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憑什麽你贏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 作者:臊眉耷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繇的使者匆匆去往屍鄉,拜見劉琦。
見了劉琦之後,劉繇的使者送上劉繇親筆寫的書信,然後向劉琦轉達了劉繇的一片誠意。
劉琦全身披甲,坐在上位,氣勢很強,他的下首站立了一排彪型猛將, 這些人渾身都散發著殺氣。
這是劉琦做夢都沒想到的。
看著手中的書信,嘴角勾起了一絲弧度。
看完之後,劉琦將書信放在了一邊,看向劉繇的使者,露出一副疑惑地表情。
“滿朝公卿,既要擁立正禮公為新君, 這與我又有何相幹?正禮公若是當了天子,我自當恪守臣節,一心輔佐……可正禮公如今給我寫這封信, 這算是什麽意思啊?”
使者聞言急忙向劉琦拱手道:“君侯誤會了,正禮公別無他意,隻是讓我向君侯表示,正禮公願意輔佐君侯登基,並輔佐君侯中興漢室……正禮公說了,能定天下者,必君侯也。”
“正禮公過讚了,劉某人實在是擔當不起。”
使者急忙道:“君侯過謙了,正禮公說了,大漢十叁州,能被稱為漢室宗親的人,何止數萬?若論其中翹楚, 非君侯莫屬!君侯若是不能當大漢新君,怕是就沒有人配當皇帝了。”
“說的好像大漢的天下, 沒了我不行一樣……”
使者忙接茬道:“大漢的天下,就是不能沒了君侯啊。”
見使者這般客氣,劉琦心中頗感滿意。
他對那使者言道:“如此,就勞煩足下返回雒陽, 向正禮公轉達我的謝意了……同為大漢宗親,翌日事成,定不相負。”
“君侯放心。”
“對了,另外告訴正禮公,暫時不要拒絕楊彪他們的建議,且虛與委蛇一陣。”
“啊?”使者沒想到劉琦居然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這是為何?”
“我自有籌措,你隻管讓正禮公照做便是了。”
使者見劉琦不說,也不敢多問,隨即應諾。
隨後,劉琦又對使者說了一句話,將使者驚的後脊發涼。
“告訴正禮公,咱們這些宗親乃是漢室江山最後的壁壘屏障,隻有我們強大了,劉氏江山才不會倒下……今後,莫要總是去練什麽‘王者風範’,多關心一些正經事要緊。”
使者唯唯諾諾地走了,劉琦不留他吃飯。
他心中知道, 隻要自己今天的這番話一送到, 劉繇對於帝位不但是徹底的死心,而且從今往後, 他也會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站位,日後對自己不會有異心。
……
使者返回了雒陽,向劉繇陳述了劉琦的回複。
劉琦的猜測是正確的。
他親口對使者說出‘王者風範’這四個字後,劉繇嚇得幾乎叁天沒合眼。
他實在是想不明白,自己在府中悄悄進行的事情,怎麽會被劉琦給知道了?
麵對這種情況,換誰,誰心中也不會太好受的。
但劉繇按照劉琦的指使,沒有拒絕楊彪和劉虞的邀請,繼續任憑他們擺弄,當這個皇帝。
<a id="wzsy" href="http://www.beqege.cc">beqege.cc</a>
隨後,雒陽方麵開始整備登基大典,尚書台的人著手草擬文書,昭告天下。
雒陽郊外,民夫修築高台,準備劉繇的登基大典。
與此同時,兗州方麵和河北方麵傳來消息,曹操和袁紹在兗州和河北掀開了一陣陣的腥風血雨。
諸多對他們的反叛行徑表示不服氣的望族和士族,皆被他們消滅。
手段極為血腥霸道。
河北和中原,是士族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守舊思想最為嚴重的地方,他們一旦鬧將起來,袁紹和曹操若想快速平定,不展開血腥鎮壓,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終,還是袁紹的一步狠棋,暫時鎮壓了各地的士族叛亂。
太原王氏,也就是王允的本家,被袁紹拿來開刀!
