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將在十二點奉上,順便說一下以後的更新時間就訂在晚上十二點。)
第四十四章民族主義
且不理會陷入糾結中的吳訓。
上午十點左右,劉裕從張茂的手上接過士兵們,開始給他們上起了戰術課。
清末的新軍是中國第一支半近代化軍隊;與老前輩淮軍不同,新建陸軍完全拋棄了‘中學為體’的思想,無論是在訓練、編製還是裝備,都全麵西化。
這就需要大量的懂得西方軍事的教官;而當時中國的軍事留學計劃尚未啟動,造成教官極度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不得不聘請洋教官來執教。大量的西方退役軍人、冒險家從上海前往北京,成為中國新軍教學的主力。
但畢竟僧多佛少,這全國十幾萬部隊的編練所需要的教官數量是巨大的。清廷在極度短缺教官的情況下,隻得增加軍事留學生的份額,同時把資源優先提供給禁衛軍和北洋。
所以,雖然五十營的官兵都是通過正規渠道招收入伍的,但是對近代戰術卻是一無所知。
被迫,劉裕隻得從最基本的列隊開始教起……
吃完了午飯,官兵們又開始站軍姿了。
劉裕站在不遠處看著手下越來越健壯、越來越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心中不禁對自己這大半個月的成就感到了驕傲。
旁邊,張茂也忍不住說道:“如鬆,如今這五十營總算有些軍人的樣子了。[.超多好看小說]”
“……但也隻是有樣子而已……赴民,你在北洋第五鎮待過;萬一生戰事,你覺得我們五十營有可能打得過北洋麽?”
“絕對打不過。”張茂老實地回答道,看到劉裕望著自己,張茂笑了笑:“如鬆還想聽解釋麽?”
“哈哈,赴民別開玩笑了!”劉裕笑了笑,心中卻知道自己剛剛已經升起了一絲自傲,覺得五十營就算與北洋相比也不差了。這種想法讓劉裕警覺起來,他暗中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了。
張茂也低聲笑了幾下。雖然無法與老北洋相比,但是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把部隊訓練成這個樣子,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隻是,望著這些站在太陽下一動不動的士兵,一個疑問湧上了張茂的心頭。對於是否開口他稍微有些猶豫,但想起自己的身份,還是毅然問道:“如鬆,我對我們五十營的一些事情有些困惑,希望你能給告訴我;這軍隊擴充至千五百人,又增加了那麽多的部門,還改善了士兵們的夥食和每次都充足的軍餉…………這軍費是哪裏來的?”
“…………”來了!劉裕心中暗道。他早知道這個問題必然會到來,這也將是自己能否折服張茂的最關鍵一步。
劉裕沉默地看了看張茂,緩緩回答道:“我自己出的。”
雖然早已料到答案,但是張茂聽到答案後還是忍不住心頭一震。他雙眉緊皺,複雜地看著劉裕低聲問道:“……那這支軍隊究竟算是國家的,還是你私人的?”
“赴民,讓我反問你一個問題;這個國家,這個天下究竟算私人的,還是天下人的?”
這句反問一下子把張茂問住了。他愣在當場,嘴巴長著想說些什麽,卻不知道從何開口。在他二十多年的生命中,一直接受的是忠君報國的軍事教育。但是清末官場上的**和隨著不斷自願或非自願地接觸新式思想,卻讓他對忠君等同愛國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但是他堅信軍人不黨,軍人隻需要服從命令就可以了;天真地選擇以服從來說服自己不去思考一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可是,現在的情況卻是劉裕逼著他去想,逼著他去正視這個問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滿清皇帝視天下為己有,漢人不過家奴耳!強征暴掠隻為一己私欲;西太後寧肯用一國之海防換一座園子,原來這天下蒼生、國家安危還不及她一個花園的重要!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卻喪權辱國又不思悔改,依舊抱著滿漢大防!
為何?”
“…………”張茂痛苦地閉著眼睛,他默默問道:“如鬆是革命黨人?”
“沒錯,我確實加入了革命黨。若是赴民願意,盡管去通報統領,用我的頭顱去換那賞錢與升官罷了!”
劉裕一臉決然地說著,左手卻不自覺地偷偷摸了摸腰邊裝著自來得的槍套。他表現的很平靜,因為就這一個月來的觀察,這個張茂不僅是標準的軍人,也是一名民族主義者。而一個民族主義者,將是自己未來團隊的骨幹。
應該說清末的軍人;無論是革命黨還是北洋軍,都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就算是所謂的‘北洋軍閥’如段祺瑞、吳佩孚等都堅守了民族大義,沒有當賣國賊。
所以,劉裕堅信自己能夠說服同樣熱愛中國,熱愛民族的張茂。一定要說服!
