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p>
詔獄之外,眾錦衣衛列隊相迎,跪倒屈服。</p>
“免禮。”</p>
李修點了點頭,環視著這眼前詔獄,神色亦是難免唏噓。</p>
當年,他,從危難之中掙紮而出,第一個來地方,便是這詔獄。</p>
那時,一個野心勃勃少年,何曾想過如此一天的場景。</p>
重重思緒流轉,李修亦是在李若鏈的引領下,一步一步的朝詔獄內部而去。</p>
多年未至,這詔獄也沒有太大變化,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人滿為患的牢房。</p>
或許是提前知曉自己要來,一個個牢房裏,完全沒有曾經的各種鬼哭狼嚎,犯人們老老實實的待在牢房,在錦衣衛殺氣騰騰的眼神中,再硬的骨頭,似乎都軟了下來。</p>
整個詔獄,儼然安靜的滲人。</p>
牢房之中,見李修駐足於前,那刺眼的黑龍袍亦是清晰可見,孫傳庭與李邦華兩人,眼中亦是難掩暗然。</p>
“見過秦公!”</p>
兩人起身,拱了拱手。</p>
“放肆!”</p>
身旁錦衣衛立馬高喝,大有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之意。</p>
“打開牢房讓他們出來,酒菜放下,你們暫且退下。”</p>
李修擺了擺手,緩緩出聲,</p>
“微臣遵命。”</p>
李若鏈深深一拜,隨即擺了擺手,有錦衣衛將牢房打開,隨即,李若鏈便率一眾錦衣衛,退出了這層詔獄。</p>
“兩位大人,請坐吧!”</p>
李修抬手指了指麵前的桌凳,隨即,自顧自的坐在了桌前。</p>
見此,李邦華與孫傳庭兩人,亦是推開牢房大門,走出坐在了李修麵前。</p>
李修拿起酒壺,滿上兩杯酒後,便將酒杯推至了兩人麵前,與此同時,李修的聲音,亦是隨之響起。</p>
“朕想知道,那一日,若爾等謀劃成功,爾等,拿什麽麵對這天下內賊,那什麽麵對磨刀霍霍的後金跟蒙古?”</p>
李邦華孫傳庭神色更是暗然,握著酒杯沉默不言。</p>
“內敵壓不住,外賊擋不住,重演宋末天傾,亦是必然。”</p>
“這就是你們的追求嘛?”</p>
字字如刀,讓李邦華兩人臉色已是煞白。</p>
“朕給了你們太多太多的機會。”</p>
李修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依舊自顧自的說著。</p>
“就是為了讓你們安心,讓太後天子安心……”</p>
言至於此,李修注視著兩人神色暗然之間的視死如歸,亦是隨之沉默,最終,抬起酒杯。</p>
“兩位要做忠臣,朕就不攔著了。”</p>
“這一桌酒菜,就當朕對兩位大人的送別宴,吃好喝好,就陪大明去吧。”</p>
隨即,李修一飲而盡,酒杯放下,起身,轉身,便盡直於詔獄上層而去。</p>
此時,李邦華與孫傳庭起身,朝離去之李修默不作聲的一拜。</p>
李修卻未有絲毫停頓,很快,便消失在了兩人視野之中。</p>
“大恒,昭武帝……”</p>
“這日月山河,想來無恙了……”</p>
兩人佇立許久,孫傳庭才緩緩出聲,最終,似如釋重負,感慨唏噓。</p>
“不用守著大明的爛攤子,也不用當著表湖匠,乾坤獨掌,沒了屈居人下的顧忌,這山河,重歸盛世,亦是必然之事。”</p>
李邦華亦是一歎,盛世將出,可這江山,卻已不是大明。</p>
“如此也好,這千古之罪人,咱們,是沒背上了。”</p>
李邦華輕笑一聲,端起酒杯,一飲而盡。</p>
“成祖靖難起兵,以叔奪侄之天下,如今秦公亦是以叔篡侄之天下。”</p>
“皆是雄才偉略,想必,皆會寄希望於不世之功洗刷罪名,這天下江山,是必然無恙了。”</p>
“若人有來生,說不得,我等也能見證一下昭武盛世……”</p>
言談之間李邦華緩緩褪下身上官袍,懸於木梁。</p>
“伯雅兄,我就先行一步了……”</p>
李邦華轉頭看向孫傳庭,眉宇間,已無憂慮,唯有釋然之輕鬆。</p>
隨即,木凳翻倒,一襲白衫,亦是懸於木梁,掙紮,飄蕩,直至,了無聲息。</p>
“走了……我也該走了。”</p>
孫傳庭緩緩放下酒杯,同樣是脫下了身上所著的大明官袍,與李邦華一樣,官袍懸於木梁,捆縛繩結,最終,這詔獄底層,兩具軀體,如無根浮萍一般,筆直的懸於木梁,隨慣性細微的飄蕩著……</p>
