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朝鮮使者來三
從大殿內出來,眾人臉上都有些訕訕,沈飀努了努嘴,低聲對走在自己身邊的孫如遊感歎道,“看起來,皇上最看重的還是兩位老臣啊。”
孫如遊側身看了沈飀一眼,麵無表情的應道,“葉老和方老本就德高望重,又都是資政會資政,留下來商議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資政會被皇上專門授予了對外戰和權,沈飀又如何不知。隻不過沈飀自認是皇帝親近之人,又將接任首輔職位,卻被皇帝一視同仁的趕了出來,麵子上掛不住罷了。主動和孫如遊說話,隻是想趁機拉攏一下。可沒想到孫如遊油鹽不進,沈飀隻好尷尬的笑笑,緊走幾步去和別人閑聊。
解經邦一直在冷眼旁觀著沈孫二人互動,見沈飀吃癟走開,心中不由得一陣好笑。卻有意的上前幾步,和孫如遊並肩站好。
“孫大人,”解經邦拱了拱手,“孫大人剛才在大殿內仗義援手,解某感恩不盡。”剛才在大殿內,孫如遊借著給解經邦講述朝鮮來使之機,又將駱養性、曹化淳兩人獲罪的緣由挑明,使得解經邦能夠判明形勢。解經邦何等聰明,又怎會不知道這是孫如遊有意賣好,就故意上前和孫如遊講話,好讓沈飀死心。
“不敢當,孫某也隻是實話實說罷了。”孫如遊急忙避讓。其實孫如遊和解經邦並沒有多大交情,隻不過孫如遊立身方正看不得沈飀諂媚君上的行徑,這才權衡利弊傾向解經邦。不過,若是有更好的選擇,孫如遊也不會如此快速的表明態度。
兩人客套了幾句,解經邦就有意提起了朝鮮之事。這是解經邦明白,若想結成牢靠的***同盟,除了相同的利益之外,那就是有相同的***理念。這一點,有時候還要比相同的利益要來的牢靠。
“對朝鮮之事,鑒湖兄如何看待?”功夫不大,兩人的關係就密切了許多,解經邦已經開始親熱的稱呼起孫如遊的號來,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官職相稱呼。
孫如遊十分幹脆,“孫某覺得,朝廷應當出兵征討,並改立新君,使朝鮮上下明白君臣之別……”
“朝廷應當出兵征討,並改立新君。”大殿內,方從哲也在說著同樣的話。
“我大明以禮製立國,最重上下尊卑、君臣之義。可朝鮮卻妄自尊大,肆意弑君,朝廷若是不發兵懲戒,必定會使得綱常混亂。故此,朝廷出兵,勢在必行。”方從哲鄭重的說著,可心中卻不停的在歎氣,他剛剛從首輔位置上下來,自然明白大明現在的家底。
朝廷這些年雖通過買賣爵位進項不少,可花錢也厲害,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都是需要花錢的。再加上剛剛改革了宗藩製度,雖說改革後每年能節省下上百萬兩銀子,可那是明年之後的事情了。而今年,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實施,朝廷還要多支付一筆銀子安撫宗室,更要時刻準備筆銀子來作為平叛費用。至於軍隊,特別是最精銳的那幾支新軍,也要時刻做著平叛準備。
銀錢上、軍隊上捉襟見肘,政局上也不是十分穩定。首輔位置空著不說,朝廷還正準備著開海,這又是個牽涉甚廣,極其考驗執政智慧的事情。
仔細想了半晌,方從哲不由的一陣哀歎。這個朝鮮,也太會尋找時機了吧,竟然在節骨眼上給朝廷添亂,要是換個時間多好。
想到時間問題,方從哲更是火起。朝鮮國變是在去年三月,那個時候朝廷政局尚算穩定,若是朝廷那時候就得到朝鮮國變的消息,完全能抽出手來處理此事。至於開海、改革什麽的都可以向後推延。可錦衣衛卻愚頑不靈,對朝鮮發生的變故茫然不知……
“這個駱養性,真的該殺。”方從哲咬牙想到。
聽方從哲說出兵勢在必行,朱由校就是一閃神。他雖極力提倡大明走出國門,參與到瓜分世界當中去,可也並不是個盲幹之人。且不說大明本身問題多多,但就朝鮮本是大明藩國,處在傳統勢力範圍之內這一點,朱由校就提不起大舉出兵的念頭。
“朕想要做的,是南洋,是新大陸,是中東,還有大洋洲。”朱由校不耐煩的翻了翻白眼,心中暗暗的想到,“我在自家的後院裏麵折騰什麽啊?”
