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段秀實安頓在館驛,交代了仆從好生招待,讓他等著明日覲見天子李亨。81中┡文網回到軍中,秦晉又招來郭子儀,商議被段秀實打斷的議題。
郭子儀仍舊認為招降孫孝哲部叛軍應該謹慎三思,長安城外的叛軍除了孫孝哲從關東帶來的二十萬人馬,還有潼關告破以後,投靠依附的關中兵馬。這絕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多數人還吃過人,將來都可能帶來數不清的麻煩。
不過,秦晉則堅持認為,當下既然外無援兵,河東又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也隻能選擇這樣一條看起來充滿荊棘的道路。兩個人各執一詞,最後郭子儀還是展顏一歎。
“既然大夫執意如此,末將從命就是!隻請大夫示下,招降事宜,具體該如何操作?”
見說服了郭子儀,秦晉長舒了一口氣。
“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既然叛軍軍心已亂,咱們不如在人心上入手。”
“人心?”
秦晉說的模棱兩可,郭子儀有點莫名其妙。
“末將愚鈍請大夫明示。”
秦晉嗬嗬笑著,起身在屋子裏踱了兩步,又驟然收住,不緊不慢的說道:
“人心就像天平一樣,任何時候都是此消彼長,如果不趁此機會落井下石,豈非對不起這大好機會?”
郭子儀更糊塗了,什麽此消彼長,落井下石,這都是風馬牛不相幹的東西嘛,但看著秦晉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又不像是在開玩笑,便耐著性子等待秦晉給他答案。
然則,秦晉居然閉口不言了,迅即回到公案之後,提筆疾書,片刻之後竟寫就了密密麻麻的一篇公文。
“將這道公文往長史李萼處,讓他即刻經辦,今日,今日我就要見到效果!”
郭子儀手中捏著剛剛封好了口的公文,不禁呆立愣怔,不知道這位年輕的禦史大夫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李萼自投靠了秦晉以後,一直在神武軍中負責內外協調的工作,有時候軍中人手吃緊的時候,也會代為做些參軍司馬的差事,郭子儀對此人也稍有些印象,一次校尉以上均有參與的軍事會議上,此人的言極具煽動性,與會者十之七八都被鼓動的熱血沸騰。
在郭子儀看來,這種誇誇其談甚於實幹的人,多半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角色,不知道秦晉養著這種人有什麽用。
直到秦晉疾步出了帥堂,郭子儀仍舊捏著那封公文,站在當場,心知剛剛自己的固執己見讓他很頭疼,這才給自己作了幾分顏色,偏偏不說具體如何處置。傳遞公文這種差事本就不是郭子儀的分內事,本想打個書吏送去便到城牆上去視察一番,然則一轉念又立時改了主意。
既然秦晉能將這麽重要的事交給李萼經辦,說不定此人當真還有些過人之處也未可知呢。
一念及此,郭子儀對這個叫李萼的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見到李萼時,他正在廨房中奮筆疾書,廨房內竟與秦晉的帥堂有幾分相似,滿案的公文堆積如山,郭子儀輕聲屏退了引自己進來的佐吏,便站在門口看著這個有幾分忘我的長史,僅憑這份幹勁又對此人的印象增添了幾分好感。
良久,李萼似有所感,猛然抬頭,卻見郭子儀正站在屋子正中,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不禁又驚又赧,起身行禮道:
“郭將軍?是何時進來的?在下批閱公文,竟忽視了將軍,恕罪,恕罪!”
郭子儀爽利的一笑,便徑自尋著座榻坐下,將公文遞了過去。
“郭某今日此來,是為禦史大夫做一回信使。請看吧!”
李萼的目光中充滿了狐疑的神色。他當然知道,郭子儀乃是秦晉最為倚重的臂膀,怎麽可能如此輕賤,讓他做這些佐吏應當做的瑣碎雜事呢?
然則,這些疑問又不能當麵想問,否則唐突了對方豈非更是尷尬?隻三兩下拆開公文,一目十行的迅閱覽,忽而又擊掌讚道:
“大夫如此主意,長安之圍可解也!”
