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軍漢城駐防營是由顏思齊第五師抽調組成的,戰鬥力很強,但是沒有重火器。(找小說素材就到吾讀)政變時他們在城外的操場訓練,因此政變者成功地奪取王宮後,立刻將漢城全城封閉,全部朝鮮守軍上城牆防守。
政變發起的同一時刻,留在城內營房的一哨中華軍守軍被十倍於己的朝鮮軍突襲。由於事發突然,中華軍駐軍疏於防範,結果是一百多名中華軍漢城駐防營士兵被殺被俘,儲備在營房中的彈藥輜重,包括數百枝新式燧發火槍全被朝鮮軍隊奪走。
漢城駐防營在漢城城外的部隊沒有去攻城,而是奪占了朝鮮軍漢江北岸炮台,在此地構築工事打算長期死守待援。一名忠於光海君的朝鮮禁軍軍官為中華軍漢城駐軍傳遞求救信,化裝潛行到了平壤府,結果發現這裏的中華軍也被朝鮮政變部隊包圍了。
漢城政變的同時,平壤府的朝鮮駐軍也突然襲擊了中華軍和中華公司駐地。
自從中華公司逼迫朝鮮王國簽署了通商條約後,平壤是中華軍在朝鮮北方的最重要據點。
此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北端有北城,南有轉錦門,北有玄武門。這個麵積不大的北城在三年前被中華軍完全占據,所有本地土著一律不許住在北城範圍內。中華軍駐軍營房和中華公司商館等都在北城,城牆都被加固加高,安置了大炮和幾架“雷擊蜂窩槍”-手動機槍。在北城玄武門上,中華軍還構築了城堡式的炮台。所以,中華軍在平壤的駐軍和公司職員及華商移民,在朝鮮人突然發難之時,基本上都及時躲進了營房和商館內,還通過大同江水路及時派人發出了求救信。
此時,八旗餘部和蒙古科爾沁部正在騷擾遼東北部鐵原等地,趙鐵、顏思齊以及中華軍遼東行軍道的主力都在前線,大規模出擊東蒙古草原的戰役正在策劃中。(.好看的小說)吾讀*
因此首先對朝鮮政變做出反應的是海軍北洋艦隊。不過,他們的主力大半都在長江沿線,所以,陳衷紀才會在第一時間接到了遼東及北洋艦隊的求援信。
按照尹峰規定的中華軍軍法製度,各個單獨的戰區司令……所謂“行軍總管”,是不能擅自調動兵力超越自己的戰區出擊的。隻是江南戰役有北洋艦隊的戰艦劃歸江南行軍總管指揮,那麽北洋艦隊在緊急情況下,要求所屬戰艦歸還建製,應該也是合理的。陳衷紀現在就麵臨這個問題:由於朝鮮政變,江南戰區的作戰力量有相當一部分必須北上,江南戰區必須停戰了。
當晚,曾嶽、陳衷紀、羅全修三人商議決定,把問題上交最高決策者。第二天晚間,停泊在鎮江的通訊艦離開碼頭,飛速向長江口駛去。同時,五隻信鴿向台灣方向放飛出去。
中華軍一旦停戰撤兵,大明欽使就去台灣島談判……雙方的談判僵持在這一關鍵點上了。曾嶽等人很是鬱悶,招撫談判的主動權終究還是沒能完全掌握住。能解決這一談判僵局的,隻有尹峰的決策。
其實,陳衷紀在向台灣發出信件的同時,已經開始布置逐步撤軍的計劃,同時還讓五艘北洋艦隊的三桅巡洋艦返回旅順口,歸還給北洋艦隊指揮。
除武昌城、蕪湖、湖口、安慶四個戰略要點以外,中華軍已經開始從長江沿岸各城市撤離。不過,對金陵城的包圍圈並未撤銷,巡弋在長江上的中華軍戰艦,還時不時地向金陵城開上幾炮。吾讀*
