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為魚為餌誰可知
下周又是裸奔,ooxx,繼續求月票,隻差10票就能達到一百票了……王烈所布置的計劃正一點點展現,還算合理吧,希望諸位多提寶貴意見?
~~~~~~~
皇甫謐哪裏知道,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他自己那些不解的問題也就隻差了臨門一腳,王烈隻是恰逢其會說了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而且未必在點子上,但聽在皇甫謐這樣的大家耳中卻是振聾發聵,被這等新鮮的思想一衝擊,再加以聯想,這才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關鍵。[.超多好看小說]
不過這也足以讓皇甫謐拜服了,而且王烈越客氣的說自己隻是略懂,皇甫謐就越認為王烈是謙虛,是居功而不自傲,甚至認為王烈就是那書中所說的“一言之師”。
以皇甫謐這種不欺之以方的性格,麵對能讓自己豁然開朗的王烈,就差直接行師徒大禮了。
王烈性格雖有憊懶的成分,但也決不能讓一個九十多歲,救過自己命的老者對自己行禮,卻是百般推脫,這才讓皇甫謐以同道中人相論,並且說不是正式場合,他就稱王烈為小兄弟。
王烈連連拒絕,最後無奈隻好同意在交流的時候以平輩論交。
而且,皇甫謐更是叮囑皇甫旭,要多跟王烈好好交流,在皇甫謐看來,自己那兩個兒子實在木訥,雖然在某些事情上也夠聰明,但若為人處世、精通百家,和眼前這位王小郎君比起來,簡直是雲泥之別。
而自己的孫子正在成長學習期間,能和王烈、衛雄這樣心思靈活,有大才幹的人多接觸,絕對對未來的發展有好處。
他皇甫謐巍然是清淡寡為,不問世事,甚至可以假死而不出山為官。
但這並不等於他不關心皇甫家的後裔,他也清楚,在自己詐死的這些年裏,皇甫家已經一日不如一日,若自己真的身死,就算自己的兩個兒子返回中原,也難成大氣,甚至以他們那種木訥的性格,早晚被奸人所害。
而且人一老,反而牽掛愈多,尤其是如皇甫謐這種諸事恬淡的性格,一旦重視什麽卻比常人更偏執。如醫學一道,他就是如此。
今日,他對自己孫子皇甫旭的關心也正是如此,別的什麽他可以不在乎,但皇甫旭作為皇甫家這一代的獨苗,他卻不能不放在心上。
也因此,王烈和皇甫謐,一個有意拉攏結交,一個有意為後裔著想依附,兩人卻是很快的達成了共識。
在皇甫謐的默許下,王烈答應皇甫謐,將來他若回幽州,就帶上皇甫方回和皇甫旭,皇甫童靈則留下來陪皇甫謐在盛樂,等皇甫謐百年後再去尋他們。
相信有拓跋鬱律的照顧,皇甫一家在盛樂起碼是衣食無憂,無人敢惹。
而王烈也將以親人的態度,來照顧皇甫方回和皇甫旭。
這也遂了皇甫謐自己清心寡欲,但卻讓子孫後代無憂的心思。
拓跋鬱律和衛雄等人,自從知道了皇甫謐的真實身份後,都對這個不慕權勢的老者十分敬重,但見王烈這麽快就和皇甫謐打的火熱,而且竟然還能在醫道上給皇甫謐“啟發”,都是驚歎不已,心中更堅定王烈得授神仙天書的想法。
對與皇甫謐這樣的人來說,天大地大,不如自己的專研大,除了這些,唯一能讓他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小孫子了。
又過了幾日,王烈徹底病愈,在程翯和蘇良的協助下,重新開始訓練拓跋鬱律的新軍。
這期間,衛雄以家中有事,一直沒有返回平城,和王烈、拓跋鬱律等人相談甚歡,也愈發的對王烈印象好起來。
等到王烈病愈,看了一次王烈訓練新軍,雖然之前他已經通過探子了解了一些,但親眼所見後,仍然是覺得驚訝無比,讚不絕口。
對王烈也更加欽佩、親近。
這期間,盛樂城的大搜捕也終於告一段落,其他勢力安插在盛樂城的探子,幾乎為一網打盡,至於此刻?所有沒有經過允許、攜帶武器的全部抓起,經過仔細甄別後才放出大牢。
而那兩個被抓住的刺客,卻是硬挺,硬挨了兩日嚴刑拷打,王烈後來索性提出了幾個後世美軍拷問基地組織死忠的方法,水療、精神療等等,這種直接刺激人神經的辦法終於收的奇效,精神徹底崩潰的刺客交待,他們是從江左過來的,但他們真的知道幕後的指使究竟是誰,他們也是受命行事,頂頭上司也不過是中間人。
