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王叔和象隊統帥帕碧羅曇兩人麵麵相覷,都感覺此戰已經沒法打下去了:敵人毫發未傷,自己的士兵已經血流成河。於是,暹羅軍陣中開始吹起收兵號,那些鼓起勇氣前衝的暹羅士兵一下子泄了氣,潮水般往後狂奔,速度不比那些戰象慢。
暹羅士兵們已經失去戰鬥意誌了,之所以剛才還在往前衝,那是因為第一次麵對這些速射連發槍,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無論他們怎麽跑,如何跑得過子彈?現在忽然聽到收兵信號,他們的精神意誌立刻崩潰,轉身狂奔:無論如何,離開這些肆無忌憚收割生命的火器越遠越好。
整個暹羅軍左翼頓時崩潰,大群潰兵裹挾著主要將帥轉身狂奔。右翼那些馬來土邦聯軍一下子傻了,片刻之後清醒過來,轟得一聲也作鳥獸散了。
這時,在暹羅軍的側後方已經傳來了連綿不絕的燧發火槍射擊聲,這是麥德帶領的水手陸戰隊在攔腰截擊暹羅王軍主力。
他們是從吉蘭丹河下遊河口過來的,一下子攔腰打在暹羅軍左翼。這一下,原本還有點秩序的暹羅王軍立刻徹底潰散,失去了任何一級的建製指揮關係,完全成了潰軍。
暹羅人向西北、西麵狂奔,繞過中華軍陸戰隊的陣地,衝進了正在潰退的右翼馬來人盟軍人群中,剩餘的戰象也順著人流狂奔,被踩得不成樣子的屍體遍地皆是。暹羅軍說潰散就潰散,失敗得如此快如此徹底,鄭芝龍完全沒有預料,七手八腳把步兵部隊渡過河發起追擊,已經隻能遠遠地看著敵人逃跑時掀起的灰塵了。守備團直屬騎兵哨在上遊渡河後,聞訊拚命追擊,攆著暹羅人和他們的馬來盟友屁股,一直追到晚間,僅僅120名騎兵就抓住了近3000名暹羅俘虜。暹羅人打起仗來不要命地衝,一旦失敗這勇氣也消失得很快,俘虜們非常聽話地被百來號中華軍騎兵押送著回到了吉蘭丹河邊。
此後五天,中華軍和華人民兵一路北上,沒有遭遇任何抵抗。彭亨蘇丹舉城投降,而北大年軍是在自己國家的首府城牆下投降的……因為在五天前,中華海軍台灣艦隊已經從海上攻擊了北大年,以2000名水手陸戰隊登陸,攻占了防衛空虛的北大年城。
暹羅殘軍潰散的到處都是,一直到鄭芝龍帶領本部入駐北大年後,還有零散的暹羅潰兵流落到北大年境內,成了中華軍的俘虜。而暹羅王軍的統帥們帶領的直屬部隊及國王宮廷衛隊4000餘人,還能保持一點建製結構,而且擁有較多的殘餘戰象,因此跑得比較快。在中華軍封鎖北大年邊境之前,暹羅王王叔、象隊統帥帕碧羅曇已經逃進了暹羅國南部的普吉府境內。
至此,暹羅王軍有大約萬餘人戰死或者被大象踩死、自己人踐踏死,剩餘的暹羅士兵徹底瓦解,有12000人成了中華軍俘虜,其餘都不知去向,可能是分散逃回國去了。暹羅國的馬來盟軍們其實沒什麽作戰損失,他們死亡的近千人大多數是在敗逃時被大象和盟軍踩踏而死的。
另一方麵,鄭芝龍所部打壞了三架“雷擊蜂窩槍”,五門火炮因發射時間太長炸膛導致十餘名炮兵死傷。其餘的就是有騎兵十餘人受傷,民兵百餘人在渡河後守衛橋頭堡作戰中死傷。在戰報中,鄭芝龍還提到:中華軍俘虜了一百多頭戰象,可以組建一支大象運輸隊了。他在送往台灣港的戰報中加了一句:有一頭白色戰象,據說是暹羅王專屬的,象征天神賜福,這一次也被俘虜。他特地用一艘大號運輸福船把這頭白象運回台灣,送給喜歡動物的大公主尹倩。鄭芝龍知道尹峰不喜歡什麽“祥瑞”之類的迷信,所以借口是送給尹峰大女兒的玩具。(.)他很細心,早就了解過:尹峰在自己的幾個孩子中,最寵愛的一直是這個大女兒,人稱大公主的尹倩。
