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動亂一桉,洪承疇入閣之命,接踵而至的亂局,鑄就了京城朝野堪稱洶湧澎湃的動蕩。</p>
人心惶惶,暗流洶湧。</p>
一切,本將繼續蔓延,可隨著江南的這一場大捷降臨,卻是猶如天降太歲神一般,將一切風波,直接鎮壓!</p>
北敗蒙古大汗,斬蒙古台吉,鎮陝西之亂!</p>
南平偽明,一戰功成,定江南之地!</p>
一場場輝煌大捷,給赫赫無雙的大恒兵鋒,再添威勢,再續戰無不勝的神話。</p>
如此赫赫軍威鑄就的天子權柄,足以讓任何人……望而生畏!</p>
一時之間,本已顯混亂失序的朝野,竟驟然歸於安寧。</p>
隻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消息,卻如平地驚雷,震得朝野一片喧囂。</p>
自前明末年,便有內閣首輔之實的來宗道遞辭呈,請乞骸骨!</p>
乾清宮中,天子握著這一封攪動風雲的辭呈,目光儼然出神。</p>
天下大權盡集於天子一人,在這片土地上,是數千年傳承的必然。</p>
如此的優劣與否,數千年曆史已然說明得一清二楚。</p>
是明君,以集於一身的權利,那自然是國泰民安,威服四方,是昏君,那再強橫的國運,也能敗得一幹二淨。</p>
顯而易見,這種權利傳承,有著極大的弊處,當然,是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著極大的壞處。</p>
正如他昭武帝,他能將下一代大恒天子培養成明君,已然是得天之幸。</p>
再之後,生於安樂繁華,長於深宮,出明君的概率………</p>
無疑是極低。</p>
他縱使窮盡一生之力,給大恒留下一個天大的江山,留下一個前無古人的帝國,也經不起崽賣爺田不心疼!</p>
他也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不可能革自己的命,就注定了,未來崽賣爺田的事情,有極大可能會出現。</p>
要避免這種情況,那皇權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製約。</p>
就如前明內閣的存在一般,製約皇權的強勢。</p>
同理,若是皇帝是明君,要收回權利,也不是做不到。</p>
顯而易見,如此的話,內閣的作用,母庸置疑。</p>
哪怕他現在壓製著內閣,壓製著一切!</p>
為了未來,他也遲早要放開,他甚至要主動壓製皇權的無序擴張,肆意妄為,在這天下,畫上一個圈,將皇權,將臣權,將天下百姓,都圈在這個圈裏麵,所有人,包括他這個天子,都按照這個圈裏的規矩行事。</p>
隻有如此,才能讓所有人各司其職,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p>
如此之下,內閣的作用,自然是無比清晰。</p>
製衡未來無序的皇權,給昏庸的皇權查缺補漏,維持帝國安穩。</p>
要想按照他的預想演變下去,這一個內閣,他就必須保持著絕對的掌控,隻有這樣,他才能按照自己的心思,一點一點的扭轉內閣,再透過內閣,直接深入掌控整個文官體係。</p>
隻有這樣,他才放心將本該屬於朝堂的權利,一點一點的重新還到內閣,還到各個臣子上。</p>
不然的話,陝西動亂這種事,遲早還會出現。</p>
“劉起元……”</p>
天子輕喃,來宗道乞骸骨,之後必然是劉起元接任內閣首輔。</p>
而在如今大恒朝堂,有這個資曆威望的,也就隻有戶部尚書劉起元了。</p>
在如今的大恒朝堂,文官一係,看似在武勳壓迫下,形同一體,但實際上,其內,同樣也分有派係。</p>
如前明遺留的官員,大都是附庸在來宗道,劉起元這兩個內閣首輔,內閣次輔之下。</p>
如武院民科,以及武勳轉文官,這兩類官員,自然又是另一個派係。</p>
兩者之間,談不上水火不容,但也絕對是涇渭分明。</p>
劉起元繼任內閣首輔,自然就意味著,大恒的官僚體係,嚴格而言,還是以前明舊臣為主導運轉著。</p>
這也是他為何直接無視廷推之製,將洪承疇拉入內閣的最重要原因。</p>
他這個天子,直接將洪承疇調入內閣,那那些與前明舊臣經緯分明的另一派係官僚,自然就會向洪承疇靠攏。</p>
再加之洪承疇在江南與越國公共事多年,在武勳之中,必然有不少的聯絡,如此,亦是足以製衡前明舊臣。</p>
避免再次出現因前明舊臣而出現的動亂。</p>
而未來,待洪承疇接任內閣首輔……</p>
天子思緒逐漸深遠,忠臣的前提,就是環境迫使他隻能忠城,這一點,他自身的體會,無疑是極為深刻。</p>
失去製衡的臣權,必然失控。</p>
就如他當年的秦公輔政一般。</p>
他不想,他麾下的人,也會推著他前進,逼著他前進。</p>
