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下訂單
木暮離開後,劉裕又與張長談了一會兒。(.好看的小說)
這個麵色蒼老的中年人自從十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在局子裏做事了,一直從學徒做到正式員工。或許是耿直的性格和有些倔強的脾氣不合曆任廠長的口味,亦或是因為老實的個性得罪過領導,總之他已經幹了二十年的員工了。若是論操作機械的技術,局裏無人能趕得上他,但偏偏一直都得不到升遷。
事實上以張長的手藝,如果跳槽到漢陽兵工廠完全可以勝任領班、乃至主管的位置。隻是老實的張長卻並沒有過多的計較,他認為自己既然家在江寧,自然不可能背井離鄉。況且從小就在製造局長大,說實話也對局子裏的機械、花草有了感情。真要離開,還真舍不得……
張長的無作為,無形中卻便宜了劉裕。
這樣的人,應當能勝任生產副監的職務。廠子初期並不大,而且有自己把關也並不需要生產方麵的二把手懂得人員管理;隻要懂技術,而且人品不錯,就差不多了。
如此一來,這三人的職位就被劉裕定了下來。
計劃中,劉裕準備把革新後的金陵製造局分成六個部門;生產部、營銷部、技術部、財務部、監督部和‘保安部’。每個部門設總監一人、副監二人。至於保安部則主要是為了遮人眼目,方便劉裕把兵力以護廠隊的方式潛伏在江寧。此外,廠長辦公室則除了‘總經理’外,還設有五名經理,負責處理六部管轄範圍之外的特殊或非特殊事務。
初期劉裕隻打算生產步槍、子彈與機槍。等生產上的規模後,還得研製手榴彈。至於戰爭之神大炮,隻有等自己的勢力上的規模後才有本錢去生產。以劉裕現階段的資金,還養不起昂貴的炮兵。
想達到計劃中的需求不光要訂購設備,還需要大量的工人,而在這方麵劉裕再一次得到了老爺子的支持;劉家的紡織廠開始以擴建的名義開始在江寧、蘇州、揚州等地開始大量招收員工。等這些人在廠子裏工作了一兩個月後,再隨同大量有操作機械經驗的劉家紡織廠員工被派到金陵製造局,形成老手帶新手的模式。
而劉家龐大的關係網和知名的聲譽,也能夠保證各個工廠在短時間內招聘到足夠的人手。
在金陵製造局待了五天,劉裕通過詢問張長與木暮瘋狂地惡補著軍工業知識,至少分清了加工步槍需要多少道程序。
等訂購的設備抵達後,現有的廠房絕對不夠用。劉裕在等待木暮的同時,也出錢開始全麵整修金陵製造局。一道道破舊滿是黴跡的牆壁被拉倒,一間間狹隘的廠房被擴建,短短一個星期製造局便仿佛換了一個模樣。
青石道路上的灰塵被清掃一空,牆壁上的汙跡被重新粉刷,遍布四周的廢棄物品也被集結了起來。金屬的拿去回爐,其餘的則準備挖一個大坑埋起來。這一切再加上不遠處正在翻新的廠房,實在是讓原本頹廢的製造局有了些模樣。
新氣象自然被老員工們看在眼裏,他們暗自慶幸工作有了著落,同時有些好奇這少東家準備幹多大的生意?不說別的,光瞅那情形,正廠房可準備擴大一倍多啊!
金陵製造局中興有望了!絕大部分留下的人或多或少都對這廠子有感情。這裏曾經是中國第二大兵工廠,與江南製造局一樣是淮軍的頂梁柱。如此輝煌的曆史,現在卻隻剩下破敗的窗戶,空檔的廠房。這些無不讓曾經經曆過局子輝煌的老員工心痛。現在局子有了複興的希望,由怎能不讓他們高興?
而且這新東家確實是厚道,第二天便預付了一個月的工錢。天可憐見,他們已經半年沒見過工錢了!這世道又有哪個東家肯先支付工錢的?就憑這個,也得喊東家一聲‘好人!’。
這年頭好人不多了。
劉裕沒有太多架子的作風和他對問題公正的處理,更是讓看慣了官老爺的老員工感到興奮!
