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在山海關休整三天時間,便再次啟程。</p>
綿延數十裏的遷徙隊伍,頂著著漫天風雪,穿過山海雄關,沿著遼東走廊,最終,沒入了肆掠的風雪之中。</p>
而堵胤錫,則是自啟程開始,第一次脫離了遷徙隊伍,在數十名騎兵的護衛之下,領著數名官員,策馬朝遼省而去。</p>
曾經出山海關,便為遼東之地。</p>
而隨著當年平定遼鎮後金,立遼省,這一條狹長的遼東走廊,卻是從遼東劃了過來,建製直隸山海府,直屬中樞。</p>
而遼省疆域,則為前明時期的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所所轄區域。</p>
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地域之浩瀚,堪比半壁漢地江山。</p>
隻不過,地域雖浩瀚,但也分實控與非實控。</p>
實控之地,則是以戍邊衛所為防護,府縣村鎮為脈絡,構鑄的漢土秩序。</p>
而非失控之地,則是指沒有漢民生存之地,大都是荒無人煙,亦或者有土著部落。</p>
對待遼省,天子一向很務實,專注開發漢民存在之地,對沒有漢民存在之地,則是鐵騎犁庭掃穴,趕盡殺絕。</p>
顯而易見的是,如今遼省的實控之地,較之圈定的浩瀚遼省,顯然是微不足道。</p>
在昭武二年,初平遼鎮後金之時,包括遼東走廊,整個遼省漢民,也不過數十萬。</p>
而遼東走廊的漢民,顯然占據了其中絕大多數。</p>
而遼省,曾經被後金盤踞已久,漢民為奴為婢,又沒有曆史上皇太極數次入關劫掠人口。</p>
故而,遼省初立,人口也不過十數萬,後經天子親自坐鎮遼鎮近半年,召朝鮮漢民,同時調配衛所大軍戍邊,遷徙衛所將士家屬,這才讓遼省人口增長至三四十萬之多。</p>
而後又立下鼓勵生育之政策,同時定下豐厚的鼓勵遷徙之策,以及數年時間清洗北地,大批士紳文人包括其家屬,被發配至遼省……</p>
種種措施之下,遼省人口,才迎來了躍遷式的增長。</p>
時至如今,遼省人口,已近百萬,其中新生兒更是達到了十餘萬之多。</p>
但顯然,較之可供開發的遼省浩瀚疆域,這點漢民,無疑是極其微不足道。</p>
漢民稀少之地,便代表著統治的極其不穩,也代表著,要維持統治,必然隻能依靠中樞的持續輸血。</p>
畢竟,漢民少,那就意味著,異族容易生存,也難以形成統治秩序,而要在漢民少之地,維持統治秩序,對抗異族襲擾,就必須維持重兵。</p>
而漢民少,統治秩序又難以形成,縱使形成,也難以自給自足,更別說維持重兵存在了。</p>
如今的遼省,便是如此尷尬境地,這也是為何自昭武二年立遼省之後,中樞不僅持續性輸血,更是定下種種大策,皆隻為了增加遼省漢民的最根本原因。</p>
而這一次多達近十萬百姓遷徙而來,對人口剛過百萬的遼省,顯然已是母庸置疑的頭等大事。</p>
早在遷徙之策定下之後,遼省,就已經在中樞指示下,為此次接收遷徙之民做著準備。</p>
如過冬物資,農具,種子,乃至行政安置規劃等等……</p>
堵胤錫一馬當先,至遼省,就是為了與遼省官員提前對接,使這第一批次的遷徙之策,圓滿達成。</p>
在沉陽府淩河縣城,作為與山海府接壤的遼省縣城,也就成為了此次遷徙的終點所在。</p>
</p>
遼省巡撫,及涉及遷徙安置的府縣官員,在得到遷徙隊伍已抵達山海關的消息後,亦是第一時間便趕到了淩河縣城。</p>
在堵胤錫抵達之後,將詳細的遷徙數據與遼省對接之後,一場又一場的安置議事,亦是在這淩河城由遼省巡撫親自主持召開著。</p>
約莫半個多月時間,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亦是終於抵達到了這淩河城。</p>
至此,堵胤錫一眾負責遷徙的官員,也終於大功告成。</p>
職責轉至遼省官員,一場涉及近十萬百姓的安置,亦是在這遼省之地浩浩蕩蕩的展開。</p>
