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茶棚偶遇
今天上午我二叔的孩子結婚,去給他照相,早上五點就去了,下午才回來,累死我了,總算更新出來了……現在去洗澡、吃飯
~~~~~~~
晉建興二年九月初,大晉幽州章武郡滄縣。
晉時滄縣的位置大概就是今日滄州東南十幾裏,若單論麵積,在章武郡治下四個縣城裏,僅次於治所平舒,屬於大晉的一個中等縣城。
同時,也是章武郡所轄四縣最靠近青州的縣城,更緊鄰冀州的渤海郡,
但其距離冀州城治所平都約四百裏,距離青州治所廣顧城也有七百餘裏,距離章武郡的治所平舒縣也足有近兩百裏,實在是一個三不管的地界。
而且,因為滄縣沒有什麽物產,卻豪強、塢堡林立,也沒有哪個勢力費勁心思要把這樣一個民風彪悍但沒什麽油水可撈的縣城控製在手裏。
如今,王烈一行十幾人,卻正不緊不慢的向滄縣的方向進發。
在來到滄縣前,王烈一行卻先去的文安縣,這一路都還算順利,見到了十幾個大戶、豪強的莊園,對於其中霸占百姓天地,作惡多端的,王烈都秘密記下,隻待回平舒後,就想辦法挨個把這些蛀蟲開刀,敢於危害他基業的,王烈絕不會留情。
離開文安後,王烈一行十六人直奔滄縣。
滄縣作為距離章武治所最偏遠的縣城,但因為地處幽、冀、青三州交匯,城市麵積和繁榮程度卻是僅次於治所平舒。
而且,因為這裏距離三洲治所都在兩百裏以上,自永嘉之亂後,這裏與其說是被官方控製,不如說已經成為了一個脫離官府管轄的犯罪樂園,很多人都私下裏稱其為“章武泥塘”。
一入泥塘,活人亡;一入泥塘,鬼難當。
意思一是說這裏肮髒動亂,更是說這裏如泥塘一般,很容易就深陷其中,進入後,好人都會死,死了連鬼都當不了,永無輪回。
這種麵見謠傳也許說的誇張了一點,但滄縣也的確是亂的不能再亂。
從流民到逃兵,從走私商人到亡命遊俠,這裏除了缺少遵紀守法的百姓,其他什麽都不缺。
城內原本的居民,要麽隨波逐流,要麽忍受惡霸欺壓,要麽就遠走他鄉。
這裏也是整個章武郡乃至幽州土地兼並最嚴重的地方。
而且,這裏的惡霸、豪強不但兼並土地,更私設關卡,對來往商旅收以重稅,如吸血的螞蝗一般,而這裏又是三州交界的要路,大晉的管道就修建在此,若繞路,則路途難行,所以過往商旅無不叫苦不迭。
當日,北地糧價飛漲,卻也和這裏的盤剝,糧食難過,致使糧商提價。
之前,王浚也不是沒有派遣過兵馬前來管理、征討,但一旦有大晉官方兵馬出現,這裏的豪強和罪犯就會南撤進入青州或者冀州境內。
而王浚雖名義上是都並幽州、青州兩州軍事,但除了章武國,卻實在管轄不了青州的大小事宜。
這並不是說王浚無能,而是有其曆史原因,更引出了一個大晉的名人曹嶷。
青州作為大晉的一州之地,雖未被石勒或者劉聰占據,如今卻如同一個海外孤島一般,並不受大晉官方管理,無論是洛陽都城,還是江左的琅琊王府。
早在永嘉年間,青州東萊人王彌作亂,這王彌雖為漢人,卻是一個一心投靠胡人的另類,而且為人驍勇,起事反叛後,許多賊人相投,聲勢一時無兩。
期間,王彌投靠了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成為了胡人欺壓漢人的馬前卒。
永嘉五年(311年),王彌協助石勒攻破大晉都城洛陽,為了進一步壯大勢力,他派部下曹嶷,帶五千人馬去青州老家募兵,準備永占洛水之地。[]
但哪想到,因為他平日殘暴,一心助胡虜欺壓漢人,曹嶷早就對他心生不滿。
卻借這次出兵的機會,聯絡了王木手下大將徐邈、高梁一起率領率本部人馬數千人相隨去。
而曹嶷也算是個人才,隻憑借這萬餘人馬,從洛陽出兵後,先是在兗州征兵起事,隨後陷汶陽關,越過冀州的山區,乘勢沿淄河進軍青州,殺了齊郡太守徐浮後,一時間名聲威震整個青州。
當時的大晉青州刺史苟睎嚇得棄城逃走,部眾投降曹嶷。青州、冀州之間的郡縣望風而投降達到四十餘城。
隨後,曹嶷又西下祝阿、平陰等地,不出一年,兵力擴大到十餘萬,盡陷齊魯之地各郡縣,隨後自稱青州刺史。
此時,大晉已經陷入內亂,各地勢力擁兵自重,大晉後來雖然收複了都城洛陽,但根本無力管轄青州的亂局,而前刺史苟睎後來也被亂兵所殺。
