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建興五年三月(318年),一條消息傳遍匈奴境內,匈奴國主、大單於劉聰被子侄劉曜於朝堂之上刺殺,劉曜割下劉聰頭顱後奔入皇宮內院,後見無法脫逃,在一院落內引火**,屍骨無存。(.無彈窗廣告)
而同一時間,在匈奴都城左國城內,接連發生了爆炸、騷亂和奴隸起義。
最讓人稱奇的是,那顆本該和劉曜一起在**中毀掉的劉聰首級,竟然出現在了叛軍之手。
叛亂的,正是依附於劉聰的前羯人首領石勒之子石弘。
他以為劉聰報仇的名義宣布自立,其屬下夔安、張敬響應,一日內拉起了十萬兵馬,順利控製了左國城大部,並推舉石弘為新任大單於。
左國城內有二十餘萬匈奴人,更有十餘萬匈奴騎士常年駐紮,周遭也有十數萬兵馬拱衛,得知這個消息後迅速圍攻石弘所部。
石弘籌劃多年,雖然匈奴人在人數上占優,奈何國內無主,劉聰、劉敷身死,劉曜**、劉桀遠在蜀中,剩餘的皇子要麽沒有威望,要麽沒有兵權,群龍無首、尤其是在陣前看到劉聰首級後,軍心頓時潰散,第一天就被夔安率領人馬奇襲了大營,損失將近三萬餘人。
隨後,雙方又交戰數場,匈奴勢力連戰連敗,轉眼之間二十多萬兵馬折損三停,整個左國城完全被夔安占領。
隻能暫時退守附近小城,而夔安一方麵親率大軍圍攻,一方麵以匈奴大將軍的身份,號召大家歸順於他,為劉聰報仇。
雖然大多數人都明知道夔安這是顛倒黑白,可現在這個世界誰有權勢誰就有話語權。
讓而且,不得不說夔安此人的確是天生帥才,人格魅力十足,他手下現在有了近二十萬兵馬,羯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占。大多是匈奴人和漢人以及其他雜胡,但就是憑借這些人馬,他卻能掌控住整個局勢,甚至一些匈奴將領都奉其為主。
在夔安如此強勢下,匈奴眼看就處於崩潰邊緣。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異變再生。羯胡一方夔安如此強勢,軍權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石弘手中兵馬依舊隻是開始那千餘人。(.)
如此情況下,很快又人傳出消息。說夔安和石弘已經有個隔閡,石弘指責夔安有不臣之心,夔安指責石弘偏信張敬,不再信任他。
就在石弘和夔安手下人馬人心惶惶的時候,擔心內訌的時候。夔安在軍營內被人刺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親衛發現。
而當夜最後一個拜訪夔安的正是張敬。
如此一來,雙方徹底決裂,夔安這邊沒有了首領,但羯胡此時大部人馬都為他生前所掌控,他一死,除了不足兩萬歸附石弘和張敬外,一部自動散去,另有三四萬人卻不肯歸附。而是選擇與石弘對抗。
石弘連連發表聲明,說自己根本沒有與夔安不和,更不曾刺殺夔安。
但這種亂局下,有幾人能分辨真假?就算能分辨,在有心人的推動下。一些野心勃勃的將領也不肯再服從一個看似無能的主公的統領。
胡人崇奉英雄勇武,夔安文武雙全,才能控製住不屬於羯人的兵馬,而石弘顯然沒有這份威嚴。
接著。匈奴這邊,一直出使蜀中。毫無消息傳回的劉桀忽然回歸國內。
劉桀一回國內,一幹匈奴人頓時有了主心骨。畢竟劉桀為了能繼承大統,平日裏表現的也十分謙和,無論軍事、內務都很有一套,而且善於拉攏人心,劉聰死前寵信的幾個重臣,如宣懷、俞容、靳準等人,這些人要麽是掌握軍權,要麽人脈廣泛,有他們的支持,劉桀順利取得了軍權。
更主要的是,劉聰這一輩子剩下了足足二十幾個兒女,但真正活下來,有點氣象的不過數個,能勝過劉桀的也隻有一個子侄劉曜和五子劉敷(昨天筆誤,把劉敷寫成了四子,致歉)。
如今劉曜和劉敷慘死,左國城又大半落入敵手,就算有人不喜歡劉桀,為了大局為重,也隻能支持他統領全軍了。
劉桀統軍後,卻不忙攻打石弘等人,而是先以討逆的名義收攏之前被夔安擊潰的匈奴殘兵,更號召原來夔安手下的那些匈奴騎士“棄暗投明”,回到他這個正統的匈奴繼承人麾下。(.)