王烈知道自己中的是“箭毒木樹”的毒後,也曾分析,這種毒藥隻有安南一帶才有,而且皇甫謐說過這藥性已經揮發,那就間接證明這些此刻沒有說假話,的確來自南方。
而他們的目的現在看,就是要破壞劉琨和拓跋鮮卑的聯合,這種手段實在太卑劣,劉琨怎麽說也是忠心耿耿為漢家著想,卻落得這種下場。
想到這點,王烈就心中憤恨,衛雄也恨恨不平。
但眼下王烈身在草原,能做的也就是給劉琨發出密函,讓他小心行事,同時也對這江左的權貴再次充滿了堤防之心。
相聚再久,終有一別,又盤桓了三日,衛雄在七日後將衛恩的屍骨活化,帶在了身邊,和王烈約定,回去後一定按照王烈的計劃說服拓跋猗盧。
同時,也約定,王烈若返回幽州,這次一定要經過平城,衛雄到時候和拓跋猗盧請辭一起返回幽州,至於未來如何打算,衛雄沒有明確表態。
對於他這樣外冷內熱的男兒來講,很多話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但至少這一刻他已經決定,若王烈真有龍雲之誌,那麽他不介意跟隨王烈一起返回中原,做一番大事業。
眾人依依惜別,臨行前,王烈為了更好的收攬人心,更是促成了一樁好事,讓衛雄收皇甫旭為弟子。
這種事情,皇甫謐自然不會反對,衛雄也喜歡皇甫旭少年老成,冷靜多思,欣然答應。
如此,王烈巧用各種手段,終於把衛雄和皇甫謐都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
~~~~~~~~~
王烈病好之後,就開始抓緊時間,繼續訓練草原兵卒,足足進行了三個月,冬去春來,轉眼已是建興二年的二月4年)。
期間,王烈收到了來自並州晉陽的一封信箋,送信來的竟然是王烈的一個老熟人。
正是那個在晉陽城裏,被王烈十金就訛去了古琴“垂音”的琴瑟居的老板費辰。
費辰到盛樂城時,因為前些日子王烈等人遇刺的原因,拓跋鬱律加強了盛樂的治安,出入城池一率要出示路引或戶籍。
在城門外,費辰遇到衛兵盤詰,就說自己是來投靠親戚,然後又說自己是晉陽來人,守城的兵卒見費辰一臉猥瑣相,就斷定他非善類,不讓其進城。
氣得費辰大叫:我是給劉越石大人的弟子王烈送信的。
守門的騎士一聽是找最近風頭正勁的王烈將軍,搜過身後,立刻直接把費辰帶到了拓跋鬱律的府宅,稟告給王烈。
王烈一聽是晉陽來人,心下激動,還以為是師尊劉琨有什麽口信帶來,結果那胖老板費辰一進來,雙方一對眼,都是一愣。
那日相見,這老板費辰還一副文士裝扮,卻因為渾身濃厚的銅臭氣,被莊蝶厭煩,言語裏眾人對他也多有擠兌;今日一見,卻脫去了那身不倫不類的文士裝扮,改成了一副行腳商人的模樣,加之天冷的原因,身上裏三層、外三層,這費辰本就體胖,此刻卻如一個皮球一般。
費辰一見王烈,卻是麵色一變,轉身就要走,那日他被王烈訛詐的怨氣猶自在心,而王烈在晉陽時,出入劉琨府上,一直低調的很,費辰也隻知道劉琨收了個徒弟,卻也一時沒有打聽到王烈的相貌。
如今一見,卻是有些尷尬和惱怒。
但王烈怎麽肯能讓他這樣就走,立刻叫人拉住了他。
王烈現在也還不知道老板姓名,卻一咧嘴:“店家,怎麽,又挖出了什麽好東西要賤賣於我。”
本來要走的老板費辰聽到這話,氣得轉身道:“沒想到訛詐了我古琴的竟然就是越石大人的弟子,越石公如此君子,卻收了一個如此會算計的少年為弟子,真是可歎。”
王烈聽了,也不惱,笑道:“這話不隻是你一人說過,不過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我其實是個君子。”
眾人聞言,都知道王烈指的是衛雄當日之言。
費辰卻是不知,冷哼一聲,以為王烈又要設計消遣他。
但他身在人家的地盤,想要走還走不了,隻好閉口不言,麵色如冰。
王烈一看他這般模樣,笑道:“店家,你總認為我算計你不對,那麽我問你,你覺得自己會算計麽?又或者說,你算計別人的時候,可在意過別人的想法?”
費辰聞聽此言,卻是一愣:“是啊,自己在遇到王烈前,不也以精明算計著稱嗎?否則江左的那位大人也不會派自己為一方代表。自己又有什麽資格來指責別人呢?”