李萼這副模樣,更令郭子儀心癢難耐,他已經猜到了秦晉的心思,哪裏是故意做些顏色給自己看,分明是讓自己親身實地的了解其中情由呢。
“李長史,禦史大夫交代過,今日就要見到效果。”
不願意直接開口相問,郭子儀便打算旁敲側擊。
誰知李萼卻哈哈一笑。
“大夫這是在難為人呢,誰都知道拉攏人心非一蹴可就之事,還須文火慢燉才成。”
說著,他向著郭子儀一揖,又歉然道:
“請將軍恕罪,李某接了大夫的差事,就不能相陪而坐,先告辭一步!”
郭子儀心道,這個家夥也算積極,不過心中的疑問還沒有解開,怎麽可能輕易的罷手,便起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不知李長史將去往何處?”
李萼爽快道:
“東市民營,在下要選幾個人備用。”
郭子儀笑道:
“如此甚好,郭某也正打算到民營備選百名軍卒,何如並騎而行?”
“樂意之至!”
由中軍到東市不過片刻功夫,郭李二人聯袂而至,在民營裏引起了不小的動靜。
當然,幾乎所有人都是衝著郭子儀的到來而興奮,那夜一戰,郭子儀領兵萬人,竟震懾的二十萬叛軍無人敢戰,經過朝廷官方的大肆宣揚以後,長安城內對此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有不少人將他比作白起孫武在世。
到了民營以後,郭子儀也為眾人的熱情吃驚不已,他萬沒想到自己在這裏竟有如此之高的人望,一時間不覺有些汗顏,不知誰帶頭喊了聲威武萬歲,很快便紛紛景從,一時之間此起彼伏喊成了一片。
以至於郭子儀和李萼都忘了來到民營的本來目的,眼見著民營中的熱情如**般被點燃,上萬人的鼓舞歡呼聲蕩漾成一片汪洋大海,看的李萼竟熱血沸騰,直感歎人心可用,人心可用。這哪裏是圍城內該有的士氣啊?
郭子儀頻頻作揖,任由大夥歡呼,但歡呼聲久久不絕,卻又耽誤了李萼的正事,隻得示意眾人安靜。好半晌才使群情興奮的場麵稍稍平息下來,他暗暗感歎,如果隻看著眼前的架勢,竟會誤以為勝利在即,甚至於安史叛賊的覆滅,也近在眼前,誰又能想得到,朝廷也好,神武軍也罷,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隻是,這些危機說與眾人知曉,非但於事無補,隻能亂了軍心人心,反不如現在的一片歡欣鼓舞。
“諸位,諸位,郭某與李長史前來,實乃有要緊軍務,還請營中校尉出麵一晤!”
“俺們校尉有公務出營去了,掌燈前肯定回來!”
如果等到掌燈才能商議,今日就白白浪費了過去。長安城中的民營設有東西南北四營,既然東市民營的校尉不在,李萼便打算到其他幾個營去,總不能所有校尉都不在營中。
郭李二人正待離開,卻又聽有人大呼:
“回來了,回來了,俺們校尉回來了!”
與此同時,匯集在一起的人們竟自動自覺的閃開了一條縫,隻見當先一人風度翩翩,竟是個年輕的將軍。
然則,待看清了這個年輕將軍的麵目之後,郭子儀和李萼竟不約而同的又吃了一驚。
廣平王?
這位年輕的東市民營校尉,正是當今皇帝的長子,廣平王李豫。
大家都知道李亨諸子都被遣到團結兵和民營中曆練,隻是也沒想到廣平王李豫竟已經成了東市民營的校尉。
說來也並非郭子儀和李萼疏於軍中人事調度,而是民營和團結兵與神武軍完全是三個獨立的公署辦公,團結兵歸京兆府調度,民營則由政事堂執掌。
秦晉這麽做,自然也是為了堵住一些人的嘴,避免被有心人借機攻訐自己專權擅權。
當然,京兆尹崔光遠和尚書右仆射魏方進均唯秦晉馬是瞻,因而無論神武軍、團結兵抑或是民營,都沒有脫離秦晉的掌控,區別隻在於直接和間接而已。
見到郭子儀後,廣平王李豫目露驚訝神色,立即偏身下馬,長長一揖。
“郭將軍,請受李豫一拜!”