王彌被石勒謀害後,石勒吞斌了王彌的部署,勢力更勝。
曹嶷遂自立,整個青州也就成為了掌握在他手中的,三不管的獨立王國。
這也是當時王浚占據章武,並將章武郡劃歸進幽州,而大晉朝廷卻無反對的原因之一。
反正這個地方已經被叛賊占據,那麽被表麵上還算忠於晉室的王浚收複,劃歸進他管轄的幽州,也並無不妥。
不過,盡管曹嶷如此作為,晉室對他也素有舊怨,但穿越而來的王烈卻清楚,這曹嶷若和他原來的上司王彌相比,不管其私節如何,至少還算是心懷大晉,至少他曾主動上表向晉室稱臣,為此,他沿濟水建立戍所,割據青州,不聽當時名義上的主公前趙劉聰的命令。
但曹嶷雖然私下尊王晉室,但覺得建業懸遠,有事“勢援不接”,自己勢單力薄,害怕石勒襲擊,後來還是接受了石勒的招安。
最後,石勒還是派石虎澆滅了曹嶷,在青州屠殺軍民三萬,其罪罄竹難書。
總體說,這曹嶷的經曆也算可圈可點,以萬餘兵馬成就一方霸主,對抗石勒和劉聰二十餘年,要知道當時的石勒隻在祖逖和鮮卑手上吃過虧,兵馬強盛、深謀遠慮,曹嶷能做到這一步,實屬不易。
不過,王烈雖然了解這些,卻也沒有深入青州地界,卻接觸曹嶷共同對抗石勒的意思。
畢竟現在曹嶷手下兵馬近十萬,占據一州之地,和自己這種幾千人馬的小太守根本不對等,就算自己頂著劉琨弟子的名號,曹嶷也未必賣他麵子。
甚至可能利用自己當馬前卒攻打石勒,自己卻坐收漁利。
不過為了聯絡感情,王烈之前還是委托岑言的商隊給曹嶷送去了一批鼓風和曲轅犁,當然在王烈微服出訪前,還沒有收到曹嶷的回信。
不過王烈相信,自己友善相交,以曹嶷的為人至少不會恩將仇報。
至於滄縣的問題,王烈之前也聽章武郡前任內史樊坦介紹過,心裏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計劃,對於這樣一個毒瘤,王烈肯定不會允許其存在,他們割據兼並土地已經影響了王烈的在糧食上的收益,而他們扼守官道,盤剝商旅則等於觸動了王烈的逆鱗一般。
否則一旦將來王烈自己控製的商行派出的車馬開到這邊,豈不是一樣要被這些人勒索搶劫?耽誤王烈發財,讓滄縣民不聊生,成為一片泥塘,這些人已經在王烈心裏被判了死刑。
此次來他就是準備先了解下這個所謂“章武泥塘”,若能收複當要收複,若不能收複,王烈卻也先要調查清楚,一擊必勝,否則讓那些家夥逃到青州和冀州,將來再想處理就麻煩了。
~~~~~~~
九月的章武,天氣已經是酷熱難耐,一大早,太陽就高高懸掛天邊,肆意向大地披灑起熱量。
而到了正午時分,整個大地都被灼烤的從裏到外炎熱一片,猶若蒸籠一般。
這一日,正午時分,從章武郡治所平舒通往滄縣的官道上,行來十餘騎,還有兩三輛輜車相隨,輜車上印著四個大字“岑氏商行”。
卻正是微服出訪的王烈一行。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以岑言開的岑氏商行的名義,帶隊出行,而且輜車裏裝載的也的確是幾架曲轅犁,當然眾人的兵器除了隨身的佩劍(環首刀畢竟是晉軍騎兵的製式武器,而且普通人嚴禁攜帶,所以眾人都沒有隨身攜帶),長兵器和弓弩和環首刀這種違禁兵器都暗藏其中。
王烈一行人雖然都騎著駿馬,但行進的速度並不快,畢竟這次出來是假扮商旅,是要考察章武民生、民情,不是行軍打仗。
但即便這樣,以王烈辦事利落的性格,五日的時間,王烈他們奔波了還是有近三百裏,而且此次行程王烈並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深入徹底的了解自己治下到底存在什麽問題。
車隊最前邊一裏外的,則是一個身高九尺的青年,一身精悍的短打,胯下一匹青驄馬,腰懸佩劍,正是那幽州章武郡狂瀾軍校尉蘇良。
蘇良帶著兩個騎兵前邊開路,身後王烈率領其餘人卻是在一裏後緩緩而行。
眼看還有幾十裏路就能趕到滄縣,但頭頂的日頭卻更加炙熱,整個天地間就如一個大烤箱一般,行走在其中的路人,無不汗流浹背。
令狐艾太抬手擦了一把額頭,對王烈進言道:“這鬼天氣,真熱,真想吃個西瓜解暑;主公,我們不如找個陰涼所在,休息片刻,待太陽稍微落山再連夜趕路,明日一早再進入滄縣休息,如何?”