近十萬百姓,被分成一支支人數不同的隊伍,在各地府縣的官員率領下,從淩河城分流出發,朝著遼省各府縣而去,給這片浩瀚之地,增添些漢家文明。</p>
而遷徙之策圓滿的消息,亦是通過驛站體係,飛速的朝京城而去。</p>
若是平日裏,遷徙圓滿完成的這個消息,定能引起不小的波動。</p>
而在這昭武六年初,在這海疆走私利益脈絡一點點浮現清楚之際,這遷徙圓滿的消息,卻也難以引起文武百官的注意。</p>
一場大桉,隨著徹查的深入,各方勢力的利益訴求不同,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複雜,儼然將相當一部分文臣武將,牽扯進了這名為桉情,實則權與利的爭奪之中。</p>
初春之日,凜冬之寒依舊,天子依舊高坐雲端,俯瞰著這場權與利的爭奪。</p>
天子很清楚,統治在於製衡,任何事情,都不能讓一方獨大,海疆,亦是如此。</p>
借助戰爭,海疆之地被武勳輕而易舉的盤踞,潑天的利益被壟斷,窺視之人自然不在少數。</p>
無論是未曾參與到瓜分江南富庶的武勳,還是被壓製到極點的文官士紳,亦或者代表著非正統出生的文官等等………</p>
數不盡的窺視,注定了這場風波,遲早會爆發。</p>
天子也不介意文臣武將們的利益訴求,但前提是,在規則秩序之中,且,最後要給他這個天子,最大頭的利益。</p>
當然,天子所在乎的,自然不是所謂錢銀利潤,而是政治的利益。</p>
如此這般,隻有一類人受傷的世界,便此達成。</p>
原本壟斷了整個海疆的江南水陸武勳,在這幾乎整個大恒文武默契的打擊瓜分之下,可謂是憋屈至極的受盡創傷。</p>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在都察院,市舶司,稅務司,及刑部大理寺的審查之下,泉州之地,數十名官員將領接連落馬,雖說品級都不算太高,但也著實引起了不小的風波。</p>
但這,卻還隻是開始。</p>
更大的風暴,在天子的窺視下,必然,也必須來臨……</p>
……</p>
綿延數十裏的遷徙隊伍,頂著著漫天風雪,穿過山海雄關,沿著遼東走廊,最終,沒入了肆掠的風雪之中。</p>
而堵胤錫,則是自啟程開始,第一次脫離了遷徙隊伍,在數十名騎兵的護衛之下,領著數名官員,策馬朝遼省而去。</p>
曾經出山海關,便為遼東之地。</p>
而隨著當年平定遼鎮後金,立遼省,這一條狹長的遼東走廊,卻是從遼東劃了過來,建製直隸山海府,直屬中樞。</p>
而遼省疆域,則為前明時期的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所所轄區域。</p>
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地域之浩瀚,堪比半壁漢地江山。</p>
隻不過,地域雖浩瀚,但也分實控與非實控。</p>
實控之地,則是以戍邊衛所為防護,府縣村鎮為脈絡,構鑄的漢土秩序。</p>
而非失控之地,則是指沒有漢民生存之地,大都是荒無人煙,亦或者有土著部落。</p>
對待遼省,天子一向很務實,專注開發漢民存在之地,對沒有漢民存在之地,則是鐵騎犁庭掃穴,趕盡殺絕。</p>
顯而易見的是,如今遼省的實控之地,較之圈定的浩瀚遼省,顯然是微不足道。</p>
在昭武二年,初平遼鎮後金之時,包括遼東走廊,整個遼省漢民,也不過數十萬。</p>
而遼東走廊的漢民,顯然占據了其中絕大多數。</p>
而遼省,曾經被後金盤踞已久,漢民為奴為婢,又沒有曆史上皇太極數次入關劫掠人口。</p>
故而,遼省初立,人口也不過十數萬,後經天子親自坐鎮遼鎮近半年,召朝鮮漢民,同時調配衛所大軍戍邊,遷徙衛所將士家屬,這才讓遼省人口增長至三四十萬之多。</p>
而後又立下鼓勵生育之政策,同時定下豐厚的鼓勵遷徙之策,以及數年時間清洗北地,大批士紳文人包括其家屬,被發配至遼省……</p>
種種措施之下,遼省人口,才迎來了躍遷式的增長。</p>