郭子儀哪裏能坦然受之,但也不便似那些阿諛諂媚之徒一般,誇張的跳開避而不受,隻同樣下拜又雙手穩穩的扶住了李豫。
“末將何德何能,不敢受廣平王此禮!”
李豫在郭子儀的用力相扶下起身,仔細打量著他,笑道:
“郭將軍是夜一戰,二十萬叛賊不敢出戰,實在解我唐人心頭之恨,痛快,痛快!”
郭子儀如此謹小慎微的對待這位廣平王,絕非因為其廣平王和天子之子的身份,而是其未來的地位。
世人皆知,李亨有意培養李豫,乃是將其當做了未來的太子,百年之後的繼位者。
試問,有誰敢對將來的太子,乃至皇帝有一絲一毫的慢待呢?
“神武軍長史李萼,拜見廣平王!”
一直被人忽視的李萼,此時從容一揖,聲音響亮,成功的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在了自己的身上。
郭子儀仍舊認為招降孫孝哲部叛軍應該謹慎三思,長安城外的叛軍除了孫孝哲從關東帶來的二十萬人馬,還有潼關告破以後,投靠依附的關中兵馬。這絕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多數人還吃過人,將來都可能帶來數不清的麻煩。
不過,秦晉則堅持認為,當下既然外無援兵,河東又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也隻能選擇這樣一條看起來充滿荊棘的道路。兩個人各執一詞,最後郭子儀還是展顏一歎。
“既然大夫執意如此,末將從命就是!隻請大夫示下,招降事宜,具體該如何操作?”
見說服了郭子儀,秦晉長舒了一口氣。
“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既然叛軍軍心已亂,咱們不如在人心上入手。”
“人心?”
秦晉說的模棱兩可,郭子儀有點莫名其妙。
“末將愚鈍請大夫明示。”
秦晉嗬嗬笑著,起身在屋子裏踱了兩步,又驟然收住,不緊不慢的說道:
“人心就像天平一樣,任何時候都是此消彼長,如果不趁此機會落井下石,豈非對不起這大好機會?”
郭子儀更糊塗了,什麽此消彼長,落井下石,這都是風馬牛不相幹的東西嘛,但看著秦晉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又不像是在開玩笑,便耐著性子等待秦晉給他答案。
然則,秦晉居然閉口不言了,迅即回到公案之後,提筆疾書,片刻之後竟寫就了密密麻麻的一篇公文。
“將這道公文往長史李萼處,讓他即刻經辦,今日,今日我就要見到效果!”
郭子儀手中捏著剛剛封好了口的公文,不禁呆立愣怔,不知道這位年輕的禦史大夫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李萼自投靠了秦晉以後,一直在神武軍中負責內外協調的工作,有時候軍中人手吃緊的時候,也會代為做些參軍司馬的差事,郭子儀對此人也稍有些印象,一次校尉以上均有參與的軍事會議上,此人的言極具煽動性,與會者十之七八都被鼓動的熱血沸騰。
在郭子儀看來,這種誇誇其談甚於實幹的人,多半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角色,不知道秦晉養著這種人有什麽用。
直到秦晉疾步出了帥堂,郭子儀仍舊捏著那封公文,站在當場,心知剛剛自己的固執己見讓他很頭疼,這才給自己作了幾分顏色,偏偏不說具體如何處置。傳遞公文這種差事本就不是郭子儀的分內事,本想打個書吏送去便到城牆上去視察一番,然則一轉念又立時改了主意。
既然秦晉能將這麽重要的事交給李萼經辦,說不定此人當真還有些過人之處也未可知呢。
一念及此,郭子儀對這個叫李萼的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見到李萼時,他正在廨房中奮筆疾書,廨房內竟與秦晉的帥堂有幾分相似,滿案的公文堆積如山,郭子儀輕聲屏退了引自己進來的佐吏,便站在門口看著這個有幾分忘我的長史,僅憑這份幹勁又對此人的印象增添了幾分好感。
良久,李萼似有所感,猛然抬頭,卻見郭子儀正站在屋子正中,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不禁又驚又赧,起身行禮道:
“郭將軍?是何時進來的?在下批閱公文,竟忽視了將軍,恕罪,恕罪!”
