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數日之前,這些人誌得意滿,忘乎所以,在看看眼下如喪家之犬的惶恐,秦晉覺得有些好笑。當初,逃民叛軍的一個頭目甚至還異想天開的要“招安”神武軍,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秦晉聯忽然想到了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的農民叛亂者,如陳勝吳廣,如黃巢,等等……這些人能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許根本不是他們有多大的眼界與心胸,根本就是無知者無畏啊!
腹誹歸腹誹,但眼下的殘局還要收拾,秦晉知道自己的動作要快,否則就很可能被魚朝恩搶了先。
“餘地也不是沒有,但是,眼下的局麵是你們是一敗再敗,已經失去了和朝廷談判的籌碼,如果不能取得一次像樣的勝利,恐怕隻有投降一條路!”
投降意味著什麽,秦晉不用多說,他相信對方一定明白。
那使者聽了秦晉的話以後,幾乎癱坐在了地上,用一種近乎於絕望的聲音自語道:“早勸長樂王見好就收,不停忠言,才有今日之禍啊……”
軍長中有人忽然噗嗤一聲笑了出聲,秦晉扭頭看去,是長史嚴倫。
“一群烏合之眾還敢自稱王?若想招安,卻休要再提稱王之事,否則你們那鳥長樂王斷無生還之理!”
秦晉暗想:稱不稱王,隻怕他們的首領都沒有活命的道理了,現在的談判不過是救多數人的性命!
“也不怕直言告訴你,長樂王必死,你們才有生的希望,明白?”
沒等秦晉說話,一直默不作聲的盧杞又接著嚴倫的話茬。
那使者更是慌亂,不停的重複著同一句話。
“這,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用一人首級換萬人性命,這筆買賣怎麽算都是賺了,你這是甚表情?又不是讓你殺了親爺娘!”
麵對挖苦和諷刺,那使者用近似於哭腔的聲音答道:
“殺,殺長樂王?談何容易?”
見那使者婆婆媽媽。秦晉冷笑了一聲,他要說的話被兩個部下說了,這反而省了自己的麻煩。
“秦某可派人助爾等成事!”
“當真?”
使者的眼睛驟然一亮,反複是見到了救星一般。
原來他並非是出於對那長樂王的忠心而感到為難,僅僅是單純的畏懼而已。隨即,秦晉也就恍然,成軍不過旬日時間,一群烏合之眾,又怎麽可能建立起生死相許的關係呢?
十餘名神武軍精銳易裝之後護送那使者返回叛軍軍中,秦晉又立即上書天子,痛陳其中利害。直指對待這股叛軍的態度,直接決定著通關以東數萬庶民百姓對朝廷的看法,所以,此戰必須剿撫並用,神策軍以血腥手段對其予以打擊初見成效,接下來就要以撫為主,否則因為一場叛亂而使官民百姓硬生生撕裂,那就得不償失了。
此次造反的逃民中,不全是普通庶民,也有各個地方失去了土地,家破人亡的世家子弟。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嚴酷的殺戮未必會比寬宥更有效果。
在神策軍反擊之前,秦晉提出招撫的建議天子就同意了,現在神策軍兩次擊敗逃民叛軍,天子還會不會同意呢?秦晉沒有把握,但也必須按照計劃試上一試。
秦晉的上書在當日晚間就擺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禦案之上,在逃民造反之後,李隆基將政事堂所應接收的所有緊急公文都抓在了自己手中,他對政事堂的幾位宰相已經徹底失去了信任,這些臣子在他的眼裏,不過是一些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損害朝廷的蠹蟲而已。
自從逃民造反以後,李隆基日日夜夜都在後悔中度過,當初為什麽提拔了這麽多的奸人呢?現在想要找幾個信得過忠直之人居然成了難事。然而,後回歸後悔,他又不能將所有的人都罷黜,那樣一來還讓誰替他辦事呢?
於是乎,李隆基隻能一麵用著政事堂的宰相,一麵又時時防備著他們。
秦晉的建議讓李隆基的眼眶有點沾濕,此子雖然做過悖逆之事,但心底裏終究還是裝著大唐的,否則就不可能一次又一次上書請求剿撫並重,如果按奸詐之人的心思,擊敗斬殺叛軍,撈取功勞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啊。然而,秦晉沒這麽做,放著肥肉一樣的功勞,居然不聞不問。看來,要重新審視這個人了。
這一回,李隆基沒有征詢任何人的意見,直接頒下了敕命,令魚朝恩的神策軍暫時停止進攻,以備神武軍秦晉與逃民叛軍談判招安事宜。
不過,這道敕命卻讓魚朝恩惱火不已,眼看著到了嘴邊的功勞居然讓秦晉一次上書就給搶走了。不甘心之下,他也向天子上書,言及負責招安的人選用誰都不能用秦晉。
至於原因,其間雖然言語隱晦,即便魚朝恩不直說,以李隆基的才智又怎麽能領會不了呢?