徐光啟也做出了點緩和姿態,與盛以弘聯名以江南總督名義對長江沿線明軍發出命令,要求暫時停止與中華軍作戰……雖然,明軍在整個戰爭期間的主動出擊次數屈指可數。[]
等待台灣傳來反饋消息起碼還得二十天,而大明使團四十多號人一直被關在織造府衙門內,確實也不合適。
於是,在暫時停止談判的第二天,中華軍派人上門通知大明使團:允許他們出門自由活動,隻是每次出門的人不許超過十人。當然,徐光啟、盛以弘等招撫欽差可以隨意上街活動。
他們走上蘇州街頭時,身前身後總是會有十多個中華軍士兵隨行。不過還好,這些士兵僅僅就是隨行而已,並不幹涉徐光啟等人的行動。甚至當徐光啟提出要參觀中華軍軍營時,負責使團安全護衛的中華軍軍官也沒有反對。
中華軍解除了對大明欽差使團的禁足令後,大明使團成員上街時一開始還是小心翼翼的,不過他們發現蘇州市麵似乎完全沒有受到海寇的影響,各處集市買賣交易興旺,各家織戶-絲織作坊全力以赴地開工,在為中華公司生產出海貿易的絲織品。以華興聯號為名開設的大型棉紡、絲織工場也在開工招人,那些以打短工為生的農民、蘇州的織工排著隊在等待幹活。
大量的海外商品也在蘇州各處商鋪上市,來自南洋的交趾絹、玳瑁、龜筒、翠羽、鶴頂、琉璃、楠香、沉香、速香、檀香、鶴卵杯、燕窩,來自西洋的西洋布、吉貝布、銀錢、眼鏡、金鋼鑽、西國米。
極為珍貴的有來自非洲的犀角、羚羊角、象牙、琥珀,來自西亞阿拉伯的安息香、麝香、**、丁香、片腦、薔薇水、蘇合油……還有公開買賣的日本貨--倭屏風、倭刀等。
也有標明了是中華公司工廠出產的白砂糖、鐵器、銅器、自鳴鍾、玻璃鏡、嘉文席、藤花簟,產自台灣、海南以及呂宋島、爪哇島的鹿角、獺皮、馬尾、孔雀尾、黃蠟、白蠟、花梨木、烏楠木、蘇木、棕竹、科藤、藤黃、沒藥、血竭、蘆薈、胡椒、孩兒茶、蟹肉、波羅蜜、椰子……這些東西絕大多數是大明欽差們從未見到過的,有些甚至聽都沒聽說過。使團中有些官員不由地後悔沒有攜帶足夠的金銀來蘇州,這裏的東西質量好不說,而且量足、價錢便宜。同樣的這些海外貨品,放在京師買賣,價格起碼上漲數倍。
最讓袁崇煥和錦衣衛千戶張葉吃驚的,是那些中華公司工廠出產的鐵器銅器,大多是家用器具,精良程度堪比大明皇家禦用品,刀具的質量也堪比明軍京師三大營的最上乘武器。
讓徐光啟比較震驚的,是中華軍對蘇州城的管理。這裏有新組建的城管保安隊以及稅務官,代替了原先大明官府的衙役胥吏,職權分明各司其職;對市場貿易收稅,也維護市場秩序,原先在蘇州街頭製造混亂的“打行”黑社會組織全部被鎮壓,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消失無蹤。
中華公司在此地充分體現出以商業為主的特色,蘇州城南在這幾個月內已經形成了幾處專業性的市場:棉花、絲繭、糧食、水產等等,特別是大量爪哇、台灣、暹羅出產的大米衝擊江南糧食市場,使得江南糧價大跌;普通小自耕農把餘糧出售賺不了什麽錢,隻能自家食用,為補貼家用,這些自耕農紛紛在農閑季節來城裏打工賺錢。