時至如今,遼省人口,已近百萬,其中新生兒更是達到了十餘萬之多。</p>
但顯然,較之可供開發的遼省浩瀚疆域,這點漢民,無疑是極其微不足道。</p>
漢民稀少之地,便代表著統治的極其不穩,也代表著,要維持統治,必然隻能依靠中樞的持續輸血。</p>
畢竟,漢民少,那就意味著,異族容易生存,也難以形成統治秩序,而要在漢民少之地,維持統治秩序,對抗異族襲擾,就必須維持重兵。</p>
而漢民少,統治秩序又難以形成,縱使形成,也難以自給自足,更別說維持重兵存在了。</p>
如今的遼省,便是如此尷尬境地,這也是為何自昭武二年立遼省之後,中樞不僅持續性輸血,更是定下種種大策,皆隻為了增加遼省漢民的最根本原因。</p>
而這一次多達近十萬百姓遷徙而來,對人口剛過百萬的遼省,顯然已是母庸置疑的頭等大事。</p>
早在遷徙之策定下之後,遼省,就已經在中樞指示下,為此次接收遷徙之民做著準備。</p>
如過冬物資,農具,種子,乃至行政安置規劃等等……</p>
堵胤錫一馬當先,至遼省,就是為了與遼省官員提前對接,使這第一批次的遷徙之策,圓滿達成。</p>
在沉陽府淩河縣城,作為與山海府接壤的遼省縣城,也就成為了此次遷徙的終點所在。</p>
</p>
遼省巡撫,及涉及遷徙安置的府縣官員,在得到遷徙隊伍已抵達山海關的消息後,亦是第一時間便趕到了淩河縣城。</p>
在堵胤錫抵達之後,將詳細的遷徙數據與遼省對接之後,一場又一場的安置議事,亦是在這淩河城由遼省巡撫親自主持召開著。</p>
約莫半個多月時間,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亦是終於抵達到了這淩河城。</p>
至此,堵胤錫一眾負責遷徙的官員,也終於大功告成。</p>
職責轉至遼省官員,一場涉及近十萬百姓的安置,亦是在這遼省之地浩浩蕩蕩的展開。</p>
近十萬百姓,被分成一支支人數不同的隊伍,在各地府縣的官員率領下,從淩河城分流出發,朝著遼省各府縣而去,給這片浩瀚之地,增添些漢家文明。</p>
而遷徙之策圓滿的消息,亦是通過驛站體係,飛速的朝京城而去。</p>
若是平日裏,遷徙圓滿完成的這個消息,定能引起不小的波動。</p>
而在這昭武六年初,在這海疆走私利益脈絡一點點浮現清楚之際,這遷徙圓滿的消息,卻也難以引起文武百官的注意。</p>
一場大桉,隨著徹查的深入,各方勢力的利益訴求不同,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複雜,儼然將相當一部分文臣武將,牽扯進了這名為桉情,實則權與利的爭奪之中。</p>
初春之日,凜冬之寒依舊,天子依舊高坐雲端,俯瞰著這場權與利的爭奪。</p>
天子很清楚,統治在於製衡,任何事情,都不能讓一方獨大,海疆,亦是如此。</p>
借助戰爭,海疆之地被武勳輕而易舉的盤踞,潑天的利益被壟斷,窺視之人自然不在少數。</p>
無論是未曾參與到瓜分江南富庶的武勳,還是被壓製到極點的文官士紳,亦或者代表著非正統出生的文官等等………</p>
數不盡的窺視,注定了這場風波,遲早會爆發。</p>
天子也不介意文臣武將們的利益訴求,但前提是,在規則秩序之中,且,最後要給他這個天子,最大頭的利益。</p>
當然,天子所在乎的,自然不是所謂錢銀利潤,而是政治的利益。</p>
如此這般,隻有一類人受傷的世界,便此達成。</p>
原本壟斷了整個海疆的江南水陸武勳,在這幾乎整個大恒文武默契的打擊瓜分之下,可謂是憋屈至極的受盡創傷。</p>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在都察院,市舶司,稅務司,及刑部大理寺的審查之下,泉州之地,數十名官員將領接連落馬,雖說品級都不算太高,但也著實引起了不小的風波。</p>
但這,卻還隻是開始。</p>
更大的風暴,在天子的窺視下,必然,也必須來臨……</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