這個新任的章武郡太守,上任十幾日,太守府的位置還沒坐熱,就被王烈拉出來微服私訪,一路行來,豔陽高照,路途顛簸,卻是讓令狐艾叫苦不迭。也幸好過去的一年,令狐艾沒少和王烈騎馬遊走各地,有了以前的經驗,才能堅持下來。
王烈見令狐艾發髻已經全是汗水,語氣也滿是萎靡,知道他堅持不住了,於是道:“孫安,你去前邊尋蘇校尉,問他可發現什麽地方可以休息。”
不一會孫安返回:“前邊兩裏處有一個茶亭,可以在哪裏稍事休息。”
王烈遂道:“大家再堅持下,前邊馬上就有一個茶亭,到時候我請大家吃茶”
眾人正在苦熬日曬,聞聽此言,如聞仙樂一般,立刻歡呼一聲,頓覺口內生津,精神一振,縱馬向茶亭奔去。
~~~~~~
眾人望茶止渴,這兩裏路卻行的飛快,很快就來到孫安所說的茶亭。
不過與其說這裏是一座茶亭,莫不如叫做茶棚更合適一些。
遠遠看去,也就是在路邊樹蔭下搭建的一片草棚,上邊掛著一鬥大的布幡,寫著一個大大的茶字。
走進後一看,茶棚卻因為有樹蔭的籠罩,加之四麵透風,卻讓眾人見之欣喜,立刻紛紛下馬,把輜車停靠在路邊,戰馬也都拴好,幾人卻一起湧進茶棚。
蘇良早已經等在茶棚裏,幾張粗木案幾上擺著十幾碗茶水,卻是蘇良和兩個兵卒早就倒下準備好的。
一個相貌普通的中年男子守在茶攤邊,滿臉堆笑看著眾人,自稱叫張木頭,是茶攤的老板,殷勤的請眾人進去落座。
還有一個慈眉善目的老者蹲在路邊,端著一碗茶慢慢喝著,打量了王烈他們一眼就再不抬頭,看樣子也是茶客。
茶棚裏本來還有兩個漢子,見王烈他們人多,問道:“幾位是平舒來的客商?”
王烈手下一個騎士答道:“正是。”
那兩個漢子相互看了一眼,卻笑道:“你們人多,這茶棚地方太小,我們就不占地方了,告辭。”
眾人忙表示感謝,兩人快步離去。
這邊,蘇良一見王烈走進茶棚,卻迎上去幫他牽住黑龍,說道:“少公子,你們趕快休息下,茶水我已經倒好。”(因為是假扮商隊,所以在外人前,眾人都稱王烈為少公子)
王烈笑了笑,卻先不喝茶,而是招呼眾人快來,待大家都拿起茶碗,這才端起一碗茶水,咕咚咚飲下。
這茶水雖然不是用的什麽好茶葉,但在烈日下奔波半日,饑渴難耐,水一入口,還是有一股清涼從腹內傳至四肢。
一路奔波積攢的暑氣頓時被這涼茶衝消了大半,王烈咧開大嘴讚道:“好茶”
回頭看令狐艾,這個叫渴叫熱的家夥,此刻卻直盯盯的看著那布幡上的“茶”字,喃喃道:“這個楷書的‘茶’字寫的真是好,蒼勁有力,卻不知是何人所寫?”
那看茶攤的老板卻是連忙道:“這位小郎君莫這樣誇獎,我這根本不是什麽好茶,都是用的最劣等的茶根熬製,每碗不過一個銅錢……至於這茶字,嗯,是那位老爹給我寫的,說完一指獨自坐在一旁喝茶的老者。”
王烈聞言,故意一瞪眼:“那老板是說我沒眼力,而他,我的賬房先生比我有眼力麽?”
那張木頭連連擺手:“不是不是,你們都有眼力,都很好,我隻是說實話……”
眾人聞言,都善意的笑了起來,這個老板卻是憨直的可愛。
王烈這時,用餘光看了一眼那頭也不抬,自斟自飲的老者,見他衣著普通,皮膚黝黑,頭頂一個鬥笠,還挽著褲腳,打扮就如一個鄉間農夫,卻無什麽特別之處。
心下暗歎此人莫非是隱居在此的什麽文士,字卻寫的如此好。
想了想,掏出一兩白銀,直接放在老板手裏:“你這茶不管是用什麽熬製的,但我喝著好喝,它就是好茶。”
那茶攤老板連連擺手,不肯收錢:“一碗茶才一個銅錢,客觀你可一共點了十三碗茶,這些銀子卻足夠喝上幾百碗茶,我不能收。”
這是,一旁那個獨自喝茶的老者卻忽然道:“張木頭,人家給你錢你就接著,他們這些人看樣子也是剛從平舒來,若他們真要在滄縣縣城裏,喝上一碗茶,沒十兩銀子他們都走不出那茶樓。”
老者這話說的卻似別有含義,眾人也都聽出這老者有譏諷的口氣,蘇良一瞪眼,就要說話反駁。
王烈擺擺手,笑道:“長者,滄縣縣城裏一碗茶什麽價格我不知道,而且就算他們的茶水價格那麽高,自有當地官府去管,我不便評價。你今日出此言,恐是覺得我故作大方,但又出手吝嗇,可是如此?”
