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天,寒氣逼人之外還帶著陰冷透骨。(.)縱橫交錯在江南平原上的河流水網係統,此時似乎全體凍結了,河堤上樹幹光禿禿的,配合著水中停泊不動的船隻,幾乎就是一幅冬日江南的水墨畫。
中華軍第二師第三團2300餘人的部隊集結在蘇州府城外的水稻田裏。這些多半由本地農民組成的步兵部隊列成四個營級小方陣。在他們身後及左右的河堤、稻田、棉花田裏,中華軍第四師的兩個團4800餘人正在展開隊形。在他們北麵,陽城湖平靜的湖水上,中華軍組織的江南民兵自衛隊正駕駛數百小舟向西行駛。
新任第四師師長羅全修騎在一匹栗色阿拉伯大馬上,舉著望遠鏡東張西望。
羅全修在中華軍中算是“老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很早就加入了當年的護衛隊義烏鳥銃哨,也是因為他今年已經五十一歲了,在一般年紀不到四十的中華軍軍官團中也算是老人了。
遠征薩摩藩時他是義烏鳥銃哨哨長,一年前他還是顏思齊第五師任中校副師長,剛剛調任第四師師長,內部傳說中他即將晉升軍銜為少將。
原第四師師長麥德,因為水軍大統領麥大海任用私人及貪汙等事的牽連,數月前去職,到台灣艦隊擔任了陸戰隊統領一職。
麥大海一事是尹峰進行內部清洗的先兆;現在,那些對內部清洗有所抱怨的人,都是有苦難言;尹峰尹船主為整肅軍紀連自己的最早的嫡係部下、自己的大舅子都沒有姑息,爾等還有何話可說?
羅全修心底裏認為:如無麥大海一事,自己不可能擔任第四師師長,實在是僥幸而已。不過,他還是很高興的,打算由此在家裏為尹峰供上長生牌位。原本他隻是個明軍之中微不足道一小兵,自從加入中華軍,跟隨者尹峰南征北戰,不但遠征薩摩藩親手殺了不少“石曼子”(薩摩藩藩主島津家姓的漢語譯音),報了家族上代的仇怨;而且還縱橫萬裏,轉戰千山萬水戰勝無數敵人,成了家鄉義烏的傳奇人物,大明朝前後出現過的數以萬計的義烏兵中,再無一人能與他相比了。
此刻他的注意力轉向北麵一道河堤:在狹長的隻容四人並排行走的河堤上,第四師第二團正在展開部隊,士兵們忙而不亂,中規中矩地排列出臨戰的排槍輪射隊形。這個團的團長就是俞谘皋,現在暫時改名俞誌遠。
俞谘皋最終還是投入了中華軍,以他的資曆,以及中華軍總統領尹峰的賞識,本來可以擔任副師長或者出鎮南洋、遼東擔任某個要塞守備。尹峰本來有意讓俞谘皋去朝鮮鎮守,認為俞谘皋適合朝鮮那種需要官場手腕的地方。但是他本人堅決拒絕,堅持要求在前線中華軍部隊擔任一線指揮官,寧願去指揮一個營,也要能親自指揮作戰。他似乎是想在中華軍中一雪前恥,把多年來在明朝官場中受得氣全部出夠,能真正在戰場上戰勝敵人。
於是,俞谘皋中校在第四師擔任了第二團團長。
“俞中校做事拘謹了一點,為人太過苛刻,似乎二團的兵士都不喜歡他。”
說話的是第四師總監軍麥陽天,原騎兵旅監軍。他也是剛剛調任第四師的,遼東赫圖阿拉戰役中他胸部中箭受了重傷,在台灣養傷近半年才好。醫生說他不適合再去天寒地凍的遼東,於是就被調任剛剛從台灣進駐江南的第四師任職軍法總監。
羅全修放下望遠鏡,搖頭道:“畢竟是初來乍到,他的情況也不是特例。我第四師此次中級軍官大換血,各團營主官與兵士之間還需時間磨合。”