想到這點,盡管滿心不服氣,但隻能冷哼一聲卻無法反駁。
王烈見他無言以對,卻不似那日在晉陽一般不依不饒,反而客氣的一拱手:“當日言語上有唐突處,還請店家見諒,烈身上之銀錢也不是貪墨百姓,而且是為籌集軍資,不敢多用,敢問店家高姓大名,將來若有機會,一定回報您。”
這費辰也不是個不明事理,胡攪蠻纏的人,那種遇事隻憑心情來處理的人,也坐不上一地的情報頭子的位置。
無奈的苦笑一聲,一拱手,然後呈上了徐潤交給他的信箋:“不敢奢求回報,某姓費名辰,這是晉陽令徐潤徐大人給你的信箋,請小郎君收好。”
王烈接過信箋,對著燭火烤開火漆,打開後,取出裏邊的絲帛,抖開一看,上邊隻有摸金兩個字,然後用一個紅色圓圈圈起。
王烈一愣,就算他再聰明,此刻也有些摸不到頭腦。
心下狐疑,麵色卻如常,隨意問費辰道:“徐大人可還有交待?”
費辰搖搖頭:“沒有,就讓我把這信送到你手裏,說你自會明白。”
王烈卻轉了下眼珠,笑道:“費老板,這北地苦寒,你怎麽來盛樂當成了信使,你走了,那古董店誰在照顧,豈不是要關門?”
費辰聞言,卻是想起月前的慘況,加之他已經有心脫離這個行當,索性直接道:“晉陽那邊出了一點變故,店鋪已經變賣,我有一兄弟在盛樂開酒館,我特來投奔他,這些不牢小郎君操心。”
王烈一聽,恍然大悟道:“令兄是否叫費過?”
費辰卻有些驚訝:“正是,小郎君如何得知,難道認識家兄不成?”
王烈一咧嘴,說起謊話也不臉紅:“嗯,家兄與我很熟的,還準備和我一起開創一番大事業,現在你來了,卻是正好,我們一起做吧。”
費辰搖搖頭:“什麽大事業?這等亂世,能和親人相聚,平安一世就是有福。”
語氣蕭瑟,似有所感。
王烈心中一動:“費老板,我那日說你是摸金校尉,你卻不承認,今日既然你已經看透世事,為何還不對我說實話,如此心口不一,怕是難得平安哦?”
費辰一愣,片刻無奈道:“小郎君果然不愧是越石公的弟子,心思與他一般玲瓏,罷了,都到了這一步,我告訴你也無妨。”
於是,費辰又把當日所為,以及劉琨放了他一馬的事情說了一遍,言語多有感激和無奈。
聽費辰說完,王烈哪還有不明白的道理,立刻明白了徐潤的心思,卻是在內心裏對徐潤感激一番:“徐大人,我們雖隻有數麵之緣,但這個財神爺你給我送來的好啊,我定然說服他,把他圈在身邊,為我所用。”
王烈心中明了,。嘴上也不說破,安慰了老板幾句,直接拿出百金相贈,卻比當日買琴還要大方。但當時不同今日,現在費辰正是落魄之時,這一路從晉陽北上盛樂,受盡了刁難與冷眼,而今王烈卻以上禮相待,他心下卻有了幾分感慨。
然後王烈親自派人總費辰去費過的酒館,自己則準備抽空就去哪裏,將兄弟兩人全部收複,帶在身邊。
費辰一走,令狐艾就道:“首領,難道你看不出這小子不是個安穩性子麽?而且他既然曾為江左的眼線,很可能知曉前些日子那些刺殺你們刺客的來曆,可他卻故意隱藏不說,心下定然有鬼,首領為何不直接說動他,若他不同意,就當場斬殺,也免得將來是個禍害?”
王烈點點頭:“這費辰的確不是那種可以安穩度日的人,但他剛遭突變,心下對人心充滿疑慮,我若貿然招攬,被他拒絕,今後反而不好再說話;至於斬殺?他是情報頭子不假,但這種攪亂北地的大計劃,他卻未必知曉,而且就算知曉,他現在也沒有義務必須告知我吧?索性放他去與兄長見麵,他又豈是安心釀酒、當壚之徒,過不了幾日怕他就要主動來找我了。”
“對了,你安排下,多派些人手在‘是樓居’附近,他既然曾經是江左的眼線,我怕那邊不會這樣輕易放過他,而且那些人刺殺我等失敗,這些日子都再無動靜,實在不合常理,還是要多加提防才好,而如今費辰來此,正好引這些魍魎出頭。”
令令狐艾點點頭,連連稱善,自從來到草原,經曆這許多腥風血雨後,令狐艾感覺王烈卻是愈發的成熟起來,計劃起事情來也是環環相扣,多少有了些統領全局的高度。
~~~~~~~~
和費辰見過麵後,衛雄的信使也再次來到盛樂。
從王烈離開晉陽,到建興二年二月這四個月的時間,中原局勢更加動蕩,在王烈扭轉曆史,阻止了王浚和劉琨的衝突後,石勒無奈隻能放棄誘敵深入的計劃,在襄國城附近和王浚大軍展開決戰。