說服失敗的結果劉裕有考慮過,那將意味著自己已經設計好的計劃將流產。雖然相信張茂不會告自己,但是五十營必然會麵臨分裂,對自己將來的展影響惡劣……
所以,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劉裕腦中在做著激烈的思考,卻沒有表露出來。他看著緊皺著眉,額頭上已經開始出冷汗的張茂,相信對方也在做著糾結的思考。
兩人就這麽站著,一如半個月前那場談話。主角沒有變,場景沒有變,隻是談話的內容變了。
小知識:
慘敗於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的反侵略民族主義舉措主要表現在編練新軍,到辛亥革命前夕,已組建完畢的新軍共計14個鎮、18個混成協、2個協,兵力19萬。新式的軍事教育使軍人關注社會與政治的弊病,從而產生新的國家民族觀,感受到肩負的曆史使命。清政府力圖將軍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引向排外。但民族主義是一柄雙刃利劍,當它被用來反擊外來侵略時,也砍向清皇朝。
新軍的軍事教育始終貫穿民族主義,目的在於增強軍人的反侵略意識。陸軍小學堂的課程中包括德育、中外曆史地理。曆史和地理教材論述列強的擴張政策,以及對中國等弱國的侵略行徑。學員閱讀這類教材、著作,助長了愛國情感和救亡圖存的緊迫感。官兵經過考核選拔,分批輪流上軍事學堂培訓。教習們在講武堂宣講愛國主義,學員回到部隊裏進行宣傳和交流。軍事學堂和新軍內部的教育培訓工作幾乎全由中**官擔任。據《泰晤士報》報道,辛亥革命前夕,軍內的英美教習已全部解聘,隻剩下七名日本教習和三四名德國教習。
但清政府既不能有效應付外來挑戰,又沒有搞好國內政治改革的誠意,許多官兵滋長了排滿情緒。當新軍的民族主義情緒蘊含排滿鋒芒時,清廷便無法駕馭新軍,嚴重的統治危機就此潛伏下來。
(以上轉載自黃埔軍校網)
第四十四章民族主義
且不理會陷入糾結中的吳訓。
上午十點左右,劉裕從張茂的手上接過士兵們,開始給他們上起了戰術課。
清末的新軍是中國第一支半近代化軍隊;與老前輩淮軍不同,新建陸軍完全拋棄了‘中學為體’的思想,無論是在訓練、編製還是裝備,都全麵西化。
這就需要大量的懂得西方軍事的教官;而當時中國的軍事留學計劃尚未啟動,造成教官極度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不得不聘請洋教官來執教。大量的西方退役軍人、冒險家從上海前往北京,成為中國新軍教學的主力。
但畢竟僧多佛少,這全國十幾萬部隊的編練所需要的教官數量是巨大的。清廷在極度短缺教官的情況下,隻得增加軍事留學生的份額,同時把資源優先提供給禁衛軍和北洋。
所以,雖然五十營的官兵都是通過正規渠道招收入伍的,但是對近代戰術卻是一無所知。
被迫,劉裕隻得從最基本的列隊開始教起……
吃完了午飯,官兵們又開始站軍姿了。
劉裕站在不遠處看著手下越來越健壯、越來越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心中不禁對自己這大半個月的成就感到了驕傲。
旁邊,張茂也忍不住說道:“如鬆,如今這五十營總算有些軍人的樣子了。[.超多好看小說]”
“……但也隻是有樣子而已……赴民,你在北洋第五鎮待過;萬一生戰事,你覺得我們五十營有可能打得過北洋麽?”
“絕對打不過。”張茂老實地回答道,看到劉裕望著自己,張茂笑了笑:“如鬆還想聽解釋麽?”
“哈哈,赴民別開玩笑了!”劉裕笑了笑,心中卻知道自己剛剛已經升起了一絲自傲,覺得五十營就算與北洋相比也不差了。這種想法讓劉裕警覺起來,他暗中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了。
張茂也低聲笑了幾下。雖然無法與老北洋相比,但是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把部隊訓練成這個樣子,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隻是,望著這些站在太陽下一動不動的士兵,一個疑問湧上了張茂的心頭。對於是否開口他稍微有些猶豫,但想起自己的身份,還是毅然問道:“如鬆,我對我們五十營的一些事情有些困惑,希望你能給告訴我;這軍隊擴充至千五百人,又增加了那麽多的部門,還改善了士兵們的夥食和每次都充足的軍餉…………這軍費是哪裏來的?”