那老者聞言,笑了笑:“你還算聰明,老夫正是此意。”
卻是一股子傲氣撲麵而來。
王烈搖搖頭:“我讚他茶好,自是真心,而不是憑這茶葉好壞;我給這店家一兩銀子,卻並不是我吝嗇,他在這裏開茶攤,若我給他黃金,或者十幾兩白銀,如長者剛才所言,在這樣一碗茶都能賣上十兩銀子的滄縣,長者難道覺得不會有歹人惦記他麽?如此,我豈不是等於害了他?”
王烈吃定這老者身份特別,話裏帶著機鋒,想要試探出他的來曆。
那老者聞聽此言,微微一愣,片刻啞然失笑,:“你和少年,卻是伶牙俐齒,但願進了滄縣,麵對那些人你也能如此說話。”
老者根本不理會王烈的說辭,言語裏譏諷之色更濃。
王烈聞言,本來就暑熱入心,有些火氣,此刻莫名被這老者連番譏諷,心下頓時有些不耐起來,若不是看他像是六十開外的花甲之年,絕對要辯駁一番的。
王烈卻是一拱手:“這就不勞長者操心了,滄縣又不是什麽龍潭虎穴,就算是龍潭虎穴,我若去了也偏要在縣城裏喝碗茶,見識見識這滄縣的風物與人傑?”
眾人也都不再看那老者,那老者開始還能坦然自得,但小冉閔忽然道:“老而無德,尊之無益,公子不要和他廢話。”
那老者一聽這話,差點氣得倒仰,但一看冉閔不過四五歲的孩子,卻又不好說什麽,他也知道自己這個臭脾氣得罪人,可就是改不了,此刻卻是自覺沒麵子,轉身放下茶碗就走。
“長者,你還沒給茶錢呢,是否算在我的頭上?”王烈喊道。
老者“唰”的轉身,狠狠瞪了王烈一眼,把一枚銅錢拍在案幾上。
那叫張木頭的茶攤老板卻連連搓手:“這是怎麽個話,這是怎麽個話,幾位你們都誤會了,荀老爹脾氣雖然大點,但他真是好人,平常沒少接濟我,你們不該這麽氣他的……”
王烈看了老者遠去的背影,他剛才卻也看出了老者的本意,老者如此譏諷,一定是暗中在提醒他們滄縣難去,甚至向勸他們回頭。
不過王烈又豈是那種被嚇怕的鼠輩,而且這老者來曆不明,王烈自然也不肯盡信於讓。
此刻,王烈心下也有些後悔,不該直接和這老者對峙。
可能是這一路行來,太陽嗮的焦躁,所以才會如此吧?
王烈自己找了個理由,但他是拿得起放得下,既然剛剛無禮了,卻也不後悔。
眼看頭頂的太陽愈來愈烈,空氣裏的燥熱愈發濃烈,即便坐在原地都酷暑難耐,偶爾有風吹過,卻連風都是惹的;又見這茶棚開在一片樹林下,還算陰涼可以暫避酷暑。
王烈索性叫人將馬匹、輜車全部趕到樹蔭下放好,眾人就在這茶棚休息起來,準備等日頭落下去,再往滄縣趕路。
隨後,王烈又點了幾十碗茶水,給眾人引用,又叫孫安等人去附近打來一些井水飲馬。
令狐艾一見蘇良打來的那冰涼的井水,卻道:“這水如此冰涼,如果能弄來點滄縣的西瓜泡在水裏,再拋開食用,卻是美味無比啊。”
王烈點點頭:“早就聽說滄縣的西瓜有名,茶博士,你們這裏哪有西瓜可買?”
滄縣一帶,與平舒縣、文安縣相比,這裏的土地卻更加貧瘠一些,多為沙土地,並不適合種植糧食,但卻分外適合種植西瓜、梨子一類的水果。
(西瓜是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故名西瓜)
尤其是西瓜,章武的西瓜幽州聞名,而滄縣的西瓜卻是冠絕章武,往來的客商、旅者無不要帶上幾個回家,與家人分享。
但這些年因為戰亂,這裏多為匪盜、豪強占據,這裏的西瓜產量也大幅減少。
一路行來,本來就不肥沃的土地,除了那些豪強的莊園,大都荒廢著,至於西瓜,連瓜田的秧苗都沒看見一個。
否則這一路,若有西瓜解暑,哪還能如此疲憊?
此刻,那茶攤老板見王烈他們提出要吃瓜,卻是膽怯的看了看王烈,一指剛剛那老者遠去的方向:“荀老爹就是種瓜的,他的瓜田就在半裏路外,可是你們剛剛得罪了他,恐怕他不肯賣瓜給你們?”
王烈聞言笑道:“我們那是君子之辯,有理說理,無理自然離去。
其實是不傷和氣的,這樣,我親自去找他,看他賣不賣我。”
說完,王烈起身,帶著蘇良以及兩個親衛去買瓜,這邊則留下程翯和令狐艾帶領其他人看守輜車行禮。
..
