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吸收新鮮血液的護君盟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 作者:臊眉耷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琦對於劉備,其實並沒有什麽想法,他既沒有想刻意想打壓他,也不會刻意針對他。
劉琦之所以對劉和提出請劉虞任用劉備,單純的就是因為他覺得目下劉虞需要劉備這樣的人為臂膀。
劉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劉琦說不好。
但若是說他現在就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劉琦不信,畢竟,人的野心都是隨著境遇一點一點的改變的。
屁股決定腦袋,就是這個道理。
讓現在的劉備去輔佐劉虞,毫無疑問,會使自己的這位盟友壯大。
而在北方諸侯中,有威望聚攏北地人心與袁紹相庭抗禮的人,隻有劉虞有這個名望。
在四世三公的巨大政治光環麵前,像劉備或公孫瓚這樣的軍功武人,再有能力,也是白扯。
他們目下還沒有能夠聚攏一方士人歸心的名望。
……
至於讓劉虞啟用趙雲,劉琦也隻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他提出了這麽一個建議。
他能以其師張儉的名義,提出劉備這個名字……但卻沒有說辭,能夠說明他為何會知道趙雲這個人。
但以劉和的涵養,他自然也不會特意去逼問劉琦這件事了。
趙雲能否為劉虞所用,就看機緣了,反正該說的劉琦都說了。
其實劉虞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隻是他在曆史上做了一件他並不擅長的事情,那就是親自帶兵去殺公孫瓚。
劉虞若是沒有帶兵這件蠢事,他和公孫瓚之間的鬥爭,誰勝誰負真是猶未可知。
劉虞是那種和劉表一樣的人,他隻適合坐鎮後方,在家裏搞經濟,搞政治,搞民生,搞學術……
至於對外征戰的事,委派給麾下的戰將,他隻需仿效袁術使用孫堅的方法——在後方以糧草做鉗製,便足夠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awenku.com">yawenku.com</a>
……
“還有漁陽人田豫,若有機緣,亦請大司馬收之於麾下,日後或許有所臂助。”劉琦最後又向劉和舉薦了一人。
劉和雖然不明白劉琦為何會對幽州人物這般了解,但也不方便多問,隻是在心中逐個記下。
若是換成別人向他提出這些人,劉和根本就不會當回事,但是劉琦提出來的,他就感覺有些不同了。
荊州軍北上這段時間,劉琦代表劉表進入司隸,其表現之出色,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而且他適才又陳懇的為劉和分析出了幽州的形勢,並毫無私心的為劉虞父子認真的做出籌謀。
麵對這樣一個少年的真摯之言,劉和想不往心裏去怕也是不行的。
二人又徹夜詳談一宿之後,次日,劉和遂拜辭離去。
……
見過了劉琦之後,劉和轉回了己方在司隸境內的大營。
此刻公孫瓚和劉虞分兵駐紮,公孫瓚尚在弘農境內,而劉虞的兵馬已經轉回了河南尹。
劉和見了劉虞,遂將自己與劉琦見麵的事情與劉虞詳細的說了一遍。
劉虞因為公孫瓚脅迫自己出兵的事,心中頗感鬱悶,又聞劉琦率兵撤往荊州,一時間感覺漢室江山前程未卜,故派劉和前往詢問,想看看荊州方麵,對護君之盟以及漢室天下,是個什麽態度。
但哪曾想,劉和給他帶回來的,不僅僅是荊州人對漢室的態度,更是有關他幽州的存亡。
當劉和將事情對劉虞說完之後,劉虞竟然是閉上了眼睛,捋著胡須坐在原處沉默不語。
他也是一把年紀的人了,再加上地位尊崇,平時很少會有人用批評的語氣指出他的不足。
特別還是劉琦這樣一個少年後輩。
但劉虞這個人的性格非常平穩,雖然少了幾分雄烈之氣,但卻勝在不驕不傲,無論處在什麽樣的地位上,他都能夠虛心納諫。
他將劉和適才對他說的話,在腦中過了一遍又一遍.