</p>
……</p>
“懸梁自盡了……”</p>
得知這個消息,剛回到乾清宮的李修亦是一歎,朝李若鏈擺了擺手:“好生安葬吧!”</p>
“屬下遵旨。”</p>
李若鏈立馬領命,隨即,亦是小心翼翼的匯報道:“屬下已經將盧象升安排好了,要不要派人監視一二?”</p>
李修亦是一愣,好一會,才擺了擺手:“隨他去吧。”</p>
聽到這話,李若鏈頓時門清了,看陛下這態度,顯然,盧象升雖保得一命,爵位也得保留,但以後,在這天下,他盧象升估計就是個透明人了。</p>
李若鏈的猜測,顯然沒有錯。</p>
曾經處在風暴中心的親軍都指揮使,在現如今,從詔獄而出後,儼然成了朝野上下下意識忽視的存在。</p>
文臣視之為禁忌,武勳則是如同沒有此人。</p>
其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彰顯了昭武帝對有功之臣的寬容。</p>
背叛之罪,尚且留得一條性命,如此寬鬆,又何需擔心其他。</p>
盧象升顯然也無比清楚自己的禁忌,從詔獄而出後,每日,皆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形同與世隔絕。</p>
當然,在大恒朝,也沒人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拜訪這位被昭武帝所放棄的肅毅伯。</p>
人雖活著,卻已形同死亡。</p>
便是盧象升現在,以及未來的處境。</p>
而在這京城,還有些許多人,與這盧象升,亦是有著相同的處境以及相同的未來。</p>
如被封為壽王,居於京城南城的朱慈烺,以及,被安排至天壽山為崇禎守陵的周太後,以及,主動請求出家祈福的天啟帝遺霜,張太後。</p>
還有那些隨周太後至天壽山守陵的諸多崇禎妃嬪……</p>
王朝更替之後的如此安排,這些存在,無疑都是幸運的,至少,都避免了王朝更替之下的無數慘絕人寰,能夠衣食無憂,富富貴貴的過完一生……</p>
……</p>
詔獄之外,眾錦衣衛列隊相迎,跪倒屈服。</p>
“免禮。”</p>
李修點了點頭,環視著這眼前詔獄,神色亦是難免唏噓。</p>
當年,他,從危難之中掙紮而出,第一個來地方,便是這詔獄。</p>
那時,一個野心勃勃少年,何曾想過如此一天的場景。</p>
重重思緒流轉,李修亦是在李若鏈的引領下,一步一步的朝詔獄內部而去。</p>
多年未至,這詔獄也沒有太大變化,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人滿為患的牢房。</p>
或許是提前知曉自己要來,一個個牢房裏,完全沒有曾經的各種鬼哭狼嚎,犯人們老老實實的待在牢房,在錦衣衛殺氣騰騰的眼神中,再硬的骨頭,似乎都軟了下來。</p>
整個詔獄,儼然安靜的滲人。</p>
牢房之中,見李修駐足於前,那刺眼的黑龍袍亦是清晰可見,孫傳庭與李邦華兩人,眼中亦是難掩暗然。</p>
“見過秦公!”</p>
兩人起身,拱了拱手。</p>
“放肆!”</p>
身旁錦衣衛立馬高喝,大有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之意。</p>
“打開牢房讓他們出來,酒菜放下,你們暫且退下。”</p>
李修擺了擺手,緩緩出聲,</p>
“微臣遵命。”</p>
李若鏈深深一拜,隨即擺了擺手,有錦衣衛將牢房打開,隨即,李若鏈便率一眾錦衣衛,退出了這層詔獄。</p>
“兩位大人,請坐吧!”</p>
李修抬手指了指麵前的桌凳,隨即,自顧自的坐在了桌前。</p>
見此,李邦華與孫傳庭兩人,亦是推開牢房大門,走出坐在了李修麵前。</p>
李修拿起酒壺,滿上兩杯酒後,便將酒杯推至了兩人麵前,與此同時,李修的聲音,亦是隨之響起。</p>
“朕想知道,那一日,若爾等謀劃成功,爾等,拿什麽麵對這天下內賊,那什麽麵對磨刀霍霍的後金跟蒙古?”</p>
李邦華孫傳庭神色更是暗然,握著酒杯沉默不言。</p>
“內敵壓不住,外賊擋不住,重演宋末天傾,亦是必然。”</p>
“這就是你們的追求嘛?”</p>