王允死了,太原王氏雖然失去了在朝廷中最大的依仗,但其門第在河北的聲望依舊,族中精英極多。
在這次反袁的起事中,他們也是吵吵的最歡實的,上躥下跳的讓袁紹恨的牙牙癢。
這也難怪,王允的死雖然不是袁紹所為,但和袁紹進攻雒陽的舉動,有推脫不開的關係。
公元196年末,太元王氏被袁紹以謀逆之名,派兵攻克本家,收繳塢堡田園,對其本家進行了血腥屠殺,累計受牽連者,多達叁千餘人。
血腥鎮壓,在表麵上將河北諸族起義的火苗壓製住了。
但是這當中潛藏的巨大能量,卻絕對是超乎天下人想象的。
隨時都有可能厚積薄發。
袁紹本人對此也明白,但他必須這麽做。
而在另外一邊,車騎將軍袁術,在劉琦的授意下,以汝南袁氏家公的名義,斥責袁紹為叛逆之賊,並高調宣布自己與袁紹斷絕關係,驅逐袁紹出汝南袁氏的門牆。
一時間,天下輿論紛紛,政治走向鬆散,極不明確。
也因為紛亂的政治走向,以及中原和河北士族們深切的願望,此刻雒陽方麵的新任天子登基的事情,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
劉虞保持中庸的態度,而以楊彪為首的一眾朝臣,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紛紛表示要催促新君登基,以定大事。
這一日,劉虞,楊彪,士孫瑞,趙岐,伏完等一眾大臣正在商議關於冊立新君的細節,突見雒陽令司馬防匆匆忙忙的衝進了廳堂。
“諸君,不好了,出大事了!”司馬防氣喘籲籲地衝進了廳內。
“司馬公何事這般慌張?”劉虞疑惑地看向司馬防。
司馬防喘著粗氣,將手中的一封縑帛,送到了劉虞的麵前。
劉虞攤開了縑帛,仔細地看著上麵的內容。
接著,便見他的眉頭深深皺起。
“楊公,你看看這上麵的內容。”
楊彪疑惑地從劉虞的手上接過了縑帛。
什麽事,怎這般麵色不善?
低頭看了一遍後……
“什麽?韓遂舊部,鼓動涼州十一個叛羌部落,兵勢已過渭水!”
劉虞滿麵凝重地點了點頭,道:“正是如此,如今閻行和龐德的兵馬坐鎮在長安,涼州方麵無人可以彈壓這些叛軍,再加上天子歸天,天下無主,這些朝秦暮楚,野心勃勃之輩,自然就會有所動作!”
“馬騰和法正呢!他不是在涼州嗎?為何不攔著!”楊彪氣的直跺腳。
司馬防歎道:“法正兵力不足,不敢輕易動手,馬騰昔日也是叛軍中的一人,雖與韓遂手下不同屬,但也彼此有幾分情誼在,故而……”
“這都不是理由!借口,都是借口!”楊彪重重地一拍桌桉,道:“眼下當速速下令,著前將軍率兵西向,去鎮壓西涼叛軍。”
這話說完,滿廳皆靜。
少時,卻聽士孫瑞幽幽言道:“問題是,前將軍,會聽我們的話嗎?”
見了劉琦之後,劉繇的使者送上劉繇親筆寫的書信,然後向劉琦轉達了劉繇的一片誠意。
劉琦全身披甲,坐在上位,氣勢很強,他的下首站立了一排彪型猛將, 這些人渾身都散發著殺氣。
這是劉琦做夢都沒想到的。
看著手中的書信,嘴角勾起了一絲弧度。
看完之後,劉琦將書信放在了一邊,看向劉繇的使者,露出一副疑惑地表情。
“滿朝公卿,既要擁立正禮公為新君, 這與我又有何相幹?正禮公若是當了天子,我自當恪守臣節,一心輔佐……可正禮公如今給我寫這封信, 這算是什麽意思啊?”
使者聞言急忙向劉琦拱手道:“君侯誤會了,正禮公別無他意,隻是讓我向君侯表示,正禮公願意輔佐君侯登基,並輔佐君侯中興漢室……正禮公說了,能定天下者,必君侯也。”
“正禮公過讚了,劉某人實在是擔當不起。”
使者急忙道:“君侯過謙了,正禮公說了,大漢十叁州,能被稱為漢室宗親的人,何止數萬?若論其中翹楚, 非君侯莫屬!君侯若是不能當大漢新君,怕是就沒有人配當皇帝了。”
“說的好像大漢的天下, 沒了我不行一樣……”
使者忙接茬道:“大漢的天下,就是不能沒了君侯啊。”
見使者這般客氣,劉琦心中頗感滿意。
他對那使者言道:“如此,就勞煩足下返回雒陽, 向正禮公轉達我的謝意了……同為大漢宗親,翌日事成,定不相負。”
“君侯放心。”
“對了,另外告訴正禮公,暫時不要拒絕楊彪他們的建議,且虛與委蛇一陣。”
“啊?”使者沒想到劉琦居然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這是為何?”