今天上午我二叔的孩子結婚,去給他照相,早上五點就去了,下午才回來,累死我了,總算更新出來了……現在去洗澡、吃飯
~~~~~~~
晉建興二年九月初,大晉幽州章武郡滄縣。
晉時滄縣的位置大概就是今日滄州東南十幾裏,若單論麵積,在章武郡治下四個縣城裏,僅次於治所平舒,屬於大晉的一個中等縣城。
同時,也是章武郡所轄四縣最靠近青州的縣城,更緊鄰冀州的渤海郡,
但其距離冀州城治所平都約四百裏,距離青州治所廣顧城也有七百餘裏,距離章武郡的治所平舒縣也足有近兩百裏,實在是一個三不管的地界。
而且,因為滄縣沒有什麽物產,卻豪強、塢堡林立,也沒有哪個勢力費勁心思要把這樣一個民風彪悍但沒什麽油水可撈的縣城控製在手裏。
如今,王烈一行十幾人,卻正不緊不慢的向滄縣的方向進發。
在來到滄縣前,王烈一行卻先去的文安縣,這一路都還算順利,見到了十幾個大戶、豪強的莊園,對於其中霸占百姓天地,作惡多端的,王烈都秘密記下,隻待回平舒後,就想辦法挨個把這些蛀蟲開刀,敢於危害他基業的,王烈絕不會留情。
離開文安後,王烈一行十六人直奔滄縣。
滄縣作為距離章武治所最偏遠的縣城,但因為地處幽、冀、青三州交匯,城市麵積和繁榮程度卻是僅次於治所平舒。
而且,因為這裏距離三洲治所都在兩百裏以上,自永嘉之亂後,這裏與其說是被官方控製,不如說已經成為了一個脫離官府管轄的犯罪樂園,很多人都私下裏稱其為“章武泥塘”。
一入泥塘,活人亡;一入泥塘,鬼難當。
意思一是說這裏肮髒動亂,更是說這裏如泥塘一般,很容易就深陷其中,進入後,好人都會死,死了連鬼都當不了,永無輪回。
這種麵見謠傳也許說的誇張了一點,但滄縣也的確是亂的不能再亂。
從流民到逃兵,從走私商人到亡命遊俠,這裏除了缺少遵紀守法的百姓,其他什麽都不缺。
城內原本的居民,要麽隨波逐流,要麽忍受惡霸欺壓,要麽就遠走他鄉。
這裏也是整個章武郡乃至幽州土地兼並最嚴重的地方。
而且,這裏的惡霸、豪強不但兼並土地,更私設關卡,對來往商旅收以重稅,如吸血的螞蝗一般,而這裏又是三州交界的要路,大晉的管道就修建在此,若繞路,則路途難行,所以過往商旅無不叫苦不迭。
當日,北地糧價飛漲,卻也和這裏的盤剝,糧食難過,致使糧商提價。
之前,王浚也不是沒有派遣過兵馬前來管理、征討,但一旦有大晉官方兵馬出現,這裏的豪強和罪犯就會南撤進入青州或者冀州境內。
而王浚雖名義上是都並幽州、青州兩州軍事,但除了章武國,卻實在管轄不了青州的大小事宜。
這並不是說王浚無能,而是有其曆史原因,更引出了一個大晉的名人曹嶷。
青州作為大晉的一州之地,雖未被石勒或者劉聰占據,如今卻如同一個海外孤島一般,並不受大晉官方管理,無論是洛陽都城,還是江左的琅琊王府。
早在永嘉年間,青州東萊人王彌作亂,這王彌雖為漢人,卻是一個一心投靠胡人的另類,而且為人驍勇,起事反叛後,許多賊人相投,聲勢一時無兩。
期間,王彌投靠了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成為了胡人欺壓漢人的馬前卒。
永嘉五年(311年),王彌協助石勒攻破大晉都城洛陽,為了進一步壯大勢力,他派部下曹嶷,帶五千人馬去青州老家募兵,準備永占洛水之地。[]
但哪想到,因為他平日殘暴,一心助胡虜欺壓漢人,曹嶷早就對他心生不滿。
卻借這次出兵的機會,聯絡了王木手下大將徐邈、高梁一起率領率本部人馬數千人相隨去。
而曹嶷也算是個人才,隻憑借這萬餘人馬,從洛陽出兵後,先是在兗州征兵起事,隨後陷汶陽關,越過冀州的山區,乘勢沿淄河進軍青州,殺了齊郡太守徐浮後,一時間名聲威震整個青州。
當時的大晉青州刺史苟睎嚇得棄城逃走,部眾投降曹嶷。青州、冀州之間的郡縣望風而投降達到四十餘城。
隨後,曹嶷又西下祝阿、平陰等地,不出一年,兵力擴大到十餘萬,盡陷齊魯之地各郡縣,隨後自稱青州刺史。
此時,大晉已經陷入內亂,各地勢力擁兵自重,大晉後來雖然收複了都城洛陽,但根本無力管轄青州的亂局,而前刺史苟睎後來也被亂兵所殺。
王彌被石勒謀害後,石勒吞斌了王彌的部署,勢力更勝。