……在進駐北大年的同一天,趙宣明也在亞齊國首府哥達拉查城唯一還算完好的建築-清真寺門口寫下戰報,派南洋艦隊的通訊艦送往台灣。
亞齊蘇丹在自己的王宮內戰死,其子協同亞齊國首相等一幹貴族出降。除了王宮和清真寺部分受損,整個亞齊城中的建築基本被大火焚毀。總攻當日夜間,躲避大火逃出城外的亞齊人及北蘇門答臘各家領主的私兵,大多數被中華軍及民兵打死,總計有8000人被俘虜。城內投降的亞齊貴族及平民有約5000餘,其餘為數四萬以上的亞齊人無論老少fu孺都死在了烈火中與刺刀下。
戰事告一段落後,中華軍分兵四處圍剿殘敵,趙宣明進駐亞齊廢墟上,遵照尹峰的命令進行戰後處置工作。
亞齊國按照尹峰的命令,原蘇丹伊斯坎達爾.幕達的兒子繼任蘇丹之位,向中華王尹峰簽訂稱臣納貢的投降協議。今後的亞齊國,將隻局限在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一端,也就是數百年前他們崛起之初時的那塊地方。其餘亞齊國領土,除蘇門答臘中部山地密林地區還是由本地土邦主領有……他們必須向尹峰稱臣納貢,其餘沿海地區及河流流經的肥沃土地,都將劃歸中華公司經營。
蘇門答臘各個土邦,凡是參加了**叛亂的,一律要削減其領地,交出罰款,派出質子到台灣,簽訂投降書向中華靖海王稱臣納貢。沒有參加**叛亂的土邦主,保有現在的領地不變,但是同樣要向尹峰稱臣納貢。
在尹峰計劃中,對馬來半島土邦的處置也是差不多如此的。
不過鄭芝龍上報尹峰:他認為柔佛國本來就國小人少,如今經曆戰爭與屠殺,原有王族也已經死了不少人,幹脆取消柔佛國,把土地分給華人移民。而且,在中華軍擊敗暹羅王軍之後,馬來半島各家土邦領主已經嚇破膽了,很多家領主已經逃亡暹羅和緬甸等地。現在馬來半島上華人移民已近60萬,本地原有的華僑華商也有10萬之眾,完全可以穩固掌握一些地方的基層政權。那些失去自己領主的馬來人最底層百姓,根本無所謂換個什麽地方的地主,隻要自己有飯吃就行。
尹峰的大移民計劃在南洋範圍的執行過程中,無意中形成了幾個主要移民區:爪哇、馬來半島南部以及蘇門答臘的巨港,這些都是適合大規模農業耕作的地方。中國人無論在何地,最擅長的除了商業,就是農業。在馬來半島,華人在本地的經濟實力已經形成了很大優勢。
尹峰再次發覺,自己還是受到穿越前的世界觀影響:如今的馬來半島,整個馬來世界,並不存在統一的民族主義思想意識形態,傳播到這裏的伊斯蘭教也不是什麽極端派別。不管統治者是哪一族,隻要一開始不觸動宗教,對於這裏的底層馬來百姓而言,生活沒有什麽變化。
經過與徐宏基、曾山等人商議,尹峰調整了對馬來半島的處置方案:凡是參加圍攻馬六甲的土邦,一律取消領地,土邦主家族留500畝地自給自足。其餘所屬土地一律沒收,除公司保留一半作為中華軍軍屯和移民專用外,其餘土地來年將由中華公司丈量後,向全國各大商家公開拍賣。