“我自有籌措,你隻管讓正禮公照做便是了。”
使者見劉琦不說,也不敢多問,隨即應諾。
隨後,劉琦又對使者說了一句話,將使者驚的後脊發涼。
“告訴正禮公,咱們這些宗親乃是漢室江山最後的壁壘屏障,隻有我們強大了,劉氏江山才不會倒下……今後,莫要總是去練什麽‘王者風範’,多關心一些正經事要緊。”
使者唯唯諾諾地走了,劉琦不留他吃飯。
他心中知道, 隻要自己今天的這番話一送到, 劉繇對於帝位不但是徹底的死心,而且從今往後, 他也會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站位,日後對自己不會有異心。
……
使者返回了雒陽,向劉繇陳述了劉琦的回複。
劉琦的猜測是正確的。
他親口對使者說出‘王者風範’這四個字後,劉繇嚇得幾乎叁天沒合眼。
他實在是想不明白,自己在府中悄悄進行的事情,怎麽會被劉琦給知道了?
麵對這種情況,換誰,誰心中也不會太好受的。
但劉繇按照劉琦的指使,沒有拒絕楊彪和劉虞的邀請,繼續任憑他們擺弄,當這個皇帝。
<a id="wzsy" href="http://www.beqege.cc">beqege.cc</a>
隨後,雒陽方麵開始整備登基大典,尚書台的人著手草擬文書,昭告天下。
雒陽郊外,民夫修築高台,準備劉繇的登基大典。
與此同時,兗州方麵和河北方麵傳來消息,曹操和袁紹在兗州和河北掀開了一陣陣的腥風血雨。
諸多對他們的反叛行徑表示不服氣的望族和士族,皆被他們消滅。
手段極為血腥霸道。
河北和中原,是士族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守舊思想最為嚴重的地方,他們一旦鬧將起來,袁紹和曹操若想快速平定,不展開血腥鎮壓,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終,還是袁紹的一步狠棋,暫時鎮壓了各地的士族叛亂。
太原王氏,也就是王允的本家,被袁紹拿來開刀!
王允死了,太原王氏雖然失去了在朝廷中最大的依仗,但其門第在河北的聲望依舊,族中精英極多。
在這次反袁的起事中,他們也是吵吵的最歡實的,上躥下跳的讓袁紹恨的牙牙癢。
這也難怪,王允的死雖然不是袁紹所為,但和袁紹進攻雒陽的舉動,有推脫不開的關係。
公元196年末,太元王氏被袁紹以謀逆之名,派兵攻克本家,收繳塢堡田園,對其本家進行了血腥屠殺,累計受牽連者,多達叁千餘人。
血腥鎮壓,在表麵上將河北諸族起義的火苗壓製住了。
但是這當中潛藏的巨大能量,卻絕對是超乎天下人想象的。
隨時都有可能厚積薄發。
袁紹本人對此也明白,但他必須這麽做。
而在另外一邊,車騎將軍袁術,在劉琦的授意下,以汝南袁氏家公的名義,斥責袁紹為叛逆之賊,並高調宣布自己與袁紹斷絕關係,驅逐袁紹出汝南袁氏的門牆。
一時間,天下輿論紛紛,政治走向鬆散,極不明確。
也因為紛亂的政治走向,以及中原和河北士族們深切的願望,此刻雒陽方麵的新任天子登基的事情,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
劉虞保持中庸的態度,而以楊彪為首的一眾朝臣,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紛紛表示要催促新君登基,以定大事。
這一日,劉虞,楊彪,士孫瑞,趙岐,伏完等一眾大臣正在商議關於冊立新君的細節,突見雒陽令司馬防匆匆忙忙的衝進了廳堂。
“諸君,不好了,出大事了!”司馬防氣喘籲籲地衝進了廳內。
“司馬公何事這般慌張?”劉虞疑惑地看向司馬防。
司馬防喘著粗氣,將手中的一封縑帛,送到了劉虞的麵前。
劉虞攤開了縑帛,仔細地看著上麵的內容。
接著,便見他的眉頭深深皺起。
“楊公,你看看這上麵的內容。”
楊彪疑惑地從劉虞的手上接過了縑帛。
什麽事,怎這般麵色不善?
低頭看了一遍後……
“什麽?韓遂舊部,鼓動涼州十一個叛羌部落,兵勢已過渭水!”
劉虞滿麵凝重地點了點頭,道:“正是如此,如今閻行和龐德的兵馬坐鎮在長安,涼州方麵無人可以彈壓這些叛軍,再加上天子歸天,天下無主,這些朝秦暮楚,野心勃勃之輩,自然就會有所動作!”
“馬騰和法正呢!他不是在涼州嗎?為何不攔著!”楊彪氣的直跺腳。
司馬防歎道:“法正兵力不足,不敢輕易動手,馬騰昔日也是叛軍中的一人,雖與韓遂手下不同屬,但也彼此有幾分情誼在,故而……”
“這都不是理由!借口,都是借口!”楊彪重重地一拍桌桉,道:“眼下當速速下令,著前將軍率兵西向,去鎮壓西涼叛軍。”
這話說完,滿廳皆靜。
少時,卻聽士孫瑞幽幽言道:“問題是,前將軍,會聽我們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