麥陽天冷笑道:“一個朝廷降將,一下子就任團長,下邊兵士自然不服。第四師原有的下級士官與老卒,多有打過南京與海南的,與他俞團長可是打過對手仗的。”
羅全修立刻臉色不豫,沉聲道:“此話休要再提,船主大王有言在先:既往不咎。如你所言,我早先也是朝廷的兵丁……”
麥陽天有點尷尬:“師長,我的意思是……”
羅全修揮揮手:“算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俞團長是船主大王推薦來的,現在未經一戰,不能看出他的本事。”他轉頭大聲命令道:“傳令兵,傳我命令:炮兵準備開火!”圍在他身邊的幾名傳令兵騎馬飛奔而去。
在運河對岸的蘇州府城低矮城牆邊,一隊隊明軍正在出城。出城明軍大隊分作兩路,一路人數較少北上滸墅關方向,去堵截由水路進軍的中華軍民兵自衛隊:另一路為數數萬,匯合蘇州城四周趕來的各路官兵,前來運河邊防守。
他們的敵人,就是中華軍第四師及第二師的7000餘人。
監軍官麥陽天舉著望遠鏡觀察對岸,看了一會說道:“現在看到的有180麵百戶旗了,官軍一個百戶麾下連兵帶將,實數應為百二十人,如此看來,我們當麵應該有20000以上的官兵。”
羅全修點點頭,又搖搖頭:“很難說,軍情部的情報中說:官兵吃空額的太多,前些日子官兵鬧餉兵變又跑掉不少人,內訌死了也不少。即使現在當麵之敵確實有兩萬以上,這其中有多少是新募的新兵,難說。總之,我軍當麵之官兵,不值一提。船主大王這一手定能把朝廷中這些孬官嚇死。”
說道尹峰,麥陽天立刻眼睛一亮:“大王天縱奇才,以攻代守這一招,朱家朝廷一定想不到。”
羅全修嗬嗬一笑:“差不多了,部隊都已經展開,現在就可以開始攻擊了。”
他身邊有參謀軍官建議:“還是等官兵擺好陣勢再打,一頓炮就能打垮他們。”
羅全修想了想:“有道理,這樣吧,命令兩翼的第二團、第三團各派一個營立即渡過運河,直插蘇州城南北兩翼,通知水上民兵部隊去堵蘇州的後路。正麵部隊,按兵不動。”
……
中華軍原先駐紮在江南的是第二師部隊。不過,江南魚米之鄉、也是溫柔之鄉,水清人秀。常駐江南不過一年,中華軍第二師的士兵就有不少和當地百姓家庭聯姻,沉醉溫柔鄉中,戰鬥力日益下降。陳衷紀隻好稟明尹峰,要求在江南實行部隊輪換製,不能讓一支部隊駐紮太久。於是,江南駐紮的中華軍步軍部隊輪換過很多批,水軍戰艦也輪番更換。陳衷紀更是在本地組建了民兵自衛隊以及保安隊,人員以那些新得到土地的農民為主。
江南水係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支流水網處處連接。本地人組成的民兵乘著官兵忙著對付正麵的中華軍,已經通過幾條水道繞過蘇州城到了城西,也就是明朝官軍的背後。
在兩萬餘明軍列陣之時,中華軍在南北兩翼搶渡運河,官兵派兵堵截,槍炮聲連綿不絕。出乎中華軍意料之外,這支明軍有著大量火繩槍,也知道“三段射”--輪換齊射戰術,雙方在爭奪橋頭堡時,這部分明軍表現出了良好的作戰素質。
“這支部隊火器很多,打著旗號是哪裏的?石砫土司的白杆軍?不會吧,把這樣的部隊都調過來了?”有參謀軍官在羅全修身後嘀嘀咕咕。
羅全修一邊舉著望遠鏡看一邊說:“奇怪,確實是白杆兵的旗號,可是他們的白杆長矛在哪裏?”