先期參加反叛,後來及時倒戈幫助了中華軍的彭亨、吉蘭丹等土邦領土範圍不變,不過要繳納一筆罰款,並且派質子來台灣,簽訂稱臣納貢的協議。北大年因為是暹羅國屬國,得等到和暹羅國的戰爭告一段落後再另行處置。
到了天啟二年九月底,南洋地區的大規模戰爭已經停止。無論馬來半島還是蘇門答臘島,隻剩下少數頑固分子躲在深山密林中待機而動,中華軍可以說已經完全控製局麵。
南洋在短短十幾年內的第三次大戰已經結束,中華王尹峰鞏固了對整個南洋群島及馬來半島的控製。
戰局還剩下一個小尾巴,那就是暹羅。
台灣艦隊在攻占北大年之後,拔錨揚帆,頂著西北風北上暹羅灣。數日之內艦隊的大炮已經對準了湄南河河口,沿河而上,既可以到達阿瑜陀耶城……華人們稱為大城府的暹羅王朝中心。
這時,河口的暹羅漁船、帆船照樣在幹自己的活,對遠道而來中華軍艦隊完全沒有戒備心。中華公司掛著藍底中字旗的帆船是經常在這裏出現的,所以暹羅人毫無防備;另一方麵,暹羅軍在吉蘭丹戰敗的消息,至今還沒傳到這裏,甚至嵩貪王陛下也還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已經慘敗。
麥德和台灣艦隊一夥提督-現在戰艦艦長一律稱為提督-麵對和平的居民,卻也不好立刻開炮。於是艦隊放下一艘蜈蚣艇,載著信使登陸河口岸邊一座炮台。炮台上暹羅守軍雖然知道王軍南下去北大年作戰,但是搞不清對手敵人是誰。他們還以為中華軍艦隊隻是路過此地想來避風,熱情歡迎了幾名使者。
這幾名被挑出來做使者的,以前都是中國商船水手出身,來過暹羅,會說流利的暹羅語。他們見到了熱情招待的暹羅官兵,有些華裔出身的暹羅兵還和他們攀老鄉關係。這些暹羅士兵以前經常和路過的中國商船做生意的,這一次他們也想和如此大規模的船隊做生意,大賺一筆。一時之間,幾名台灣艦隊的使者差點忘了自己的使命。q!。
暹羅士兵們已經失去戰鬥意誌了,之所以剛才還在往前衝,那是因為第一次麵對這些速射連發槍,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無論他們怎麽跑,如何跑得過子彈?現在忽然聽到收兵信號,他們的精神意誌立刻崩潰,轉身狂奔:無論如何,離開這些肆無忌憚收割生命的火器越遠越好。
整個暹羅軍左翼頓時崩潰,大群潰兵裹挾著主要將帥轉身狂奔。右翼那些馬來土邦聯軍一下子傻了,片刻之後清醒過來,轟得一聲也作鳥獸散了。
這時,在暹羅軍的側後方已經傳來了連綿不絕的燧發火槍射擊聲,這是麥德帶領的水手陸戰隊在攔腰截擊暹羅王軍主力。
他們是從吉蘭丹河下遊河口過來的,一下子攔腰打在暹羅軍左翼。這一下,原本還有點秩序的暹羅王軍立刻徹底潰散,失去了任何一級的建製指揮關係,完全成了潰軍。
暹羅人向西北、西麵狂奔,繞過中華軍陸戰隊的陣地,衝進了正在潰退的右翼馬來人盟軍人群中,剩餘的戰象也順著人流狂奔,被踩得不成樣子的屍體遍地皆是。暹羅軍說潰散就潰散,失敗得如此快如此徹底,鄭芝龍完全沒有預料,七手八腳把步兵部隊渡過河發起追擊,已經隻能遠遠地看著敵人逃跑時掀起的灰塵了。守備團直屬騎兵哨在上遊渡河後,聞訊拚命追擊,攆著暹羅人和他們的馬來盟友屁股,一直追到晚間,僅僅120名騎兵就抓住了近3000名暹羅俘虜。暹羅人打起仗來不要命地衝,一旦失敗這勇氣也消失得很快,俘虜們非常聽話地被百來號中華軍騎兵押送著回到了吉蘭丹河邊。