劉桀回到左國城不出三日,手下就收攏了近二十萬大軍。
劉桀整軍後,以大將呼延猛為先鋒,直接殺向左國城。
此刻,左國城內,夔安雖然已死,少部兵馬散去,但大部仍在城內,隻是分成了原夔安一派,以及石弘一派。
若兩派能齊心協力,憑借他們十幾萬人,也足矣守住左國城。
但就在劉桀攻城當日,城門被人從內打開,劉桀大軍順利進入外城。
這左國城分為內外兩城,而且不是那種被外城完全包圍內城的格局,而是先有了內城,再修葺的外城,外城就在內城前方。
而石弘他們占據的是內城,外城則為那些夔安手下的散兵控製。
劉桀進城後,那些散兵沒有能帶頭的將領,竟然全部散去。
於是,二十萬大軍直接困住內城不足五萬人的石弘兵馬。
石弘等人以城內俘虜的匈奴百官和劉聰遺留下的家眷為人質,要求劉桀退兵。
但此刻劉桀一心相當皇帝,怎會管城內被俘的那些官員和父親留下的嬌妻美妾的死活,就算是他親生母親來了,一樣要攻城。
攻城開始後,石弘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或者說已經受盡屈辱的他寧可戰死也不會再選擇投降,在張敬的輔助下,硬是憑借內城的堅固,抵抗了足足十餘日。
十餘日內,劉桀手下戰死近四萬人,石弘手下也死了兩萬餘人。
整個左國城徹底變成了屍骸遍地的人間煉獄。
至於城內百姓,早就四散逃命去了。
但不管損失多大,隻要按照這個速度打下去,石弘的失敗隻在眼前,局勢應該就此明朗。至少劉桀馬上可以一嚐夙願,成為國主了。
但誰知道憑空又起波瀾,在左國城之外,幾個匈奴小部落竟然奉劉聰的兄長皇太弟劉乂為主,並放出話來。說劉桀才是這次刺殺劉聰的主謀。而那個**的劉曜也是他找人假冒的。
而他們也很快聚集了近二十萬大軍,直接殺向了左國城。
此言不論真假,但卻是在匈奴人心中掀起驚濤駭浪,更何況就算是假的。也給一部分不甘心奉劉桀為主的人,多了一個選擇的機會。
劉乂是當年匈奴大單於劉淵皇後所生,所以比劉聰更有資格繼承單於之位。但劉乂生性淡泊,知道自己不適合做皇帝,就把帝位讓給了劉聰。
劉聰也十分感激。封劉乂為皇太弟,寵信有加,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自古君王之家最無情,劉聰兒子漸大,就算他不懷疑劉乂,那些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皇子卻都對這位皇叔很是忌憚。
尤其是劉桀,在劉曜死後,更擔心自己父親會把皇位傳給劉乂。就算不親傳,如果劉乂想爭,也會給他增添很多麻煩。
因此,當日劉桀一直與王沈等人勾結,不斷在劉聰麵前說劉乂的壞話。劉聰後期又有些糊塗昏聵,覺得劉乂在身邊的確是一個威脅,但又不忍殺了自己這個皇太弟,索性將他發送到邊境部落裏。名義上是代他督邊,實際上變相軟禁起來。
這次劉聰一死。消息很快就傳到邊境,沒想到卻給了劉乂一個複起的機會。
此時,就算劉乂本來沒有野心,也已經不得不上位,劉聰固然傷透了他的心,那些擁戴他的部落首領也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主公再這個時候服軟,否則劉乂不死在敵人手裏,反而會被他們殺死,這就是狼群的生存法則。
劉乂一自立,本來明朗的局勢頓時更加混亂,劉桀手下大將卜翊竟然帶領手下五千多兵馬投奔了劉乂。
劉桀本來攻打左國城內城就損兵折將,此刻更是擔心被劉乂斷了後路,隻好帶領兵馬退出了左國城。
沒想到就在退兵之時,外城忽然燃起大火,頓時引發了大軍炸營,混亂之中,內城的石弘兵馬殺出,殺了劉桀一個措手不及。
劉桀在親衛的保護下,拚死奔逃,一直逃到與大晉雍涼接壤的邊境,他自己的封地靈武城才算停了下來,再收攏點齊人馬,卻隻剩下了不足萬人。
幸好靈武城雖小,但城池堅固,城內也還有守兵近萬,軍械糧草也一應俱全,劉桀這才算安定下來。
