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公與楊某素無交集,今日何以邀楊某同車而行呢?”
按照朝廷的慣例,宰相們是不得私相結交的,今日魏方進雖然極力淡化這種傾向,以免落人於口實,但楊國忠還是覺察出他的意圖。
魏方進此時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在狹窄的車廂內,揮袖拱手道:
“願與相公做一交換!”
“哦?願聞其詳!”
對於魏方進的直截了當,楊國忠也很是吃驚,想不到這個一向以溫吞水麵目示人的老家夥,居然也有猴急的一麵,還是以往錯看了此人呢?魏方進嗬嗬一笑:
“魏某可助相公重登中書令之位,如何?”
說罷,魏方進眯起了眼睛,不再說話,靜靜的等著楊國忠的反應。
原本楊國忠隻以為魏方進乃是有事相求,卻萬沒想到,竟口出驚人之語,在愣怔了一陣之後,發出一陣大笑。
“魏相公倘若有如此能力,何不自己問鼎宰相之首呢?”
很顯然,楊國忠並不相信魏方進這番話,近日以來此人在天子麵前屢屢露臉隱隱有取代自己的勢頭,因而他對其乃是抱著濃濃的防備之意。
魏方進則微笑如常。
“魏某並無半句虛言,宰相之首雖然位高權重,卻是高處不勝寒,魏某尚有自知之明,難以承受如此重壓酷寒!”
這句話讓楊國忠頓時生出了些許共鳴之意,誠如魏方進所說,宰相之首固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卻也是千夫所指的靶子,但有人想要上位,一定會將矛頭對準了他。楊國忠當初在宰相之首的位置上,雖然享受著無上的權威,卻也時時刻刻在防備著心有覬覦之人,並且打擊這種人時也毫不留情,必然取其性命,滅其家族,如此數年下來,得罪的人不勝枚舉。
現在想想都覺得那幾年間,真是時時刻刻都處於危機之中。但人就是這樣,畢竟宰相之首的權力太大了,其所帶來的誘惑,早就遠遠的超出了有可能付出的慘痛代價。所以,百官們就像飛蛾撲火一般,明知前方光亮的地方處處陷阱,但仍舊不管不顧的一頭撲了上去。
“楊相公,楊相公?不知魏某所提之議如何啊?”
魏方進一陣急促的歡呼將楊國忠從失神中拉回了現實。
“甚?”
由於短暫的失神,楊國忠並沒有聽清楚魏方進的提議,便低聲又問了一句。不管有多麽防備,他此時已經相信了三成。
“魏某已然向天子提議在敵前各道設置戰時行轅,還請相公襄助一二。”
楊國忠反問:“戰時行轅?聖人豈能答應?”
他雖然不是什麽治政,治軍之才,但也絕不是庸人蠢貨,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弊端,軍政財權集於一身,比之邊鎮的節度使絲毫不差,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朝廷腹地設置了節度使,隻不過換了個名目而已。
以天子對權力的謹慎,又怎麽可能答應這種建議呢?放眼滿朝的文武,天子又怎麽會對其中任意一人如此信重呢?退一萬步講,就算天子真的有如此信任之人,此人久握重權,長此以往,誰又能保證不會是第二個安祿山呢?
去歲年末,秦晉曾上書天子,尖銳的指出唐朝管製混亂,墨敕斜封比比皆是,反而律令之官卻淪為毫無實權的花架子。
拋開對秦晉的偏見不說,就連一心專權的楊國忠都對此深以為然,魏方進現在如此提議,不是自討苦吃嗎?
他雖然對中書令的位置垂涎欲滴,也對高仙芝恨之入骨,但也知道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凡是會擼天子胡須的事,就算借給他八個膽子也是萬萬不敢的。
然而,魏方進卻胸有成竹的笑了。
“楊相公放心,天子一定會答應的,隻要楊相公不從旁掣肘,魏某就感激不盡了!”
這番話倒讓楊國忠徹底愣住了,他還以為對方是要自己為其火中取栗,哪想得到人家根本就用不著自己動手幫忙,所謂襄助雲雲不過是好聽的客氣話而已。
念及此處,楊國忠心中五味雜陳,不用自己火中取栗,誠然是免去了大麻煩,但同樣也預示著,自己的地位在朝廷上或天子那裏,仍在日漸衰落。
以魏方進的口氣,這件事他幾乎可以穩穩的獨自運作而成,楊國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袖手旁觀而已。
不反對就是幫忙,魏方進的提議若隱若無的的刺激了楊國忠脆弱的自尊心,但他又一時間無從發泄,頓時覺得索然無味。
不過掃興歸掃興,楊國忠還沒蠢到徹底被情緒左右了自己的決定,既然如此答應魏方進又有何妨?他既不需要付出什麽,又可以坐享其成。
至於魏方進這老家夥,將來有機會再將其拉下馬,狠狠的一腳踩得他永不得翻身。
到了興慶宮,兩人下車後整肅衣冠在黃門的引領下,往天子所在的便殿而去。
楊國忠和魏方進都是奉詔入宮,天子如此急招宰相,顯然是有要事相商。直到與天子見麵以後,楊國忠才知道,天子如此急急召見,所為的正是設立戰時行轅一事。
“臣楊國忠……”
“臣魏方進……”
“.…..拜見皇帝陛下無恙!”
