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谘皋礙於自己幾起幾落的身份和忠良之後的背景,不想也不肖於去掠奪老百姓。(.)他和他的新軍“餘姚團練營”還是有這個機會的;這一年內,他的部隊已經多次被浙江布政司衙門、浙江都司以及江南總督征調去打海盜、山匪及抗租造反的農民。
其他明軍部隊都乘著出兵行軍打仗的機會,伺機大撈一把。俞谘皋的新軍並非沒這麽幹過,隻是俞谘皋最親信的部隊親衛營及炮兵營軍紀尚可,在俞谘皋親自督陣下,那些燒殺擾民的爛事做得比較少。
與俞谘皋的著名父親俞大猷不一樣,俞谘皋不是那種有著堅定意誌的人,很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他在中華軍校學習期間,可以在討伐倭國薩摩藩的戰役中國身先士卒;而重回明朝軍隊體製下後,他從中華軍校學到的理念處處碰壁、仕途起落不定。他如今由蕪湖遊擊被升為浙江寧海衛副將,主管新軍編練。俞谘皋自己覺得,這是他在大明體製下仕途官宦之路最後一次機會了。
他使盡全力經營自己這一支部隊。這時他才現,搞出這麽一支以火器為主的精銳部隊,觸動了明朝軍事體製的方方麵麵。如同當年的戚繼光、俞大猷組建抗倭部隊一樣,俞谘皋必須在不完全打破明朝官場體製的基礎上,創建出一套新的軍隊體係。
俞谘皋一開始就悲哀地現:他必須同時建立一整套軍工體係、後勤體係,以及士兵選拔體製、軍官培訓體製,同時編寫一切關於火器的戰術訓練、操作規章具體到旗號信號傳遞體係,他都需要從零開始。而且,新軍中一半人馬是原明軍體係選拔來得,帶來了原先的明軍體係中無紀律、無組織的一切弊病:士兵戰技訓練荒廢、軍官貪贓枉法、克扣軍餉成風。[.超多好看小說]他為了糾正這些毛病撤掉了一些軍官,但是為了各方勢力平衡關係,不得不招入一些帶有餘姚謝家等家族勢力背景的人進入新軍軍官團。
俞谘皋畢竟得在明朝官場周旋,不可能也沒能力對明朝的軍事體製動手。因此他的新軍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一直沒有穩定的後勤和武器供應。而看到了新軍相對豐厚的軍餉,江南各個大家族還不斷往內塞人。
加入新軍的人多,並不就意味著俞谘皋手頭可選擇的人才多了。中國曆來有個認識誤區,以為人才和人口有個固定不變的比例關係,人口基數越大,人才就越多,於是曆代帝王總是像篦頭似的想把全天下讀書人都召集來參加科舉考試,以為這樣就能做到“野無遺賢”,但他們卻忘了“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古話,真正的開創性人才往往存在於人們的常規視野之外,他們不是誰能刻意培養出來的,更不是下功夫找就一定能得到的。
俞谘皋反而因此陷入到各種人事糾紛中去。謝家把新軍當做自家的私軍,一個勁往內塞人。
由中華軍軍校流傳下來的嚴格軍紀,一旦被執行到那些硬塞入軍隊的人頭上,那些餘姚謝家、江南富商大賈、士紳學士的家族就會過問,以斷絕軍餉供應為威脅,導致俞谘皋的軍紀執行效果常常虎頭蛇尾。
俞谘皋性格中軟弱的特點此刻暴露無遺,他從自己的立場一步步後退,最後完全放棄了對那些有後台、有背景的新軍軍官的管束。
如今,新軍成軍數年,參與的戰事基本是剿匪平亂一類小規模的戰事,並沒有機會顯示出新軍火器作戰的優勢,反而因為其軍費遠其他明軍部隊幾倍甚至十幾倍,多次接到朝廷重臣的攻擊。
徐光啟任江南招撫使、南京總督的時候,主持新軍編組訓練,力主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新軍練兵衙門成立了一個月,徐光啟在朝廷方麵要人沒人,要餉沒餉,閑得沒事幹,後來,好容易靠江南士紳大家族募捐到軍餉。在他支持下,俞谘皋淘汰了被塞入新軍的老弱殘兵,能夠勉強充數的隻有二千人,更說不上精選了。全靠了江南各個大家族支持,新軍才達到如今的規模。