雙方兵馬戰力基本相同,幽州軍一方勝在連戰連捷,士氣正高,更兼段末坯、段文鴦兄弟都是一流武將,尤其是那段文鴦,率領鮮卑輕騎,連衝十餘陣,連斬了石勒手下十八騎中的趙鹿和支屈六,一時間威名超過乃兄段末坯。
領軍的督護王昌目光雖短淺,但也並不是嫉賢妒能之輩,在督軍謝鯤、長史裴嶷、別駕裴憲的輔佐以及王浚的嚴令下,行事還算穩妥。
一時間,段末坯和段文鴦兄弟兩人。這幽州軍的一虎一豹,率領三萬鮮卑輕騎,卻將石勒死死壓製住在了老巢之中。
當然,石勒也非無能之輩,手下大將雖亡,城池也丟了不少,但他的兵馬主力並未損失,因此雙方一時間鏖戰不休,卻僵持了下來。
直到建興二年的一月末,劉琨從弟劉希率領從中山國招募的萬餘義軍,突然偷襲了石勒的老家上黨郡,奪得石勒蓄養在哪裏的戰馬無數。
一時間,石勒這方軍心大亂,士卒再無戰意。石勒無奈,隻得率大軍撤回襄國城,堅守不出。
王浚之前已經接到劉琨派人送來示好的信箋,雖有些懷疑,但也下令王昌先不要管中山國的事情,專心對戰石勒。
等接到劉希離開中山,攻克上黨郡,迫使石勒大軍後撤的消息後,大喜,也對劉琨的行為大為感激,投桃報李下,嚴令前線諸軍,絕對不可與劉琨發生衝突。
自此,雙方以前的恩怨了解。
但石勒畢竟在司州經營日久,襄國城也城牆高厚,王浚這邊因為戰線拉的太長,軍資也開始供給困難,因此一聲令下,大軍北撤,在幽州、司州交界處的長樂郡駐紮下來,準備來年開春後再與石勒決戰。
而劉希也按照劉琨的命令,率領軍馬撤出中山國,攻克上黨郡後,就撤退回了晉陽與劉琨匯合,晉陽成內,劉琨得到了歆慕的家鄉忠心兵卒萬餘,又奪得戰馬數萬匹,一時間勢力大盛。
但大多數人家不知道的是,劉希之所以能以萬餘新募之兵順利攻克上黨,卻與王烈的計劃有關。
按照王烈製定的計劃,衛雄回到平城後果然如約勸動拓跋猗盧。
在建興元年十二月,鮮卑代公、大單於拓跋猗盧給長子右賢王拓跋六修一道命令,命其出征石勒盤踞的司州,並表示如若打下石勒的領土將盡歸其管轄,同時又修書一封,派人送往大晉幽州刺史、大將軍王浚處,說想。
衛雄主動請纓,要做出使幽州的信使,姬澹本也向申請做副使,順便回故鄉探望。
但卻被衛雄勸阻,按照王烈和衛雄的計劃,衛雄固然要擇機返回中原,但代部鮮卑這裏的漢人勢力卻不能自行放棄,至少要在衛雄走後有一個領頭人。
那麽此人就非性格穩重、素有威望,又與各方勢力都交好的姬澹莫屬。
姬澹知曉衛雄的心思後,知道自己責任重大,欣然領命,雖然內心裏他也想回家鄉,但畢竟北地漢人事大,而且若衛氏能在幽州重新立足,那麽他就早晚能有一日帶領北地漢人重歸故裏。
那邊拓跋六修接到信後,果然意動,這個時候他老爹拓跋猗盧還沒有做出讓他兄弟拓跋比延羞辱他的事情,雖然他早有反意,但名義上對其父還很尊重,也要服從大單於調遣。
拓跋六修本就是一個難得的勇士,手下的三萬狼騎軍更是凶猛無匹,否則也不會在曆史上以少勝多,擊敗拓跋猗盧,行軍打仗對於這個骨子裏繼承了乃父爆烈性格的右賢王來說,實在是投其所好。
更何況,拓跋猗盧提出的這個條件看起來並無不妥,用自己的兵力攻占的土地盡歸其所有,也符合鮮卑一直以來的慣例,而且按照正常,戰爭劫掠來的物資是要分給大單於一半的,但這次拓跋猗盧卻分毫不要,明言一切都歸拓跋六修所有。
拓跋猗盧還把自己派使去幽州,勸服王浚相幫與他的事情也一並寫在了信箋之內,這種事情怎麽看都劃算。
拓跋六修勇悍非常,但真的不算是一個聰明人,或者說他早就想開疆裂土,學習哪些前任的可汗。
在各種**的驅使下,不出半月,拓跋六修傳人回複拓跋猗盧:“父汗,兒願為馬前卒,盡起狼騎軍,馬踏石勒。”
這邊一得到拓跋六修回複,拓跋猗盧大喜,於是準備派人去告知劉琨,相約一起進攻匈奴漢國的劉聰,從而為代部鮮卑南下打開缺口。
信使自然還是衛雄,而作為劉琨的弟子,王烈自然要隨軍而行。
但拓跋猗盧不知道的是,王烈在給自己送來甜頭的同時,卻也同時給自己那位性格粗暴的兒子,拓跋六修也送去了一個好大的香餌。
餌料齊全,目標卻並不是他們,而是那狡猾多變的石勒。
下周又是裸奔,ooxx,繼續求月票,隻差10票就能達到一百票了……王烈所布置的計劃正一點點展現,還算合理吧,希望諸位多提寶貴意見?
