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p>
昭武六年末,風雪呼嘯,卻也掩蓋不了乾清宮中天子的暢意笑聲。</p>
殿中,天子所執,為一摞厚厚的卷宗,皆為錦衣衛在昭武六年下旬,於天下大江南北搜羅的情報消息。</p>
而這個情報的源頭,則是南北士林。</p>
事實上,如今的士林,較之漢唐,已經是一個很是虛幻的名詞。</p>
漢唐門閥世家林立,一個個世家名士,一個個世家建立的名滿天下之書院,便為士林的根基所在。</p>
一個名士,一句話,可影響天下,一個書院,培養之士人,可造就三國之鼎立。</p>
這便是門閥世家的力量。</p>
而隨著科舉推行,知識的進一步下沉普及,門閥世家的土壤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隨著一屆屆科舉帶來的愈發龐大的讀書人群體。</p>
而這些人,以官場,書院等等利益脈絡,構鑄成了當今的士林。</p>
苦讀數十年聖賢書,不管是功成名就也好,還是蹉跎歲月也罷,但顯然,聖賢書的思想,必然是根深蒂固。</p>
若說一朝改朝換代,便將這根深蒂固的思想改變,而且還摻和進了士人們想來不屑的武學還有奇淫技巧!</p>
哪怕天子借用儒家法理來進行背書,來進行偽裝,但……不管如何,是涉及了整個天下的精英群體,牽扯數百萬讀書人,人心如何,哪裏能掌控得了。</p>
有願意接受的,早已在大恒各個學院官學進行研讀新學。</p>
也有不願接受的,少部分的衛道士,亦或者氣節不屈之人,視大恒如妖魔,帶動著絕大部分讀書人。</p>
天子也沒有絲毫辦法,畢竟,他再怎麽清洗,也不可能將所有抗拒的士人屠戮幹淨,更不可能去親手打斷讀書人的氣節。</p>
天子選擇的,是拉攏極少部分願意合作之人,慢慢影響抗拒的人,再改變整個天下。</p>
但這無疑太慢太慢,這個過程,在絕大多數人的抵製之下,也會有極大的變數。</p>
從督學教育於順天府試點,但現如今,也還在京城周邊,好幾年時間,雖看似進展順利,但實際上,就連朝堂之上,對這教育改革頗有微詞者,也不在少數。</p>
更別說整個天下的文官,以及還不知道多少士林中的讀書人了。</p>
這也就是教育及選材改革的最大阻力所在。</p>
而這一卷情報,則清晰記載著這一年京城及天下各地的輿論風向。</p>
在以往,鼓吹朝廷教育改製的,幾乎都是錦衣衛文宣司,和被天子用刀子架著的孔家,而隨著這一年對文官士紳的步步緊逼,京城,天下,也慢慢的出現了其他的輿論風向。</p>
這一點,在內閣上奏將新學列為科舉考核內容,定製並正式公告天下後,亦是最為明顯。</p>
顯而易見,麵對這幾乎是又一次對文官士紳的打擊,有人開始妥協了。</p>
天子笑得很是暢快,但眸中之冷色,卻依舊根深蒂固。</p>
他從來就沒輕視過思想的慣性,曆史上,後世那千古未有之變局,都有多少人死守著不肯變動。</p>
更別說,現如今國運昌盛,威服四海。</p>
天子從桌麵一側拿起一冊卷宗,緩緩翻閱開來,上書記載著密密麻麻的人名與官職。</p>
而這些人,都是朝中,乃至大恒官場上,對教育改革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天子命錦衣衛統計而出。</p>
大恒官員數萬,錦衣衛自然不可能統計完全,卷宗之上所記載的,也針對一方朝中官員及地方省府大員。</p>
天子雖乾綱獨斷,但從來不介意有人對他要實施的策略進行反對。</p>
這這些年實施的所有政策一樣,準備階段,朝議商討,有意見,提出來,商討決之。</p>
在試行之中,有問題,亦或者反對某一項政策弊病,提出來,若是合適,天子從來不介意采納用之。</p>
這些年,無論是哪項國家大策,皆是如此!</p>
對諫言獻策,乃至有理有據的反對,天子從來都是從善如流。</p>
正如財稅土地改革一般,現如今的財稅土地製度,較之曾經在遼省試行的一刀切的蠻橫,在一次次商議諫言之下,已然緩和了許多。</p>
但若是無腦反對,隻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對新學的偏見,對文貴的堅持而反對,天子不能容忍之!</p>
