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又看了會兒奏章,覺得自己的古文水平大有進展,這繁體字也看得順暢多了。欣喜之下,更是手不釋卷。隻待到有宮人來報,請陛下用膳。這才放下奏章,叫小黃門收了,自去用膳。
用膳時,朱由校又震撼了一把。先是宮人進呈茶湯及諸種小點心,供皇帝享用。與此同時,折役人等陳設早膳。用膳之時,朱由校南麵而坐,宮女按古樂府演奏音樂,禦案上陳設各種菜色,羅列丈餘。幾個小黃門手持象牙箸,幫朱由校布菜……
朱由校有些驚訝,問小黃門:“這一頓飯要花多少銀子?”
小黃門答道:“宮中定例,禦膳按每日三十六兩供給。”
朱由校心中暗自計算,每日三十六兩,一個月三十天就是一千零八十兩,一年十二個月就是一萬兩千九百六十兩。朱由校暗自咂舌,這皇帝一個人就耗費如此,宮中嬪妃眾多,宮人過萬,豈不是每年耗費百萬,這朝廷怎麽會有錢呢?想起紛紛而至的各地報災奏章,對著麵前這些珍饈佳肴,朱由校頓時覺得有些刺眼。
草草的吃了幾口飯菜,朱由校命小黃門將飯菜撤下,各自分食。自己卻坐在禦座上暗自盤算,有心減免禦膳種類、數量,卻恐引起其間得利太監的反對,隻好另尋他機……
正盤算著,小黃門來報,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事王安、內閣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吏部尚書周嘉謨、禮部尚書孫如遊、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黃嘉善、邢部尚書黃克纘、工部尚書王佐和左都禦史張問達聯袂求見,便令他們進來。
工夫不大,這十一個大明朝數一數二的人物便走了進來,後麵還跟著一個魏朝。君臣見禮完畢,皇帝賜下座位各自坐下,魏朝就想提起茶壺為幾位大人倒茶,卻被朱由校攔住。
“魏伴伴,你也站到這裏。”用手指了指禦案一側,扭頭對著另一側的王安,“大伴,這魏朝是你一手帶出來的,如今朕批改奏章,他在一旁看著也不是個事兒,就讓他補個司禮監秉筆吧。”
王安向前躬身施禮,回道:“陛下恩典,老奴代魏朝謝過陛下。”
一旁的魏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雖然知道新君登基,自己必有封賞,可也想到來的這麽快。忙跪倒叩頭;“陛下恩典,奴才沒齒難忘,定當盡心盡力,服侍陛下。”
‘原來這就是皇帝,’朱由校看魏朝誠惶誠恐,一種操縱別人生死的感覺油然而生,“那就這麽定了,魏朝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乾清宮領太監。”
“奴婢謝主隆恩。”魏朝連忙磕頭謝恩……
升了魏朝的差事,朱由校才問道:“諸位愛卿聯袂而來,可有要事?”
內閣大學士方從哲起身奏道:“啟稟陛下,剛才,王公公前去內閣傳旨,臣等駑鈍,不能體會陛下深意,特來聆聽聖訓。”
“方先生請坐,”朱由校心中暗想,不錯,知道來問問。看來史書上說,方從哲處世圓滑、不偏不倚,卻為事實。不過有個這樣的人在內閣,倒也適宜。便對著幾個大臣解釋。
“皇考雖在位僅僅一月,但其力圖振作卻是事實。隻因太過操急,才用藥過量,導致大變。朕身為人子,不能盡孝於皇考身前,也當讓天下人知道皇考誌向,莫讓奸邪之徒汙了皇考之名。”
“陛下純孝,臣等自當盡力,務必使天下臣民深沐大行皇帝聖恩。”見皇帝說的如此明白,這幾個大臣都是人精兒,忙起身應道。
“崔文升、李可灼二人如何處置,邸報如何記載,都牽涉皇考身後之名、宮闈之事,爾等不可大意。如有疑難之處,切記‘宜粗不宜細’即可。”
方從哲等人心中暗驚,皇帝背後有高人啊。‘宜粗不宜細’,這個調子定的好。不敢怠慢,忙齊聲應道:“臣等恭聽聖諭,‘宜粗不宜細’。”……
……王安感覺到大殿眾人看望自己的目光,暗自苦笑,這主意又不是我出的,看我幹嘛。稍微側身看了看魏朝,難道是他出的主意?心中暗自搖頭,不會是他,他還沒這能耐……。可不是他會是誰?陛下?也不太可能,他沒讀過書啊……
見陛下已經定下調子,務必要維護大行皇帝聲譽,諸位大臣隻好從命。可另外一道上諭卻不得不問。於是就有吏部尚:
“啟稟陛下,臣等還有一事不明,請陛下示下。”
“仔細講來。”
“王公公傳陛下諭旨,曰三年內,內閣閣臣及大小九卿不再變動,並相互連坐。此事並無前例,是何情由,還請陛下示下。”周嘉謨心中帶氣,你皇帝說不再調動官員,那我這個吏部尚書不就是個擺設嗎?