“白杆兵”,也就是石砫土司兵。這是中華軍的老對手了。石柱兵皆持一種特製長矛,矛端呈勾狀,矛尾有圓環,攀援山地險峻地形時,前後接應搭接,敏捷如猿。由於他們的矛杆皆以無漆的白杆製作,時人稱之為"白杆兵"。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聯合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播州即後世的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從此,白杆兵就在全國聞名了。
石砫宣撫司是女將秦良玉。秦良玉雖然是土司官,但卻是漢人,而且是典型的儒家忠君思想的信奉者。萬曆四十一年八月,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因開礦事得罪太監邱乘雲,病死雲陽獄中。按土司夫死子襲,子幼則妻襲之製,秦良玉襲任石砫宣撫使。
萬曆四十五年六月,中華軍反海禁之戰開打,大軍攻打京衢要地,朝廷詔令征兵援京。秦良玉毫不猶豫地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其子馬祥麟、副將周國柱趕赴京師戰場。
白杆兵然後在河西務與中華軍交手,8000餘人隻剩2000多人能活著回去。此後努爾哈赤進攻遼東,白杆兵再次出擊,結果又是在遼陽戰敗,萬餘戰士隻剩1000多人活著回營。
而這一次,朝廷準備反攻江南,白杆兵再次出現在了第一線。q!。
中華軍第二師第三團2300餘人的部隊集結在蘇州府城外的水稻田裏。這些多半由本地農民組成的步兵部隊列成四個營級小方陣。在他們身後及左右的河堤、稻田、棉花田裏,中華軍第四師的兩個團4800餘人正在展開隊形。在他們北麵,陽城湖平靜的湖水上,中華軍組織的江南民兵自衛隊正駕駛數百小舟向西行駛。
新任第四師師長羅全修騎在一匹栗色阿拉伯大馬上,舉著望遠鏡東張西望。
羅全修在中華軍中算是“老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很早就加入了當年的護衛隊義烏鳥銃哨,也是因為他今年已經五十一歲了,在一般年紀不到四十的中華軍軍官團中也算是老人了。
遠征薩摩藩時他是義烏鳥銃哨哨長,一年前他還是顏思齊第五師任中校副師長,剛剛調任第四師師長,內部傳說中他即將晉升軍銜為少將。
原第四師師長麥德,因為水軍大統領麥大海任用私人及貪汙等事的牽連,數月前去職,到台灣艦隊擔任了陸戰隊統領一職。
麥大海一事是尹峰進行內部清洗的先兆;現在,那些對內部清洗有所抱怨的人,都是有苦難言;尹峰尹船主為整肅軍紀連自己的最早的嫡係部下、自己的大舅子都沒有姑息,爾等還有何話可說?
羅全修心底裏認為:如無麥大海一事,自己不可能擔任第四師師長,實在是僥幸而已。不過,他還是很高興的,打算由此在家裏為尹峰供上長生牌位。原本他隻是個明軍之中微不足道一小兵,自從加入中華軍,跟隨者尹峰南征北戰,不但遠征薩摩藩親手殺了不少“石曼子”(薩摩藩藩主島津家姓的漢語譯音),報了家族上代的仇怨;而且還縱橫萬裏,轉戰千山萬水戰勝無數敵人,成了家鄉義烏的傳奇人物,大明朝前後出現過的數以萬計的義烏兵中,再無一人能與他相比了。
此刻他的注意力轉向北麵一道河堤:在狹長的隻容四人並排行走的河堤上,第四師第二團正在展開部隊,士兵們忙而不亂,中規中矩地排列出臨戰的排槍輪射隊形。這個團的團長就是俞谘皋,現在暫時改名俞誌遠。
俞谘皋最終還是投入了中華軍,以他的資曆,以及中華軍總統領尹峰的賞識,本來可以擔任副師長或者出鎮南洋、遼東擔任某個要塞守備。尹峰本來有意讓俞谘皋去朝鮮鎮守,認為俞谘皋適合朝鮮那種需要官場手腕的地方。但是他本人堅決拒絕,堅持要求在前線中華軍部隊擔任一線指揮官,寧願去指揮一個營,也要能親自指揮作戰。他似乎是想在中華軍中一雪前恥,把多年來在明朝官場中受得氣全部出夠,能真正在戰場上戰勝敵人。
於是,俞谘皋中校在第四師擔任了第二團團長。
“俞中校做事拘謹了一點,為人太過苛刻,似乎二團的兵士都不喜歡他。”
說話的是第四師總監軍麥陽天,原騎兵旅監軍。他也是剛剛調任第四師的,遼東赫圖阿拉戰役中他胸部中箭受了重傷,在台灣養傷近半年才好。醫生說他不適合再去天寒地凍的遼東,於是就被調任剛剛從台灣進駐江南的第四師任職軍法總監。
羅全修放下望遠鏡,搖頭道:“畢竟是初來乍到,他的情況也不是特例。我第四師此次中級軍官大換血,各團營主官與兵士之間還需時間磨合。”
麥陽天冷笑道:“一個朝廷降將,一下子就任團長,下邊兵士自然不服。第四師原有的下級士官與老卒,多有打過南京與海南的,與他俞團長可是打過對手仗的。”
