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帶領人馬與荊展率領的狂瀾飛騎兩相夾擊,不出一刻就衝破了王敦和司馬睿的包圍。//最快更新//
隨後這千餘人調轉馬頭,直奔破岡瀆而去。
到了破岡瀆,眾人也不下馬,一聲呼喝,那一直停靠在岸邊的狂瀾軍戰艦早就得到信號,將受傷的兵馬接上艦船,就開拔離岸。
而王烈他們卻帶領人馬直接順官路殺向京口。
來時逆流順江而來,歸時卻是精騎東進,不出一日就殺回京口。
沿路縣城雖然也有江左的晉軍駐紮,但要麽沒得到消息,要麽就龜縮城內不出。
麵對這樣一支虎狼之師,有哪一個人敢出來觸碰黴頭。
回到京口,王烈等人直奔狂瀾軍軍營看,即刻擂鼓升帳。
蘇良、白文、李善等人也早得到消息,不多時就來到帳中。
聽王烈講完在建康的遭遇,蘇良的臉上閃過怒意,霍的起身道:“這些小人,竟敢如此陷害大哥,我願為先鋒,攻破建康,擒那王敦、司馬睿為兄長報仇!”
一路跟隨王烈的冉瞻也道:“就是,若不是主公攔阻,我定要在建康城內放把火再走!”
王烈聞言,一瞪眼,喝道:“冉瞻,收起你的土匪脾氣,我們現在是大晉軍人,不是流寇,那建康乃是我大晉之城,城內也都是我大晉子民,豈可因私憤毀之!”
眾人聞言,皆點頭稱善。
謝鯤聞言,悠悠道:“但此事必須有個明斷,否則江左百姓之口難封。”
經過一夜的撕殺,這個慈眉善目的君子臉色發白,但依舊是那般溫和的脾氣,隻是言語裏多少含著些怒意。
謝艾也點點頭:“主公,既然王敦和司馬睿已經決定和我們為敵,那就應先下手為強,斷不可再有婦人之仁。”
王烈看了一眼謝艾。問道:“我已有殺心,不會再留情麵,謝參軍可有良策?”
謝艾一拱手。對帳內眾人道:“主公,你可命白將軍即刻加派人手,潛入各主要城鎮,宣揚王敦謀害司馬睿世子。陷害主公;並說陶侃已在荊湘起兵,意欲自立!同時,主公可命在建康內的兄弟多行破壞之事,雖不可毀百姓私宅,但可以刺殺――百官。尤其是幫助勢弱一方刺殺另一方,主公方可從中取利。”
謝艾此言一出,帳內的人有人欣喜,有人猶豫。
王烈掃看眾人一眼道:“今日江左,已非我大晉之江左,我奉至尊之命至此,就要忠君事,揚君威。就按謝參軍的計劃來。白文聽令――”
白文一凜,立刻起身拜倒。
“三日內,我要看到建康生亂,人人自危!”
白文立刻道:“喏,末將得令!”
謝鯤暗自歎息,心道:“此令一出。建康亂矣,江左亂矣。不過這也是爾等咎由自取!”
想到這裏,謝鯤卻起身道:“將軍。我謝氏願在陳郡起兵,呼應將軍!”
那邊水軍統領李善也道:“主公,狂瀾軍水軍上下皆奉將軍號令,可即刻殺往建康。”
王烈滿意的點點頭,和謝艾詳細布置一番。
退帳之後,王烈起身,手撫耳鑄公劍,喃喃自語:“未曾想此番卻要帶你先飲自家人的血。”
王烈命白文、費辰率狂瀾禁衛在建康及附近州縣製造混亂,那邊自去布置不提。
而建康城內,其實早就亂成一團。
王烈衝出建康,雖嚴令手下,不可縱火,不可殺害劫掠百姓,但人馬過處,難免誤傷、誤毀一些私宅。
經過一夜撕殺,就算是聾子、瞎子也都多少知道了昨夜城內發生了什麽。
有錢、有勢的早就將宅門緊閉,家中老幼皆手握兵刃、棍棒防備。
普通百姓也是不敢外出,戰戰兢兢在家中避禍。(.)