字字如刀,讓李邦華兩人臉色已是煞白。</p>
“朕給了你們太多太多的機會。”</p>
李修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依舊自顧自的說著。</p>
“就是為了讓你們安心,讓太後天子安心……”</p>
言至於此,李修注視著兩人神色暗然之間的視死如歸,亦是隨之沉默,最終,抬起酒杯。</p>
“兩位要做忠臣,朕就不攔著了。”</p>
“這一桌酒菜,就當朕對兩位大人的送別宴,吃好喝好,就陪大明去吧。”</p>
隨即,李修一飲而盡,酒杯放下,起身,轉身,便盡直於詔獄上層而去。</p>
此時,李邦華與孫傳庭起身,朝離去之李修默不作聲的一拜。</p>
李修卻未有絲毫停頓,很快,便消失在了兩人視野之中。</p>
“大恒,昭武帝……”</p>
“這日月山河,想來無恙了……”</p>
兩人佇立許久,孫傳庭才緩緩出聲,最終,似如釋重負,感慨唏噓。</p>
“不用守著大明的爛攤子,也不用當著表湖匠,乾坤獨掌,沒了屈居人下的顧忌,這山河,重歸盛世,亦是必然之事。”</p>
李邦華亦是一歎,盛世將出,可這江山,卻已不是大明。</p>
“如此也好,這千古之罪人,咱們,是沒背上了。”</p>
李邦華輕笑一聲,端起酒杯,一飲而盡。</p>
“成祖靖難起兵,以叔奪侄之天下,如今秦公亦是以叔篡侄之天下。”</p>
“皆是雄才偉略,想必,皆會寄希望於不世之功洗刷罪名,這天下江山,是必然無恙了。”</p>
“若人有來生,說不得,我等也能見證一下昭武盛世……”</p>
言談之間李邦華緩緩褪下身上官袍,懸於木梁。</p>
“伯雅兄,我就先行一步了……”</p>
李邦華轉頭看向孫傳庭,眉宇間,已無憂慮,唯有釋然之輕鬆。</p>
隨即,木凳翻倒,一襲白衫,亦是懸於木梁,掙紮,飄蕩,直至,了無聲息。</p>
“走了……我也該走了。”</p>
孫傳庭緩緩放下酒杯,同樣是脫下了身上所著的大明官袍,與李邦華一樣,官袍懸於木梁,捆縛繩結,最終,這詔獄底層,兩具軀體,如無根浮萍一般,筆直的懸於木梁,隨慣性細微的飄蕩著……</p>
</p>
……</p>
“懸梁自盡了……”</p>
得知這個消息,剛回到乾清宮的李修亦是一歎,朝李若鏈擺了擺手:“好生安葬吧!”</p>
“屬下遵旨。”</p>
李若鏈立馬領命,隨即,亦是小心翼翼的匯報道:“屬下已經將盧象升安排好了,要不要派人監視一二?”</p>
李修亦是一愣,好一會,才擺了擺手:“隨他去吧。”</p>
聽到這話,李若鏈頓時門清了,看陛下這態度,顯然,盧象升雖保得一命,爵位也得保留,但以後,在這天下,他盧象升估計就是個透明人了。</p>
李若鏈的猜測,顯然沒有錯。</p>
曾經處在風暴中心的親軍都指揮使,在現如今,從詔獄而出後,儼然成了朝野上下下意識忽視的存在。</p>
文臣視之為禁忌,武勳則是如同沒有此人。</p>
其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彰顯了昭武帝對有功之臣的寬容。</p>
背叛之罪,尚且留得一條性命,如此寬鬆,又何需擔心其他。</p>
盧象升顯然也無比清楚自己的禁忌,從詔獄而出後,每日,皆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形同與世隔絕。</p>
當然,在大恒朝,也沒人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拜訪這位被昭武帝所放棄的肅毅伯。</p>
人雖活著,卻已形同死亡。</p>
便是盧象升現在,以及未來的處境。</p>
而在這京城,還有些許多人,與這盧象升,亦是有著相同的處境以及相同的未來。</p>
如被封為壽王,居於京城南城的朱慈烺,以及,被安排至天壽山為崇禎守陵的周太後,以及,主動請求出家祈福的天啟帝遺霜,張太後。</p>
還有那些隨周太後至天壽山守陵的諸多崇禎妃嬪……</p>
王朝更替之後的如此安排,這些存在,無疑都是幸運的,至少,都避免了王朝更替之下的無數慘絕人寰,能夠衣食無憂,富富貴貴的過完一生……</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