看出了皇帝的一絲絲不耐煩,葉向高悠悠的開了口,“皇上,臣也讚同出兵。而且,臣以為,朝廷要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將朝鮮叛黨壓碎,才能弘揚我大明國威。”
朱由校愣住了。
剛才大家都在的時候,你們一個個閉嘴不說。現在周嘉謨他們出去了,你們倒是都強力主戰了?
“這是怎麽回事?”朱由校用疑惑的眼神看向王安,希望從王安那裏得到些線索。
看出了皇帝眼神中表達出的意思,王安微微點頭,“萬歲,還是認真聽兩位先生說說吧。”王安遲疑了一下,“其實,老奴也覺得應當出兵。”
朱由校一下子就氣樂了,喝,現在你們三個一起擠兌我是不?
朱由校坐直了身子,等候著三個人講述出兵的真正理由。
“陛下,老臣一直有一事不明,”葉向高三人對視一眼,最後由資曆最老的葉向高說道,“皇上設立資政會議、評議會議的目的是什麽?主張開海的目的又是什麽?”
朱由校愣了愣,對葉向高突然提起此事有些不解,但想了想,還是照實回答道:“開海,自然是為日益增長的人口找耕種的地方。而設立資政會議、評議會議,一方麵是兼聽則明,另一方麵則是和士大夫共天下。”
葉向高點了點頭,“皇上聖明,實乃臣等之幸。”說罷,葉向高卻突然話鋒一轉,“那陛下可知,這開海也好,設立議會也好,都有個致命之處?”
致命之處?朱由校心中一緊,身子不由的向前傾去,“願聞其詳。”
葉向高喟然長歎,“這也是臣入資政會議後一直苦苦思索的地方,也虧得王公公和方大人,”葉向高轉身和兩人點點頭,又接著說道:“也虧得兩位提醒,才集思廣益想出了其中的致命弊端。”
“議會也好,出海也好,雖都是難得的善政,可都容易使得綱常混亂、上下不分。”葉向高解釋道,“議會好比以前的清議,可清議隻能是清議,雖能讓朝廷礙於物議有所收斂,卻並沒有實際約束能力。可議會卻不同,若是議會不配合,鄉黨們集合起來和地方官作對,那地方官必定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必定會有不法之徒控製議會,挾製***來抗衡君權。”
朱由校聽得出神,這不是後世君主立憲國家的現狀嗎?不過,也正是我的目的所在。
朱由校正在暗自得意,卻又葉向高接著說道,“……如此太阿倒持,必定使得綱常混亂,君主性命堪憂。”
朱由校隻覺得脖子後麵一涼,頓時想起斷頭台上的那一個個列國王室來。強行扯動嘴角,朱由校笑道,“葉老,出海呢?它又有什麽致命弊端?”
“說起出海,卻有兩大弊端,”葉向高接著說道,“其一是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統治不易。其二則是各地風俗迥異,我華夏子裔遷徙過去後,會入鄉隨俗。雖不說化為蠻夷,卻也有分崩離析之嫌……”
“這個好辦,”朱由校接口說道,“至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點,朕決定恢複分封製,將陸續宗室封往海外,也好開疆辟土。若有能***在海外開疆辟土之人,隻要對朝廷恭順,朕也不吝冊封。至於風俗變化這點,”朱由校卻有些尷尬,“還需要諸位愛卿幫忙,幫著將聖人之學廣為傳播。”
葉向高三人齊齊搖頭,皇帝改革宗藩製度時,下手極其狠辣。三人那時候就有些納悶,難道皇帝就不為後世子孫考慮考慮?到了現在才明白,原來皇帝是打得分封海外的算盤。
葉向高和方從哲對視一眼,十分有默契的不予置辯。畢竟,一旦向海外移民,冊封皇子就會是最佳的治理選擇。而本土少幾個強有力的皇位競爭者,少幾個魚肉百姓的荒唐宗室,也是對朝廷、對百姓有益的事情。
當然,葉方兩人也知道事情輕重,在皇帝沒有正式宣布之前,也不會在外麵肆意張揚。
遲疑了一下,方從哲說道:“皇上說要將聖人之學廣為傳播,以保證炎黃苗裔不淪為蠻夷,臣自然讚同。但是,”方從哲故意停頓了下,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之後,才道,“朝廷更要宣傳禮儀綱常,方能使萬民齊心,江山永固。”說到‘禮儀綱常’的時候,方從哲還特意加重的語氣,提醒皇帝注意。
