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官督商辦
“官督商辦?”方從哲和沈飀麵麵相覷,對皇上突然冒出的這個新詞有點不解,
“對,就是官督商辦?”朱由校爽快的回道:“朕信不過宮內人的品行,也信不過吏部提名的那批清官的操守,思前想後,朕覺得唯有官督商辦,才能有效的保證朕的糧食配給製順利實施,而不會成為害民之舉。(.無彈窗廣告)”
方從哲聽的一陣苦笑,對皇上對大臣的評價感到尷尬。可轉念一想,那樣大的一筆財富,即便是自己,也難以抵製住誘惑……。這才悻悻作罷,不再追究皇帝誣蔑大臣之言。
而沈飀卻早就諛聲不斷,“皇上所言甚是,這糧食配給製,關係甚大,是要慎重處置。”反正沈飀也明白,這糧行自己是怎麽也沾不到邊,也就不跟著皇上硬頂。
方從哲不滿的看了沈飀一眼,認為沈飀行為不端,有諛君媚上之嫌。不過,方從哲此時卻顧不得斥責沈飀,而是轉向朱由校,問道:“不知這官督商辦是何章程?還請陛下示下。”
“嗯,”朱由校穩重的點點頭,“官督商辦嘛,顧名思義便是讓民間自己開辦糧行。而官府隻負責出麵監督,使其不敢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這?”方從哲回頭看了看沈飀,見沈飀也是滿臉不解,便開口問道:“陛下,這麽多的糧食,卻交給那些商人掌管,是不是有點……”
自古以來,糧食便是戰略物資,向來不允許民間大量屯集,明朝更是如此。為了削弱地方,做到強幹弱枝,明政府更是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通過運河把糧食集中在京師。如今,朱由校卻提出,讓民間設糧行,向遼東軍民供應,這不是把國家命脈交到商人手中嗎?方從哲本能的感到不妥。
“方大人所慮甚是,”朱由校稍一沉思,便知曉了方從哲所擔心之事,便解釋道:“朕是這樣想的……”
“設立遼東糧行,專司向遼東運糧,存貯、收購等業務,但是,他並不直接向遼東軍民賣糧,而是把糧食賣給那些小糧行,由那些小糧行負責分銷。”朱由校哈哈一笑,自鳴得意道:“那省的那些人,說朕砸了他們的飯碗,不給他們活路。”
方從哲和沈飀對視一眼,卻不借聲,而是靜聽皇上解釋。
“至於這個遼東糧行,朕是這樣想的,”見大臣不捧場,朱由校也覺的一陣尷尬,便幹笑兩聲,接著說道:“遼東糧行麵向全遼、全國招商,以遼東籍的優先,可成立一間股份製商行,但嚴禁個人或家族所占股份超過百分之十。[.超多好看小說]在商行內部,須設立股東會,再由股東會推舉出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董事會招聘雇工,負責運營;由監事會負責監督。每季度,糧行必須發布一次公告,公布糧行運營情況,來讓股東放心,也便於朝廷監督。”
“君子坦蕩蕩,這到是個好主意。”方從哲點點頭,表示認同。
“對於那些小糧行,朕是這麽想的。”見方從哲認同,朱由校便乘勝追擊,“首先是遼東統計廳統計出遼東軍民數量,並發以憑證。該憑證以每月每人為單位,上書準許購買糧食數量,準許其在本地任何一家糧行憑票平價購糧。為便於使用,該憑證可分正付兩聯,上蓋遼東統計司關防在其上,以證其真偽。購買糧食時,糧行可以將付聯撕下,以作向遼東糧行抵賬之用。”
“這個方子好,”沈飀喜道:“如此一來,可根據統計司頒發憑證數量,來征收口賦。”
朱由校聞言笑而不答,卻又說道:“對於這些糧行的監督,朕是這樣想的。可以該地有功名者、有爵位者,組成評議會,來對糧行進行監督。如有糧行擅自抬高糧價,則由評議會訴之官府,由官府決斷。”
“可是,”方從哲還有些疑問,“能開辦糧行者,均為當地頭麵人物。如果那些評議會成員與糧行東主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又該如何?”