而因為守城,占據了左國城的石弘手下現在也隻剩下了一萬餘人,就算後來招攬劉桀的敗軍,甚至強行在百姓中征兵,也僅僅湊起來不足三萬人。
這些兵馬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投機者,一旦戰事不利就可能倒戈相向。
至於左國城,早已經在烈火中化作一片廢墟,城內要人沒人,要糧草沒糧草,實在不能堅守。
麵對這樣的淒慘景象,張敬給出建議,讓出左國城,退回六壁城。
至少六壁城並沒有受到戰火侵襲,而且這些年石弘輕稅重信,城內百姓對他還算支持。
石弘聽了張敬建議,率兵馬返回六壁城,抵達後先將手下兵馬全部整理,剔除了老弱病殘,滯留下萬名精壯,又從城內百姓中招募了一萬精壯,共兩萬兵馬。
雖然兵馬不多,但勝在精悍,而且對他還算忠心,石弘也總算恢複了一點自信。
劉桀、石弘先後損兵折將,這樣一來反到便宜了後來居上的劉乂,劉乂毫發無傷的率領十多萬大軍殺到了左國城,正興衝衝的準備奪回自己的一切,重新稱帝的時候,卻隻看到了滿目瘡痍的左國城。
氣得劉乂大罵劉桀和石弘造孽,但又無可奈何,隻好在剩下匈奴群臣的擁戴下,繼位稱帝,改元為永興。
但這世上哪有永遠興盛的帝國,劉乂繼位後,先後派人招攬劉桀和石弘歸降不能,親率大軍征討石弘,意欲先將左國城附近禍患掃清,但六壁城為石弘經營多年,劉乂強攻不克,又恐劉桀趁機偷襲自己後方,隻好退兵修生養息。
而石弘在張敬的建議下,索性遣使去和劉桀講和,共同對付目前最強大的劉乂。
劉桀也不愚蠢,知道合則兩利,雙方約定隻要劉乂再出兵攻打其中一方,一方就出兵援助。
一時間匈奴內三方勢力,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吾讀提供全文字在線閱讀,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質量更好,如果您覺得吾不錯就多多分享本站!謝謝各位讀者的支持!
而同一時間,在匈奴都城左國城內,接連發生了爆炸、騷亂和奴隸起義。
最讓人稱奇的是,那顆本該和劉曜一起在**中毀掉的劉聰首級,竟然出現在了叛軍之手。
叛亂的,正是依附於劉聰的前羯人首領石勒之子石弘。
他以為劉聰報仇的名義宣布自立,其屬下夔安、張敬響應,一日內拉起了十萬兵馬,順利控製了左國城大部,並推舉石弘為新任大單於。
左國城內有二十餘萬匈奴人,更有十餘萬匈奴騎士常年駐紮,周遭也有十數萬兵馬拱衛,得知這個消息後迅速圍攻石弘所部。
石弘籌劃多年,雖然匈奴人在人數上占優,奈何國內無主,劉聰、劉敷身死,劉曜**、劉桀遠在蜀中,剩餘的皇子要麽沒有威望,要麽沒有兵權,群龍無首、尤其是在陣前看到劉聰首級後,軍心頓時潰散,第一天就被夔安率領人馬奇襲了大營,損失將近三萬餘人。
隨後,雙方又交戰數場,匈奴勢力連戰連敗,轉眼之間二十多萬兵馬折損三停,整個左國城完全被夔安占領。
隻能暫時退守附近小城,而夔安一方麵親率大軍圍攻,一方麵以匈奴大將軍的身份,號召大家歸順於他,為劉聰報仇。
雖然大多數人都明知道夔安這是顛倒黑白,可現在這個世界誰有權勢誰就有話語權。
讓而且,不得不說夔安此人的確是天生帥才,人格魅力十足,他手下現在有了近二十萬兵馬,羯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占。大多是匈奴人和漢人以及其他雜胡,但就是憑借這些人馬,他卻能掌控住整個局勢,甚至一些匈奴將領都奉其為主。
在夔安如此強勢下,匈奴眼看就處於崩潰邊緣。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異變再生。羯胡一方夔安如此強勢,軍權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石弘手中兵馬依舊隻是開始那千餘人。(.)