羅全修立刻臉色不豫,沉聲道:“此話休要再提,船主大王有言在先:既往不咎。如你所言,我早先也是朝廷的兵丁……”
麥陽天有點尷尬:“師長,我的意思是……”
羅全修揮揮手:“算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俞團長是船主大王推薦來的,現在未經一戰,不能看出他的本事。”他轉頭大聲命令道:“傳令兵,傳我命令:炮兵準備開火!”圍在他身邊的幾名傳令兵騎馬飛奔而去。
在運河對岸的蘇州府城低矮城牆邊,一隊隊明軍正在出城。出城明軍大隊分作兩路,一路人數較少北上滸墅關方向,去堵截由水路進軍的中華軍民兵自衛隊:另一路為數數萬,匯合蘇州城四周趕來的各路官兵,前來運河邊防守。
他們的敵人,就是中華軍第四師及第二師的7000餘人。
監軍官麥陽天舉著望遠鏡觀察對岸,看了一會說道:“現在看到的有180麵百戶旗了,官軍一個百戶麾下連兵帶將,實數應為百二十人,如此看來,我們當麵應該有20000以上的官兵。”
羅全修點點頭,又搖搖頭:“很難說,軍情部的情報中說:官兵吃空額的太多,前些日子官兵鬧餉兵變又跑掉不少人,內訌死了也不少。即使現在當麵之敵確實有兩萬以上,這其中有多少是新募的新兵,難說。總之,我軍當麵之官兵,不值一提。船主大王這一手定能把朝廷中這些孬官嚇死。”
說道尹峰,麥陽天立刻眼睛一亮:“大王天縱奇才,以攻代守這一招,朱家朝廷一定想不到。”
羅全修嗬嗬一笑:“差不多了,部隊都已經展開,現在就可以開始攻擊了。”
他身邊有參謀軍官建議:“還是等官兵擺好陣勢再打,一頓炮就能打垮他們。”
羅全修想了想:“有道理,這樣吧,命令兩翼的第二團、第三團各派一個營立即渡過運河,直插蘇州城南北兩翼,通知水上民兵部隊去堵蘇州的後路。正麵部隊,按兵不動。”
……
中華軍原先駐紮在江南的是第二師部隊。不過,江南魚米之鄉、也是溫柔之鄉,水清人秀。常駐江南不過一年,中華軍第二師的士兵就有不少和當地百姓家庭聯姻,沉醉溫柔鄉中,戰鬥力日益下降。陳衷紀隻好稟明尹峰,要求在江南實行部隊輪換製,不能讓一支部隊駐紮太久。於是,江南駐紮的中華軍步軍部隊輪換過很多批,水軍戰艦也輪番更換。陳衷紀更是在本地組建了民兵自衛隊以及保安隊,人員以那些新得到土地的農民為主。
江南水係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支流水網處處連接。本地人組成的民兵乘著官兵忙著對付正麵的中華軍,已經通過幾條水道繞過蘇州城到了城西,也就是明朝官軍的背後。
在兩萬餘明軍列陣之時,中華軍在南北兩翼搶渡運河,官兵派兵堵截,槍炮聲連綿不絕。出乎中華軍意料之外,這支明軍有著大量火繩槍,也知道“三段射”--輪換齊射戰術,雙方在爭奪橋頭堡時,這部分明軍表現出了良好的作戰素質。
“這支部隊火器很多,打著旗號是哪裏的?石砫土司的白杆軍?不會吧,把這樣的部隊都調過來了?”有參謀軍官在羅全修身後嘀嘀咕咕。
羅全修一邊舉著望遠鏡看一邊說:“奇怪,確實是白杆兵的旗號,可是他們的白杆長矛在哪裏?”
“白杆兵”,也就是石砫土司兵。這是中華軍的老對手了。石柱兵皆持一種特製長矛,矛端呈勾狀,矛尾有圓環,攀援山地險峻地形時,前後接應搭接,敏捷如猿。由於他們的矛杆皆以無漆的白杆製作,時人稱之為"白杆兵"。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聯合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播州即後世的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從此,白杆兵就在全國聞名了。
石砫宣撫司是女將秦良玉。秦良玉雖然是土司官,但卻是漢人,而且是典型的儒家忠君思想的信奉者。萬曆四十一年八月,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因開礦事得罪太監邱乘雲,病死雲陽獄中。按土司夫死子襲,子幼則妻襲之製,秦良玉襲任石砫宣撫使。
萬曆四十五年六月,中華軍反海禁之戰開打,大軍攻打京衢要地,朝廷詔令征兵援京。秦良玉毫不猶豫地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其子馬祥麟、副將周國柱趕赴京師戰場。
白杆兵然後在河西務與中華軍交手,8000餘人隻剩2000多人能活著回去。此後努爾哈赤進攻遼東,白杆兵再次出擊,結果又是在遼陽戰敗,萬餘戰士隻剩1000多人活著回營。
而這一次,朝廷準備反攻江南,白杆兵再次出現在了第一線。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