兩人異口同聲,鄭重大禮。
李隆基示意二人入座之後,開門見山的就提出了幾日的議題。
“魏卿建言,朕深以為然,隻是另立官署,卻不是小事,不知魏卿可有具體的章程?”
魏方進向李隆基的上書中僅羅列出了大致的方向,真正的細則卻隻能詳加商議才能定奪。
對此,魏方進似乎早有準備一般,竟從懷中掏出了一份奏章,恭敬的雙手奉上。
“臣側夜籌劃,所有建議細則全在其中!”
李隆基當即大喜,一連說了三個好字,又讚魏方進盡心國事,侍立在側的宦官將魏方進捧著的奏章接了過去,又放在了天子的禦案之上。
李隆基滿麵笑容,也不急著去看魏方進上書中細則,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楊國忠。
“楊卿可有建議?”
楊國忠和魏方進早有妥協,自然連聲讚同,又免不了對李隆基稱頌聖明。
李隆基年老,精神不濟,具體的事務細節,他不願過問,唯一要掌握在手的,就是戰時行轅的觀察使,必須出自宮中所信任的宦官,否則一切籌謀就都是事與願違的空談。
“此事關乎國命,在觀察使人選上,兩位愛卿可有建議?”
若再以往,李隆基斷不會就人事任免詢問臣下,但此一時彼一時,他卻還要做出虛心聆聽的樣子,以使臣下對自己死心塌地。
魏方進忽而起身,躬身道:“觀察使執掌甚重,請天子聖裁!臣還以為,當此之時,可在河東、河北、都畿三道分設行轅。”
倘若行轅一旦設立,舊有的地方格局就會被打破,邊鎮節度使都要聽憑行轅觀察使的差遣,如此一來失去了財權的節度使就像是一支被掐住了脖子的老虎,再也翻不起風浪。
而觀察使則一躍而取代了節度使,成為地方最高的監管軍政的長吏。且戰時行轅乃臨時性設置,一旦平叛完成,便可隨時裁撤,順理成章的避免了尾大不掉的潛在威脅。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便已經有了三行轅最合適的人選。
“草詔……以內監景佑為河東道戰時行轅觀察使,張輔臣為河北道戰時行轅觀察使……”
景佑一直在秦晉軍中任監軍,又向來勤勤懇懇,李隆基認為此人雖然有些傾向於秦晉,但宦官畢竟是天子家奴,親疏遠近自然而然的擺在那裏。至於困在太原的張輔臣,正好可以讓他到河北去節製封常清的人馬。
封常清畏罪而走,一直是李隆基的心病,雖然在河北道立了些功勞,但也必須給他重新套上轡頭。
說到此處,李隆基思忖了一陣,雖然又輕輕點頭,好似下定了決心。
“河洛戰時行轅由魚朝恩為觀察使,包括潼關人馬,一體節製!”
就在李隆基口述的同時,楊國忠也提起筆來,開始草擬詔書。身為宰相之一,草擬詔書是他的本職工作,隻是在天子麵前寫就詔書還是頭一遭i!
但天子有所命,既然讓他草詔,那就必須乖乖遵從,由此也可見天子對此事心急到了何種地步。
草詔完畢,李隆基又在禦案上翻出了秦晉的上書,其中有為軍中上下請功的奏章,也有舉薦地方賢良的奏章。
秦晉所請有功之人,李隆基一概詔準,命魏方進按照朝廷律令從重敘功議賞。而對秦晉保舉的地方賢良,則讓魏方進和楊國忠共同商議。
讓皇甫恪接任絳州太守,這實在大出楊國忠意料之外,一旦外部威脅消失以後,秦晉與皇甫恪之間的結盟也必將隨之瓦解,可秦晉又保舉此人為絳州太守,實在匪夷所思。至於慈州太守的人選孫安平隻是個長史,原本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更與秦晉和神武軍沒有多少瓜葛……
楊國忠猶豫著,該不該附議,魏方進卻再度躬身道:
“臣愚鈍,請天子聖裁!”