“如是百姓自行訴至官府,或由巡察禦史發現後,移文至官府處置者,可停該地三年科考,現有功名者、有爵位者,均降一等以作效尤。”朱由校的話語十分嚴厲,“如此不顧桑梓福祉,不知聖人教化者,理應嚴懲。”
方從哲和沈飀一陣默然,卻知道此言雖是正理,可一旦成為定例,必定眾議斐然。
見兩位重臣臉色有些為難,朱由校便微微一笑,“不過,有過當罰,有功就要賞。糧行收取百姓憑證後,可用此憑證在遼樂糧行處退回糧食差價。而遼東糧行則可用此憑證向官府請求,讓朝廷給予補貼。”
“補貼?”方從哲和沈飀驚道。
“對,糧食補貼。”朱由校淡淡一笑,語氣卻十分堅定,“讓每個子民都能吃的上平價糧,關係著國朝的長治久定,朝廷即使多花費一些錢,也是應當的。”
“陛下仁慈愛民,實乃臣等之福,大明之福。”方從哲、沈飀反應過來,連忙拜倒。
“兩位愛卿言重了。”朱由校坦然接受了大臣朝拜,卻又說道:“給糧行發放補貼,隻是朝廷應有之義,但如此大的一個行業,朝廷卻不能疏以管理。”稍一沉吟,朱由校便吩咐道:“糧行必須納稅,具體稅率由內閣議定。令稅務署加強征收,也好以此監控。”
方從哲、沈飀對視一眼,知道皇上是想借著這機會收商稅。雖擔心商戶反彈,卻不好出口勸阻,隻得默認下來。
“如果十年內,在評議會的監督下,該地糧行不曾出事,就由禮部行文,增其生員名額一人。如果評議會監督不力,追成民亂,則宣布其地為不曾教化這地,將其生員名額減至一人,以示懲戒。”朱由校想了想,又宣布了一條製度,強化對評議會的控製。
“陛下,”方從哲急了連忙勸道,“這是不是太苛刻了?”
“方愛卿,”朱由校苦笑一聲,無奈的說道:“如果評議會的議員勾結起來,不聽官府號令,那怎麽辦?”
方從哲、沈飀一陣愕然,卻無言以對……
天啟元年十一月,朱由校頒布聖旨,分別在遼東、陝西兩地推行糧食配給製。
彼時,戶部籌銀、糧等物資合計三十萬兩,內廷籌銀十三萬兩,分別入股遼東、陝西兩大糧行,方使兩大糧行成功招商。
“官督商辦?”方從哲和沈飀麵麵相覷,對皇上突然冒出的這個新詞有點不解,
“對,就是官督商辦?”朱由校爽快的回道:“朕信不過宮內人的品行,也信不過吏部提名的那批清官的操守,思前想後,朕覺得唯有官督商辦,才能有效的保證朕的糧食配給製順利實施,而不會成為害民之舉。(.無彈窗廣告)”
方從哲聽的一陣苦笑,對皇上對大臣的評價感到尷尬。可轉念一想,那樣大的一筆財富,即便是自己,也難以抵製住誘惑……。這才悻悻作罷,不再追究皇帝誣蔑大臣之言。
而沈飀卻早就諛聲不斷,“皇上所言甚是,這糧食配給製,關係甚大,是要慎重處置。”反正沈飀也明白,這糧行自己是怎麽也沾不到邊,也就不跟著皇上硬頂。
方從哲不滿的看了沈飀一眼,認為沈飀行為不端,有諛君媚上之嫌。不過,方從哲此時卻顧不得斥責沈飀,而是轉向朱由校,問道:“不知這官督商辦是何章程?還請陛下示下。”
“嗯,”朱由校穩重的點點頭,“官督商辦嘛,顧名思義便是讓民間自己開辦糧行。而官府隻負責出麵監督,使其不敢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這?”方從哲回頭看了看沈飀,見沈飀也是滿臉不解,便開口問道:“陛下,這麽多的糧食,卻交給那些商人掌管,是不是有點……”
自古以來,糧食便是戰略物資,向來不允許民間大量屯集,明朝更是如此。為了削弱地方,做到強幹弱枝,明政府更是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通過運河把糧食集中在京師。如今,朱由校卻提出,讓民間設糧行,向遼東軍民供應,這不是把國家命脈交到商人手中嗎?方從哲本能的感到不妥。
“方大人所慮甚是,”朱由校稍一沉思,便知曉了方從哲所擔心之事,便解釋道:“朕是這樣想的……”