在絲織作坊方麵,中華公司打破了行會行規的限製,有了統一的生產購銷一體化的機構。中華公司的工場,突破了作坊規模人數的限製,同時有五六百人在一齊幹活,上百台織機一齊開動,嘈雜的織機聲傳出一裏開外。由於蘇州地處平原,沒法用水力驅動機械,中華公司工程部正在這裏試用一套使用毛驢、黃牛、馬匹的畜力驅動機構。看起來簡單的機械,卻蘊含著數學、物理原理,大明欽差使團之中,隻有徐光啟和他的學生們才能理解這些畜力機械的科技含量。
徐光啟一直在提倡推廣《幾何原本》,想讓中國數學水平跟上世界先進潮流,可惜一直曲高和寡。整個大明朝廷,也隻有他一個人能夠理解現代科技的精髓:公理化的數學知識是先進科技的基礎。徐光啟看著眼前的畜力機械驅動的紡織機,歎息了一聲:設計和製造這樣的機械,不是單純手工作坊能夠達到的技術水準。徐光啟深深地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大明朝似乎在各個方麵,都已經開始落後中華公司。
徐光啟和袁崇煥等幾人已經感覺到中華軍對待他們的態度已經改變,原先直白蠻橫的武力炫耀,似乎正在變為一種較為柔性的,在經濟管理、施政能力上展示實力。
解除禁足令幾天後,大明朝廷招撫欽差來到蘇州城北的中華軍軍營參觀。這是袁崇煥慫恿徐光啟的結果。
袁崇煥這幾日沒有跟著徐光啟去考察蘇州百姓民生,而是一心想去中華軍軍營打探情況。他身後一直跟著幾名中華軍士兵,還有一些便裝的不明身份者暗地裏跟蹤他。袁崇煥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打探到中華軍軍營的消息,連遠遠地看一下都會被人盯上。最後,袁崇煥鼓動徐光啟,直接對護衛的中華軍軍官提出:欽差大臣們想去軍營參觀一下。
原以為這個要求會有些麻煩,沒想到中華軍那名小軍官立刻點頭答應了,隻是說今日來不及通知軍營,無法辦理軍營通行證,所以隻能明天去。q!~!
政變發起的同一時刻,留在城內營房的一哨中華軍守軍被十倍於己的朝鮮軍突襲。由於事發突然,中華軍駐軍疏於防範,結果是一百多名中華軍漢城駐防營士兵被殺被俘,儲備在營房中的彈藥輜重,包括數百枝新式燧發火槍全被朝鮮軍隊奪走。
漢城駐防營在漢城城外的部隊沒有去攻城,而是奪占了朝鮮軍漢江北岸炮台,在此地構築工事打算長期死守待援。一名忠於光海君的朝鮮禁軍軍官為中華軍漢城駐軍傳遞求救信,化裝潛行到了平壤府,結果發現這裏的中華軍也被朝鮮政變部隊包圍了。
漢城政變的同時,平壤府的朝鮮駐軍也突然襲擊了中華軍和中華公司駐地。
自從中華公司逼迫朝鮮王國簽署了通商條約後,平壤是中華軍在朝鮮北方的最重要據點。
此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北端有北城,南有轉錦門,北有玄武門。這個麵積不大的北城在三年前被中華軍完全占據,所有本地土著一律不許住在北城範圍內。中華軍駐軍營房和中華公司商館等都在北城,城牆都被加固加高,安置了大炮和幾架“雷擊蜂窩槍”-手動機槍。在北城玄武門上,中華軍還構築了城堡式的炮台。所以,中華軍在平壤的駐軍和公司職員及華商移民,在朝鮮人突然發難之時,基本上都及時躲進了營房和商館內,還通過大同江水路及時派人發出了求救信。
此時,八旗餘部和蒙古科爾沁部正在騷擾遼東北部鐵原等地,趙鐵、顏思齊以及中華軍遼東行軍道的主力都在前線,大規模出擊東蒙古草原的戰役正在策劃中。(.好看的小說)吾讀*