徐光啟委托李之藻派門人張燾、孫學詩到廣東秘密向澳門商人購買了紅夷炮四尊,這是明朝朝廷次向外國買大炮之舉,其資金實際是徐光啟個人出的。徐光啟極力向朝廷進言:“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製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但這四門炮買來運到新軍大營後,沒多久那些外籍炮師就被遣返了,而徐光啟個人資金實在有限,也無力再去買炮了。
因此,此刻新軍15ooo餘人,其中炮營1ooo餘人,像樣的大炮就這四尊最早由徐光啟購入的西洋大炮,其餘的皆是明朝軍營中常見的佛郎機一流的老式火炮。
徐光啟北調京師入閣為大學士後,有人就公開要求完全解散這支部隊,原因之一就是軍中有西洋軍事教官存在。何事外招遠夷,貽憂內地,使之窺我虛實,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無人也?”主張“罷止續取之差,以杜內釁。”徐光啟隨即針對此疏上言,極力分辨紅夷(荷蘭人)和澳夷(葡萄牙人)的不同,盧兆龍因反駁曰:
“堂堂天朝,必待澳夷而後強?……臣自幼習讀孔孟之書,改過遷善、省身克己之事,經文備之矣,不識世間有天主一教與所謂唐朝景教者……臣言夷人不可用,非言火炮不可用。”
他以為一門大炮隻要擺在那裏,就是可以當做武器用了。
有人對徐光啟的工作大肆攻擊,指責他“一味遷腐”,不應“以詞臣而出典兵”,選拔兵士是“騷動海內”,練兵的目的“無非騙官盜晌之謀”,“以朝廷數萬之金錢,供一己逍遙之兒戲,…….誤國欺君其罪大”。對軍事技術什麽都不懂的文官們本能的認為堂堂天朝怎麽能借用蠻夷的軍隊、用蠻夷武器打仗呢?特別是新任兵部尚書崔景榮極力反對徐光啟的提議,加上協辦新軍的戶科給事中姚宗文彈劾他種種不是,受到排擠的徐光啟被迫稱疾歸鄉,回老家上海種田養雞去了。他一力倡導的新軍事業也隨之成了無主孤兒。那些外籍軍事人員,明官員認為是不吉之兆,“遂斷其必有害而無利,立命返澳,毫無挽回餘地”,將徐光啟辛苦從澳門雇來的葡萄牙軍事人員全部遣返澳門。
俞谘皋在徐光啟從北京稱疾歸鄉之後,已經對新軍事業幾乎絕望了。新軍成立幾年來,不但沒有建立起配套的後勤補給係統,如今連日常軍餉都開始拖欠了。協辦新軍的戶科給事中姚宗文如今是新軍的“太上皇”,俞谘皋的軍令出了自己親衛營,就得依靠姚宗文才能順利執行。
而姚宗文出身浙黨,與江南富紳大家族關係密切,他如今控製了新軍的糧餉來源,一切錢糧來往都由他過手,所有款項物資在他手中經過後,十不存三、甚至十不存一。姚宗文和餘姚謝家的一些人勾結,把新軍當成了他們的額外收入來源。近半年來,新軍上下幾乎沒有增加一支火槍、一兩火藥和一子彈。姚宗文對屢次前來討要補給的俞谘皋說:“兵士訓練何須真槍實彈,隻需端槍練習姿態即可。我軍的火藥子彈皆是京師所產,補給困難,俞將軍還是體諒一下朝廷的難處吧?”
俞谘皋聞言心中暗地裏歎息,隻好失望而歸,在自己老營中軍帳中喝酒醉臥。
浙江總兵官羅慶的侄兒羅曉明是俞谘皋的炮兵營統領,也是他的親衛隊長。
俞谘皋並不知道,羅曉明是他的同門師弟。羅曉明秘密進入中華軍校炮兵科學習時,俞谘皋已經離開中華軍回到了福建。
新軍的核心力量就是俞谘皋的衛隊和炮兵營,其餘部分的新軍士兵,如今除了武器裝備、隊列訓練比其他明軍部隊要好之外,其餘戰術訓練、部隊軍紀都是越來越差,每況愈下。
俞谘皋已經不再嘔心瀝血、沒日沒夜地去督促部隊訓練了。他如今已經認命了:大明朝的人和事,就是這麽一回事了,再怎麽努力都是徒勞。
這一日他私自離開餘姚北城營房,來到百裏外的杭州西湖邊,找到一艘豪華的畫舫,泛舟湖上,享受著冬日西湖上難得地溫和陽光。
所有的瑣事,在冬日西湖之上,在微涼的北風伴隨著陽光,在美貌船娘的漁歌聲中,一切都是浮雲。
俞谘皋懷念起中華軍校中的生活;雖然勞累清苦,卻總能和一幫弟兄忙裏偷閑去樂山樓聽美貌歌姬演唱,常常錯過夜晚熄燈號,不得不翻牆回到寢室。
現在,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在日本九州廝殺的那些師兄弟,大約都已經手握兵權征戰天下了。
俞谘皋在畫舫前客艙躺椅上斜躺著,身邊放著一隻炭火盆,閉著眼聽著年輕的船娘施麗的歌唱,舒服地伸手在談炭火盆上烤著火。船娘施麗一曲唱罷,他大聲對施麗笑道:“姑娘唱得可是《浣紗記》?真是天籟之音啊!你家大娘怎麽舍得讓你出來劃船?”
