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戰爭準備二


    “若是小懲一番將如何?若是收為州縣又如何?”朱由校聽出了孫承宗的話外玄機。


    “若是小懲一番,那天朝王師必定勢如破竹,漢城指日可下。可若是想收為州縣,”孫承宗苦笑著搖搖頭,“怕是朝廷力有不逮。”


    “這是為何?”解經邦奇道。


    “閣老有所不知。朝鮮雖語言文字、禮儀風俗和大明並無太多差異,但確實立國久遠,其王朝興替更是自成體係。”孫承宗簡要回顧了一下朝鮮半島的曆史,接著又道,“朝廷若是隻想懲戒朝鮮一番,那王師的對手隻有朝鮮王室,甚至隻有綾陽君李倧一人。隻要王師攻入漢城,將綾陽君李倧緝拿入京,朝鮮必定傳檄可定。可若是想將朝鮮收為州縣,那就必定要和朝鮮上下為敵。”孫承宗沉吟了下,才堅決的說道,“臣以為,以我大明現在的國力,實在難以做到這點。”


    “原來如此,”解經邦點了點頭,又拱手道,“受教了。”


    另一邊,朱由校也明白了過來。


    可明白是明白了,但不能將朝鮮半島收為州縣,朱由校的心中卻還是有些失落。這倒不是朱由校貪得無厭,而是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太好了。


    在朱由校的前世,朝鮮半島一直是大國博弈的場所。單單華夏一國,就在朝鮮半島上留下了數不盡的英魂。遠有明萬曆年間的壬辰倭亂,近有清朝甲午年的百年恥辱,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抗美援朝的勝利號角。可饒是如此,朝鮮半島還是卡在華夏喉嚨的一根利刺。難怪有人說,朝鮮半島就想一把鋒利的寶劍,若是握在華夏手中,那東亞地區華夏將所向披靡。可若是握在別人手中,華夏將遭受百年恥辱。


    “即然如此,那就明確一下,這次攻打朝鮮,隻是幫朝鮮匡扶***,重鑄朝綱。”壓抑住心中的失落,朱由校威嚴的看向諸位大臣,“至於什麽收為州縣的話,誰也不許再提。”說完之後,朱由校突然展眉笑了笑,“我華夏已經壓製周邊諸國上千年了,今後必定還會壓製下去。一個小小的朝鮮,朕不急。”


    孫承宗本來還想接著勸說皇上不要好大喜功,卻見到皇帝已經轉過彎來,不由得欣慰一笑,“聖上所言有理,隻要我大明君臣同心,勤修內政,又有什麽事情是我大明做不到的呢?”


    朱由校點點頭,“孫先生此言,甚合朕心。”


    看到孫承宗得了皇帝讚揚,孫如遊就有點好勝心起。他上前一步,出列奏道,“啟奏皇上,臣還有一事上奏,請皇上恩準。”


    “講。”


    “臣遵旨。啟奏陛下,朝鮮一直是我大明藩屬,對朝廷也向來持禮甚恭。而曆代先帝也對朝鮮讚揚不斷,嘉獎其為藩國典範。”孫承宗說道,“可如今,朝廷卻要出兵攻打朝鮮。這在明白人的眼中,是朝鮮綾陽君李倧罪大惡極,又應當討伐之罪過。可這世上,卻有著許多庸人,並不能看到這一切。”


    “臣請皇上降旨,書朝鮮李倧罪狀,曉諭天下臣民,使他們明白朝鮮獲罪之理由。”孫如遊奏道。


    “宣布其罪過,以正視聽,確實應當如此。”朱由校點點頭,“準奏。”


    “各屬國雖離朝鮮遙遠,但都同氣連枝。朝廷如不盡快派出使臣,分赴各屬國傳旨,必定會有不明真相者受朝鮮人欺騙……”


    “我大明出兵朝鮮,本就是為了匡扶朝鮮王室,以避免其被宵小之徒纂去。”朱由校點頭道,“其他屬國,難免也會有強梁之人欺壓王室情況出現。若是朝廷能曉諭各國得知,也可避免類似事情發生。”


    “皇上聖明。如此一來,各屬國國君必將共沐皇恩浩蕩。”沈飀、解經邦等人帶頭,黑壓壓的在大殿內跪了一地,同聲讚美皇帝的英明之舉。


    朱由校卻沒有感到什麽輕飄飄的感覺。這是因為在朱由校看來,發動戰爭前先發動***戰,使得自己占據道義上的優勢,這是個常識性的問題。像古代發動戰爭前,先找個筆杆子好的寫篇檄文,聲討對方、抬高自己一樣普遍。


    想到這裏,朱由校急忙問眾人,“對了,征討朝鮮的檄文是誰寫的?寫好了嗎?要是寫好了就拿來讀讀。”


    “這,”大臣們都傻眼了。


    遲疑了半晌,負責主持宣傳***工作的孫如遊才站了出來,“皇上,這檄文一向是征討強敵,或者和自己實力相當的勢力時才發的。這次朝廷攻打的隻是個小小的屬國,用不著這樣費事吧?”