果不出魚朝恩所料,天子的第二道敕令很快又到了神策軍中,以魚朝恩為欽差,全權負責招安事宜。魚朝恩的幕僚卻從天子的敕令中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招安的底線,明明再進一步就可以將叛賊全殲,現在卻要笑臉相對,豈非主動示弱於人了?
對此,魚朝恩並不放在心上,盡可以先用好言好語哄著那些造反的烏合之眾,隻要招安成功,一切難題都將不成為難題。至於追究主要頭目的罪責,等到事成之後,還不是任由朝廷搓扁揉圓?
幕僚卻另有看法。
“大使的心思,可是不想放棄了這到嘴的肥肉?”
魚朝恩歎了口氣,卻兩手一攤。
“有天子敕命,魚某縱然手握重兵,也不得不遵從啊!”
幕僚搖頭晃腦了一番後又笑道:
“非也非也,大使難道就沒聽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非戰,又如何不受?”
魚朝恩不是不想君命有所不受,而是神策軍就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不遵聖命,強行全殲了逃民叛軍,即便成功也是勞而無功,弄不好還要丟了觀軍容使的差事。
“大使此言差矣,亂賊被打的落了膽氣,不敢主動挑釁,咱們可以炮製……”
聽了幕僚的建議,魚朝恩大覺對心思,光著腳就在軍帳裏手舞足蹈,最後又來到幕僚麵前,重重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此計若成,定有重賞。”
那幕僚也是乖巧,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諂笑著表起了忠心。
“卑下不求賞賜,隻求能永遠追隨大使!”
魚朝恩在天子麵前的地位扶搖直上,隨著高力士的病重,已經漸有高力士第二的趨勢,能夠在喜怒無常的魚朝恩麵前露臉不容易,那幕僚自然也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對於眼前的蠅頭小利,也就不屑一顧了。
……
新豐縣,神武軍得令後撤,盧杞等人大惑不解,便去尋秦晉要個說法。
“與逃民的談判還沒開始,如何就主動後撤了?難不成還指望著甚長樂王授首之後,那些烏合之眾能主動來投?”
以計劃之中,匪首授首之後,餘者投了朝廷,就可以保住性命,但終究要**負責接收,現在就後撤又算怎麽回事呢?
秦晉卻好像早就料到他們會來質問一般,隻淡然回答:
“天子的敕令至今未到,比預計中耽擱了一日,我就已經知道,天子一定不會讓神武軍負責逃民叛軍的招安。與其在此遭人忌憚,不如識趣一點,主動離開!”
盧杞憤而怒道:“天子老邁昏聵,朝中奸臣當道,防著咱們倒斃防著外人還要甚……”
“回去安排好各部的撤退路線,切不要無事生非!”
大軍沿著日漸幹涸的渭水走了半日功夫,眼看著就要到了渭南縣,一騎由西向東飛奔而至,竟是派出去護送叛軍使者的精銳之一。
隻是那精銳衣甲撕裂渾身是血,讓人看了不免心生不祥。
“使君……”
精銳軍卒見了秦晉以後,長跪不起,失聲痛哭。
新豐縣,神武軍得令後撤,盧杞等人大惑不解,便去尋秦晉要個說法。
“與逃民的談判還沒開始,如何就主動後撤了?難不成還指望著甚長樂王授首之後,那些烏合之眾能主動來投?”
以計劃之中,匪首授首之後,餘者投了朝廷,就可以保住性命,但終究要**負責接收,現在就後撤又算怎麽回事呢?
秦晉卻好像早就料到他們會來質問一般,隻淡然回答:
“天子的敕令至今未到,比預計中耽擱了一日,我就已經知道,天子一定不會讓神武軍負責逃民叛軍的招安。與其在此遭人忌憚,不如識趣一點,主動離開!”
盧杞憤而怒道:“天子老邁昏聵,朝中奸臣當道,防著咱們倒斃防著外人還要甚……”
“回去安排好各部的撤退路線,切不要無事生非!”