“…………”來了!劉裕心中暗道。他早知道這個問題必然會到來,這也將是自己能否折服張茂的最關鍵一步。
劉裕沉默地看了看張茂,緩緩回答道:“我自己出的。”
雖然早已料到答案,但是張茂聽到答案後還是忍不住心頭一震。他雙眉緊皺,複雜地看著劉裕低聲問道:“……那這支軍隊究竟算是國家的,還是你私人的?”
“赴民,讓我反問你一個問題;這個國家,這個天下究竟算私人的,還是天下人的?”
這句反問一下子把張茂問住了。他愣在當場,嘴巴長著想說些什麽,卻不知道從何開口。在他二十多年的生命中,一直接受的是忠君報國的軍事教育。但是清末官場上的**和隨著不斷自願或非自願地接觸新式思想,卻讓他對忠君等同愛國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但是他堅信軍人不黨,軍人隻需要服從命令就可以了;天真地選擇以服從來說服自己不去思考一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可是,現在的情況卻是劉裕逼著他去想,逼著他去正視這個問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滿清皇帝視天下為己有,漢人不過家奴耳!強征暴掠隻為一己私欲;西太後寧肯用一國之海防換一座園子,原來這天下蒼生、國家安危還不及她一個花園的重要!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卻喪權辱國又不思悔改,依舊抱著滿漢大防!
為何?”
“…………”張茂痛苦地閉著眼睛,他默默問道:“如鬆是革命黨人?”
“沒錯,我確實加入了革命黨。若是赴民願意,盡管去通報統領,用我的頭顱去換那賞錢與升官罷了!”
劉裕一臉決然地說著,左手卻不自覺地偷偷摸了摸腰邊裝著自來得的槍套。他表現的很平靜,因為就這一個月來的觀察,這個張茂不僅是標準的軍人,也是一名民族主義者。而一個民族主義者,將是自己未來團隊的骨幹。
應該說清末的軍人;無論是革命黨還是北洋軍,都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就算是所謂的‘北洋軍閥’如段祺瑞、吳佩孚等都堅守了民族大義,沒有當賣國賊。
所以,劉裕堅信自己能夠說服同樣熱愛中國,熱愛民族的張茂。一定要說服!
說服失敗的結果劉裕有考慮過,那將意味著自己已經設計好的計劃將流產。雖然相信張茂不會告自己,但是五十營必然會麵臨分裂,對自己將來的展影響惡劣……
所以,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劉裕腦中在做著激烈的思考,卻沒有表露出來。他看著緊皺著眉,額頭上已經開始出冷汗的張茂,相信對方也在做著糾結的思考。
兩人就這麽站著,一如半個月前那場談話。主角沒有變,場景沒有變,隻是談話的內容變了。
小知識:
慘敗於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的反侵略民族主義舉措主要表現在編練新軍,到辛亥革命前夕,已組建完畢的新軍共計14個鎮、18個混成協、2個協,兵力19萬。新式的軍事教育使軍人關注社會與政治的弊病,從而產生新的國家民族觀,感受到肩負的曆史使命。清政府力圖將軍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引向排外。但民族主義是一柄雙刃利劍,當它被用來反擊外來侵略時,也砍向清皇朝。
新軍的軍事教育始終貫穿民族主義,目的在於增強軍人的反侵略意識。陸軍小學堂的課程中包括德育、中外曆史地理。曆史和地理教材論述列強的擴張政策,以及對中國等弱國的侵略行徑。學員閱讀這類教材、著作,助長了愛國情感和救亡圖存的緊迫感。官兵經過考核選拔,分批輪流上軍事學堂培訓。教習們在講武堂宣講愛國主義,學員回到部隊裏進行宣傳和交流。軍事學堂和新軍內部的教育培訓工作幾乎全由中**官擔任。據《泰晤士報》報道,辛亥革命前夕,軍內的英美教習已全部解聘,隻剩下七名日本教習和三四名德國教習。
但清政府既不能有效應付外來挑戰,又沒有搞好國內政治改革的誠意,許多官兵滋長了排滿情緒。當新軍的民族主義情緒蘊含排滿鋒芒時,清廷便無法駕馭新軍,嚴重的統治危機就此潛伏下來。
(以上轉載自黃埔軍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