按照朝廷的慣例,宰相們是不得私相結交的,今日魏方進雖然極力淡化這種傾向,以免落人於口實,但楊國忠還是覺察出他的意圖。
魏方進此時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在狹窄的車廂內,揮袖拱手道:
“願與相公做一交換!”
“哦?願聞其詳!”
對於魏方進的直截了當,楊國忠也很是吃驚,想不到這個一向以溫吞水麵目示人的老家夥,居然也有猴急的一麵,還是以往錯看了此人呢?魏方進嗬嗬一笑:
“魏某可助相公重登中書令之位,如何?”
說罷,魏方進眯起了眼睛,不再說話,靜靜的等著楊國忠的反應。
原本楊國忠隻以為魏方進乃是有事相求,卻萬沒想到,竟口出驚人之語,在愣怔了一陣之後,發出一陣大笑。
“魏相公倘若有如此能力,何不自己問鼎宰相之首呢?”
很顯然,楊國忠並不相信魏方進這番話,近日以來此人在天子麵前屢屢露臉隱隱有取代自己的勢頭,因而他對其乃是抱著濃濃的防備之意。
魏方進則微笑如常。
“魏某並無半句虛言,宰相之首雖然位高權重,卻是高處不勝寒,魏某尚有自知之明,難以承受如此重壓酷寒!”
這句話讓楊國忠頓時生出了些許共鳴之意,誠如魏方進所說,宰相之首固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卻也是千夫所指的靶子,但有人想要上位,一定會將矛頭對準了他。楊國忠當初在宰相之首的位置上,雖然享受著無上的權威,卻也時時刻刻在防備著心有覬覦之人,並且打擊這種人時也毫不留情,必然取其性命,滅其家族,如此數年下來,得罪的人不勝枚舉。
現在想想都覺得那幾年間,真是時時刻刻都處於危機之中。但人就是這樣,畢竟宰相之首的權力太大了,其所帶來的誘惑,早就遠遠的超出了有可能付出的慘痛代價。所以,百官們就像飛蛾撲火一般,明知前方光亮的地方處處陷阱,但仍舊不管不顧的一頭撲了上去。
“楊相公,楊相公?不知魏某所提之議如何啊?”
魏方進一陣急促的歡呼將楊國忠從失神中拉回了現實。
“甚?”
由於短暫的失神,楊國忠並沒有聽清楚魏方進的提議,便低聲又問了一句。不管有多麽防備,他此時已經相信了三成。
“魏某已然向天子提議在敵前各道設置戰時行轅,還請相公襄助一二。”
楊國忠反問:“戰時行轅?聖人豈能答應?”
他雖然不是什麽治政,治軍之才,但也絕不是庸人蠢貨,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弊端,軍政財權集於一身,比之邊鎮的節度使絲毫不差,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朝廷腹地設置了節度使,隻不過換了個名目而已。
以天子對權力的謹慎,又怎麽可能答應這種建議呢?放眼滿朝的文武,天子又怎麽會對其中任意一人如此信重呢?退一萬步講,就算天子真的有如此信任之人,此人久握重權,長此以往,誰又能保證不會是第二個安祿山呢?
去歲年末,秦晉曾上書天子,尖銳的指出唐朝管製混亂,墨敕斜封比比皆是,反而律令之官卻淪為毫無實權的花架子。
拋開對秦晉的偏見不說,就連一心專權的楊國忠都對此深以為然,魏方進現在如此提議,不是自討苦吃嗎?
他雖然對中書令的位置垂涎欲滴,也對高仙芝恨之入骨,但也知道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凡是會擼天子胡須的事,就算借給他八個膽子也是萬萬不敢的。
然而,魏方進卻胸有成竹的笑了。
“楊相公放心,天子一定會答應的,隻要楊相公不從旁掣肘,魏某就感激不盡了!”
這番話倒讓楊國忠徹底愣住了,他還以為對方是要自己為其火中取栗,哪想得到人家根本就用不著自己動手幫忙,所謂襄助雲雲不過是好聽的客氣話而已。
念及此處,楊國忠心中五味雜陳,不用自己火中取栗,誠然是免去了大麻煩,但同樣也預示著,自己的地位在朝廷上或天子那裏,仍在日漸衰落。
以魏方進的口氣,這件事他幾乎可以穩穩的獨自運作而成,楊國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袖手旁觀而已。
不反對就是幫忙,魏方進的提議若隱若無的的刺激了楊國忠脆弱的自尊心,但他又一時間無從發泄,頓時覺得索然無味。
不過掃興歸掃興,楊國忠還沒蠢到徹底被情緒左右了自己的決定,既然如此答應魏方進又有何妨?他既不需要付出什麽,又可以坐享其成。
至於魏方進這老家夥,將來有機會再將其拉下馬,狠狠的一腳踩得他永不得翻身。
到了興慶宮,兩人下車後整肅衣冠在黃門的引領下,往天子所在的便殿而去。
楊國忠和魏方進都是奉詔入宮,天子如此急招宰相,顯然是有要事相商。直到與天子見麵以後,楊國忠才知道,天子如此急急召見,所為的正是設立戰時行轅一事。
“臣楊國忠……”
“臣魏方進……”
“.…..拜見皇帝陛下無恙!”