想要君臣和諧,那就必須保證平衡。</p>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p>
為天子者,目光,必須深遠。</p>
手中辭呈放下,筆鋒揮舞,一個剛勁有力的準字,亦是出現在了這辭呈之上,隨即,天子印璽落下,轟然蓋在了這份辭呈之上。</p>
緊接著,聖旨鋪開,筆鋒龍飛鳳舞之間,一道對來宗道封賞的旨意,亦是隨之成型。</p>
榮養歸鄉,這點尊榮,天子,還是不吝嗇賞賜的。</p>
“送去內閣。”</p>
天子出聲,一旁二德子,立馬快步上前,恭敬的拿起辭呈與聖旨,朝殿外而去。</p>
</p>
……</p>
“大人,德公公來了。”</p>
內閣之中,本是一片忙碌之景,可隨著一名官員的匯報,整個文淵閣,亦是驟然一滯,群臣下意識看向正處理著奏本的內閣首輔來宗道。</p>
似是意識到了什麽,來宗道加快筆鋒,龍飛鳳舞的字跡,此刻竟有些潦草。</p>
最終,來宗道放下筆鋒,手臂,竟有些顫抖。</p>
“走……隨本閣,迎接聖意!”</p>
來宗道起身,一步一步,朝殿外而去。</p>
見此,眾內閣閣臣,及文淵閣中辦事官吏,亦是緊隨其後,朝閣外而去。</p>
“臣等,參見陛下!”</p>
群臣叩拜高呼。</p>
二德子緊握聖旨,緩緩出聲:</p>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恒起於危難……首輔來宗道……”</p>
“賜冠帶致仕,上奏議政之權……蔭其孫兆延入大恒工科院,賞金百兩,銀千兩……”</p>
“老臣,叩謝陛下隆恩!”</p>
縱使早有預料,也早有準備,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來宗道還是難掩心頭顫栗,老淚縱橫,顫抖著接過聖旨,顫聲高呼。</p>
當天使離去,群臣才陸續起身,劉起元上前,將依舊跪倒在地的來宗道攙扶起身。</p>
群臣沉默,此刻,也沒人敢多言。</p>
來宗道望著眼前的文淵閣,又忍不住的環視一圈著巍峨的皇宮殿宇,渾濁的眼眸中,也不禁浮現了一抹深深的追憶。</p>
曾經誌得意滿的學子,今日乞骸骨的內閣首輔……</p>
似是圓滿一生……</p>
可一生沉浮,見證了王朝的衰落,又見證了又一王朝的建立,如今,盛世在即,正值宏圖偉業之時,他卻暗然退幕……</p>
又豈能甘心!</p>
可……終究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已經老了,跟不上時代了……</p>
人心惶惶,暗流洶湧。</p>
一切,本將繼續蔓延,可隨著江南的這一場大捷降臨,卻是猶如天降太歲神一般,將一切風波,直接鎮壓!</p>
北敗蒙古大汗,斬蒙古台吉,鎮陝西之亂!</p>
南平偽明,一戰功成,定江南之地!</p>
一場場輝煌大捷,給赫赫無雙的大恒兵鋒,再添威勢,再續戰無不勝的神話。</p>
如此赫赫軍威鑄就的天子權柄,足以讓任何人……望而生畏!</p>
一時之間,本已顯混亂失序的朝野,竟驟然歸於安寧。</p>
隻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消息,卻如平地驚雷,震得朝野一片喧囂。</p>
自前明末年,便有內閣首輔之實的來宗道遞辭呈,請乞骸骨!</p>
乾清宮中,天子握著這一封攪動風雲的辭呈,目光儼然出神。</p>
天下大權盡集於天子一人,在這片土地上,是數千年傳承的必然。</p>
如此的優劣與否,數千年曆史已然說明得一清二楚。</p>
是明君,以集於一身的權利,那自然是國泰民安,威服四方,是昏君,那再強橫的國運,也能敗得一幹二淨。</p>
顯而易見,這種權利傳承,有著極大的弊處,當然,是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著極大的壞處。</p>
正如他昭武帝,他能將下一代大恒天子培養成明君,已然是得天之幸。</p>
再之後,生於安樂繁華,長於深宮,出明君的概率………</p>
無疑是極低。</p>
他縱使窮盡一生之力,給大恒留下一個天大的江山,留下一個前無古人的帝國,也經不起崽賣爺田不心疼!</p>
他也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不可能革自己的命,就注定了,未來崽賣爺田的事情,有極大可能會出現。</p>
要避免這種情況,那皇權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製約。</p>
就如前明內閣的存在一般,製約皇權的強勢。</p>
同理,若是皇帝是明君,要收回權利,也不是做不到。</p>
顯而易見,如此的話,內閣的作用,母庸置疑。</p>
哪怕他現在壓製著內閣,壓製著一切!</p>