~~~~~~~
皇甫謐哪裏知道,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他自己那些不解的問題也就隻差了臨門一腳,王烈隻是恰逢其會說了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而且未必在點子上,但聽在皇甫謐這樣的大家耳中卻是振聾發聵,被這等新鮮的思想一衝擊,再加以聯想,這才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關鍵。[.超多好看小說]
不過這也足以讓皇甫謐拜服了,而且王烈越客氣的說自己隻是略懂,皇甫謐就越認為王烈是謙虛,是居功而不自傲,甚至認為王烈就是那書中所說的“一言之師”。
以皇甫謐這種不欺之以方的性格,麵對能讓自己豁然開朗的王烈,就差直接行師徒大禮了。
王烈性格雖有憊懶的成分,但也決不能讓一個九十多歲,救過自己命的老者對自己行禮,卻是百般推脫,這才讓皇甫謐以同道中人相論,並且說不是正式場合,他就稱王烈為小兄弟。
王烈連連拒絕,最後無奈隻好同意在交流的時候以平輩論交。
而且,皇甫謐更是叮囑皇甫旭,要多跟王烈好好交流,在皇甫謐看來,自己那兩個兒子實在木訥,雖然在某些事情上也夠聰明,但若為人處世、精通百家,和眼前這位王小郎君比起來,簡直是雲泥之別。
而自己的孫子正在成長學習期間,能和王烈、衛雄這樣心思靈活,有大才幹的人多接觸,絕對對未來的發展有好處。
他皇甫謐巍然是清淡寡為,不問世事,甚至可以假死而不出山為官。
但這並不等於他不關心皇甫家的後裔,他也清楚,在自己詐死的這些年裏,皇甫家已經一日不如一日,若自己真的身死,就算自己的兩個兒子返回中原,也難成大氣,甚至以他們那種木訥的性格,早晚被奸人所害。
而且人一老,反而牽掛愈多,尤其是如皇甫謐這種諸事恬淡的性格,一旦重視什麽卻比常人更偏執。如醫學一道,他就是如此。
今日,他對自己孫子皇甫旭的關心也正是如此,別的什麽他可以不在乎,但皇甫旭作為皇甫家這一代的獨苗,他卻不能不放在心上。
也因此,王烈和皇甫謐,一個有意拉攏結交,一個有意為後裔著想依附,兩人卻是很快的達成了共識。
在皇甫謐的默許下,王烈答應皇甫謐,將來他若回幽州,就帶上皇甫方回和皇甫旭,皇甫童靈則留下來陪皇甫謐在盛樂,等皇甫謐百年後再去尋他們。
相信有拓跋鬱律的照顧,皇甫一家在盛樂起碼是衣食無憂,無人敢惹。
而王烈也將以親人的態度,來照顧皇甫方回和皇甫旭。
這也遂了皇甫謐自己清心寡欲,但卻讓子孫後代無憂的心思。
拓跋鬱律和衛雄等人,自從知道了皇甫謐的真實身份後,都對這個不慕權勢的老者十分敬重,但見王烈這麽快就和皇甫謐打的火熱,而且竟然還能在醫道上給皇甫謐“啟發”,都是驚歎不已,心中更堅定王烈得授神仙天書的想法。
對與皇甫謐這樣的人來說,天大地大,不如自己的專研大,除了這些,唯一能讓他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小孫子了。
又過了幾日,王烈徹底病愈,在程翯和蘇良的協助下,重新開始訓練拓跋鬱律的新軍。
這期間,衛雄以家中有事,一直沒有返回平城,和王烈、拓跋鬱律等人相談甚歡,也愈發的對王烈印象好起來。
等到王烈病愈,看了一次王烈訓練新軍,雖然之前他已經通過探子了解了一些,但親眼所見後,仍然是覺得驚訝無比,讚不絕口。
對王烈也更加欽佩、親近。
這期間,盛樂城的大搜捕也終於告一段落,其他勢力安插在盛樂城的探子,幾乎為一網打盡,至於此刻?所有沒有經過允許、攜帶武器的全部抓起,經過仔細甄別後才放出大牢。
而那兩個被抓住的刺客,卻是硬挺,硬挨了兩日嚴刑拷打,王烈後來索性提出了幾個後世美軍拷問基地組織死忠的方法,水療、精神療等等,這種直接刺激人神經的辦法終於收的奇效,精神徹底崩潰的刺客交待,他們是從江左過來的,但他們真的知道幕後的指使究竟是誰,他們也是受命行事,頂頭上司也不過是中間人。
