和劍招瀟灑異常。


    而且這劍法殺傷力也十分可觀,十三招雖不多,但每一招都沒有多餘的套路,灑脫之中藏著淩厲的殺意,一招一式幾乎都是強攻的招數。


    王抗曾言:“這劍法看似舞劍,但實則是戰場上的殺人劍法,可是殺人劍法需要殺人之劍配合才好。”


    隻是王抗一直沒有尋到可以發揮這劍法威力的長劍,根據王烈後來自己的推斷,當有一把重量在四斤左右,長約四尺(漢尺,四尺約合現在的92厘米-93厘米左右),才能發揮出這劍法飄若驚龍,劍如霹靂一般的威力。


    而且一定要鋒利無匹,才能發揮著劍法的真正威力,因為大都是強攻之招,若寶劍不鋒,敵人抵擋住後,使用這劍法的人必然要被反擊,從而失去了銳氣。


    但即便如此,王烈用衛雄家中這把普通的三尺青鋒,使出這出雲十三劍,仍然讓這滿室都騰起寒光,仿佛中身穿一身黑色短打的王烈就如一條黑龍在劍光中穿梭;而那劍光卻又如黑龍不斷亮出的爪牙,凜然非常。


    隨著長劍舞動,王烈口中吟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倒海不複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拓跋汗,世遠公,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出將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隨著最後一聲發出,王烈手中青鋒直接斬在廳堂的地板之上,木質的地板頓時裂開一道尺深的溝壑。


    這一劍的威力卻如斯之強。


    而拓跋鬱律的塤音與衛雄的笛聲也在此刻戛然而止。


    衛雄放下豎笛,擊掌讚道:“好一首樂府狂歌,好一套劍法”


    王烈搖搖頭:“這劍法本是戰陣廝殺所用,可惜沒有一把好劍能發揮出它的威力,如今在我手中卻是埋沒了他。”


    說完,卻是有些悵然的將衛雄那把寶劍放回劍鞘,重懸在牆壁之上。


    衛雄卻是看著王烈,第一次,他覺得眼前的少年除了能言愛追逐商賈之利外,還有一種罕見的英雄氣,也許是受了剛剛那一曲慷慨激昂的樂府詩的影響,衛雄隻覺得少年此刻的落寞卻好像當年的自己。


    在叔父衛操去後,一個人麵對是留在代地鮮卑還是返回已經麵目全非家鄉的困惑,那時候是好友和恩伯幫助了他,讓他最終決定留在鮮卑,為這裏求生的漢人做一些什麽。


    那麽現在,他即為劉琨的子弟,這已經是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自己是否應該更大度一些?


    而且自己似乎誤解了這個少年,能歌出如此豪邁樂府的少年,一定也是胸懷天下,而單憑這份胸懷,自己是不是該扶持他一把呢?


    想到這裏,衛雄抬起頭笑道:“小郎君,我這裏有一把寶劍,可能會適合你這套劍法。”


    說完,叫過一隻侯在旁邊的衛恩:“恩伯,去把後堂那把寶劍取來。”


    衛恩卻是有些驚訝:“公子,那是老爺留下來的。”


    “拿出來嘛,那劍太沉,我根本用不了,而且我於劍法一道也不精研,到是這個小郎君卻是劍道高手,你先拿來,給他用用也無妨。”


    恩伯無奈,去了後院。


    片刻,鄭重的捧著一個狹長的盒子走了出來。


    他卻徑直走到王烈身邊,語帶些怨氣:“小郎君,這把劍可是我家德元公(衛操字德元)的至愛,乃是猗迤可汗親賜給德元公的,你可要小心拿著。”


    王烈自然不會與老人家計較,結果那盒子,小心放在幾案上,又拜了一拜。


    你衛恩見王烈如此,麵色稍緩,點點頭。


    王烈打開盒子,隻見盒子裏是一柄帶著鯊魚皮皮鞘的寶劍,看長度怕不下四尺。


    拿起長劍,頓覺手部一沉,看似狹長的寶劍重量不下五斤,竟然比晉軍騎軍的環首刀還要重上許多。


    王烈一按繃簧,寶劍抽出,隻覺得眼前一陣耀眼光芒,如盈盈秋水一般映入眼簾。


    再打量劍身,隻見此劍下寬上窄,整體成流暢的倒三角行,兩側開刃,中部有脊,圓柱形的劍莖上纏著上好的牛筋,上有兩道箍棱適合固定手掌,劍莖上的劍格成一龍頭吞口,龍口中吐出寒光閃爍,長達三尺三寸的劍刃。


    而這把劍全長在四尺三寸,劍柄長約一尺有餘,劍刃在三尺三寸開外,可單手,也可雙手。


    “好劍”王烈甩動手腕舞動幾下,頓覺出這把劍的趁手。


    再順手劈出,空氣中竟然響起一陣撕裂之音,斬風破浪不外如是。


    衛雄笑眯眯道:“小郎君可看出此劍的來曆?”


    王烈看了衛雄一眼,這家夥開始對自己不假顏色,可是喝過這麽多酒,看自己舞了劍,似乎突然之間轉了性子,難道是想把這寶劍贈給自己不成麽?


    不過,這等“無功卻受祿”的事情,王烈很喜歡,拿起寶劍對著燭光細細看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過天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過天空並收藏寒門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