如此情況下,很快又人傳出消息。說夔安和石弘已經有個隔閡,石弘指責夔安有不臣之心,夔安指責石弘偏信張敬,不再信任他。
就在石弘和夔安手下人馬人心惶惶的時候,擔心內訌的時候。夔安在軍營內被人刺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親衛發現。
而當夜最後一個拜訪夔安的正是張敬。
如此一來,雙方徹底決裂,夔安這邊沒有了首領,但羯胡此時大部人馬都為他生前所掌控,他一死,除了不足兩萬歸附石弘和張敬外,一部自動散去,另有三四萬人卻不肯歸附。而是選擇與石弘對抗。
石弘連連發表聲明,說自己根本沒有與夔安不和,更不曾刺殺夔安。
但這種亂局下,有幾人能分辨真假?就算能分辨,在有心人的推動下。一些野心勃勃的將領也不肯再服從一個看似無能的主公的統領。
胡人崇奉英雄勇武,夔安文武雙全,才能控製住不屬於羯人的兵馬,而石弘顯然沒有這份威嚴。
接著。匈奴這邊,一直出使蜀中。毫無消息傳回的劉桀忽然回歸國內。
劉桀一回國內,一幹匈奴人頓時有了主心骨。畢竟劉桀為了能繼承大統,平日裏表現的也十分謙和,無論軍事、內務都很有一套,而且善於拉攏人心,劉聰死前寵信的幾個重臣,如宣懷、俞容、靳準等人,這些人要麽是掌握軍權,要麽人脈廣泛,有他們的支持,劉桀順利取得了軍權。
更主要的是,劉聰這一輩子剩下了足足二十幾個兒女,但真正活下來,有點氣象的不過數個,能勝過劉桀的也隻有一個子侄劉曜和五子劉敷(昨天筆誤,把劉敷寫成了四子,致歉)。
如今劉曜和劉敷慘死,左國城又大半落入敵手,就算有人不喜歡劉桀,為了大局為重,也隻能支持他統領全軍了。
劉桀統軍後,卻不忙攻打石弘等人,而是先以討逆的名義收攏之前被夔安擊潰的匈奴殘兵,更號召原來夔安手下的那些匈奴騎士“棄暗投明”,回到他這個正統的匈奴繼承人麾下。(.)
劉桀回到左國城不出三日,手下就收攏了近二十萬大軍。
劉桀整軍後,以大將呼延猛為先鋒,直接殺向左國城。
此刻,左國城內,夔安雖然已死,少部兵馬散去,但大部仍在城內,隻是分成了原夔安一派,以及石弘一派。
若兩派能齊心協力,憑借他們十幾萬人,也足矣守住左國城。
但就在劉桀攻城當日,城門被人從內打開,劉桀大軍順利進入外城。
這左國城分為內外兩城,而且不是那種被外城完全包圍內城的格局,而是先有了內城,再修葺的外城,外城就在內城前方。
而石弘他們占據的是內城,外城則為那些夔安手下的散兵控製。
劉桀進城後,那些散兵沒有能帶頭的將領,竟然全部散去。
於是,二十萬大軍直接困住內城不足五萬人的石弘兵馬。
石弘等人以城內俘虜的匈奴百官和劉聰遺留下的家眷為人質,要求劉桀退兵。
但此刻劉桀一心相當皇帝,怎會管城內被俘的那些官員和父親留下的嬌妻美妾的死活,就算是他親生母親來了,一樣要攻城。
攻城開始後,石弘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或者說已經受盡屈辱的他寧可戰死也不會再選擇投降,在張敬的輔助下,硬是憑借內城的堅固,抵抗了足足十餘日。
十餘日內,劉桀手下戰死近四萬人,石弘手下也死了兩萬餘人。
整個左國城徹底變成了屍骸遍地的人間煉獄。
至於城內百姓,早就四散逃命去了。
但不管損失多大,隻要按照這個速度打下去,石弘的失敗隻在眼前,局勢應該就此明朗。至少劉桀馬上可以一嚐夙願,成為國主了。
但誰知道憑空又起波瀾,在左國城之外,幾個匈奴小部落竟然奉劉聰的兄長皇太弟劉乂為主,並放出話來。說劉桀才是這次刺殺劉聰的主謀。而那個**的劉曜也是他找人假冒的。
而他們也很快聚集了近二十萬大軍,直接殺向了左國城。
此言不論真假,但卻是在匈奴人心中掀起驚濤駭浪,更何況就算是假的。也給一部分不甘心奉劉桀為主的人,多了一個選擇的機會。
劉乂是當年匈奴大單於劉淵皇後所生,所以比劉聰更有資格繼承單於之位。但劉乂生性淡泊,知道自己不適合做皇帝,就把帝位讓給了劉聰。