王烈知道自己中的是“箭毒木樹”的毒後,也曾分析,這種毒藥隻有安南一帶才有,而且皇甫謐說過這藥性已經揮發,那就間接證明這些此刻沒有說假話,的確來自南方。
而他們的目的現在看,就是要破壞劉琨和拓跋鮮卑的聯合,這種手段實在太卑劣,劉琨怎麽說也是忠心耿耿為漢家著想,卻落得這種下場。
想到這點,王烈就心中憤恨,衛雄也恨恨不平。
但眼下王烈身在草原,能做的也就是給劉琨發出密函,讓他小心行事,同時也對這江左的權貴再次充滿了堤防之心。
相聚再久,終有一別,又盤桓了三日,衛雄在七日後將衛恩的屍骨活化,帶在了身邊,和王烈約定,回去後一定按照王烈的計劃說服拓跋猗盧。
同時,也約定,王烈若返回幽州,這次一定要經過平城,衛雄到時候和拓跋猗盧請辭一起返回幽州,至於未來如何打算,衛雄沒有明確表態。
對於他這樣外冷內熱的男兒來講,很多話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但至少這一刻他已經決定,若王烈真有龍雲之誌,那麽他不介意跟隨王烈一起返回中原,做一番大事業。
眾人依依惜別,臨行前,王烈為了更好的收攬人心,更是促成了一樁好事,讓衛雄收皇甫旭為弟子。
這種事情,皇甫謐自然不會反對,衛雄也喜歡皇甫旭少年老成,冷靜多思,欣然答應。
如此,王烈巧用各種手段,終於把衛雄和皇甫謐都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
~~~~~~~~~
王烈病好之後,就開始抓緊時間,繼續訓練草原兵卒,足足進行了三個月,冬去春來,轉眼已是建興二年的二月4年)。
期間,王烈收到了來自並州晉陽的一封信箋,送信來的竟然是王烈的一個老熟人。
正是那個在晉陽城裏,被王烈十金就訛去了古琴“垂音”的琴瑟居的老板費辰。
費辰到盛樂城時,因為前些日子王烈等人遇刺的原因,拓跋鬱律加強了盛樂的治安,出入城池一率要出示路引或戶籍。
在城門外,費辰遇到衛兵盤詰,就說自己是來投靠親戚,然後又說自己是晉陽來人,守城的兵卒見費辰一臉猥瑣相,就斷定他非善類,不讓其進城。
氣得費辰大叫:我是給劉越石大人的弟子王烈送信的。
守門的騎士一聽是找最近風頭正勁的王烈將軍,搜過身後,立刻直接把費辰帶到了拓跋鬱律的府宅,稟告給王烈。
王烈一聽是晉陽來人,心下激動,還以為是師尊劉琨有什麽口信帶來,結果那胖老板費辰一進來,雙方一對眼,都是一愣。
那日相見,這老板費辰還一副文士裝扮,卻因為渾身濃厚的銅臭氣,被莊蝶厭煩,言語裏眾人對他也多有擠兌;今日一見,卻脫去了那身不倫不類的文士裝扮,改成了一副行腳商人的模樣,加之天冷的原因,身上裏三層、外三層,這費辰本就體胖,此刻卻如一個皮球一般。
費辰一見王烈,卻是麵色一變,轉身就要走,那日他被王烈訛詐的怨氣猶自在心,而王烈在晉陽時,出入劉琨府上,一直低調的很,費辰也隻知道劉琨收了個徒弟,卻也一時沒有打聽到王烈的相貌。
如今一見,卻是有些尷尬和惱怒。
但王烈怎麽肯能讓他這樣就走,立刻叫人拉住了他。
王烈現在也還不知道老板姓名,卻一咧嘴:“店家,怎麽,又挖出了什麽好東西要賤賣於我。”
本來要走的老板費辰聽到這話,氣得轉身道:“沒想到訛詐了我古琴的竟然就是越石大人的弟子,越石公如此君子,卻收了一個如此會算計的少年為弟子,真是可歎。”
王烈聽了,也不惱,笑道:“這話不隻是你一人說過,不過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我其實是個君子。”
眾人聞言,都知道王烈指的是衛雄當日之言。
費辰卻是不知,冷哼一聲,以為王烈又要設計消遣他。
但他身在人家的地盤,想要走還走不了,隻好閉口不言,麵色如冰。
王烈一看他這般模樣,笑道:“店家,你總認為我算計你不對,那麽我問你,你覺得自己會算計麽?又或者說,你算計別人的時候,可在意過別人的想法?”
費辰聞聽此言,卻是一愣:“是啊,自己在遇到王烈前,不也以精明算計著稱嗎?否則江左的那位大人也不會派自己為一方代表。自己又有什麽資格來指責別人呢?”