朱由校見大臣詰問,微微一笑。答道:“愛卿有所不知,朕如此行事,乃符合禮法的。聖人有言,‘父死,三年不改其誌’。朕三年不動朝中重臣,正是因此。”
這番話說的大臣們各自搖頭,禮部尚:“陛下此言謬矣,大行皇帝以江山庶民托付陛下,此千鈞重擔。陛下如欲行孝,當應治理好這大好河山,如此方無愧於列祖列宗,這才是大孝。而官員任免,正是其中關鍵,陛下豈可如此輕忽,太阿倒持,如此必遭橫禍。”向前踏出半步,“請陛下收回成命。”
方從哲、劉一燝、韓爌、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黃克纘、王佐、張問達紛紛向前,齊聲附和:“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校一愣,卻不好指責眾人,隻好解釋道:“諸位卿家,這為皇考盡孝,隻是其一。朕還有其他緣由,爾等聽朕解釋。”
“其二,自皇祖父(萬曆)倦政以來,朝中大臣各出門戶,爭鬥不休。這朝綱鬆弛,君臣離心。朕這三年之約,也是為了保證秉政大臣能有一段安定時間,可以整頓下政務。”說著歎了口氣,“這大明的百姓苦啊,朕今日批閱奏章,現半個疆域都災害四起,如不在靜下心來,處理政務,朕隻怕有覆巢之禍,”說著,眼圈就是一紅,起身作揖道,“還請眾位愛卿助朕一臂之力。”
“陛下,這可使不得……”幾個大臣連忙避讓,齊聲應道:“臣等自當盡心盡力,為君效勞。”
朱由校一看煽情不錯,忙加了把火。“王大伴,你幫朕記著,自今日起,朕之膳食,三餐具定為三菜一湯,何時我大明旱情緩解,方複舊製。此詔明天下,讓天下臣民知朕之意……”
呼啦一聲,大殿內所有人都跪了下來,“陛下愛民之心,臣(奴婢)等恩感同造,代天下黎民謝過陛下洪恩……”
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其三,朕少年失學,雖驟登帝位,卻如履薄冰。這三年,朕要潛心學習,熟悉政務,還望諸位愛卿不吝賜教……”
“臣等自當盡力……”
“好,既如此,那三年後,朕就為諸位愛卿一一敘功……”
用膳時,朱由校又震撼了一把。先是宮人進呈茶湯及諸種小點心,供皇帝享用。與此同時,折役人等陳設早膳。用膳之時,朱由校南麵而坐,宮女按古樂府演奏音樂,禦案上陳設各種菜色,羅列丈餘。幾個小黃門手持象牙箸,幫朱由校布菜……
朱由校有些驚訝,問小黃門:“這一頓飯要花多少銀子?”
小黃門答道:“宮中定例,禦膳按每日三十六兩供給。”
朱由校心中暗自計算,每日三十六兩,一個月三十天就是一千零八十兩,一年十二個月就是一萬兩千九百六十兩。朱由校暗自咂舌,這皇帝一個人就耗費如此,宮中嬪妃眾多,宮人過萬,豈不是每年耗費百萬,這朝廷怎麽會有錢呢?想起紛紛而至的各地報災奏章,對著麵前這些珍饈佳肴,朱由校頓時覺得有些刺眼。
草草的吃了幾口飯菜,朱由校命小黃門將飯菜撤下,各自分食。自己卻坐在禦座上暗自盤算,有心減免禦膳種類、數量,卻恐引起其間得利太監的反對,隻好另尋他機……
正盤算著,小黃門來報,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事王安、內閣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吏部尚書周嘉謨、禮部尚書孫如遊、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黃嘉善、邢部尚書黃克纘、工部尚書王佐和左都禦史張問達聯袂求見,便令他們進來。
工夫不大,這十一個大明朝數一數二的人物便走了進來,後麵還跟著一個魏朝。君臣見禮完畢,皇帝賜下座位各自坐下,魏朝就想提起茶壺為幾位大人倒茶,卻被朱由校攔住。
“魏伴伴,你也站到這裏。”用手指了指禦案一側,扭頭對著另一側的王安,“大伴,這魏朝是你一手帶出來的,如今朕批改奏章,他在一旁看著也不是個事兒,就讓他補個司禮監秉筆吧。”
王安向前躬身施禮,回道:“陛下恩典,老奴代魏朝謝過陛下。”
一旁的魏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雖然知道新君登基,自己必有封賞,可也想到來的這麽快。忙跪倒叩頭;“陛下恩典,奴才沒齒難忘,定當盡心盡力,服侍陛下。”
‘原來這就是皇帝,’朱由校看魏朝誠惶誠恐,一種操縱別人生死的感覺油然而生,“那就這麽定了,魏朝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乾清宮領太監。”
“奴婢謝主隆恩。”魏朝連忙磕頭謝恩……
升了魏朝的差事,朱由校才問道:“諸位愛卿聯袂而來,可有要事?”