曹嶷遂自立,整個青州也就成為了掌握在他手中的,三不管的獨立王國。
這也是當時王浚占據章武,並將章武郡劃歸進幽州,而大晉朝廷卻無反對的原因之一。
反正這個地方已經被叛賊占據,那麽被表麵上還算忠於晉室的王浚收複,劃歸進他管轄的幽州,也並無不妥。
不過,盡管曹嶷如此作為,晉室對他也素有舊怨,但穿越而來的王烈卻清楚,這曹嶷若和他原來的上司王彌相比,不管其私節如何,至少還算是心懷大晉,至少他曾主動上表向晉室稱臣,為此,他沿濟水建立戍所,割據青州,不聽當時名義上的主公前趙劉聰的命令。
但曹嶷雖然私下尊王晉室,但覺得建業懸遠,有事“勢援不接”,自己勢單力薄,害怕石勒襲擊,後來還是接受了石勒的招安。
最後,石勒還是派石虎澆滅了曹嶷,在青州屠殺軍民三萬,其罪罄竹難書。
總體說,這曹嶷的經曆也算可圈可點,以萬餘兵馬成就一方霸主,對抗石勒和劉聰二十餘年,要知道當時的石勒隻在祖逖和鮮卑手上吃過虧,兵馬強盛、深謀遠慮,曹嶷能做到這一步,實屬不易。
不過,王烈雖然了解這些,卻也沒有深入青州地界,卻接觸曹嶷共同對抗石勒的意思。
畢竟現在曹嶷手下兵馬近十萬,占據一州之地,和自己這種幾千人馬的小太守根本不對等,就算自己頂著劉琨弟子的名號,曹嶷也未必賣他麵子。
甚至可能利用自己當馬前卒攻打石勒,自己卻坐收漁利。
不過為了聯絡感情,王烈之前還是委托岑言的商隊給曹嶷送去了一批鼓風和曲轅犁,當然在王烈微服出訪前,還沒有收到曹嶷的回信。
不過王烈相信,自己友善相交,以曹嶷的為人至少不會恩將仇報。
至於滄縣的問題,王烈之前也聽章武郡前任內史樊坦介紹過,心裏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計劃,對於這樣一個毒瘤,王烈肯定不會允許其存在,他們割據兼並土地已經影響了王烈的在糧食上的收益,而他們扼守官道,盤剝商旅則等於觸動了王烈的逆鱗一般。
否則一旦將來王烈自己控製的商行派出的車馬開到這邊,豈不是一樣要被這些人勒索搶劫?耽誤王烈發財,讓滄縣民不聊生,成為一片泥塘,這些人已經在王烈心裏被判了死刑。
此次來他就是準備先了解下這個所謂“章武泥塘”,若能收複當要收複,若不能收複,王烈卻也先要調查清楚,一擊必勝,否則讓那些家夥逃到青州和冀州,將來再想處理就麻煩了。
~~~~~~~
九月的章武,天氣已經是酷熱難耐,一大早,太陽就高高懸掛天邊,肆意向大地披灑起熱量。
而到了正午時分,整個大地都被灼烤的從裏到外炎熱一片,猶若蒸籠一般。
這一日,正午時分,從章武郡治所平舒通往滄縣的官道上,行來十餘騎,還有兩三輛輜車相隨,輜車上印著四個大字“岑氏商行”。
卻正是微服出訪的王烈一行。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以岑言開的岑氏商行的名義,帶隊出行,而且輜車裏裝載的也的確是幾架曲轅犁,當然眾人的兵器除了隨身的佩劍(環首刀畢竟是晉軍騎兵的製式武器,而且普通人嚴禁攜帶,所以眾人都沒有隨身攜帶),長兵器和弓弩和環首刀這種違禁兵器都暗藏其中。
王烈一行人雖然都騎著駿馬,但行進的速度並不快,畢竟這次出來是假扮商旅,是要考察章武民生、民情,不是行軍打仗。
但即便這樣,以王烈辦事利落的性格,五日的時間,王烈他們奔波了還是有近三百裏,而且此次行程王烈並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深入徹底的了解自己治下到底存在什麽問題。
車隊最前邊一裏外的,則是一個身高九尺的青年,一身精悍的短打,胯下一匹青驄馬,腰懸佩劍,正是那幽州章武郡狂瀾軍校尉蘇良。
蘇良帶著兩個騎兵前邊開路,身後王烈率領其餘人卻是在一裏後緩緩而行。
眼看還有幾十裏路就能趕到滄縣,但頭頂的日頭卻更加炙熱,整個天地間就如一個大烤箱一般,行走在其中的路人,無不汗流浹背。
令狐艾太抬手擦了一把額頭,對王烈進言道:“這鬼天氣,真熱,真想吃個西瓜解暑;主公,我們不如找個陰涼所在,休息片刻,待太陽稍微落山再連夜趕路,明日一早再進入滄縣休息,如何?”
