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軍在武昌城頭看到了明朝政府軍營地內的大混亂,楊七等諸位中華軍軍官麵麵相覷之餘,以良好的心情在城頭坐山觀虎鬥。(.)最後,土司叛軍被大明官兵擊潰,餘部紛紛向南潰逃,明軍也拔營離開了武昌城,尾追而去。明軍反攻武昌的這場戰役,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打從武昌城陷落,明軍在長江沿線基本上沒有能發動過一次像樣的反攻,有點戰績可言的戰鬥,大多數隻是那種偷襲蕪湖、瓜洲之類的遊擊戰、騷擾戰。


    當然,這和中華軍在長江上的部隊都比較克製有關係,自從打下荊州後,中華軍已經停止了作戰行動。劉香以少量兵力突襲揚州,純屬其個人行為,而且因為是反擊明軍的攻擊,還受到尹峰的直接表揚。不過,隨後,江南道行軍總管陳衷紀、副總管羅全修聯名對所轄部隊發出明確命令:除非遇到明軍挑釁,否則一律停止針對明軍的作戰行動。


    為了給與朝廷和談製造和緩的氣氛,中華軍還把楚王的幾名王妃、庶出王子放回了金陵城。


    在得知以徐光啟為首的朝廷招撫使團已經來到揚州的消息後,人在蘇州的羅全修派出通訊艦通知了仍舊在武昌城的陳衷紀、麥大海、楊七等人。


    羅全修並不擅長與朝廷文官打交道,要不他也不會投奔到尹峰麾下。在整個江南戰區,擅長外交談判的中華軍高層隻有陳衷紀。


    在五年前的上一次招撫談判中,大明朝廷被東北女真八旗席卷遼東之事所逼迫,不得不默許尹峰很多過分的要求,比如占據江南東部多個縣城等等。而如今,尹峰的中華軍已經打敗了威脅遼東的女真八旗,代替努爾哈赤的八旗兵成為了大明朝心腹之患。


    原先被滿洲八旗壓製的東蒙古各部落,在努爾哈赤死於赫圖阿拉戰場後,受到滿洲八旗餘部的影響,開始頻繁地入關襲擾:現在,受到中華軍長江攻略影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又出現了奢祟明為首的各個土司叛亂。(.無彈窗廣告)


    由於朝廷開征海餉和遼餉,加上連年的水旱災荒,導致西北農民越來越快地走向成為難民、饑民的道路,很快就出現了民不聊生、饑民遍地的慘景,大規模民變已經初見端倪。


    天啟元年(1622年)七月,明政府起用熊廷弼,把他放出大牢,任命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對中華軍和滿洲八旗的戰鬥力有著切身體會,所以力主在遼西走廊保持守勢。明朝政府當權的官僚們對遼東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是乘著中華軍與八旗餘部糾纏之時乘機進攻,還是繼續坐山觀虎鬥堅持防守,相關戰略決策一直猶豫不決。


    熊廷弼不顧禦史們連章攻擊他“怯戰”,全力主張積極防禦,商議三方布置,增加登、萊、津門兵丁,而重兵屯山海關,以大寧河為最前線,在糧餉上重點照顧薊鎮兵馬。不過,熊廷弼並非完全隻守不攻,他打算待各鎮兵馬大集,糧餉備足,登萊策應齊備,然後海陸三方大舉並進,兵鋒直指中華軍旅順要塞及金複海蓋四州防線。


    在發起反攻之前,熊廷弼認為還需要做很多事:置新式火器、練兵是最主要的兩件事。他給朝廷的奏章中認為,要完成反攻準備工作,最起碼需要五年,而且需要每年三百萬兩白銀的開支


    此份奏章一上,朝廷上下一片反對聲,科道禦史最大的質疑就是:錢從何而來?大明朝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需要養活幾十萬越來越多的朱家龍子龍孫。其餘的需要應付幾十萬官僚的俸祿、龐大的宮廷開銷,全國各地百萬軍丁的糧餉……這幾年大明朝廷一直是是處處虧空,收不抵支,哪裏還有每年三百萬兩白銀可以用?


    而此時朝廷已經被掐斷與南方大部分疆土的聯係,根本無力繼續支援熊廷弼經營遼西。在此次招撫海寇的朝議中,熊廷弼連續上了數份奏章,成為了支持招撫行款一方的重要砝碼。他在奏章中直呈遼東缺糧的事實,要求朝廷暫時與中華軍停戰,不僅可以使整個大明朝緩一口氣,還可以使遼西明軍從海路盡快取得一些糧食供給-否則,去年發生的兵變浪潮,很可能再次重現。


    由於中華公司的橫空出世,曆史的進程已經被尹峰“篡改”的變了樣,奢祟明造反規模遠超過原時空麵位的程度。而一度席卷大明朝各地的兵變風潮,直接原因是新軍叛亂,實際是也是中華軍軍情部等推潑助瀾的結果。


    中華軍已經成為明朝在遼東及東南沿海,以致於全國範圍內的主要麻煩。無論在哪裏,明政府都處在戰略被動狀態。


    如今,即將在蘇州開始的這場談判,明朝政府處在非常被動的局麵。


    台灣艦隊旗艦“飛龍號”曾經是尹峰的座艦,如今經過多次改造,航速和操作可靠性都大有提高。前來瓜洲迎接大明朝廷招撫欽使渡江前往蘇州的,就是剛剛從武昌城順流而下趕來的飛龍號。