局子複興了,工錢有保障了,沒有隨意罵人、打人的官老爺了。中國的工人要求不多,隻要能滿足這幾項他們就幸福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被完全的提了起來,幹活時再也看不見偷工減料。上班時再也看不見愁眉苦臉,有的隻是對未來的希望。
木暮的計劃書在六天後被送到了廠長辦公室。
劉裕自然是看不出太多頭緒,但是他卻通過蘇恭的關係聯係到了江南製造局的德籍技術工程師,讓一直隨身跟在身旁的王貴把這份計劃書送去檢驗。那個人劉裕見過並曾一起吃過飯,是江南製造局委托洋行花重金從毛瑟兵工廠挖過來的技術專家。他屬於典型的日耳曼人,嚴謹同時直線思維;劉裕用一瓶法國波爾多紅酒就讓他同意幫忙了。
回信連同被修修改改的計劃書在三天後被王貴帶了回來。
德國人在信中對計劃書的作者提出了不少意見,認為雖然有著一定的水平,隻是漏洞和錯處倒也不少,更有把水壓機械所需的壓力估計錯誤的糗事。綜合而言應該說是一份勉強合格的計劃書。耿直的德國佬更是把他所現的錯處標了出來,以至於原本五十六頁的計劃書被修改成了七十頁。
這份修訂過後的計劃書被拿給了木暮看,原本還有些得意的年輕工程師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了不少錯誤。
這也讓劉裕意識到對方的經驗還是太嫩了;先從技術副監的職務做起吧。
在征得了對方的同意後,劉裕便把計劃書翻譯成了德語;連同被重新整理抄寫過的中文版一並托幾乎成了職業跑腿的王貴送到了上海,委托赫爾曼通過德商銀行從德意誌訂貨。
如此一來,金陵製造局的籌備工作暫時就告一段落了。
而時間,也進入到了191o年的最後一個星期……
木暮離開後,劉裕又與張長談了一會兒。(.好看的小說)
這個麵色蒼老的中年人自從十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在局子裏做事了,一直從學徒做到正式員工。或許是耿直的性格和有些倔強的脾氣不合曆任廠長的口味,亦或是因為老實的個性得罪過領導,總之他已經幹了二十年的員工了。若是論操作機械的技術,局裏無人能趕得上他,但偏偏一直都得不到升遷。
事實上以張長的手藝,如果跳槽到漢陽兵工廠完全可以勝任領班、乃至主管的位置。隻是老實的張長卻並沒有過多的計較,他認為自己既然家在江寧,自然不可能背井離鄉。況且從小就在製造局長大,說實話也對局子裏的機械、花草有了感情。真要離開,還真舍不得……
張長的無作為,無形中卻便宜了劉裕。
這樣的人,應當能勝任生產副監的職務。廠子初期並不大,而且有自己把關也並不需要生產方麵的二把手懂得人員管理;隻要懂技術,而且人品不錯,就差不多了。
如此一來,這三人的職位就被劉裕定了下來。
計劃中,劉裕準備把革新後的金陵製造局分成六個部門;生產部、營銷部、技術部、財務部、監督部和‘保安部’。每個部門設總監一人、副監二人。至於保安部則主要是為了遮人眼目,方便劉裕把兵力以護廠隊的方式潛伏在江寧。此外,廠長辦公室則除了‘總經理’外,還設有五名經理,負責處理六部管轄範圍之外的特殊或非特殊事務。
初期劉裕隻打算生產步槍、子彈與機槍。等生產上的規模後,還得研製手榴彈。至於戰爭之神大炮,隻有等自己的勢力上的規模後才有本錢去生產。以劉裕現階段的資金,還養不起昂貴的炮兵。
