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虞來說,王允到底死在哪裏,因為什麽而死,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朝廷之中的士人官員們,對於王允的名聲異常看重,畢竟身為士人首領的王允,他的聲名在很多官員看來, 還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這些人都在極力回避王允和劉協之間的事。


    但劉虞不需要,他當初來雒陽的時候,本就是被劉協從幽州弄回來製衡王允的。


    說白了,倆人之間不但沒什麽交情,彼此或多或少的還都有些瞧不上對方。


    當劉虞說完王允死在雒陽宮殿之後, 便見楊彪,種緝, 王子服,吳修,陰修,吳碩等人,都是惱羞成怒地看向他。


    太師此言,猶如叛徒一般。


    劉虞卻恍若不覺,目不斜視,澹定自若的目視前方。


    老夫會和你們站一夥嗎?嗬嗬,別做夢了。


    別忘了,老夫也姓劉的!


    劉琦環顧眾人,沉聲道:“太師說的可是實情?”


    所有的朝臣居然都是齊刷刷的不吱聲。


    他們不吭聲,不代表這事兒就這麽過去了。


    “黃忠何在?”劉琦忽然大聲喊道。


    黃忠邁步出班,拱手抱拳道:“末將在!”


    “雒陽之戰時,陛下身邊的那些宦官, 還有城中與曹軍交戰的士兵,如今何在?”


    黃忠拱手道:“回君侯, 末將來到雒陽之後,與徐元直麾下的衛士一同在雒陽及附近搜尋這些人,他們雖在大戰之中都已戰死,但還是有餘者……如今已經找到了不下百人,這些人已經都被末將控製了起來,隻等君侯審訊發落。”


    楊彪聽了這話,心中不由咯噔一聲。


    當初黃忠來雒陽的時候,滿朝文武的眼睛,全都集中在西麵的涼州叛軍身上,而黃忠占據雒陽的城防諸事滿朝文武也都默認,畢竟當時的情況,能夠保護雒陽不失才是首要大事。


    而且滿朝文武也沒有軍事實力與黃忠叫板。


    槍杆子裏出政權,就是這個道理。


    但滿朝文武萬萬沒有想到,黃忠來雒陽不隻是為了對抗西涼叛軍,同時還兼帶著搜尋天子遇害當日在場證人的任務。


    一時間,所有人看向劉琦的眼神,都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一些改變。


    劉琦的縝密心思和高瞻遠矚,著實有些超出了這些朝臣們的想象。


    此子委實了得。


    “將那些宦官和軍士,帶到德陽殿前的廣場上來,分別派人審訊,詢問當夜間陛下遇害時, 還有王太傅在宮中的情況具體為何,是不是如陳宮所言一般。”


    “唯!”


    黃忠轉過身, 大步流星的走往德陽殿外。


    陰修站出來,作揖道:“將軍,當此時節,處理此事,未免不妥吧?”


    “陛下和王太傅遇害的真相,難道不應該處理嗎?”劉琦反問陰修。


    “這個,不是,某不是這個意思。”


    劉琦看向呂布,喝道:“溫侯,你說你返回雒陽是為了救駕,此事可有憑證?”


    呂布急忙道:“有,有!事發當日,我派一曲軍士貼身保護陛下突圍,雖然陛下不幸遇害後,諸多士卒痛斷肝腸絕食隨陛下而去,但還是有人可以證明布的清白!”


    在場的朝臣們聞言,皆是嗤之以鼻。


    並州軍士……都隨陛下痛斷肝腸而去?


    這話誰能信啊!


    “可讓那些人也到殿外廣場上集合等候。”


    隨後,劉琦看向一眾朝臣們,道:“諸公且隨我往殿前去,審訊這些證人。”


    說罷,劉琦不在贅言,當先邁步而去,而荊州一係的將官也都緊隨其後。


    劉虞轉頭看向楊彪,無奈道:“看來,伯瑜這是鐵了心要將陛下和太傅之事弄清楚啊。”


    楊彪的臉色鐵青,哼了哼道:“事到如今,總是揪著這些事又有何用?!”


    劉虞卻搖頭道:“唉,文先此言差矣,天子之殤事關國本,豈能不仔細查證?此等大事,若是不弄清楚流傳於後世,豈非我大漢朝四百年來的第一恥?伯瑜若要登基,將此事調查個明白,清楚的交待於後世,也是給我劉氏之祖一個交待,同時也是給後世之人一個交待。”


    劉虞說的大義淩然,縱然楊彪心中不情不願,也不能正麵反駁。


    “太師之言甚是。”


    就在這個時候,卻見許鄲大步流星的返回殿中。


    他衝著劉虞抱拳施禮,道:“太師,君侯讓末吏轉達太師,請太師帶領諸公前往廣場,由朝中諸臣向呂布軍的軍士,宦官,還有雒陽守城的軍士問話,斷定實情的真偽。”


    劉虞疑惑道:“前將軍麾下有十萬之眾,問話而已,隨便找百十個人就是了,何勞朝中公卿前往?”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許鄲言道:“事關國家大事,不可不慎重,君侯言,由朝中諸文武問話,最為妥當,如此君侯也好避嫌。”


    劉虞感慨地拍了拍手,看向楊彪等一眾士族清流:“看到沒有?伯瑜處事縝密,滴水不漏,真真乃是赤誠君子,非此人不能擔興旺漢室的大任。”


    眾人都是跟著點頭應和,但應和的還是比較勉強的。


    楊彪哼了哼,連應和都不應和。


    劉虞大手一揮:“諸公隨我同往!”


    廣場之上,包括呂布軍的軍士,宦官和雒陽軍士,大概有二百多名所謂的證人皆已經被黃忠帶至。


    劉琦從軍中尋了二百名刀筆吏,一人配上一名朝臣在加上一名衛士署的成員,開始向這些認證詢問天子死去的那天晚上的情況。


    德陽殿前的廣場足夠大,即使有數百人,但也能做到單獨詢問,彼此不會有串供的情況出現。


    而且一名文書負責記錄,一名朝臣和一名衛士署成員負責詢問,彼此間互不相識,審訊完畢隻有,叁人都要在供詞上簽字,保證了供詞的真實性。


    朝臣們向這些證人谘詢,必然是會避重就輕,但有衛士署的人在旁邊,有些他們‘忘了問’或是‘不想問’的話,衛士署的人就會做補充。


    這樣的操作模式,讓人找不出一丁點的毛病,幾方彼此互相監督所審訊出的供詞,也具有最真實的效用。


    即使秋後算賬,也沒法算,因為各方人都參與其中,誰日後也甭想拿這個說事。


    ……


    劉琦站在高台上,看著一摞又一摞的簡牘,隨即衝著劉虞和楊彪,還有一眾朝臣們,道:“諸位,咱們一起翻閱,看一看這些供詞是否大致相同,如此便可推斷出,雒陽當夜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臊眉耷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臊眉耷目並收藏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