因此首先對朝鮮政變做出反應的是海軍北洋艦隊。不過,他們的主力大半都在長江沿線,所以,陳衷紀才會在第一時間接到了遼東及北洋艦隊的求援信。
按照尹峰規定的中華軍軍法製度,各個單獨的戰區司令……所謂“行軍總管”,是不能擅自調動兵力超越自己的戰區出擊的。隻是江南戰役有北洋艦隊的戰艦劃歸江南行軍總管指揮,那麽北洋艦隊在緊急情況下,要求所屬戰艦歸還建製,應該也是合理的。陳衷紀現在就麵臨這個問題:由於朝鮮政變,江南戰區的作戰力量有相當一部分必須北上,江南戰區必須停戰了。
當晚,曾嶽、陳衷紀、羅全修三人商議決定,把問題上交最高決策者。第二天晚間,停泊在鎮江的通訊艦離開碼頭,飛速向長江口駛去。同時,五隻信鴿向台灣方向放飛出去。
中華軍一旦停戰撤兵,大明欽使就去台灣島談判……雙方的談判僵持在這一關鍵點上了。曾嶽等人很是鬱悶,招撫談判的主動權終究還是沒能完全掌握住。能解決這一談判僵局的,隻有尹峰的決策。
其實,陳衷紀在向台灣發出信件的同時,已經開始布置逐步撤軍的計劃,同時還讓五艘北洋艦隊的三桅巡洋艦返回旅順口,歸還給北洋艦隊指揮。
除武昌城、蕪湖、湖口、安慶四個戰略要點以外,中華軍已經開始從長江沿岸各城市撤離。不過,對金陵城的包圍圈並未撤銷,巡弋在長江上的中華軍戰艦,還時不時地向金陵城開上幾炮。吾讀*
徐光啟也做出了點緩和姿態,與盛以弘聯名以江南總督名義對長江沿線明軍發出命令,要求暫時停止與中華軍作戰……雖然,明軍在整個戰爭期間的主動出擊次數屈指可數。[]
等待台灣傳來反饋消息起碼還得二十天,而大明使團四十多號人一直被關在織造府衙門內,確實也不合適。
於是,在暫時停止談判的第二天,中華軍派人上門通知大明使團:允許他們出門自由活動,隻是每次出門的人不許超過十人。當然,徐光啟、盛以弘等招撫欽差可以隨意上街活動。
他們走上蘇州街頭時,身前身後總是會有十多個中華軍士兵隨行。不過還好,這些士兵僅僅就是隨行而已,並不幹涉徐光啟等人的行動。甚至當徐光啟提出要參觀中華軍軍營時,負責使團安全護衛的中華軍軍官也沒有反對。
中華軍解除了對大明欽差使團的禁足令後,大明使團成員上街時一開始還是小心翼翼的,不過他們發現蘇州市麵似乎完全沒有受到海寇的影響,各處集市買賣交易興旺,各家織戶-絲織作坊全力以赴地開工,在為中華公司生產出海貿易的絲織品。以華興聯號為名開設的大型棉紡、絲織工場也在開工招人,那些以打短工為生的農民、蘇州的織工排著隊在等待幹活。
大量的海外商品也在蘇州各處商鋪上市,來自南洋的交趾絹、玳瑁、龜筒、翠羽、鶴頂、琉璃、楠香、沉香、速香、檀香、鶴卵杯、燕窩,來自西洋的西洋布、吉貝布、銀錢、眼鏡、金鋼鑽、西國米。
極為珍貴的有來自非洲的犀角、羚羊角、象牙、琥珀,來自西亞阿拉伯的安息香、麝香、**、丁香、片腦、薔薇水、蘇合油……還有公開買賣的日本貨--倭屏風、倭刀等。
也有標明了是中華公司工廠出產的白砂糖、鐵器、銅器、自鳴鍾、玻璃鏡、嘉文席、藤花簟,產自台灣、海南以及呂宋島、爪哇島的鹿角、獺皮、馬尾、孔雀尾、黃蠟、白蠟、花梨木、烏楠木、蘇木、棕竹、科藤、藤黃、沒藥、血竭、蘆薈、胡椒、孩兒茶、蟹肉、波羅蜜、椰子……這些東西絕大多數是大明欽差們從未見到過的,有些甚至聽都沒聽說過。使團中有些官員不由地後悔沒有攜帶足夠的金銀來蘇州,這裏的東西質量好不說,而且量足、價錢便宜。同樣的這些海外貨品,放在京師買賣,價格起碼上漲數倍。