此後五天,中華軍和華人民兵一路北上,沒有遭遇任何抵抗。彭亨蘇丹舉城投降,而北大年軍是在自己國家的首府城牆下投降的……因為在五天前,中華海軍台灣艦隊已經從海上攻擊了北大年,以2000名水手陸戰隊登陸,攻占了防衛空虛的北大年城。
暹羅殘軍潰散的到處都是,一直到鄭芝龍帶領本部入駐北大年後,還有零散的暹羅潰兵流落到北大年境內,成了中華軍的俘虜。而暹羅王軍的統帥們帶領的直屬部隊及國王宮廷衛隊4000餘人,還能保持一點建製結構,而且擁有較多的殘餘戰象,因此跑得比較快。在中華軍封鎖北大年邊境之前,暹羅王王叔、象隊統帥帕碧羅曇已經逃進了暹羅國南部的普吉府境內。
至此,暹羅王軍有大約萬餘人戰死或者被大象踩死、自己人踐踏死,剩餘的暹羅士兵徹底瓦解,有12000人成了中華軍俘虜,其餘都不知去向,可能是分散逃回國去了。暹羅國的馬來盟軍們其實沒什麽作戰損失,他們死亡的近千人大多數是在敗逃時被大象和盟軍踩踏而死的。
另一方麵,鄭芝龍所部打壞了三架“雷擊蜂窩槍”,五門火炮因發射時間太長炸膛導致十餘名炮兵死傷。其餘的就是有騎兵十餘人受傷,民兵百餘人在渡河後守衛橋頭堡作戰中死傷。在戰報中,鄭芝龍還提到:中華軍俘虜了一百多頭戰象,可以組建一支大象運輸隊了。他在送往台灣港的戰報中加了一句:有一頭白色戰象,據說是暹羅王專屬的,象征天神賜福,這一次也被俘虜。他特地用一艘大號運輸福船把這頭白象運回台灣,送給喜歡動物的大公主尹倩。鄭芝龍知道尹峰不喜歡什麽“祥瑞”之類的迷信,所以借口是送給尹峰大女兒的玩具。(.)他很細心,早就了解過:尹峰在自己的幾個孩子中,最寵愛的一直是這個大女兒,人稱大公主的尹倩。
……在進駐北大年的同一天,趙宣明也在亞齊國首府哥達拉查城唯一還算完好的建築-清真寺門口寫下戰報,派南洋艦隊的通訊艦送往台灣。
亞齊蘇丹在自己的王宮內戰死,其子協同亞齊國首相等一幹貴族出降。除了王宮和清真寺部分受損,整個亞齊城中的建築基本被大火焚毀。總攻當日夜間,躲避大火逃出城外的亞齊人及北蘇門答臘各家領主的私兵,大多數被中華軍及民兵打死,總計有8000人被俘虜。城內投降的亞齊貴族及平民有約5000餘,其餘為數四萬以上的亞齊人無論老少fu孺都死在了烈火中與刺刀下。
戰事告一段落後,中華軍分兵四處圍剿殘敵,趙宣明進駐亞齊廢墟上,遵照尹峰的命令進行戰後處置工作。
亞齊國按照尹峰的命令,原蘇丹伊斯坎達爾.幕達的兒子繼任蘇丹之位,向中華王尹峰簽訂稱臣納貢的投降協議。今後的亞齊國,將隻局限在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一端,也就是數百年前他們崛起之初時的那塊地方。其餘亞齊國領土,除蘇門答臘中部山地密林地區還是由本地土邦主領有……他們必須向尹峰稱臣納貢,其餘沿海地區及河流流經的肥沃土地,都將劃歸中華公司經營。
蘇門答臘各個土邦,凡是參加了**叛亂的,一律要削減其領地,交出罰款,派出質子到台灣,簽訂投降書向中華靖海王稱臣納貢。沒有參加**叛亂的土邦主,保有現在的領地不變,但是同樣要向尹峰稱臣納貢。
在尹峰計劃中,對馬來半島土邦的處置也是差不多如此的。