    朱由校愣住了,怎麽這檄文還有這樣的說法啊?這不是看不起人嗎?遲疑了下,朱由校弱弱的問道,“那個,和建虜打仗的時候,朝廷發檄文了嗎?”


    孫如遊看了眼熊廷弼,示意熊廷弼出麵回答。熊廷弼稍一思索,便給出了肯定答案。


    “啟奏皇上,沒有,微臣在出兵征討之前,隻是殺了三牲祭祭天,並沒有寫檄文。至於臣前任的楊鎬,也沒有費心些這玩意。”熊廷弼帶著笑意,“至於老奴努爾哈赤,當初確實寫了檄文,可沒人理會他。不得己,老奴隻好一把火燒了,騙自己說是在告天。”


    朱由校笑的好懸沒倒在地上。原來滿清一向引以自豪的‘八大恨告天’是這樣來的啊?也難怪,努爾哈赤原本隻是個小酋長,卻想和龐然大物的大明較勁。這樣不著調的混蛋,誰會理他啊?


    隻不過,努爾哈赤這個老酋長運道不錯,經過幾代人努力,最後終於將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推翻在地、取而代之,還順帶將蒙古草原收到了治下。


    想到這,朱由校隻覺得臉上訕訕的,也沒了剛才的興奮勁。畢竟,若沒有自己這個外來人插手,人家老酋長家還是可敬的。


    “諸位,朝鮮和建虜不同,朝鮮也稱得上禮儀之邦,素來講究名正言順。”朱由校敲了敲桌子,示意大臣們提起精神,“為了防止綾陽君李倧造謠生事,蠱惑朝鮮百姓抵抗王師,這檄文還是應當有的。畢竟,我們也算的上是吊民伐罪嘛。”朱由校大發悲天憫人之語,“那些朝鮮百姓也是爹生娘養的,能稍造些殺孽,也是好的。”


    “陛下仁慈。”見皇上已經說到這種田地了,大臣們也不是不知道好歹,便同意了給朝鮮一個檄文的待遇。不過,如何寫,由誰寫這個檄文,卻還要多多斟酌一下。


    能站到這個大殿內的,除了朱由校不算,哪怕一個掃地的太監也稱得上是學富五車,因為人家是從內書堂出來的。而能去內書堂授課的,卻無一不是翰林院的翰林學士。甚至有些內閣大學士興致來了,也會去內書堂講上一堂課。


    至於那些文臣,如不是十年寒窗,金榜題名,也不可能走入仕途,更不可能站在這裏。


    現在皇帝提議寫一份檄文,還是以朝廷名義發出去的一份檄文,哪怕聲討的對象隻是一個小小的屬國,也是件青史留名的機會啊。


    一時間,大殿上就開了鍋。除了太監們不敢去搶,也搶不來,文臣們個個是急紅了眼。你說你中進士的時間比我在?可你是個二甲我是個頭甲,名次比你高……


    大臣們在互相磋商起來。


    朱由校看了半天,卻意外的發現,這些大臣們爭歸爭。可再爭得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提起自己的官職,而是個個擺起了自己中進士時候的時間和名次。


    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朱由校低聲問站在自己身邊的王安,“大伴,他們怎麽光提自己中進士的資曆呢?”


    王安努了努嘴,也低聲回答道,“萬歲爺有所不知,文人嘛,也就這點毛病,好用自己的文章壓人。哪怕官職做到大學士了,遇到名次比自己名次高的同年,也會有些不自在。”


    朱由校心中一陣好笑,“噢,這就是文人相輕了。”


    可是很快的,朱由校就沒有了看戲的興致,他不耐煩的打斷了文臣們熱火朝天的討論,皺著眉頭說道,“給一個小小的屬國寫檄文,也用得著你們這樣興奮啊?若是真的想寫,以後還有的是機會。”


    大臣們聽得目瞪口呆,皇上這是準備打幾次仗啊?不會一個月一次吧?卻知道皇帝已經惱火,急忙老老實實的回自己位置上站好,等候皇上發落。


    等眾人各自站好了,朱由校才接著講道,“寫檄文這件事情,你們下去討論個人選出來。至於是選個地位最尊的,還是選個地位最差的,完全由你們自己商議。倒是檄文的內容,朕卻有點想法。”


    “朝廷這次討伐朝鮮,是為了重振綱常,確保各屬國秩序的穩定,這是‘禮’,應當在檄文中體現出來……”


    大臣們聽得連連點頭,‘禮’通‘理’,是秩序,自然應當明確出來。


    看大臣們點頭,朱由校又接著說道,“此外,還有一個‘仁’字,這是聖人之道的核心,也應當體現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風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頭比較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頭比較多並收藏明風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