這個新任的章武郡太守,上任十幾日,太守府的位置還沒坐熱,就被王烈拉出來微服私訪,一路行來,豔陽高照,路途顛簸,卻是讓令狐艾叫苦不迭。也幸好過去的一年,令狐艾沒少和王烈騎馬遊走各地,有了以前的經驗,才能堅持下來。
王烈見令狐艾發髻已經全是汗水,語氣也滿是萎靡,知道他堅持不住了,於是道:“孫安,你去前邊尋蘇校尉,問他可發現什麽地方可以休息。”
不一會孫安返回:“前邊兩裏處有一個茶亭,可以在哪裏稍事休息。”
王烈遂道:“大家再堅持下,前邊馬上就有一個茶亭,到時候我請大家吃茶”
眾人正在苦熬日曬,聞聽此言,如聞仙樂一般,立刻歡呼一聲,頓覺口內生津,精神一振,縱馬向茶亭奔去。
~~~~~~
眾人望茶止渴,這兩裏路卻行的飛快,很快就來到孫安所說的茶亭。
不過與其說這裏是一座茶亭,莫不如叫做茶棚更合適一些。
遠遠看去,也就是在路邊樹蔭下搭建的一片草棚,上邊掛著一鬥大的布幡,寫著一個大大的茶字。
走進後一看,茶棚卻因為有樹蔭的籠罩,加之四麵透風,卻讓眾人見之欣喜,立刻紛紛下馬,把輜車停靠在路邊,戰馬也都拴好,幾人卻一起湧進茶棚。
蘇良早已經等在茶棚裏,幾張粗木案幾上擺著十幾碗茶水,卻是蘇良和兩個兵卒早就倒下準備好的。
一個相貌普通的中年男子守在茶攤邊,滿臉堆笑看著眾人,自稱叫張木頭,是茶攤的老板,殷勤的請眾人進去落座。
還有一個慈眉善目的老者蹲在路邊,端著一碗茶慢慢喝著,打量了王烈他們一眼就再不抬頭,看樣子也是茶客。
茶棚裏本來還有兩個漢子,見王烈他們人多,問道:“幾位是平舒來的客商?”
王烈手下一個騎士答道:“正是。”
那兩個漢子相互看了一眼,卻笑道:“你們人多,這茶棚地方太小,我們就不占地方了,告辭。”
眾人忙表示感謝,兩人快步離去。
這邊,蘇良一見王烈走進茶棚,卻迎上去幫他牽住黑龍,說道:“少公子,你們趕快休息下,茶水我已經倒好。”(因為是假扮商隊,所以在外人前,眾人都稱王烈為少公子)
王烈笑了笑,卻先不喝茶,而是招呼眾人快來,待大家都拿起茶碗,這才端起一碗茶水,咕咚咚飲下。
這茶水雖然不是用的什麽好茶葉,但在烈日下奔波半日,饑渴難耐,水一入口,還是有一股清涼從腹內傳至四肢。
一路奔波積攢的暑氣頓時被這涼茶衝消了大半,王烈咧開大嘴讚道:“好茶”
回頭看令狐艾,這個叫渴叫熱的家夥,此刻卻直盯盯的看著那布幡上的“茶”字,喃喃道:“這個楷書的‘茶’字寫的真是好,蒼勁有力,卻不知是何人所寫?”
那看茶攤的老板卻是連忙道:“這位小郎君莫這樣誇獎,我這根本不是什麽好茶,都是用的最劣等的茶根熬製,每碗不過一個銅錢……至於這茶字,嗯,是那位老爹給我寫的,說完一指獨自坐在一旁喝茶的老者。”
王烈聞言,故意一瞪眼:“那老板是說我沒眼力,而他,我的賬房先生比我有眼力麽?”
那張木頭連連擺手:“不是不是,你們都有眼力,都很好,我隻是說實話……”
眾人聞言,都善意的笑了起來,這個老板卻是憨直的可愛。
王烈這時,用餘光看了一眼那頭也不抬,自斟自飲的老者,見他衣著普通,皮膚黝黑,頭頂一個鬥笠,還挽著褲腳,打扮就如一個鄉間農夫,卻無什麽特別之處。
心下暗歎此人莫非是隱居在此的什麽文士,字卻寫的如此好。
想了想,掏出一兩白銀,直接放在老板手裏:“你這茶不管是用什麽熬製的,但我喝著好喝,它就是好茶。”
那茶攤老板連連擺手,不肯收錢:“一碗茶才一個銅錢,客觀你可一共點了十三碗茶,這些銀子卻足夠喝上幾百碗茶,我不能收。”
這是,一旁那個獨自喝茶的老者卻忽然道:“張木頭,人家給你錢你就接著,他們這些人看樣子也是剛從平舒來,若他們真要在滄縣縣城裏,喝上一碗茶,沒十兩銀子他們都走不出那茶樓。”
老者這話說的卻似別有含義,眾人也都聽出這老者有譏諷的口氣,蘇良一瞪眼,就要說話反駁。
王烈擺擺手,笑道:“長者,滄縣縣城裏一碗茶什麽價格我不知道,而且就算他們的茶水價格那麽高,自有當地官府去管,我不便評價。你今日出此言,恐是覺得我故作大方,但又出手吝嗇,可是如此?”