想到這點,盡管滿心不服氣,但隻能冷哼一聲卻無法反駁。
王烈見他無言以對,卻不似那日在晉陽一般不依不饒,反而客氣的一拱手:“當日言語上有唐突處,還請店家見諒,烈身上之銀錢也不是貪墨百姓,而且是為籌集軍資,不敢多用,敢問店家高姓大名,將來若有機會,一定回報您。”
這費辰也不是個不明事理,胡攪蠻纏的人,那種遇事隻憑心情來處理的人,也坐不上一地的情報頭子的位置。
無奈的苦笑一聲,一拱手,然後呈上了徐潤交給他的信箋:“不敢奢求回報,某姓費名辰,這是晉陽令徐潤徐大人給你的信箋,請小郎君收好。”
王烈接過信箋,對著燭火烤開火漆,打開後,取出裏邊的絲帛,抖開一看,上邊隻有摸金兩個字,然後用一個紅色圓圈圈起。
王烈一愣,就算他再聰明,此刻也有些摸不到頭腦。
心下狐疑,麵色卻如常,隨意問費辰道:“徐大人可還有交待?”
費辰搖搖頭:“沒有,就讓我把這信送到你手裏,說你自會明白。”
王烈卻轉了下眼珠,笑道:“費老板,這北地苦寒,你怎麽來盛樂當成了信使,你走了,那古董店誰在照顧,豈不是要關門?”
費辰聞言,卻是想起月前的慘況,加之他已經有心脫離這個行當,索性直接道:“晉陽那邊出了一點變故,店鋪已經變賣,我有一兄弟在盛樂開酒館,我特來投奔他,這些不牢小郎君操心。”
王烈一聽,恍然大悟道:“令兄是否叫費過?”
費辰卻有些驚訝:“正是,小郎君如何得知,難道認識家兄不成?”
王烈一咧嘴,說起謊話也不臉紅:“嗯,家兄與我很熟的,還準備和我一起開創一番大事業,現在你來了,卻是正好,我們一起做吧。”
費辰搖搖頭:“什麽大事業?這等亂世,能和親人相聚,平安一世就是有福。”
語氣蕭瑟,似有所感。
王烈心中一動:“費老板,我那日說你是摸金校尉,你卻不承認,今日既然你已經看透世事,為何還不對我說實話,如此心口不一,怕是難得平安哦?”
費辰一愣,片刻無奈道:“小郎君果然不愧是越石公的弟子,心思與他一般玲瓏,罷了,都到了這一步,我告訴你也無妨。”
於是,費辰又把當日所為,以及劉琨放了他一馬的事情說了一遍,言語多有感激和無奈。
聽費辰說完,王烈哪還有不明白的道理,立刻明白了徐潤的心思,卻是在內心裏對徐潤感激一番:“徐大人,我們雖隻有數麵之緣,但這個財神爺你給我送來的好啊,我定然說服他,把他圈在身邊,為我所用。”
王烈心中明了,。嘴上也不說破,安慰了老板幾句,直接拿出百金相贈,卻比當日買琴還要大方。但當時不同今日,現在費辰正是落魄之時,這一路從晉陽北上盛樂,受盡了刁難與冷眼,而今王烈卻以上禮相待,他心下卻有了幾分感慨。
然後王烈親自派人總費辰去費過的酒館,自己則準備抽空就去哪裏,將兄弟兩人全部收複,帶在身邊。
費辰一走,令狐艾就道:“首領,難道你看不出這小子不是個安穩性子麽?而且他既然曾為江左的眼線,很可能知曉前些日子那些刺殺你們刺客的來曆,可他卻故意隱藏不說,心下定然有鬼,首領為何不直接說動他,若他不同意,就當場斬殺,也免得將來是個禍害?”
王烈點點頭:“這費辰的確不是那種可以安穩度日的人,但他剛遭突變,心下對人心充滿疑慮,我若貿然招攬,被他拒絕,今後反而不好再說話;至於斬殺?他是情報頭子不假,但這種攪亂北地的大計劃,他卻未必知曉,而且就算知曉,他現在也沒有義務必須告知我吧?索性放他去與兄長見麵,他又豈是安心釀酒、當壚之徒,過不了幾日怕他就要主動來找我了。”
“對了,你安排下,多派些人手在‘是樓居’附近,他既然曾經是江左的眼線,我怕那邊不會這樣輕易放過他,而且那些人刺殺我等失敗,這些日子都再無動靜,實在不合常理,還是要多加提防才好,而如今費辰來此,正好引這些魍魎出頭。”
令令狐艾點點頭,連連稱善,自從來到草原,經曆這許多腥風血雨後,令狐艾感覺王烈卻是愈發的成熟起來,計劃起事情來也是環環相扣,多少有了些統領全局的高度。
~~~~~~~~
和費辰見過麵後,衛雄的信使也再次來到盛樂。
從王烈離開晉陽,到建興二年二月這四個月的時間,中原局勢更加動蕩,在王烈扭轉曆史,阻止了王浚和劉琨的衝突後,石勒無奈隻能放棄誘敵深入的計劃,在襄國城附近和王浚大軍展開決戰。