“設立遼東糧行,專司向遼東運糧,存貯、收購等業務,但是,他並不直接向遼東軍民賣糧,而是把糧食賣給那些小糧行,由那些小糧行負責分銷。”朱由校哈哈一笑,自鳴得意道:“那省的那些人,說朕砸了他們的飯碗,不給他們活路。”
方從哲和沈飀對視一眼,卻不借聲,而是靜聽皇上解釋。
“至於這個遼東糧行,朕是這樣想的,”見大臣不捧場,朱由校也覺的一陣尷尬,便幹笑兩聲,接著說道:“遼東糧行麵向全遼、全國招商,以遼東籍的優先,可成立一間股份製商行,但嚴禁個人或家族所占股份超過百分之十。[.超多好看小說]在商行內部,須設立股東會,再由股東會推舉出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董事會招聘雇工,負責運營;由監事會負責監督。每季度,糧行必須發布一次公告,公布糧行運營情況,來讓股東放心,也便於朝廷監督。”
“君子坦蕩蕩,這到是個好主意。”方從哲點點頭,表示認同。
“對於那些小糧行,朕是這麽想的。”見方從哲認同,朱由校便乘勝追擊,“首先是遼東統計廳統計出遼東軍民數量,並發以憑證。該憑證以每月每人為單位,上書準許購買糧食數量,準許其在本地任何一家糧行憑票平價購糧。為便於使用,該憑證可分正付兩聯,上蓋遼東統計司關防在其上,以證其真偽。購買糧食時,糧行可以將付聯撕下,以作向遼東糧行抵賬之用。”
“這個方子好,”沈飀喜道:“如此一來,可根據統計司頒發憑證數量,來征收口賦。”
朱由校聞言笑而不答,卻又說道:“對於這些糧行的監督,朕是這樣想的。可以該地有功名者、有爵位者,組成評議會,來對糧行進行監督。如有糧行擅自抬高糧價,則由評議會訴之官府,由官府決斷。”
“可是,”方從哲還有些疑問,“能開辦糧行者,均為當地頭麵人物。如果那些評議會成員與糧行東主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又該如何?”
“如是百姓自行訴至官府,或由巡察禦史發現後,移文至官府處置者,可停該地三年科考,現有功名者、有爵位者,均降一等以作效尤。”朱由校的話語十分嚴厲,“如此不顧桑梓福祉,不知聖人教化者,理應嚴懲。”
方從哲和沈飀一陣默然,卻知道此言雖是正理,可一旦成為定例,必定眾議斐然。
見兩位重臣臉色有些為難,朱由校便微微一笑,“不過,有過當罰,有功就要賞。糧行收取百姓憑證後,可用此憑證在遼樂糧行處退回糧食差價。而遼東糧行則可用此憑證向官府請求,讓朝廷給予補貼。”
“補貼?”方從哲和沈飀驚道。
“對,糧食補貼。”朱由校淡淡一笑,語氣卻十分堅定,“讓每個子民都能吃的上平價糧,關係著國朝的長治久定,朝廷即使多花費一些錢,也是應當的。”
“陛下仁慈愛民,實乃臣等之福,大明之福。”方從哲、沈飀反應過來,連忙拜倒。
“兩位愛卿言重了。”朱由校坦然接受了大臣朝拜,卻又說道:“給糧行發放補貼,隻是朝廷應有之義,但如此大的一個行業,朝廷卻不能疏以管理。”稍一沉吟,朱由校便吩咐道:“糧行必須納稅,具體稅率由內閣議定。令稅務署加強征收,也好以此監控。”
方從哲、沈飀對視一眼,知道皇上是想借著這機會收商稅。雖擔心商戶反彈,卻不好出口勸阻,隻得默認下來。
“如果十年內,在評議會的監督下,該地糧行不曾出事,就由禮部行文,增其生員名額一人。如果評議會監督不力,追成民亂,則宣布其地為不曾教化這地,將其生員名額減至一人,以示懲戒。”朱由校想了想,又宣布了一條製度,強化對評議會的控製。
“陛下,”方從哲急了連忙勸道,“這是不是太苛刻了?”
“方愛卿,”朱由校苦笑一聲,無奈的說道:“如果評議會的議員勾結起來,不聽官府號令,那怎麽辦?”
方從哲、沈飀一陣愕然,卻無言以對……
天啟元年十一月,朱由校頒布聖旨,分別在遼東、陝西兩地推行糧食配給製。
彼時,戶部籌銀、糧等物資合計三十萬兩,內廷籌銀十三萬兩,分別入股遼東、陝西兩大糧行,方使兩大糧行成功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