而兵災過後,一些宵小又趁機在城內劫掠偷盜,更是亂中添亂。
雖然當日天一亮,王烈和司馬睿就聯手開始實行軍管宵禁,但謠言還是四起。
有人說是王烈殺了丞相世子,但也有人說是王烈遭人陷害。
甚至有人直接指出,這是王敦的詭計,目的是二虎相爭,他從中得利。
王敦知道這個消息後,氣得連摔碎了幾塊玉佩。
被王烈走脫,王敦已經丟盡麵子,如今在輿論上又掌控不住,怎能不叫他氣惱。
此一戰,王敦和司馬睿帶領的三千餘兵馬,死傷過半;這其中被狂瀾軍殺死的其實不過兩百餘人,但被自己人馬踐踏、衝撞而死的卻足有四五百,加上受傷的,一地哀鳴。
看著這些殘兵敗將,王敦就覺得自己額頭青筋亂跳。
平日裏這些大晉中軍,自命不凡飛揚跋扈,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
可一旦遇到狂瀾軍,竟然比土雞瓦狗還不如。
這樣一向心高氣傲的王敦怎能不氣得幾欲昏厥。
不過一看到曾經的老對手司馬睿如今的狀況,王敦的心情似乎又好了不少。
這家夥和自己一樣損兵折將不說,兒子也橫死在國邸,如今是雙眼通紅,如癡如呆。
王敦現在雖然不知道到底是誰殺了司馬紹,甚至他心裏也並不相信是王烈殺了司馬紹,但心中卻是暗喜,至少司馬睿和王烈這個仇是結下了。
至於他,真正算起來和王烈並無深仇,還有回旋的可能。
王敦這邊自行算計,司馬睿卻已經不能出府。
兒子司馬紹慘死,“凶手”王烈逃脫,又損兵折將,一係列的打擊讓本來就身子虛弱的他直接病倒。
司馬睿一病倒,手下依附的百官頓時群龍無首。
有點目光的,知道王導是司馬睿的肱骨,此刻王導若能出麵收拾,這些官吏尚且能團結在一起。
可自從那夜的宴席之後,王導似乎也受到了刺激,整日閉門不出,對於各路官員的拜會一概不見。
司馬睿病倒,王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趁機拉攏那些平日依附於司馬睿的官吏。
這一出手招攬,大多數官吏都望風來投,就連曾經司馬睿的親信刁協也公開奉王敦為主。
可是司馬睿的謀主劉隗,和在外手握重兵的戴淵卻不肯降。
王敦無奈,也不好逼迫太緊,否則就真如市井傳聞那樣,自己在這件事中獲利頗多,是指使之人了。
期間,王敦也曾想過,那夜之事應該是有人暗中推波助瀾,自己雖趁司馬睿病倒攫取到利益,可總有一種被人算計的感覺。
周劄一死,究竟是誰指使他挑釁王烈,已經成為謎題。而從他得到信息殺向國邸,到與司馬睿聯手對付王烈,期間並沒有人直接站出來幫助過他什麽,王敦更是難以從中覓出端倪。
麵對王敦的猶疑,手下謀主錢鳳替他分析此事應該是陶侃所為,否則那陶侃的女兒陶蓉怎麽肯出來指證王烈。
王敦聽到這個結論,再聯想到王導曾經給他分析的一切,對陶侃更是起了無限的殺心。
不過眼下他一邊要忙於著手恢複建康的局勢,一邊要在建康和京口之間布置人馬,以防王烈報複。
一時也沒有時間去對付陶侃。
但他不去招惹別人,別人未必不來招惹他。
先是接連幾日,城內關於他陷害王烈,殺死司馬紹的傳言不斷出現,而且愈演愈烈。
接著是司馬睿那些不肯投靠自己的官吏,先後有數名被人刺殺,甚至連劉隗也被刺成重傷。