“朕明白了。”朱由校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仨人極力主張出兵,原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可仔細想想,朱由校也不由得暗暗點頭。在設立議會,發揚***的同時,提醒提醒大家注意‘君為臣綱’這個道理,對自己、對大明還是很有好處的……
從大殿內出來,眾人臉上都有些訕訕,沈飀努了努嘴,低聲對走在自己身邊的孫如遊感歎道,“看起來,皇上最看重的還是兩位老臣啊。”
孫如遊側身看了沈飀一眼,麵無表情的應道,“葉老和方老本就德高望重,又都是資政會資政,留下來商議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資政會被皇上專門授予了對外戰和權,沈飀又如何不知。隻不過沈飀自認是皇帝親近之人,又將接任首輔職位,卻被皇帝一視同仁的趕了出來,麵子上掛不住罷了。主動和孫如遊說話,隻是想趁機拉攏一下。可沒想到孫如遊油鹽不進,沈飀隻好尷尬的笑笑,緊走幾步去和別人閑聊。
解經邦一直在冷眼旁觀著沈孫二人互動,見沈飀吃癟走開,心中不由得一陣好笑。卻有意的上前幾步,和孫如遊並肩站好。
“孫大人,”解經邦拱了拱手,“孫大人剛才在大殿內仗義援手,解某感恩不盡。”剛才在大殿內,孫如遊借著給解經邦講述朝鮮來使之機,又將駱養性、曹化淳兩人獲罪的緣由挑明,使得解經邦能夠判明形勢。解經邦何等聰明,又怎會不知道這是孫如遊有意賣好,就故意上前和孫如遊講話,好讓沈飀死心。
“不敢當,孫某也隻是實話實說罷了。”孫如遊急忙避讓。其實孫如遊和解經邦並沒有多大交情,隻不過孫如遊立身方正看不得沈飀諂媚君上的行徑,這才權衡利弊傾向解經邦。不過,若是有更好的選擇,孫如遊也不會如此快速的表明態度。
兩人客套了幾句,解經邦就有意提起了朝鮮之事。這是解經邦明白,若想結成牢靠的***同盟,除了相同的利益之外,那就是有相同的***理念。這一點,有時候還要比相同的利益要來的牢靠。
“對朝鮮之事,鑒湖兄如何看待?”功夫不大,兩人的關係就密切了許多,解經邦已經開始親熱的稱呼起孫如遊的號來,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官職相稱呼。
孫如遊十分幹脆,“孫某覺得,朝廷應當出兵征討,並改立新君,使朝鮮上下明白君臣之別……”
“朝廷應當出兵征討,並改立新君。”大殿內,方從哲也在說著同樣的話。
“我大明以禮製立國,最重上下尊卑、君臣之義。可朝鮮卻妄自尊大,肆意弑君,朝廷若是不發兵懲戒,必定會使得綱常混亂。故此,朝廷出兵,勢在必行。”方從哲鄭重的說著,可心中卻不停的在歎氣,他剛剛從首輔位置上下來,自然明白大明現在的家底。
朝廷這些年雖通過買賣爵位進項不少,可花錢也厲害,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都是需要花錢的。再加上剛剛改革了宗藩製度,雖說改革後每年能節省下上百萬兩銀子,可那是明年之後的事情了。而今年,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實施,朝廷還要多支付一筆銀子安撫宗室,更要時刻準備筆銀子來作為平叛費用。至於軍隊,特別是最精銳的那幾支新軍,也要時刻做著平叛準備。
銀錢上、軍隊上捉襟見肘,政局上也不是十分穩定。首輔位置空著不說,朝廷還正準備著開海,這又是個牽涉甚廣,極其考驗執政智慧的事情。
仔細想了半晌,方從哲不由的一陣哀歎。這個朝鮮,也太會尋找時機了吧,竟然在節骨眼上給朝廷添亂,要是換個時間多好。
想到時間問題,方從哲更是火起。朝鮮國變是在去年三月,那個時候朝廷政局尚算穩定,若是朝廷那時候就得到朝鮮國變的消息,完全能抽出手來處理此事。至於開海、改革什麽的都可以向後推延。可錦衣衛卻愚頑不靈,對朝鮮發生的變故茫然不知……
“這個駱養性,真的該殺。”方從哲咬牙想到。
聽方從哲說出兵勢在必行,朱由校就是一閃神。他雖極力提倡大明走出國門,參與到瓜分世界當中去,可也並不是個盲幹之人。且不說大明本身問題多多,但就朝鮮本是大明藩國,處在傳統勢力範圍之內這一點,朱由校就提不起大舉出兵的念頭。
“朕想要做的,是南洋,是新大陸,是中東,還有大洋洲。”朱由校不耐煩的翻了翻白眼,心中暗暗的想到,“我在自家的後院裏麵折騰什麽啊?”