最終他琢磨透徹之後,方才睜開了眼睛。
他看向劉和,道:“吾兒……”
“父親。”劉和急忙應諾。
“汝覺得劉伯瑜評價為父之言,可準確否?”
“這個……孩兒也說不清楚,父親覺得呢?”劉和沒有摸準劉虞話中之意,遂將球踢還給了劉虞。
劉虞聞言笑了,自己這兒子倒是老實,不敢當麵駁斥自己。
“你且說說,為父平生,最喜讀何書卷?”
劉和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道:“父親平生,最曉《五經》。”
劉虞長歎口氣,道:“是啊,為父平生最曉《五經》,唉,試問一個精研《尚書》《禮記》者,又如何能夠統兵打仗,又如何能夠懾服那些軍功武人?劉伯瑜言老夫之短處……甚中其地。”
說罷,便見劉虞轉頭,看向那劉和,道:“劉伯瑜所言的那個劉備劉玄德,現在何處?”
劉和拱手道:“孩兒已經派人探得,那別部司馬劉玄德奉公孫瓚之命,往來與兩軍陣前,每隔幾日,便會從我方主營,向公孫瓚等處督運糧秣。”
劉虞聞言奇道:“這劉備乃是公孫瓚麾下的別部司馬,又是其同窗,竟然主動承擔起了押運糧草之責,若非大材小用,便是謙恭謹慎之人。”
頓了頓,劉虞又道:“他下次再來,派人請他往主帳一敘。”
“諾。”
……
兩日後,劉備按時來劉虞大寨調撥糧草,卻被劉和暗中請進大帳,與劉虞見麵。
劉備的相貌白皙,一雙大耳,身高臂長,頗有雄姿。
“末將劉備,見過大司馬。”劉備恭敬的對劉虞施禮。
劉虞見劉備相貌雄偉,頗為驚異,遂問道:“汝便是別部司馬劉玄德?”
“正是。”
“聽說你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
劉備沒想到劉虞會問他這事,忙道:“正是。”
劉虞捋著胡須,慢悠悠地道:“且把你的籍貫,以及能回憶起的祖輩名字……皆報於我。”
劉備一時間沒明白劉虞的意思,好奇地問道:“大司馬所言何意?”
劉虞捋著須子,淡淡道:“劉某在京中曾任宗正,這各郡皇族的名籍薄冊,都曾歸老夫掌管,你且將你的祖輩挨個給老夫捋捋,讓老夫為你回憶回憶……你是否有祖先在京中皇族名薄之中。”
劉備愣了半晌之後,突然明白了劉虞之意,不由大喜過望。
整個大漢朝,從西漢王朝開始,傳承數百年,劉氏諸王的血脈們開枝散葉,其後代早就是遍布了大漢十三州,庶出旁支不計其數。
昔日在涿縣,光是跟劉備一樣的中山靖王之後,就已是不下幾十號人了。
若是再到中山國看,有中山靖王名頭的劉氏宗親,那更是數不過來。
像劉虞這種東海恭王之後,乃是東漢王爵,更兼東海恭王乃光武帝長子,比之中山靖王這種遠在西漢孝武皇帝時期的諸侯王,分量要重了許多,也更容易查證了許多。
西漢諸侯王的後代們,因為數百年的分支繁衍,枝葉太盛,再加上中間有王莽篡盜,宗譜傳承記載有所遺失……所以西漢諸王的後代,如今記載在雒陽宗正府的,並不全麵。
特別是劉備這種不知道拐了多少個彎的,就算是骨子裏真有中山靖王的血脈,怕是也稀薄的都不夠蚊子咬一口了。
劉虞就算是曾任宗正,他怎麽可能會在雒陽看到劉備一支的籍薄入檔?
就算是看到了,又豈能記在腦袋裏?