那老者聞言,笑了笑:“你還算聰明,老夫正是此意。”
卻是一股子傲氣撲麵而來。
王烈搖搖頭:“我讚他茶好,自是真心,而不是憑這茶葉好壞;我給這店家一兩銀子,卻並不是我吝嗇,他在這裏開茶攤,若我給他黃金,或者十幾兩白銀,如長者剛才所言,在這樣一碗茶都能賣上十兩銀子的滄縣,長者難道覺得不會有歹人惦記他麽?如此,我豈不是等於害了他?”
王烈吃定這老者身份特別,話裏帶著機鋒,想要試探出他的來曆。
那老者聞聽此言,微微一愣,片刻啞然失笑,:“你和少年,卻是伶牙俐齒,但願進了滄縣,麵對那些人你也能如此說話。”
老者根本不理會王烈的說辭,言語裏譏諷之色更濃。
王烈聞言,本來就暑熱入心,有些火氣,此刻莫名被這老者連番譏諷,心下頓時有些不耐起來,若不是看他像是六十開外的花甲之年,絕對要辯駁一番的。
王烈卻是一拱手:“這就不勞長者操心了,滄縣又不是什麽龍潭虎穴,就算是龍潭虎穴,我若去了也偏要在縣城裏喝碗茶,見識見識這滄縣的風物與人傑?”
眾人也都不再看那老者,那老者開始還能坦然自得,但小冉閔忽然道:“老而無德,尊之無益,公子不要和他廢話。”
那老者一聽這話,差點氣得倒仰,但一看冉閔不過四五歲的孩子,卻又不好說什麽,他也知道自己這個臭脾氣得罪人,可就是改不了,此刻卻是自覺沒麵子,轉身放下茶碗就走。
“長者,你還沒給茶錢呢,是否算在我的頭上?”王烈喊道。
老者“唰”的轉身,狠狠瞪了王烈一眼,把一枚銅錢拍在案幾上。
那叫張木頭的茶攤老板卻連連搓手:“這是怎麽個話,這是怎麽個話,幾位你們都誤會了,荀老爹脾氣雖然大點,但他真是好人,平常沒少接濟我,你們不該這麽氣他的……”
王烈看了老者遠去的背影,他剛才卻也看出了老者的本意,老者如此譏諷,一定是暗中在提醒他們滄縣難去,甚至向勸他們回頭。
不過王烈又豈是那種被嚇怕的鼠輩,而且這老者來曆不明,王烈自然也不肯盡信於讓。
此刻,王烈心下也有些後悔,不該直接和這老者對峙。
可能是這一路行來,太陽嗮的焦躁,所以才會如此吧?
王烈自己找了個理由,但他是拿得起放得下,既然剛剛無禮了,卻也不後悔。
眼看頭頂的太陽愈來愈烈,空氣裏的燥熱愈發濃烈,即便坐在原地都酷暑難耐,偶爾有風吹過,卻連風都是惹的;又見這茶棚開在一片樹林下,還算陰涼可以暫避酷暑。
王烈索性叫人將馬匹、輜車全部趕到樹蔭下放好,眾人就在這茶棚休息起來,準備等日頭落下去,再往滄縣趕路。
隨後,王烈又點了幾十碗茶水,給眾人引用,又叫孫安等人去附近打來一些井水飲馬。
令狐艾一見蘇良打來的那冰涼的井水,卻道:“這水如此冰涼,如果能弄來點滄縣的西瓜泡在水裏,再拋開食用,卻是美味無比啊。”
王烈點點頭:“早就聽說滄縣的西瓜有名,茶博士,你們這裏哪有西瓜可買?”
滄縣一帶,與平舒縣、文安縣相比,這裏的土地卻更加貧瘠一些,多為沙土地,並不適合種植糧食,但卻分外適合種植西瓜、梨子一類的水果。
(西瓜是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故名西瓜)
尤其是西瓜,章武的西瓜幽州聞名,而滄縣的西瓜卻是冠絕章武,往來的客商、旅者無不要帶上幾個回家,與家人分享。
但這些年因為戰亂,這裏多為匪盜、豪強占據,這裏的西瓜產量也大幅減少。
一路行來,本來就不肥沃的土地,除了那些豪強的莊園,大都荒廢著,至於西瓜,連瓜田的秧苗都沒看見一個。
否則這一路,若有西瓜解暑,哪還能如此疲憊?
此刻,那茶攤老板見王烈他們提出要吃瓜,卻是膽怯的看了看王烈,一指剛剛那老者遠去的方向:“荀老爹就是種瓜的,他的瓜田就在半裏路外,可是你們剛剛得罪了他,恐怕他不肯賣瓜給你們?”
王烈聞言笑道:“我們那是君子之辯,有理說理,無理自然離去。
其實是不傷和氣的,這樣,我親自去找他,看他賣不賣我。”
說完,王烈起身,帶著蘇良以及兩個親衛去買瓜,這邊則留下程翯和令狐艾帶領其他人看守輜車行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