大軍沿著日漸幹涸的渭水走了半日功夫,眼看著就要到了渭南縣,一騎由西向東飛奔而至,竟是派出去護送叛軍使者的精銳之一。
隻是那精銳衣甲撕裂渾身是血,讓人看了不免心生不祥。
“使君……”
精銳軍卒見了秦晉以後,長跪不起,失聲痛哭。
秦晉聯忽然想到了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的農民叛亂者,如陳勝吳廣,如黃巢,等等……這些人能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許根本不是他們有多大的眼界與心胸,根本就是無知者無畏啊!
腹誹歸腹誹,但眼下的殘局還要收拾,秦晉知道自己的動作要快,否則就很可能被魚朝恩搶了先。
“餘地也不是沒有,但是,眼下的局麵是你們是一敗再敗,已經失去了和朝廷談判的籌碼,如果不能取得一次像樣的勝利,恐怕隻有投降一條路!”
投降意味著什麽,秦晉不用多說,他相信對方一定明白。
那使者聽了秦晉的話以後,幾乎癱坐在了地上,用一種近乎於絕望的聲音自語道:“早勸長樂王見好就收,不停忠言,才有今日之禍啊……”
軍長中有人忽然噗嗤一聲笑了出聲,秦晉扭頭看去,是長史嚴倫。
“一群烏合之眾還敢自稱王?若想招安,卻休要再提稱王之事,否則你們那鳥長樂王斷無生還之理!”
秦晉暗想:稱不稱王,隻怕他們的首領都沒有活命的道理了,現在的談判不過是救多數人的性命!
“也不怕直言告訴你,長樂王必死,你們才有生的希望,明白?”
沒等秦晉說話,一直默不作聲的盧杞又接著嚴倫的話茬。
那使者更是慌亂,不停的重複著同一句話。
“這,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用一人首級換萬人性命,這筆買賣怎麽算都是賺了,你這是甚表情?又不是讓你殺了親爺娘!”
麵對挖苦和諷刺,那使者用近似於哭腔的聲音答道:
“殺,殺長樂王?談何容易?”
見那使者婆婆媽媽。秦晉冷笑了一聲,他要說的話被兩個部下說了,這反而省了自己的麻煩。
“秦某可派人助爾等成事!”
“當真?”
使者的眼睛驟然一亮,反複是見到了救星一般。
原來他並非是出於對那長樂王的忠心而感到為難,僅僅是單純的畏懼而已。隨即,秦晉也就恍然,成軍不過旬日時間,一群烏合之眾,又怎麽可能建立起生死相許的關係呢?
十餘名神武軍精銳易裝之後護送那使者返回叛軍軍中,秦晉又立即上書天子,痛陳其中利害。直指對待這股叛軍的態度,直接決定著通關以東數萬庶民百姓對朝廷的看法,所以,此戰必須剿撫並用,神策軍以血腥手段對其予以打擊初見成效,接下來就要以撫為主,否則因為一場叛亂而使官民百姓硬生生撕裂,那就得不償失了。
此次造反的逃民中,不全是普通庶民,也有各個地方失去了土地,家破人亡的世家子弟。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嚴酷的殺戮未必會比寬宥更有效果。
在神策軍反擊之前,秦晉提出招撫的建議天子就同意了,現在神策軍兩次擊敗逃民叛軍,天子還會不會同意呢?秦晉沒有把握,但也必須按照計劃試上一試。
秦晉的上書在當日晚間就擺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禦案之上,在逃民造反之後,李隆基將政事堂所應接收的所有緊急公文都抓在了自己手中,他對政事堂的幾位宰相已經徹底失去了信任,這些臣子在他的眼裏,不過是一些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損害朝廷的蠹蟲而已。
自從逃民造反以後,李隆基日日夜夜都在後悔中度過,當初為什麽提拔了這麽多的奸人呢?現在想要找幾個信得過忠直之人居然成了難事。然而,後回歸後悔,他又不能將所有的人都罷黜,那樣一來還讓誰替他辦事呢?
於是乎,李隆基隻能一麵用著政事堂的宰相,一麵又時時防備著他們。
秦晉的建議讓李隆基的眼眶有點沾濕,此子雖然做過悖逆之事,但心底裏終究還是裝著大唐的,否則就不可能一次又一次上書請求剿撫並重,如果按奸詐之人的心思,擊敗斬殺叛軍,撈取功勞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啊。然而,秦晉沒這麽做,放著肥肉一樣的功勞,居然不聞不問。看來,要重新審視這個人了。
這一回,李隆基沒有征詢任何人的意見,直接頒下了敕命,令魚朝恩的神策軍暫時停止進攻,以備神武軍秦晉與逃民叛軍談判招安事宜。
不過,這道敕命卻讓魚朝恩惱火不已,眼看著到了嘴邊的功勞居然讓秦晉一次上書就給搶走了。不甘心之下,他也向天子上書,言及負責招安的人選用誰都不能用秦晉。
至於原因,其間雖然言語隱晦,即便魚朝恩不直說,以李隆基的才智又怎麽能領會不了呢?