劉虞這話中之意很明顯,他應該是有辦法,可以替劉備證身,讓他的名字進入到京師宗正府的皇族名籍薄中。
這是赤裸裸的拉攏啊。
雖然是拉攏,但劉備卻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覺。
他感覺,自己的春天,仿佛是要來臨了。
劉琦之所以對劉和提出請劉虞任用劉備,單純的就是因為他覺得目下劉虞需要劉備這樣的人為臂膀。
劉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劉琦說不好。
但若是說他現在就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劉琦不信,畢竟,人的野心都是隨著境遇一點一點的改變的。
屁股決定腦袋,就是這個道理。
讓現在的劉備去輔佐劉虞,毫無疑問,會使自己的這位盟友壯大。
而在北方諸侯中,有威望聚攏北地人心與袁紹相庭抗禮的人,隻有劉虞有這個名望。
在四世三公的巨大政治光環麵前,像劉備或公孫瓚這樣的軍功武人,再有能力,也是白扯。
他們目下還沒有能夠聚攏一方士人歸心的名望。
……
至於讓劉虞啟用趙雲,劉琦也隻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他提出了這麽一個建議。
他能以其師張儉的名義,提出劉備這個名字……但卻沒有說辭,能夠說明他為何會知道趙雲這個人。
但以劉和的涵養,他自然也不會特意去逼問劉琦這件事了。
趙雲能否為劉虞所用,就看機緣了,反正該說的劉琦都說了。
其實劉虞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隻是他在曆史上做了一件他並不擅長的事情,那就是親自帶兵去殺公孫瓚。
劉虞若是沒有帶兵這件蠢事,他和公孫瓚之間的鬥爭,誰勝誰負真是猶未可知。
劉虞是那種和劉表一樣的人,他隻適合坐鎮後方,在家裏搞經濟,搞政治,搞民生,搞學術……
至於對外征戰的事,委派給麾下的戰將,他隻需仿效袁術使用孫堅的方法——在後方以糧草做鉗製,便足夠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awenku.com">yawenku.com</a>
……
“還有漁陽人田豫,若有機緣,亦請大司馬收之於麾下,日後或許有所臂助。”劉琦最後又向劉和舉薦了一人。
劉和雖然不明白劉琦為何會對幽州人物這般了解,但也不方便多問,隻是在心中逐個記下。
若是換成別人向他提出這些人,劉和根本就不會當回事,但是劉琦提出來的,他就感覺有些不同了。
荊州軍北上這段時間,劉琦代表劉表進入司隸,其表現之出色,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而且他適才又陳懇的為劉和分析出了幽州的形勢,並毫無私心的為劉虞父子認真的做出籌謀。
麵對這樣一個少年的真摯之言,劉和想不往心裏去怕也是不行的。
二人又徹夜詳談一宿之後,次日,劉和遂拜辭離去。
……
見過了劉琦之後,劉和轉回了己方在司隸境內的大營。
此刻公孫瓚和劉虞分兵駐紮,公孫瓚尚在弘農境內,而劉虞的兵馬已經轉回了河南尹。
劉和見了劉虞,遂將自己與劉琦見麵的事情與劉虞詳細的說了一遍。
劉虞因為公孫瓚脅迫自己出兵的事,心中頗感鬱悶,又聞劉琦率兵撤往荊州,一時間感覺漢室江山前程未卜,故派劉和前往詢問,想看看荊州方麵,對護君之盟以及漢室天下,是個什麽態度。
但哪曾想,劉和給他帶回來的,不僅僅是荊州人對漢室的態度,更是有關他幽州的存亡。
當劉和將事情對劉虞說完之後,劉虞竟然是閉上了眼睛,捋著胡須坐在原處沉默不語。
他也是一把年紀的人了,再加上地位尊崇,平時很少會有人用批評的語氣指出他的不足。
特別還是劉琦這樣一個少年後輩。
但劉虞這個人的性格非常平穩,雖然少了幾分雄烈之氣,但卻勝在不驕不傲,無論處在什麽樣的地位上,他都能夠虛心納諫。
他將劉和適才對他說的話,在腦中過了一遍又一遍.