不過鄭芝龍上報尹峰:他認為柔佛國本來就國小人少,如今經曆戰爭與屠殺,原有王族也已經死了不少人,幹脆取消柔佛國,把土地分給華人移民。而且,在中華軍擊敗暹羅王軍之後,馬來半島各家土邦領主已經嚇破膽了,很多家領主已經逃亡暹羅和緬甸等地。現在馬來半島上華人移民已近60萬,本地原有的華僑華商也有10萬之眾,完全可以穩固掌握一些地方的基層政權。那些失去自己領主的馬來人最底層百姓,根本無所謂換個什麽地方的地主,隻要自己有飯吃就行。
尹峰的大移民計劃在南洋範圍的執行過程中,無意中形成了幾個主要移民區:爪哇、馬來半島南部以及蘇門答臘的巨港,這些都是適合大規模農業耕作的地方。中國人無論在何地,最擅長的除了商業,就是農業。在馬來半島,華人在本地的經濟實力已經形成了很大優勢。
尹峰再次發覺,自己還是受到穿越前的世界觀影響:如今的馬來半島,整個馬來世界,並不存在統一的民族主義思想意識形態,傳播到這裏的伊斯蘭教也不是什麽極端派別。不管統治者是哪一族,隻要一開始不觸動宗教,對於這裏的底層馬來百姓而言,生活沒有什麽變化。
經過與徐宏基、曾山等人商議,尹峰調整了對馬來半島的處置方案:凡是參加圍攻馬六甲的土邦,一律取消領地,土邦主家族留500畝地自給自足。其餘所屬土地一律沒收,除公司保留一半作為中華軍軍屯和移民專用外,其餘土地來年將由中華公司丈量後,向全國各大商家公開拍賣。
先期參加反叛,後來及時倒戈幫助了中華軍的彭亨、吉蘭丹等土邦領土範圍不變,不過要繳納一筆罰款,並且派質子來台灣,簽訂稱臣納貢的協議。北大年因為是暹羅國屬國,得等到和暹羅國的戰爭告一段落後再另行處置。
到了天啟二年九月底,南洋地區的大規模戰爭已經停止。無論馬來半島還是蘇門答臘島,隻剩下少數頑固分子躲在深山密林中待機而動,中華軍可以說已經完全控製局麵。
南洋在短短十幾年內的第三次大戰已經結束,中華王尹峰鞏固了對整個南洋群島及馬來半島的控製。
戰局還剩下一個小尾巴,那就是暹羅。
台灣艦隊在攻占北大年之後,拔錨揚帆,頂著西北風北上暹羅灣。數日之內艦隊的大炮已經對準了湄南河河口,沿河而上,既可以到達阿瑜陀耶城……華人們稱為大城府的暹羅王朝中心。
這時,河口的暹羅漁船、帆船照樣在幹自己的活,對遠道而來中華軍艦隊完全沒有戒備心。中華公司掛著藍底中字旗的帆船是經常在這裏出現的,所以暹羅人毫無防備;另一方麵,暹羅軍在吉蘭丹戰敗的消息,至今還沒傳到這裏,甚至嵩貪王陛下也還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已經慘敗。
麥德和台灣艦隊一夥提督-現在戰艦艦長一律稱為提督-麵對和平的居民,卻也不好立刻開炮。於是艦隊放下一艘蜈蚣艇,載著信使登陸河口岸邊一座炮台。炮台上暹羅守軍雖然知道王軍南下去北大年作戰,但是搞不清對手敵人是誰。他們還以為中華軍艦隊隻是路過此地想來避風,熱情歡迎了幾名使者。
這幾名被挑出來做使者的,以前都是中國商船水手出身,來過暹羅,會說流利的暹羅語。他們見到了熱情招待的暹羅官兵,有些華裔出身的暹羅兵還和他們攀老鄉關係。這些暹羅士兵以前經常和路過的中國商船做生意的,這一次他們也想和如此大規模的船隊做生意,大賺一筆。一時之間,幾名台灣艦隊的使者差點忘了自己的使命。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