最讓袁崇煥和錦衣衛千戶張葉吃驚的,是那些中華公司工廠出產的鐵器銅器,大多是家用器具,精良程度堪比大明皇家禦用品,刀具的質量也堪比明軍京師三大營的最上乘武器。
讓徐光啟比較震驚的,是中華軍對蘇州城的管理。這裏有新組建的城管保安隊以及稅務官,代替了原先大明官府的衙役胥吏,職權分明各司其職;對市場貿易收稅,也維護市場秩序,原先在蘇州街頭製造混亂的“打行”黑社會組織全部被鎮壓,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消失無蹤。
中華公司在此地充分體現出以商業為主的特色,蘇州城南在這幾個月內已經形成了幾處專業性的市場:棉花、絲繭、糧食、水產等等,特別是大量爪哇、台灣、暹羅出產的大米衝擊江南糧食市場,使得江南糧價大跌;普通小自耕農把餘糧出售賺不了什麽錢,隻能自家食用,為補貼家用,這些自耕農紛紛在農閑季節來城裏打工賺錢。
在絲織作坊方麵,中華公司打破了行會行規的限製,有了統一的生產購銷一體化的機構。中華公司的工場,突破了作坊規模人數的限製,同時有五六百人在一齊幹活,上百台織機一齊開動,嘈雜的織機聲傳出一裏開外。由於蘇州地處平原,沒法用水力驅動機械,中華公司工程部正在這裏試用一套使用毛驢、黃牛、馬匹的畜力驅動機構。看起來簡單的機械,卻蘊含著數學、物理原理,大明欽差使團之中,隻有徐光啟和他的學生們才能理解這些畜力機械的科技含量。
徐光啟一直在提倡推廣《幾何原本》,想讓中國數學水平跟上世界先進潮流,可惜一直曲高和寡。整個大明朝廷,也隻有他一個人能夠理解現代科技的精髓:公理化的數學知識是先進科技的基礎。徐光啟看著眼前的畜力機械驅動的紡織機,歎息了一聲:設計和製造這樣的機械,不是單純手工作坊能夠達到的技術水準。徐光啟深深地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大明朝似乎在各個方麵,都已經開始落後中華公司。
徐光啟和袁崇煥等幾人已經感覺到中華軍對待他們的態度已經改變,原先直白蠻橫的武力炫耀,似乎正在變為一種較為柔性的,在經濟管理、施政能力上展示實力。
解除禁足令幾天後,大明朝廷招撫欽差來到蘇州城北的中華軍軍營參觀。這是袁崇煥慫恿徐光啟的結果。
袁崇煥這幾日沒有跟著徐光啟去考察蘇州百姓民生,而是一心想去中華軍軍營打探情況。他身後一直跟著幾名中華軍士兵,還有一些便裝的不明身份者暗地裏跟蹤他。袁崇煥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打探到中華軍軍營的消息,連遠遠地看一下都會被人盯上。最後,袁崇煥鼓動徐光啟,直接對護衛的中華軍軍官提出:欽差大臣們想去軍營參觀一下。
原以為這個要求會有些麻煩,沒想到中華軍那名小軍官立刻點頭答應了,隻是說今日來不及通知軍營,無法辦理軍營通行證,所以隻能明天去。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