內閣大學士方從哲起身奏道:“啟稟陛下,剛才,王公公前去內閣傳旨,臣等駑鈍,不能體會陛下深意,特來聆聽聖訓。”
“方先生請坐,”朱由校心中暗想,不錯,知道來問問。看來史書上說,方從哲處世圓滑、不偏不倚,卻為事實。不過有個這樣的人在內閣,倒也適宜。便對著幾個大臣解釋。
“皇考雖在位僅僅一月,但其力圖振作卻是事實。隻因太過操急,才用藥過量,導致大變。朕身為人子,不能盡孝於皇考身前,也當讓天下人知道皇考誌向,莫讓奸邪之徒汙了皇考之名。”
“陛下純孝,臣等自當盡力,務必使天下臣民深沐大行皇帝聖恩。”見皇帝說的如此明白,這幾個大臣都是人精兒,忙起身應道。
“崔文升、李可灼二人如何處置,邸報如何記載,都牽涉皇考身後之名、宮闈之事,爾等不可大意。如有疑難之處,切記‘宜粗不宜細’即可。”
方從哲等人心中暗驚,皇帝背後有高人啊。‘宜粗不宜細’,這個調子定的好。不敢怠慢,忙齊聲應道:“臣等恭聽聖諭,‘宜粗不宜細’。”……
……王安感覺到大殿眾人看望自己的目光,暗自苦笑,這主意又不是我出的,看我幹嘛。稍微側身看了看魏朝,難道是他出的主意?心中暗自搖頭,不會是他,他還沒這能耐……。可不是他會是誰?陛下?也不太可能,他沒讀過書啊……
見陛下已經定下調子,務必要維護大行皇帝聲譽,諸位大臣隻好從命。可另外一道上諭卻不得不問。於是就有吏部尚:
“啟稟陛下,臣等還有一事不明,請陛下示下。”
“仔細講來。”
“王公公傳陛下諭旨,曰三年內,內閣閣臣及大小九卿不再變動,並相互連坐。此事並無前例,是何情由,還請陛下示下。”周嘉謨心中帶氣,你皇帝說不再調動官員,那我這個吏部尚書不就是個擺設嗎?
朱由校見大臣詰問,微微一笑。答道:“愛卿有所不知,朕如此行事,乃符合禮法的。聖人有言,‘父死,三年不改其誌’。朕三年不動朝中重臣,正是因此。”
這番話說的大臣們各自搖頭,禮部尚:“陛下此言謬矣,大行皇帝以江山庶民托付陛下,此千鈞重擔。陛下如欲行孝,當應治理好這大好河山,如此方無愧於列祖列宗,這才是大孝。而官員任免,正是其中關鍵,陛下豈可如此輕忽,太阿倒持,如此必遭橫禍。”向前踏出半步,“請陛下收回成命。”
方從哲、劉一燝、韓爌、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黃克纘、王佐、張問達紛紛向前,齊聲附和:“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校一愣,卻不好指責眾人,隻好解釋道:“諸位卿家,這為皇考盡孝,隻是其一。朕還有其他緣由,爾等聽朕解釋。”
“其二,自皇祖父(萬曆)倦政以來,朝中大臣各出門戶,爭鬥不休。這朝綱鬆弛,君臣離心。朕這三年之約,也是為了保證秉政大臣能有一段安定時間,可以整頓下政務。”說著歎了口氣,“這大明的百姓苦啊,朕今日批閱奏章,現半個疆域都災害四起,如不在靜下心來,處理政務,朕隻怕有覆巢之禍,”說著,眼圈就是一紅,起身作揖道,“還請眾位愛卿助朕一臂之力。”
“陛下,這可使不得……”幾個大臣連忙避讓,齊聲應道:“臣等自當盡心盡力,為君效勞。”
朱由校一看煽情不錯,忙加了把火。“王大伴,你幫朕記著,自今日起,朕之膳食,三餐具定為三菜一湯,何時我大明旱情緩解,方複舊製。此詔明天下,讓天下臣民知朕之意……”
呼啦一聲,大殿內所有人都跪了下來,“陛下愛民之心,臣(奴婢)等恩感同造,代天下黎民謝過陛下洪恩……”
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其三,朕少年失學,雖驟登帝位,卻如履薄冰。這三年,朕要潛心學習,熟悉政務,還望諸位愛卿不吝賜教……”
“臣等自當盡力……”
“好,既如此,那三年後,朕就為諸位愛卿一一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