其他明軍部隊都乘著出兵行軍打仗的機會,伺機大撈一把。俞谘皋的新軍並非沒這麽幹過,隻是俞谘皋最親信的部隊親衛營及炮兵營軍紀尚可,在俞谘皋親自督陣下,那些燒殺擾民的爛事做得比較少。
與俞谘皋的著名父親俞大猷不一樣,俞谘皋不是那種有著堅定意誌的人,很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他在中華軍校學習期間,可以在討伐倭國薩摩藩的戰役中國身先士卒;而重回明朝軍隊體製下後,他從中華軍校學到的理念處處碰壁、仕途起落不定。他如今由蕪湖遊擊被升為浙江寧海衛副將,主管新軍編練。俞谘皋自己覺得,這是他在大明體製下仕途官宦之路最後一次機會了。
他使盡全力經營自己這一支部隊。這時他才現,搞出這麽一支以火器為主的精銳部隊,觸動了明朝軍事體製的方方麵麵。如同當年的戚繼光、俞大猷組建抗倭部隊一樣,俞谘皋必須在不完全打破明朝官場體製的基礎上,創建出一套新的軍隊體係。
俞谘皋一開始就悲哀地現:他必須同時建立一整套軍工體係、後勤體係,以及士兵選拔體製、軍官培訓體製,同時編寫一切關於火器的戰術訓練、操作規章具體到旗號信號傳遞體係,他都需要從零開始。而且,新軍中一半人馬是原明軍體係選拔來得,帶來了原先的明軍體係中無紀律、無組織的一切弊病:士兵戰技訓練荒廢、軍官貪贓枉法、克扣軍餉成風。[.超多好看小說]他為了糾正這些毛病撤掉了一些軍官,但是為了各方勢力平衡關係,不得不招入一些帶有餘姚謝家等家族勢力背景的人進入新軍軍官團。
俞谘皋畢竟得在明朝官場周旋,不可能也沒能力對明朝的軍事體製動手。因此他的新軍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一直沒有穩定的後勤和武器供應。而看到了新軍相對豐厚的軍餉,江南各個大家族還不斷往內塞人。
加入新軍的人多,並不就意味著俞谘皋手頭可選擇的人才多了。中國曆來有個認識誤區,以為人才和人口有個固定不變的比例關係,人口基數越大,人才就越多,於是曆代帝王總是像篦頭似的想把全天下讀書人都召集來參加科舉考試,以為這樣就能做到“野無遺賢”,但他們卻忘了“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古話,真正的開創性人才往往存在於人們的常規視野之外,他們不是誰能刻意培養出來的,更不是下功夫找就一定能得到的。
俞谘皋反而因此陷入到各種人事糾紛中去。謝家把新軍當做自家的私軍,一個勁往內塞人。
由中華軍軍校流傳下來的嚴格軍紀,一旦被執行到那些硬塞入軍隊的人頭上,那些餘姚謝家、江南富商大賈、士紳學士的家族就會過問,以斷絕軍餉供應為威脅,導致俞谘皋的軍紀執行效果常常虎頭蛇尾。
俞谘皋性格中軟弱的特點此刻暴露無遺,他從自己的立場一步步後退,最後完全放棄了對那些有後台、有背景的新軍軍官的管束。
如今,新軍成軍數年,參與的戰事基本是剿匪平亂一類小規模的戰事,並沒有機會顯示出新軍火器作戰的優勢,反而因為其軍費遠其他明軍部隊幾倍甚至十幾倍,多次接到朝廷重臣的攻擊。
徐光啟任江南招撫使、南京總督的時候,主持新軍編組訓練,力主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新軍練兵衙門成立了一個月,徐光啟在朝廷方麵要人沒人,要餉沒餉,閑得沒事幹,後來,好容易靠江南士紳大家族募捐到軍餉。在他支持下,俞谘皋淘汰了被塞入新軍的老弱殘兵,能夠勉強充數的隻有二千人,更說不上精選了。全靠了江南各個大家族支持,新軍才達到如今的規模。
徐光啟委托李之藻派門人張燾、孫學詩到廣東秘密向澳門商人購買了紅夷炮四尊,這是明朝朝廷次向外國買大炮之舉,其資金實際是徐光啟個人出的。徐光啟極力向朝廷進言:“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製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但這四門炮買來運到新軍大營後,沒多久那些外籍炮師就被遣返了,而徐光啟個人資金實在有限,也無力再去買炮了。