最終他琢磨透徹之後,方才睜開了眼睛。
他看向劉和,道:“吾兒……”
“父親。”劉和急忙應諾。
“汝覺得劉伯瑜評價為父之言,可準確否?”
“這個……孩兒也說不清楚,父親覺得呢?”劉和沒有摸準劉虞話中之意,遂將球踢還給了劉虞。
劉虞聞言笑了,自己這兒子倒是老實,不敢當麵駁斥自己。
“你且說說,為父平生,最喜讀何書卷?”
劉和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道:“父親平生,最曉《五經》。”
劉虞長歎口氣,道:“是啊,為父平生最曉《五經》,唉,試問一個精研《尚書》《禮記》者,又如何能夠統兵打仗,又如何能夠懾服那些軍功武人?劉伯瑜言老夫之短處……甚中其地。”
說罷,便見劉虞轉頭,看向那劉和,道:“劉伯瑜所言的那個劉備劉玄德,現在何處?”
劉和拱手道:“孩兒已經派人探得,那別部司馬劉玄德奉公孫瓚之命,往來與兩軍陣前,每隔幾日,便會從我方主營,向公孫瓚等處督運糧秣。”
劉虞聞言奇道:“這劉備乃是公孫瓚麾下的別部司馬,又是其同窗,竟然主動承擔起了押運糧草之責,若非大材小用,便是謙恭謹慎之人。”
頓了頓,劉虞又道:“他下次再來,派人請他往主帳一敘。”
“諾。”
……
兩日後,劉備按時來劉虞大寨調撥糧草,卻被劉和暗中請進大帳,與劉虞見麵。
劉備的相貌白皙,一雙大耳,身高臂長,頗有雄姿。
“末將劉備,見過大司馬。”劉備恭敬的對劉虞施禮。
劉虞見劉備相貌雄偉,頗為驚異,遂問道:“汝便是別部司馬劉玄德?”
“正是。”
“聽說你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
劉備沒想到劉虞會問他這事,忙道:“正是。”
劉虞捋著胡須,慢悠悠地道:“且把你的籍貫,以及能回憶起的祖輩名字……皆報於我。”
劉備一時間沒明白劉虞的意思,好奇地問道:“大司馬所言何意?”
劉虞捋著須子,淡淡道:“劉某在京中曾任宗正,這各郡皇族的名籍薄冊,都曾歸老夫掌管,你且將你的祖輩挨個給老夫捋捋,讓老夫為你回憶回憶……你是否有祖先在京中皇族名薄之中。”
劉備愣了半晌之後,突然明白了劉虞之意,不由大喜過望。
整個大漢朝,從西漢王朝開始,傳承數百年,劉氏諸王的血脈們開枝散葉,其後代早就是遍布了大漢十三州,庶出旁支不計其數。
昔日在涿縣,光是跟劉備一樣的中山靖王之後,就已是不下幾十號人了。
若是再到中山國看,有中山靖王名頭的劉氏宗親,那更是數不過來。
像劉虞這種東海恭王之後,乃是東漢王爵,更兼東海恭王乃光武帝長子,比之中山靖王這種遠在西漢孝武皇帝時期的諸侯王,分量要重了許多,也更容易查證了許多。
西漢諸侯王的後代們,因為數百年的分支繁衍,枝葉太盛,再加上中間有王莽篡盜,宗譜傳承記載有所遺失……所以西漢諸王的後代,如今記載在雒陽宗正府的,並不全麵。
特別是劉備這種不知道拐了多少個彎的,就算是骨子裏真有中山靖王的血脈,怕是也稀薄的都不夠蚊子咬一口了。
劉虞就算是曾任宗正,他怎麽可能會在雒陽看到劉備一支的籍薄入檔?
就算是看到了,又豈能記在腦袋裏?
劉虞這話中之意很明顯,他應該是有辦法,可以替劉備證身,讓他的名字進入到京師宗正府的皇族名籍薄中。
這是赤裸裸的拉攏啊。
雖然是拉攏,但劉備卻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覺。
他感覺,自己的春天,仿佛是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