劉聰也十分感激。封劉乂為皇太弟,寵信有加,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自古君王之家最無情,劉聰兒子漸大,就算他不懷疑劉乂,那些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皇子卻都對這位皇叔很是忌憚。
尤其是劉桀,在劉曜死後,更擔心自己父親會把皇位傳給劉乂。就算不親傳,如果劉乂想爭,也會給他增添很多麻煩。
因此,當日劉桀一直與王沈等人勾結,不斷在劉聰麵前說劉乂的壞話。劉聰後期又有些糊塗昏聵,覺得劉乂在身邊的確是一個威脅,但又不忍殺了自己這個皇太弟,索性將他發送到邊境部落裏。名義上是代他督邊,實際上變相軟禁起來。
這次劉聰一死。消息很快就傳到邊境,沒想到卻給了劉乂一個複起的機會。
此時,就算劉乂本來沒有野心,也已經不得不上位,劉聰固然傷透了他的心,那些擁戴他的部落首領也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主公再這個時候服軟,否則劉乂不死在敵人手裏,反而會被他們殺死,這就是狼群的生存法則。
劉乂一自立,本來明朗的局勢頓時更加混亂,劉桀手下大將卜翊竟然帶領手下五千多兵馬投奔了劉乂。
劉桀本來攻打左國城內城就損兵折將,此刻更是擔心被劉乂斷了後路,隻好帶領兵馬退出了左國城。
沒想到就在退兵之時,外城忽然燃起大火,頓時引發了大軍炸營,混亂之中,內城的石弘兵馬殺出,殺了劉桀一個措手不及。
劉桀在親衛的保護下,拚死奔逃,一直逃到與大晉雍涼接壤的邊境,他自己的封地靈武城才算停了下來,再收攏點齊人馬,卻隻剩下了不足萬人。
幸好靈武城雖小,但城池堅固,城內也還有守兵近萬,軍械糧草也一應俱全,劉桀這才算安定下來。
而因為守城,占據了左國城的石弘手下現在也隻剩下了一萬餘人,就算後來招攬劉桀的敗軍,甚至強行在百姓中征兵,也僅僅湊起來不足三萬人。
這些兵馬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投機者,一旦戰事不利就可能倒戈相向。
至於左國城,早已經在烈火中化作一片廢墟,城內要人沒人,要糧草沒糧草,實在不能堅守。
麵對這樣的淒慘景象,張敬給出建議,讓出左國城,退回六壁城。
至少六壁城並沒有受到戰火侵襲,而且這些年石弘輕稅重信,城內百姓對他還算支持。
石弘聽了張敬建議,率兵馬返回六壁城,抵達後先將手下兵馬全部整理,剔除了老弱病殘,滯留下萬名精壯,又從城內百姓中招募了一萬精壯,共兩萬兵馬。
雖然兵馬不多,但勝在精悍,而且對他還算忠心,石弘也總算恢複了一點自信。
劉桀、石弘先後損兵折將,這樣一來反到便宜了後來居上的劉乂,劉乂毫發無傷的率領十多萬大軍殺到了左國城,正興衝衝的準備奪回自己的一切,重新稱帝的時候,卻隻看到了滿目瘡痍的左國城。
氣得劉乂大罵劉桀和石弘造孽,但又無可奈何,隻好在剩下匈奴群臣的擁戴下,繼位稱帝,改元為永興。
但這世上哪有永遠興盛的帝國,劉乂繼位後,先後派人招攬劉桀和石弘歸降不能,親率大軍征討石弘,意欲先將左國城附近禍患掃清,但六壁城為石弘經營多年,劉乂強攻不克,又恐劉桀趁機偷襲自己後方,隻好退兵修生養息。
而石弘在張敬的建議下,索性遣使去和劉桀講和,共同對付目前最強大的劉乂。
劉桀也不愚蠢,知道合則兩利,雙方約定隻要劉乂再出兵攻打其中一方,一方就出兵援助。
一時間匈奴內三方勢力,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吾讀提供全文字在線閱讀,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質量更好,如果您覺得吾不錯就多多分享本站!謝謝各位讀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