果不出魚朝恩所料,天子的第二道敕令很快又到了神策軍中,以魚朝恩為欽差,全權負責招安事宜。魚朝恩的幕僚卻從天子的敕令中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招安的底線,明明再進一步就可以將叛賊全殲,現在卻要笑臉相對,豈非主動示弱於人了?
對此,魚朝恩並不放在心上,盡可以先用好言好語哄著那些造反的烏合之眾,隻要招安成功,一切難題都將不成為難題。至於追究主要頭目的罪責,等到事成之後,還不是任由朝廷搓扁揉圓?
幕僚卻另有看法。
“大使的心思,可是不想放棄了這到嘴的肥肉?”
魚朝恩歎了口氣,卻兩手一攤。
“有天子敕命,魚某縱然手握重兵,也不得不遵從啊!”
幕僚搖頭晃腦了一番後又笑道:
“非也非也,大使難道就沒聽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非戰,又如何不受?”
魚朝恩不是不想君命有所不受,而是神策軍就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不遵聖命,強行全殲了逃民叛軍,即便成功也是勞而無功,弄不好還要丟了觀軍容使的差事。
“大使此言差矣,亂賊被打的落了膽氣,不敢主動挑釁,咱們可以炮製……”
聽了幕僚的建議,魚朝恩大覺對心思,光著腳就在軍帳裏手舞足蹈,最後又來到幕僚麵前,重重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此計若成,定有重賞。”
那幕僚也是乖巧,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諂笑著表起了忠心。
“卑下不求賞賜,隻求能永遠追隨大使!”
魚朝恩在天子麵前的地位扶搖直上,隨著高力士的病重,已經漸有高力士第二的趨勢,能夠在喜怒無常的魚朝恩麵前露臉不容易,那幕僚自然也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對於眼前的蠅頭小利,也就不屑一顧了。
……
新豐縣,神武軍得令後撤,盧杞等人大惑不解,便去尋秦晉要個說法。
“與逃民的談判還沒開始,如何就主動後撤了?難不成還指望著甚長樂王授首之後,那些烏合之眾能主動來投?”
以計劃之中,匪首授首之後,餘者投了朝廷,就可以保住性命,但終究要**負責接收,現在就後撤又算怎麽回事呢?
秦晉卻好像早就料到他們會來質問一般,隻淡然回答:
“天子的敕令至今未到,比預計中耽擱了一日,我就已經知道,天子一定不會讓神武軍負責逃民叛軍的招安。與其在此遭人忌憚,不如識趣一點,主動離開!”
盧杞憤而怒道:“天子老邁昏聵,朝中奸臣當道,防著咱們倒斃防著外人還要甚……”
“回去安排好各部的撤退路線,切不要無事生非!”
大軍沿著日漸幹涸的渭水走了半日功夫,眼看著就要到了渭南縣,一騎由西向東飛奔而至,竟是派出去護送叛軍使者的精銳之一。
隻是那精銳衣甲撕裂渾身是血,讓人看了不免心生不祥。
“使君……”
精銳軍卒見了秦晉以後,長跪不起,失聲痛哭。
新豐縣,神武軍得令後撤,盧杞等人大惑不解,便去尋秦晉要個說法。
“與逃民的談判還沒開始,如何就主動後撤了?難不成還指望著甚長樂王授首之後,那些烏合之眾能主動來投?”
以計劃之中,匪首授首之後,餘者投了朝廷,就可以保住性命,但終究要**負責接收,現在就後撤又算怎麽回事呢?
秦晉卻好像早就料到他們會來質問一般,隻淡然回答:
“天子的敕令至今未到,比預計中耽擱了一日,我就已經知道,天子一定不會讓神武軍負責逃民叛軍的招安。與其在此遭人忌憚,不如識趣一點,主動離開!”
盧杞憤而怒道:“天子老邁昏聵,朝中奸臣當道,防著咱們倒斃防著外人還要甚……”
“回去安排好各部的撤退路線,切不要無事生非!”
大軍沿著日漸幹涸的渭水走了半日功夫,眼看著就要到了渭南縣,一騎由西向東飛奔而至,竟是派出去護送叛軍使者的精銳之一。
隻是那精銳衣甲撕裂渾身是血,讓人看了不免心生不祥。
“使君……”
精銳軍卒見了秦晉以後,長跪不起,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