    台灣艦隊統領麥大海本來是要坐著飛龍號回崇明島基地,路過鎮江,就被陳衷紀拉住了,要他負責接送大明朝廷欽使。


    陳衷紀的意思很簡單:在朝廷欽使麵前,進行**裸的武力炫耀。


    本來用“龍翔”、“龍騰”這種攜帶近百門大炮的蓋倫型戰列艦來炫耀武力,那是更加合適,隻是這兩艘艦吃水太深,在長江江麵上航行緩慢,還待在武昌城外江麵上當浮動炮台。


    暗中推動朝廷招撫的曾嶽,此時也已經從京師趕到了江南。他將作為尹峰的私人代表,和陳衷紀一齊參加與朝廷招撫欽使的談判。


    曾嶽在京師活動了幾個月,發現自己與同一年中進士的士子中,隻有極少數人還記得他這個遠在天涯海角做官的小人物。他父親同年及第的那一批進士中,隻有區區數十人混成了京官,在六部九卿各司、禦史台等處混日子的不少,沒有一個是掌握了實權的。


    幾十年大浪淘沙,曾家的已經完全被相關人遺忘,隻有朝廷通緝犯名單上還有著曾家子弟的名號。曾嶽幾個月京師之行,除了幫助軍情部、內務部情報局在京師布置了新的暗樁、建立了幾處地下聯絡站以外,並無什麽明顯的效果。有相識的京官見到他後,不是嚇得立刻送客,就是根本不敢接受曾嶽送上的禮物。


    整個大明朝京師有著為數幾萬的大小官僚,那些活躍在政壇的風雲人物,也就金字塔頂尖的那些人,大多數十年寒窗然後科舉考上來為官的,以混日子熬資曆、期待一個升遷官職或者外放為地方官的機會,一個發財的機會。


    曾嶽在大明帝國中下層京官中的活動,基本沒有什麽效果,隻是發展了一兩個願意為中華軍作內線的福建、海南籍的小京官。


    當曾嶽悻悻然返回台灣時,路過長江口的海軍崇明基地,正好得到了尹峰新的命令。


    尹峰覺得曾嶽在大明官場中混過日子,去接待朝廷欽使應該合適,所以就派飛剪船通訊艦給他送去新的任命。


    曾嶽在京師辦事,百事不順,心裏此時對大明朝廷上下反感到極點。


    因此,他與陳衷紀協商招待朝廷欽使計劃時,顯得比陳衷紀還要激進。他倆商議了半天,覺得在政治性談判場合,中華軍中無論什麽人,都無法在文采風度、陰謀詭計、官場應對等等各方麵與大明朝廷的高官相比。而且,此次和談,中華軍是主動提出的一方,雖然長江攻略幾乎將明帝國一分為二,但是中華軍各方麵的消耗也很大,江南各地也到了出絲繭的季節,大宗絲織品生意即將開始,每年一度的北上日本貿易船隊需要在江南采購貨物,馬六甲、萬丹來的貨物船隊也即將北上東南沿海一帶。為了大宗海外貿易的順利進行,中華軍的此次江南戰役也到了不得不停止的時候了。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談判,尹峰將不直接出麵。所以,這場談判不能象上一次的金陵談判那樣,完全依靠船主大王尹峰良好的“先知先覺”能力來取得優勢和好處。


    於是,兩人就決議:這場談判的主動權,一開始就得掌握在中華軍手中。而談判的進程,必須由中華軍主導。談判過程將是**裸、直截了當地開始,就從武力炫耀開始。


    “轟轟轟轟……”飛龍號在距離瓜洲碼頭百步之外的長江江麵上,炮門全開,全艦大炮輪番齊射……當然,僅僅是放空炮而已。


    硝煙火光之中,站立在碼頭上的朝廷招撫使團之中,有幾乎一半的人被對麵不過百步之遙的,幾乎就在他們頭頂轟響的大炮聲嚇得軟了腿,更有甚者則尿濕了褲子。


    此時是清晨,小雨初晴,江南多雨季節難得有的一個晴天。


    徐光啟顫巍巍地晃了一下身子,身邊的書童、隨扈趕緊扶住他,卻被他推開了。站在泥濘地碼頭上,滿耳是大炮的轟鳴,滿鼻子聞到的是黑火藥的硝煙味道。徐光啟眼神中充滿羨慕之色,喃喃道:“新式西洋大炮,好多的大炮啊!”


    徐光啟並沒有炮聲被嚇住,主持組建“新軍”那段時間,從中華公司控製區買來的西洋大炮進行試射時,他是經常參與觀摩的。他隻是對中華軍擁有如此多的新式大炮羨慕不已。


    瓜州城頭的五門千斤級青銅炮和碼頭上的停泊的第十分艦隊幾艘炮艦都開始發炮。轟隆隆的巨響回蕩在天地江河之間,碼頭上的立正警戒的陸戰隊士兵同時舉槍大呼:“中華軍萬勝!萬勝!”


    炮聲漸漸平息,有一名身穿銀白頭盔黑鐵胸甲、腰掛倭刀的年輕中華軍軍官上前來到徐光啟麵前,橫右手與胸前行禮,朗聲道:“在下為中華軍台灣艦隊第十分艦隊提督,中校劉香。現在,請徐大人上船吧!”q!~!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之海上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伊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伊先生並收藏龍之海上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