如此一來,市井間謠言更甚,甚至把王敦比成了東漢的董卓。
這也迅速激起了百官的反抗之心,這些人本就講究麵子,此刻更是認為是王敦謀劃了這一切,此時去投王敦,無異於趨炎附勢之輩。
很多本來還在觀望的官員都選擇了閉門不出,既不去效忠病逝嚴重的司馬睿,也不肯來見王敦。
王敦無奈,一邊命手下帶兵搜捕全程,緝拿刺客和造謠之人,一邊加緊拉攏中間派。
但隨即風波又起,先是王敦派出的人馬不斷遭到伏擊,兩天就死傷過百;接著他手下的官吏也被人刺殺十數人;謠言又起,說是司馬睿一係的人馬為了報複王敦所為。
緊接著,建康城內的一些軍營、倉庫、碼頭也不斷有人縱火破壞,禍亂不斷。
內亂不去,外憂又至。
距離王烈殺出建康城不過三日,從荊州忽然快馬傳來戰報,說是陶侃已經正式宣布與建康一係決裂,不日就將兵發揚州。
王敦接到這個消息,自然不肯相信,陶侃的世子陶洪和幼女陶蓉皆在建康,現在荊湘一地土著生事,若說用點陰謀詭計來禍害江左還有可能,怎麽可能發兵揚州,那不等於是扯旗造反麽?
但王敦不信,不等於別人不信,王敦得到這個情報的時候,流言就開始在城內傳開。
城內官吏是何心思暫且不提,百姓卻是愈發恐慌。
江左百姓中很多本來就是衣冠南渡時而來的,經曆過戰亂的殘酷,所以對戰事十分敏感。
一聽說揚州也要成為戰場,再加上有心人的誤導與推波助瀾,頓時攜家帶口就要出城避難。
有一人帶頭,就有兩三人相隨,接著就是幾戶、十幾戶的恐慌,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
等到王敦得到消息,城內已經再次亂成一片,更甚那日追繳王烈的情況。(未完待續。。)
隨後這千餘人調轉馬頭,直奔破岡瀆而去。
到了破岡瀆,眾人也不下馬,一聲呼喝,那一直停靠在岸邊的狂瀾軍戰艦早就得到信號,將受傷的兵馬接上艦船,就開拔離岸。
而王烈他們卻帶領人馬直接順官路殺向京口。
來時逆流順江而來,歸時卻是精騎東進,不出一日就殺回京口。
沿路縣城雖然也有江左的晉軍駐紮,但要麽沒得到消息,要麽就龜縮城內不出。
麵對這樣一支虎狼之師,有哪一個人敢出來觸碰黴頭。
回到京口,王烈等人直奔狂瀾軍軍營看,即刻擂鼓升帳。
蘇良、白文、李善等人也早得到消息,不多時就來到帳中。
聽王烈講完在建康的遭遇,蘇良的臉上閃過怒意,霍的起身道:“這些小人,竟敢如此陷害大哥,我願為先鋒,攻破建康,擒那王敦、司馬睿為兄長報仇!”
一路跟隨王烈的冉瞻也道:“就是,若不是主公攔阻,我定要在建康城內放把火再走!”
王烈聞言,一瞪眼,喝道:“冉瞻,收起你的土匪脾氣,我們現在是大晉軍人,不是流寇,那建康乃是我大晉之城,城內也都是我大晉子民,豈可因私憤毀之!”
眾人聞言,皆點頭稱善。
謝鯤聞言,悠悠道:“但此事必須有個明斷,否則江左百姓之口難封。”
經過一夜的撕殺,這個慈眉善目的君子臉色發白,但依舊是那般溫和的脾氣,隻是言語裏多少含著些怒意。
謝艾也點點頭:“主公,既然王敦和司馬睿已經決定和我們為敵,那就應先下手為強,斷不可再有婦人之仁。”
王烈看了一眼謝艾。問道:“我已有殺心,不會再留情麵,謝參軍可有良策?”