因此,此刻新軍15ooo餘人,其中炮營1ooo餘人,像樣的大炮就這四尊最早由徐光啟購入的西洋大炮,其餘的皆是明朝軍營中常見的佛郎機一流的老式火炮。
徐光啟北調京師入閣為大學士後,有人就公開要求完全解散這支部隊,原因之一就是軍中有西洋軍事教官存在。何事外招遠夷,貽憂內地,使之窺我虛實,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無人也?”主張“罷止續取之差,以杜內釁。”徐光啟隨即針對此疏上言,極力分辨紅夷(荷蘭人)和澳夷(葡萄牙人)的不同,盧兆龍因反駁曰:
“堂堂天朝,必待澳夷而後強?……臣自幼習讀孔孟之書,改過遷善、省身克己之事,經文備之矣,不識世間有天主一教與所謂唐朝景教者……臣言夷人不可用,非言火炮不可用。”
他以為一門大炮隻要擺在那裏,就是可以當做武器用了。
有人對徐光啟的工作大肆攻擊,指責他“一味遷腐”,不應“以詞臣而出典兵”,選拔兵士是“騷動海內”,練兵的目的“無非騙官盜晌之謀”,“以朝廷數萬之金錢,供一己逍遙之兒戲,…….誤國欺君其罪大”。對軍事技術什麽都不懂的文官們本能的認為堂堂天朝怎麽能借用蠻夷的軍隊、用蠻夷武器打仗呢?特別是新任兵部尚書崔景榮極力反對徐光啟的提議,加上協辦新軍的戶科給事中姚宗文彈劾他種種不是,受到排擠的徐光啟被迫稱疾歸鄉,回老家上海種田養雞去了。他一力倡導的新軍事業也隨之成了無主孤兒。那些外籍軍事人員,明官員認為是不吉之兆,“遂斷其必有害而無利,立命返澳,毫無挽回餘地”,將徐光啟辛苦從澳門雇來的葡萄牙軍事人員全部遣返澳門。
俞谘皋在徐光啟從北京稱疾歸鄉之後,已經對新軍事業幾乎絕望了。新軍成立幾年來,不但沒有建立起配套的後勤補給係統,如今連日常軍餉都開始拖欠了。協辦新軍的戶科給事中姚宗文如今是新軍的“太上皇”,俞谘皋的軍令出了自己親衛營,就得依靠姚宗文才能順利執行。
而姚宗文出身浙黨,與江南富紳大家族關係密切,他如今控製了新軍的糧餉來源,一切錢糧來往都由他過手,所有款項物資在他手中經過後,十不存三、甚至十不存一。姚宗文和餘姚謝家的一些人勾結,把新軍當成了他們的額外收入來源。近半年來,新軍上下幾乎沒有增加一支火槍、一兩火藥和一子彈。姚宗文對屢次前來討要補給的俞谘皋說:“兵士訓練何須真槍實彈,隻需端槍練習姿態即可。我軍的火藥子彈皆是京師所產,補給困難,俞將軍還是體諒一下朝廷的難處吧?”
俞谘皋聞言心中暗地裏歎息,隻好失望而歸,在自己老營中軍帳中喝酒醉臥。
浙江總兵官羅慶的侄兒羅曉明是俞谘皋的炮兵營統領,也是他的親衛隊長。
俞谘皋並不知道,羅曉明是他的同門師弟。羅曉明秘密進入中華軍校炮兵科學習時,俞谘皋已經離開中華軍回到了福建。
新軍的核心力量就是俞谘皋的衛隊和炮兵營,其餘部分的新軍士兵,如今除了武器裝備、隊列訓練比其他明軍部隊要好之外,其餘戰術訓練、部隊軍紀都是越來越差,每況愈下。
俞谘皋已經不再嘔心瀝血、沒日沒夜地去督促部隊訓練了。他如今已經認命了:大明朝的人和事,就是這麽一回事了,再怎麽努力都是徒勞。
這一日他私自離開餘姚北城營房,來到百裏外的杭州西湖邊,找到一艘豪華的畫舫,泛舟湖上,享受著冬日西湖上難得地溫和陽光。
所有的瑣事,在冬日西湖之上,在微涼的北風伴隨著陽光,在美貌船娘的漁歌聲中,一切都是浮雲。
俞谘皋懷念起中華軍校中的生活;雖然勞累清苦,卻總能和一幫弟兄忙裏偷閑去樂山樓聽美貌歌姬演唱,常常錯過夜晚熄燈號,不得不翻牆回到寢室。
現在,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在日本九州廝殺的那些師兄弟,大約都已經手握兵權征戰天下了。
俞谘皋在畫舫前客艙躺椅上斜躺著,身邊放著一隻炭火盆,閉著眼聽著年輕的船娘施麗的歌唱,舒服地伸手在談炭火盆上烤著火。船娘施麗一曲唱罷,他大聲對施麗笑道:“姑娘唱得可是《浣紗記》?真是天籟之音啊!你家大娘怎麽舍得讓你出來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