看出了皇帝的一絲絲不耐煩,葉向高悠悠的開了口,“皇上,臣也讚同出兵。而且,臣以為,朝廷要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將朝鮮叛黨壓碎,才能弘揚我大明國威。”
朱由校愣住了。
剛才大家都在的時候,你們一個個閉嘴不說。現在周嘉謨他們出去了,你們倒是都強力主戰了?
“這是怎麽回事?”朱由校用疑惑的眼神看向王安,希望從王安那裏得到些線索。
看出了皇帝眼神中表達出的意思,王安微微點頭,“萬歲,還是認真聽兩位先生說說吧。”王安遲疑了一下,“其實,老奴也覺得應當出兵。”
朱由校一下子就氣樂了,喝,現在你們三個一起擠兌我是不?
朱由校坐直了身子,等候著三個人講述出兵的真正理由。
“陛下,老臣一直有一事不明,”葉向高三人對視一眼,最後由資曆最老的葉向高說道,“皇上設立資政會議、評議會議的目的是什麽?主張開海的目的又是什麽?”
朱由校愣了愣,對葉向高突然提起此事有些不解,但想了想,還是照實回答道:“開海,自然是為日益增長的人口找耕種的地方。而設立資政會議、評議會議,一方麵是兼聽則明,另一方麵則是和士大夫共天下。”
葉向高點了點頭,“皇上聖明,實乃臣等之幸。”說罷,葉向高卻突然話鋒一轉,“那陛下可知,這開海也好,設立議會也好,都有個致命之處?”
致命之處?朱由校心中一緊,身子不由的向前傾去,“願聞其詳。”
葉向高喟然長歎,“這也是臣入資政會議後一直苦苦思索的地方,也虧得王公公和方大人,”葉向高轉身和兩人點點頭,又接著說道:“也虧得兩位提醒,才集思廣益想出了其中的致命弊端。”
“議會也好,出海也好,雖都是難得的善政,可都容易使得綱常混亂、上下不分。”葉向高解釋道,“議會好比以前的清議,可清議隻能是清議,雖能讓朝廷礙於物議有所收斂,卻並沒有實際約束能力。可議會卻不同,若是議會不配合,鄉黨們集合起來和地方官作對,那地方官必定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必定會有不法之徒控製議會,挾製***來抗衡君權。”
朱由校聽得出神,這不是後世君主立憲國家的現狀嗎?不過,也正是我的目的所在。
朱由校正在暗自得意,卻又葉向高接著說道,“……如此太阿倒持,必定使得綱常混亂,君主性命堪憂。”
朱由校隻覺得脖子後麵一涼,頓時想起斷頭台上的那一個個列國王室來。強行扯動嘴角,朱由校笑道,“葉老,出海呢?它又有什麽致命弊端?”
“說起出海,卻有兩大弊端,”葉向高接著說道,“其一是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統治不易。其二則是各地風俗迥異,我華夏子裔遷徙過去後,會入鄉隨俗。雖不說化為蠻夷,卻也有分崩離析之嫌……”
“這個好辦,”朱由校接口說道,“至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點,朕決定恢複分封製,將陸續宗室封往海外,也好開疆辟土。若有能***在海外開疆辟土之人,隻要對朝廷恭順,朕也不吝冊封。至於風俗變化這點,”朱由校卻有些尷尬,“還需要諸位愛卿幫忙,幫著將聖人之學廣為傳播。”
葉向高三人齊齊搖頭,皇帝改革宗藩製度時,下手極其狠辣。三人那時候就有些納悶,難道皇帝就不為後世子孫考慮考慮?到了現在才明白,原來皇帝是打得分封海外的算盤。
葉向高和方從哲對視一眼,十分有默契的不予置辯。畢竟,一旦向海外移民,冊封皇子就會是最佳的治理選擇。而本土少幾個強有力的皇位競爭者,少幾個魚肉百姓的荒唐宗室,也是對朝廷、對百姓有益的事情。
當然,葉方兩人也知道事情輕重,在皇帝沒有正式宣布之前,也不會在外麵肆意張揚。
遲疑了一下,方從哲說道:“皇上說要將聖人之學廣為傳播,以保證炎黃苗裔不淪為蠻夷,臣自然讚同。但是,”方從哲故意停頓了下,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之後,才道,“朝廷更要宣傳禮儀綱常,方能使萬民齊心,江山永固。”說到‘禮儀綱常’的時候,方從哲還特意加重的語氣,提醒皇帝注意。
“朕明白了。”朱由校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仨人極力主張出兵,原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可仔細想想,朱由校也不由得暗暗點頭。在設立議會,發揚***的同時,提醒提醒大家注意‘君為臣綱’這個道理,對自己、對大明還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