為了未來,他也遲早要放開,他甚至要主動壓製皇權的無序擴張,肆意妄為,在這天下,畫上一個圈,將皇權,將臣權,將天下百姓,都圈在這個圈裏麵,所有人,包括他這個天子,都按照這個圈裏的規矩行事。</p>
隻有如此,才能讓所有人各司其職,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p>
如此之下,內閣的作用,自然是無比清晰。</p>
製衡未來無序的皇權,給昏庸的皇權查缺補漏,維持帝國安穩。</p>
要想按照他的預想演變下去,這一個內閣,他就必須保持著絕對的掌控,隻有這樣,他才能按照自己的心思,一點一點的扭轉內閣,再透過內閣,直接深入掌控整個文官體係。</p>
隻有這樣,他才放心將本該屬於朝堂的權利,一點一點的重新還到內閣,還到各個臣子上。</p>
不然的話,陝西動亂這種事,遲早還會出現。</p>
“劉起元……”</p>
天子輕喃,來宗道乞骸骨,之後必然是劉起元接任內閣首輔。</p>
而在如今大恒朝堂,有這個資曆威望的,也就隻有戶部尚書劉起元了。</p>
在如今的大恒朝堂,文官一係,看似在武勳壓迫下,形同一體,但實際上,其內,同樣也分有派係。</p>
如前明遺留的官員,大都是附庸在來宗道,劉起元這兩個內閣首輔,內閣次輔之下。</p>
如武院民科,以及武勳轉文官,這兩類官員,自然又是另一個派係。</p>
兩者之間,談不上水火不容,但也絕對是涇渭分明。</p>
劉起元繼任內閣首輔,自然就意味著,大恒的官僚體係,嚴格而言,還是以前明舊臣為主導運轉著。</p>
這也是他為何直接無視廷推之製,將洪承疇拉入內閣的最重要原因。</p>
他這個天子,直接將洪承疇調入內閣,那那些與前明舊臣經緯分明的另一派係官僚,自然就會向洪承疇靠攏。</p>
再加之洪承疇在江南與越國公共事多年,在武勳之中,必然有不少的聯絡,如此,亦是足以製衡前明舊臣。</p>
避免再次出現因前明舊臣而出現的動亂。</p>
而未來,待洪承疇接任內閣首輔……</p>
天子思緒逐漸深遠,忠臣的前提,就是環境迫使他隻能忠城,這一點,他自身的體會,無疑是極為深刻。</p>
失去製衡的臣權,必然失控。</p>
就如他當年的秦公輔政一般。</p>
他不想,他麾下的人,也會推著他前進,逼著他前進。</p>
想要君臣和諧,那就必須保證平衡。</p>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p>
為天子者,目光,必須深遠。</p>
手中辭呈放下,筆鋒揮舞,一個剛勁有力的準字,亦是出現在了這辭呈之上,隨即,天子印璽落下,轟然蓋在了這份辭呈之上。</p>
緊接著,聖旨鋪開,筆鋒龍飛鳳舞之間,一道對來宗道封賞的旨意,亦是隨之成型。</p>
榮養歸鄉,這點尊榮,天子,還是不吝嗇賞賜的。</p>
“送去內閣。”</p>
天子出聲,一旁二德子,立馬快步上前,恭敬的拿起辭呈與聖旨,朝殿外而去。</p>
</p>
……</p>
“大人,德公公來了。”</p>
內閣之中,本是一片忙碌之景,可隨著一名官員的匯報,整個文淵閣,亦是驟然一滯,群臣下意識看向正處理著奏本的內閣首輔來宗道。</p>
似是意識到了什麽,來宗道加快筆鋒,龍飛鳳舞的字跡,此刻竟有些潦草。</p>
最終,來宗道放下筆鋒,手臂,竟有些顫抖。</p>
“走……隨本閣,迎接聖意!”</p>
來宗道起身,一步一步,朝殿外而去。</p>
見此,眾內閣閣臣,及文淵閣中辦事官吏,亦是緊隨其後,朝閣外而去。</p>
“臣等,參見陛下!”</p>
群臣叩拜高呼。</p>
二德子緊握聖旨,緩緩出聲:</p>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恒起於危難……首輔來宗道……”</p>
“賜冠帶致仕,上奏議政之權……蔭其孫兆延入大恒工科院,賞金百兩,銀千兩……”</p>
“老臣,叩謝陛下隆恩!”</p>
縱使早有預料,也早有準備,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來宗道還是難掩心頭顫栗,老淚縱橫,顫抖著接過聖旨,顫聲高呼。</p>
當天使離去,群臣才陸續起身,劉起元上前,將依舊跪倒在地的來宗道攙扶起身。</p>
群臣沉默,此刻,也沒人敢多言。</p>
來宗道望著眼前的文淵閣,又忍不住的環視一圈著巍峨的皇宮殿宇,渾濁的眼眸中,也不禁浮現了一抹深深的追憶。</p>
曾經誌得意滿的學子,今日乞骸骨的內閣首輔……</p>
似是圓滿一生……</p>
可一生沉浮,見證了王朝的衰落,又見證了又一王朝的建立,如今,盛世在即,正值宏圖偉業之時,他卻暗然退幕……</p>
又豈能甘心!</p>
可……終究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已經老了,跟不上時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