兩人異口同聲,鄭重大禮。
李隆基示意二人入座之後,開門見山的就提出了幾日的議題。
“魏卿建言,朕深以為然,隻是另立官署,卻不是小事,不知魏卿可有具體的章程?”
魏方進向李隆基的上書中僅羅列出了大致的方向,真正的細則卻隻能詳加商議才能定奪。
對此,魏方進似乎早有準備一般,竟從懷中掏出了一份奏章,恭敬的雙手奉上。
“臣側夜籌劃,所有建議細則全在其中!”
李隆基當即大喜,一連說了三個好字,又讚魏方進盡心國事,侍立在側的宦官將魏方進捧著的奏章接了過去,又放在了天子的禦案之上。
李隆基滿麵笑容,也不急著去看魏方進上書中細則,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楊國忠。
“楊卿可有建議?”
楊國忠和魏方進早有妥協,自然連聲讚同,又免不了對李隆基稱頌聖明。
李隆基年老,精神不濟,具體的事務細節,他不願過問,唯一要掌握在手的,就是戰時行轅的觀察使,必須出自宮中所信任的宦官,否則一切籌謀就都是事與願違的空談。
“此事關乎國命,在觀察使人選上,兩位愛卿可有建議?”
若再以往,李隆基斷不會就人事任免詢問臣下,但此一時彼一時,他卻還要做出虛心聆聽的樣子,以使臣下對自己死心塌地。
魏方進忽而起身,躬身道:“觀察使執掌甚重,請天子聖裁!臣還以為,當此之時,可在河東、河北、都畿三道分設行轅。”
倘若行轅一旦設立,舊有的地方格局就會被打破,邊鎮節度使都要聽憑行轅觀察使的差遣,如此一來失去了財權的節度使就像是一支被掐住了脖子的老虎,再也翻不起風浪。
而觀察使則一躍而取代了節度使,成為地方最高的監管軍政的長吏。且戰時行轅乃臨時性設置,一旦平叛完成,便可隨時裁撤,順理成章的避免了尾大不掉的潛在威脅。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便已經有了三行轅最合適的人選。
“草詔……以內監景佑為河東道戰時行轅觀察使,張輔臣為河北道戰時行轅觀察使……”
景佑一直在秦晉軍中任監軍,又向來勤勤懇懇,李隆基認為此人雖然有些傾向於秦晉,但宦官畢竟是天子家奴,親疏遠近自然而然的擺在那裏。至於困在太原的張輔臣,正好可以讓他到河北去節製封常清的人馬。
封常清畏罪而走,一直是李隆基的心病,雖然在河北道立了些功勞,但也必須給他重新套上轡頭。
說到此處,李隆基思忖了一陣,雖然又輕輕點頭,好似下定了決心。
“河洛戰時行轅由魚朝恩為觀察使,包括潼關人馬,一體節製!”
就在李隆基口述的同時,楊國忠也提起筆來,開始草擬詔書。身為宰相之一,草擬詔書是他的本職工作,隻是在天子麵前寫就詔書還是頭一遭i!
但天子有所命,既然讓他草詔,那就必須乖乖遵從,由此也可見天子對此事心急到了何種地步。
草詔完畢,李隆基又在禦案上翻出了秦晉的上書,其中有為軍中上下請功的奏章,也有舉薦地方賢良的奏章。
秦晉所請有功之人,李隆基一概詔準,命魏方進按照朝廷律令從重敘功議賞。而對秦晉保舉的地方賢良,則讓魏方進和楊國忠共同商議。
讓皇甫恪接任絳州太守,這實在大出楊國忠意料之外,一旦外部威脅消失以後,秦晉與皇甫恪之間的結盟也必將隨之瓦解,可秦晉又保舉此人為絳州太守,實在匪夷所思。至於慈州太守的人選孫安平隻是個長史,原本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更與秦晉和神武軍沒有多少瓜葛……
楊國忠猶豫著,該不該附議,魏方進卻再度躬身道:
“臣愚鈍,請天子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