謝艾一拱手。對帳內眾人道:“主公,你可命白將軍即刻加派人手,潛入各主要城鎮,宣揚王敦謀害司馬睿世子。陷害主公;並說陶侃已在荊湘起兵,意欲自立!同時,主公可命在建康內的兄弟多行破壞之事,雖不可毀百姓私宅,但可以刺殺――百官。尤其是幫助勢弱一方刺殺另一方,主公方可從中取利。”
謝艾此言一出,帳內的人有人欣喜,有人猶豫。
王烈掃看眾人一眼道:“今日江左,已非我大晉之江左,我奉至尊之命至此,就要忠君事,揚君威。就按謝參軍的計劃來。白文聽令――”
白文一凜,立刻起身拜倒。
“三日內,我要看到建康生亂,人人自危!”
白文立刻道:“喏,末將得令!”
謝鯤暗自歎息,心道:“此令一出。建康亂矣,江左亂矣。不過這也是爾等咎由自取!”
想到這裏,謝鯤卻起身道:“將軍。我謝氏願在陳郡起兵,呼應將軍!”
那邊水軍統領李善也道:“主公,狂瀾軍水軍上下皆奉將軍號令,可即刻殺往建康。”
王烈滿意的點點頭,和謝艾詳細布置一番。
退帳之後,王烈起身,手撫耳鑄公劍,喃喃自語:“未曾想此番卻要帶你先飲自家人的血。”
王烈命白文、費辰率狂瀾禁衛在建康及附近州縣製造混亂,那邊自去布置不提。
而建康城內,其實早就亂成一團。
王烈衝出建康,雖嚴令手下,不可縱火,不可殺害劫掠百姓,但人馬過處,難免誤傷、誤毀一些私宅。
經過一夜撕殺,就算是聾子、瞎子也都多少知道了昨夜城內發生了什麽。
有錢、有勢的早就將宅門緊閉,家中老幼皆手握兵刃、棍棒防備。
普通百姓也是不敢外出,戰戰兢兢在家中避禍。(.)
而兵災過後,一些宵小又趁機在城內劫掠偷盜,更是亂中添亂。
雖然當日天一亮,王烈和司馬睿就聯手開始實行軍管宵禁,但謠言還是四起。
有人說是王烈殺了丞相世子,但也有人說是王烈遭人陷害。
甚至有人直接指出,這是王敦的詭計,目的是二虎相爭,他從中得利。
王敦知道這個消息後,氣得連摔碎了幾塊玉佩。
被王烈走脫,王敦已經丟盡麵子,如今在輿論上又掌控不住,怎能不叫他氣惱。
此一戰,王敦和司馬睿帶領的三千餘兵馬,死傷過半;這其中被狂瀾軍殺死的其實不過兩百餘人,但被自己人馬踐踏、衝撞而死的卻足有四五百,加上受傷的,一地哀鳴。
看著這些殘兵敗將,王敦就覺得自己額頭青筋亂跳。
平日裏這些大晉中軍,自命不凡飛揚跋扈,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
可一旦遇到狂瀾軍,竟然比土雞瓦狗還不如。
這樣一向心高氣傲的王敦怎能不氣得幾欲昏厥。
不過一看到曾經的老對手司馬睿如今的狀況,王敦的心情似乎又好了不少。
這家夥和自己一樣損兵折將不說,兒子也橫死在國邸,如今是雙眼通紅,如癡如呆。
王敦現在雖然不知道到底是誰殺了司馬紹,甚至他心裏也並不相信是王烈殺了司馬紹,但心中卻是暗喜,至少司馬睿和王烈這個仇是結下了。
至於他,真正算起來和王烈並無深仇,還有回旋的可能。
王敦這邊自行算計,司馬睿卻已經不能出府。
兒子司馬紹慘死,“凶手”王烈逃脫,又損兵折將,一係列的打擊讓本來就身子虛弱的他直接病倒。
司馬睿一病倒,手下依附的百官頓時群龍無首。
有點目光的,知道王導是司馬睿的肱骨,此刻王導若能出麵收拾,這些官吏尚且能團結在一起。