而這個名冊的作用,便是在於此。</p>
大恒也不可能一刀切的將整個天下的精英群體排除在外,但身在官場,若是吃著飯,砸著碗,做的過分的,天子絕不介意讓他知道什麽叫政策鐵拳!</p>
不管是壓製著永不晉升,還是直接找個由頭下獄發配,都是輕而易舉。</p>
拉攏一批,打壓一批,在士林對讀書人是如此,在官場,天子也是如此行事。</p>
現在,顯然有人妥協,那就意味著,可以拉攏團結的人,會越來越多,這自然是一件好事。</p>
團結大多數,這才是正確的行事方法。</p>
天子之筆鋒,在名冊上圈著一個個的名字,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內閣首輔劉起元。</p>
隻不過,近來的風向變化,顯然,少不得劉起元的功勞,也算是他劉起元,表現出的誠意。</p>
這個誠意,天子自然是頗為滿意。</p>
原本心中對其的一些安排,也可改變一二。</p>
其年歲已高,在其可用的情況下,剛好可以完美承接新舊交替的緩衝之用。</p>
待到其完美完成新舊交替的曆史作用,一些虛名,亦或者說,文人們追求的虛名,天子還是不吝嗇的。</p>
筆鋒在卷宗上寫寫停停,每一次筆鋒落下,都注定了某一個官員,乃至其背後的利益脈絡之命運。</p>
在如今的開國時代,一個政策,難的,不是決議,也不是實施,而是如何貫徹下去。</p>
</p>
一個要改造讀書人思想的政策,需要讀書人去實施,這本就是難於登天的事情。</p>
故而,這個政策,也是唯一需要天子時時刻刻去監督,去拉攏分化打壓的政策。</p>
至於其他的政策,不管是財稅改革,還是土地改革,亦或者市舶司,都有既得利益者,亦或者利益損失者去貫徹,去監督,這一次文與武的爭鋒,便清晰證明了這一點。</p>
唯有這個教育,既得利益者還太少太少,損失利益者,卻太多太多。</p>
這也注定是一個極其漫長的事情,在新生代的讀書人,沒有成長起來,成為新思想的擁護者,捍衛者之前,都需要強權來護持……</p>
……</p>
昭武六年末,風雪呼嘯,卻也掩蓋不了乾清宮中天子的暢意笑聲。</p>
殿中,天子所執,為一摞厚厚的卷宗,皆為錦衣衛在昭武六年下旬,於天下大江南北搜羅的情報消息。</p>
而這個情報的源頭,則是南北士林。</p>
事實上,如今的士林,較之漢唐,已經是一個很是虛幻的名詞。</p>
漢唐門閥世家林立,一個個世家名士,一個個世家建立的名滿天下之書院,便為士林的根基所在。</p>
一個名士,一句話,可影響天下,一個書院,培養之士人,可造就三國之鼎立。</p>
這便是門閥世家的力量。</p>
而隨著科舉推行,知識的進一步下沉普及,門閥世家的土壤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隨著一屆屆科舉帶來的愈發龐大的讀書人群體。</p>
而這些人,以官場,書院等等利益脈絡,構鑄成了當今的士林。</p>
苦讀數十年聖賢書,不管是功成名就也好,還是蹉跎歲月也罷,但顯然,聖賢書的思想,必然是根深蒂固。</p>
若說一朝改朝換代,便將這根深蒂固的思想改變,而且還摻和進了士人們想來不屑的武學還有奇淫技巧!</p>
哪怕天子借用儒家法理來進行背書,來進行偽裝,但……不管如何,是涉及了整個天下的精英群體,牽扯數百萬讀書人,人心如何,哪裏能掌控得了。</p>
有願意接受的,早已在大恒各個學院官學進行研讀新學。</p>
也有不願接受的,少部分的衛道士,亦或者氣節不屈之人,視大恒如妖魔,帶動著絕大部分讀書人。</p>
天子也沒有絲毫辦法,畢竟,他再怎麽清洗,也不可能將所有抗拒的士人屠戮幹淨,更不可能去親手打斷讀書人的氣節。</p>
天子選擇的,是拉攏極少部分願意合作之人,慢慢影響抗拒的人,再改變整個天下。</p>
但這無疑太慢太慢,這個過程,在絕大多數人的抵製之下,也會有極大的變數。</p>
從督學教育於順天府試點,但現如今,也還在京城周邊,好幾年時間,雖看似進展順利,但實際上,就連朝堂之上,對這教育改革頗有微詞者,也不在少數。</p>
更別說整個天下的文官,以及還不知道多少士林中的讀書人了。</p>