想達到計劃中的需求不光要訂購設備,還需要大量的工人,而在這方麵劉裕再一次得到了老爺子的支持;劉家的紡織廠開始以擴建的名義開始在江寧、蘇州、揚州等地開始大量招收員工。等這些人在廠子裏工作了一兩個月後,再隨同大量有操作機械經驗的劉家紡織廠員工被派到金陵製造局,形成老手帶新手的模式。
而劉家龐大的關係網和知名的聲譽,也能夠保證各個工廠在短時間內招聘到足夠的人手。
在金陵製造局待了五天,劉裕通過詢問張長與木暮瘋狂地惡補著軍工業知識,至少分清了加工步槍需要多少道程序。
等訂購的設備抵達後,現有的廠房絕對不夠用。劉裕在等待木暮的同時,也出錢開始全麵整修金陵製造局。一道道破舊滿是黴跡的牆壁被拉倒,一間間狹隘的廠房被擴建,短短一個星期製造局便仿佛換了一個模樣。
青石道路上的灰塵被清掃一空,牆壁上的汙跡被重新粉刷,遍布四周的廢棄物品也被集結了起來。金屬的拿去回爐,其餘的則準備挖一個大坑埋起來。這一切再加上不遠處正在翻新的廠房,實在是讓原本頹廢的製造局有了些模樣。
新氣象自然被老員工們看在眼裏,他們暗自慶幸工作有了著落,同時有些好奇這少東家準備幹多大的生意?不說別的,光瞅那情形,正廠房可準備擴大一倍多啊!
金陵製造局中興有望了!絕大部分留下的人或多或少都對這廠子有感情。這裏曾經是中國第二大兵工廠,與江南製造局一樣是淮軍的頂梁柱。如此輝煌的曆史,現在卻隻剩下破敗的窗戶,空檔的廠房。這些無不讓曾經經曆過局子輝煌的老員工心痛。現在局子有了複興的希望,由怎能不讓他們高興?
而且這新東家確實是厚道,第二天便預付了一個月的工錢。天可憐見,他們已經半年沒見過工錢了!這世道又有哪個東家肯先支付工錢的?就憑這個,也得喊東家一聲‘好人!’。
這年頭好人不多了。
劉裕沒有太多架子的作風和他對問題公正的處理,更是讓看慣了官老爺的老員工感到興奮!
局子複興了,工錢有保障了,沒有隨意罵人、打人的官老爺了。中國的工人要求不多,隻要能滿足這幾項他們就幸福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被完全的提了起來,幹活時再也看不見偷工減料。上班時再也看不見愁眉苦臉,有的隻是對未來的希望。
木暮的計劃書在六天後被送到了廠長辦公室。
劉裕自然是看不出太多頭緒,但是他卻通過蘇恭的關係聯係到了江南製造局的德籍技術工程師,讓一直隨身跟在身旁的王貴把這份計劃書送去檢驗。那個人劉裕見過並曾一起吃過飯,是江南製造局委托洋行花重金從毛瑟兵工廠挖過來的技術專家。他屬於典型的日耳曼人,嚴謹同時直線思維;劉裕用一瓶法國波爾多紅酒就讓他同意幫忙了。
回信連同被修修改改的計劃書在三天後被王貴帶了回來。
德國人在信中對計劃書的作者提出了不少意見,認為雖然有著一定的水平,隻是漏洞和錯處倒也不少,更有把水壓機械所需的壓力估計錯誤的糗事。綜合而言應該說是一份勉強合格的計劃書。耿直的德國佬更是把他所現的錯處標了出來,以至於原本五十六頁的計劃書被修改成了七十頁。
這份修訂過後的計劃書被拿給了木暮看,原本還有些得意的年輕工程師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了不少錯誤。
這也讓劉裕意識到對方的經驗還是太嫩了;先從技術副監的職務做起吧。
在征得了對方的同意後,劉裕便把計劃書翻譯成了德語;連同被重新整理抄寫過的中文版一並托幾乎成了職業跑腿的王貴送到了上海,委托赫爾曼通過德商銀行從德意誌訂貨。
如此一來,金陵製造局的籌備工作暫時就告一段落了。
而時間,也進入到了191o年的最後一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