可自從那夜的宴席之後,王導似乎也受到了刺激,整日閉門不出,對於各路官員的拜會一概不見。
司馬睿病倒,王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趁機拉攏那些平日依附於司馬睿的官吏。
這一出手招攬,大多數官吏都望風來投,就連曾經司馬睿的親信刁協也公開奉王敦為主。
可是司馬睿的謀主劉隗,和在外手握重兵的戴淵卻不肯降。
王敦無奈,也不好逼迫太緊,否則就真如市井傳聞那樣,自己在這件事中獲利頗多,是指使之人了。
期間,王敦也曾想過,那夜之事應該是有人暗中推波助瀾,自己雖趁司馬睿病倒攫取到利益,可總有一種被人算計的感覺。
周劄一死,究竟是誰指使他挑釁王烈,已經成為謎題。而從他得到信息殺向國邸,到與司馬睿聯手對付王烈,期間並沒有人直接站出來幫助過他什麽,王敦更是難以從中覓出端倪。
麵對王敦的猶疑,手下謀主錢鳳替他分析此事應該是陶侃所為,否則那陶侃的女兒陶蓉怎麽肯出來指證王烈。
王敦聽到這個結論,再聯想到王導曾經給他分析的一切,對陶侃更是起了無限的殺心。
不過眼下他一邊要忙於著手恢複建康的局勢,一邊要在建康和京口之間布置人馬,以防王烈報複。
一時也沒有時間去對付陶侃。
但他不去招惹別人,別人未必不來招惹他。
先是接連幾日,城內關於他陷害王烈,殺死司馬紹的傳言不斷出現,而且愈演愈烈。
接著是司馬睿那些不肯投靠自己的官吏,先後有數名被人刺殺,甚至連劉隗也被刺成重傷。
如此一來,市井間謠言更甚,甚至把王敦比成了東漢的董卓。
這也迅速激起了百官的反抗之心,這些人本就講究麵子,此刻更是認為是王敦謀劃了這一切,此時去投王敦,無異於趨炎附勢之輩。
很多本來還在觀望的官員都選擇了閉門不出,既不去效忠病逝嚴重的司馬睿,也不肯來見王敦。
王敦無奈,一邊命手下帶兵搜捕全程,緝拿刺客和造謠之人,一邊加緊拉攏中間派。
但隨即風波又起,先是王敦派出的人馬不斷遭到伏擊,兩天就死傷過百;接著他手下的官吏也被人刺殺十數人;謠言又起,說是司馬睿一係的人馬為了報複王敦所為。
緊接著,建康城內的一些軍營、倉庫、碼頭也不斷有人縱火破壞,禍亂不斷。
內亂不去,外憂又至。
距離王烈殺出建康城不過三日,從荊州忽然快馬傳來戰報,說是陶侃已經正式宣布與建康一係決裂,不日就將兵發揚州。
王敦接到這個消息,自然不肯相信,陶侃的世子陶洪和幼女陶蓉皆在建康,現在荊湘一地土著生事,若說用點陰謀詭計來禍害江左還有可能,怎麽可能發兵揚州,那不等於是扯旗造反麽?
但王敦不信,不等於別人不信,王敦得到這個情報的時候,流言就開始在城內傳開。
城內官吏是何心思暫且不提,百姓卻是愈發恐慌。
江左百姓中很多本來就是衣冠南渡時而來的,經曆過戰亂的殘酷,所以對戰事十分敏感。
一聽說揚州也要成為戰場,再加上有心人的誤導與推波助瀾,頓時攜家帶口就要出城避難。
有一人帶頭,就有兩三人相隨,接著就是幾戶、十幾戶的恐慌,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
等到王敦得到消息,城內已經再次亂成一片,更甚那日追繳王烈的情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