這也就是教育及選材改革的最大阻力所在。</p>
而這一卷情報,則清晰記載著這一年京城及天下各地的輿論風向。</p>
在以往,鼓吹朝廷教育改製的,幾乎都是錦衣衛文宣司,和被天子用刀子架著的孔家,而隨著這一年對文官士紳的步步緊逼,京城,天下,也慢慢的出現了其他的輿論風向。</p>
這一點,在內閣上奏將新學列為科舉考核內容,定製並正式公告天下後,亦是最為明顯。</p>
顯而易見,麵對這幾乎是又一次對文官士紳的打擊,有人開始妥協了。</p>
天子笑得很是暢快,但眸中之冷色,卻依舊根深蒂固。</p>
他從來就沒輕視過思想的慣性,曆史上,後世那千古未有之變局,都有多少人死守著不肯變動。</p>
更別說,現如今國運昌盛,威服四海。</p>
天子從桌麵一側拿起一冊卷宗,緩緩翻閱開來,上書記載著密密麻麻的人名與官職。</p>
而這些人,都是朝中,乃至大恒官場上,對教育改革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天子命錦衣衛統計而出。</p>
大恒官員數萬,錦衣衛自然不可能統計完全,卷宗之上所記載的,也針對一方朝中官員及地方省府大員。</p>
天子雖乾綱獨斷,但從來不介意有人對他要實施的策略進行反對。</p>
這這些年實施的所有政策一樣,準備階段,朝議商討,有意見,提出來,商討決之。</p>
在試行之中,有問題,亦或者反對某一項政策弊病,提出來,若是合適,天子從來不介意采納用之。</p>
這些年,無論是哪項國家大策,皆是如此!</p>
對諫言獻策,乃至有理有據的反對,天子從來都是從善如流。</p>
正如財稅土地改革一般,現如今的財稅土地製度,較之曾經在遼省試行的一刀切的蠻橫,在一次次商議諫言之下,已然緩和了許多。</p>
但若是無腦反對,隻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對新學的偏見,對文貴的堅持而反對,天子不能容忍之!</p>
而這個名冊的作用,便是在於此。</p>
大恒也不可能一刀切的將整個天下的精英群體排除在外,但身在官場,若是吃著飯,砸著碗,做的過分的,天子絕不介意讓他知道什麽叫政策鐵拳!</p>
不管是壓製著永不晉升,還是直接找個由頭下獄發配,都是輕而易舉。</p>
拉攏一批,打壓一批,在士林對讀書人是如此,在官場,天子也是如此行事。</p>
現在,顯然有人妥協,那就意味著,可以拉攏團結的人,會越來越多,這自然是一件好事。</p>
團結大多數,這才是正確的行事方法。</p>
天子之筆鋒,在名冊上圈著一個個的名字,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內閣首輔劉起元。</p>
隻不過,近來的風向變化,顯然,少不得劉起元的功勞,也算是他劉起元,表現出的誠意。</p>
這個誠意,天子自然是頗為滿意。</p>
原本心中對其的一些安排,也可改變一二。</p>
其年歲已高,在其可用的情況下,剛好可以完美承接新舊交替的緩衝之用。</p>
待到其完美完成新舊交替的曆史作用,一些虛名,亦或者說,文人們追求的虛名,天子還是不吝嗇的。</p>
筆鋒在卷宗上寫寫停停,每一次筆鋒落下,都注定了某一個官員,乃至其背後的利益脈絡之命運。</p>
在如今的開國時代,一個政策,難的,不是決議,也不是實施,而是如何貫徹下去。</p>
</p>
一個要改造讀書人思想的政策,需要讀書人去實施,這本就是難於登天的事情。</p>
故而,這個政策,也是唯一需要天子時時刻刻去監督,去拉攏分化打壓的政策。</p>
至於其他的政策,不管是財稅改革,還是土地改革,亦或者市舶司,都有既得利益者,亦或者利益損失者去貫徹,去監督,這一次文與武的爭鋒,便清晰證明了這一點。</p>
唯有這個教育,既得利益者還太少太少,損失利益者,卻太多太多。</p>
這也注定是一個極其漫長的事情,在新生代的讀書人,沒有成長起來,成為新思想的擁護者,捍衛者之前,都需要強權來護持……</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