雙方兵馬戰力基本相同,幽州軍一方勝在連戰連捷,士氣正高,更兼段末坯、段文鴦兄弟都是一流武將,尤其是那段文鴦,率領鮮卑輕騎,連衝十餘陣,連斬了石勒手下十八騎中的趙鹿和支屈六,一時間威名超過乃兄段末坯。
領軍的督護王昌目光雖短淺,但也並不是嫉賢妒能之輩,在督軍謝鯤、長史裴嶷、別駕裴憲的輔佐以及王浚的嚴令下,行事還算穩妥。
一時間,段末坯和段文鴦兄弟兩人。這幽州軍的一虎一豹,率領三萬鮮卑輕騎,卻將石勒死死壓製住在了老巢之中。
當然,石勒也非無能之輩,手下大將雖亡,城池也丟了不少,但他的兵馬主力並未損失,因此雙方一時間鏖戰不休,卻僵持了下來。
直到建興二年的一月末,劉琨從弟劉希率領從中山國招募的萬餘義軍,突然偷襲了石勒的老家上黨郡,奪得石勒蓄養在哪裏的戰馬無數。
一時間,石勒這方軍心大亂,士卒再無戰意。石勒無奈,隻得率大軍撤回襄國城,堅守不出。
王浚之前已經接到劉琨派人送來示好的信箋,雖有些懷疑,但也下令王昌先不要管中山國的事情,專心對戰石勒。
等接到劉希離開中山,攻克上黨郡,迫使石勒大軍後撤的消息後,大喜,也對劉琨的行為大為感激,投桃報李下,嚴令前線諸軍,絕對不可與劉琨發生衝突。
自此,雙方以前的恩怨了解。
但石勒畢竟在司州經營日久,襄國城也城牆高厚,王浚這邊因為戰線拉的太長,軍資也開始供給困難,因此一聲令下,大軍北撤,在幽州、司州交界處的長樂郡駐紮下來,準備來年開春後再與石勒決戰。
而劉希也按照劉琨的命令,率領軍馬撤出中山國,攻克上黨郡後,就撤退回了晉陽與劉琨匯合,晉陽成內,劉琨得到了歆慕的家鄉忠心兵卒萬餘,又奪得戰馬數萬匹,一時間勢力大盛。
但大多數人家不知道的是,劉希之所以能以萬餘新募之兵順利攻克上黨,卻與王烈的計劃有關。
按照王烈製定的計劃,衛雄回到平城後果然如約勸動拓跋猗盧。
在建興元年十二月,鮮卑代公、大單於拓跋猗盧給長子右賢王拓跋六修一道命令,命其出征石勒盤踞的司州,並表示如若打下石勒的領土將盡歸其管轄,同時又修書一封,派人送往大晉幽州刺史、大將軍王浚處,說想。
衛雄主動請纓,要做出使幽州的信使,姬澹本也向申請做副使,順便回故鄉探望。
但卻被衛雄勸阻,按照王烈和衛雄的計劃,衛雄固然要擇機返回中原,但代部鮮卑這裏的漢人勢力卻不能自行放棄,至少要在衛雄走後有一個領頭人。
那麽此人就非性格穩重、素有威望,又與各方勢力都交好的姬澹莫屬。
姬澹知曉衛雄的心思後,知道自己責任重大,欣然領命,雖然內心裏他也想回家鄉,但畢竟北地漢人事大,而且若衛氏能在幽州重新立足,那麽他就早晚能有一日帶領北地漢人重歸故裏。
那邊拓跋六修接到信後,果然意動,這個時候他老爹拓跋猗盧還沒有做出讓他兄弟拓跋比延羞辱他的事情,雖然他早有反意,但名義上對其父還很尊重,也要服從大單於調遣。
拓跋六修本就是一個難得的勇士,手下的三萬狼騎軍更是凶猛無匹,否則也不會在曆史上以少勝多,擊敗拓跋猗盧,行軍打仗對於這個骨子裏繼承了乃父爆烈性格的右賢王來說,實在是投其所好。
更何況,拓跋猗盧提出的這個條件看起來並無不妥,用自己的兵力攻占的土地盡歸其所有,也符合鮮卑一直以來的慣例,而且按照正常,戰爭劫掠來的物資是要分給大單於一半的,但這次拓跋猗盧卻分毫不要,明言一切都歸拓跋六修所有。
拓跋猗盧還把自己派使去幽州,勸服王浚相幫與他的事情也一並寫在了信箋之內,這種事情怎麽看都劃算。
拓跋六修勇悍非常,但真的不算是一個聰明人,或者說他早就想開疆裂土,學習哪些前任的可汗。
在各種**的驅使下,不出半月,拓跋六修傳人回複拓跋猗盧:“父汗,兒願為馬前卒,盡起狼騎軍,馬踏石勒。”
這邊一得到拓跋六修回複,拓跋猗盧大喜,於是準備派人去告知劉琨,相約一起進攻匈奴漢國的劉聰,從而為代部鮮卑南下打開缺口。
信使自然還是衛雄,而作為劉琨的弟子,王烈自然要隨軍而行。
但拓跋猗盧不知道的是,王烈在給自己送來甜頭的同時,卻也同時給自己那位性格粗暴的兒子,拓跋六修也送去了一個好大的香餌。
餌料齊全,目標卻並不是他們,而是那狡猾多變的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