郭子儀爽利的一笑,便徑自尋著座榻坐下,將公文遞了過去。
“郭某今日此來,是為禦史大夫做一回信使。請看吧!”
李萼的目光中充滿了狐疑的神色。他當然知道,郭子儀乃是秦晉最為倚重的臂膀,怎麽可能如此輕賤,讓他做這些佐吏應當做的瑣碎雜事呢?
然則,這些疑問又不能當麵想問,否則唐突了對方豈非更是尷尬?隻三兩下拆開公文,一目十行的迅閱覽,忽而又擊掌讚道:
“大夫如此主意,長安之圍可解也!”
李萼這副模樣,更令郭子儀心癢難耐,他已經猜到了秦晉的心思,哪裏是故意做些顏色給自己看,分明是讓自己親身實地的了解其中情由呢。
“李長史,禦史大夫交代過,今日就要見到效果。”
不願意直接開口相問,郭子儀便打算旁敲側擊。
誰知李萼卻哈哈一笑。
“大夫這是在難為人呢,誰都知道拉攏人心非一蹴可就之事,還須文火慢燉才成。”
說著,他向著郭子儀一揖,又歉然道:
“請將軍恕罪,李某接了大夫的差事,就不能相陪而坐,先告辭一步!”
郭子儀心道,這個家夥也算積極,不過心中的疑問還沒有解開,怎麽可能輕易的罷手,便起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不知李長史將去往何處?”
李萼爽快道:
“東市民營,在下要選幾個人備用。”
郭子儀笑道:
“如此甚好,郭某也正打算到民營備選百名軍卒,何如並騎而行?”
“樂意之至!”
由中軍到東市不過片刻功夫,郭李二人聯袂而至,在民營裏引起了不小的動靜。
當然,幾乎所有人都是衝著郭子儀的到來而興奮,那夜一戰,郭子儀領兵萬人,竟震懾的二十萬叛軍無人敢戰,經過朝廷官方的大肆宣揚以後,長安城內對此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有不少人將他比作白起孫武在世。
到了民營以後,郭子儀也為眾人的熱情吃驚不已,他萬沒想到自己在這裏竟有如此之高的人望,一時間不覺有些汗顏,不知誰帶頭喊了聲威武萬歲,很快便紛紛景從,一時之間此起彼伏喊成了一片。
以至於郭子儀和李萼都忘了來到民營的本來目的,眼見著民營中的熱情如**般被點燃,上萬人的鼓舞歡呼聲蕩漾成一片汪洋大海,看的李萼竟熱血沸騰,直感歎人心可用,人心可用。這哪裏是圍城內該有的士氣啊?
郭子儀頻頻作揖,任由大夥歡呼,但歡呼聲久久不絕,卻又耽誤了李萼的正事,隻得示意眾人安靜。好半晌才使群情興奮的場麵稍稍平息下來,他暗暗感歎,如果隻看著眼前的架勢,竟會誤以為勝利在即,甚至於安史叛賊的覆滅,也近在眼前,誰又能想得到,朝廷也好,神武軍也罷,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隻是,這些危機說與眾人知曉,非但於事無補,隻能亂了軍心人心,反不如現在的一片歡欣鼓舞。
“諸位,諸位,郭某與李長史前來,實乃有要緊軍務,還請營中校尉出麵一晤!”
“俺們校尉有公務出營去了,掌燈前肯定回來!”
如果等到掌燈才能商議,今日就白白浪費了過去。長安城中的民營設有東西南北四營,既然東市民營的校尉不在,李萼便打算到其他幾個營去,總不能所有校尉都不在營中。
郭李二人正待離開,卻又聽有人大呼:
“回來了,回來了,俺們校尉回來了!”
與此同時,匯集在一起的人們竟自動自覺的閃開了一條縫,隻見當先一人風度翩翩,竟是個年輕的將軍。
然則,待看清了這個年輕將軍的麵目之後,郭子儀和李萼竟不約而同的又吃了一驚。
廣平王?
這位年輕的東市民營校尉,正是當今皇帝的長子,廣平王李豫。
大家都知道李亨諸子都被遣到團結兵和民營中曆練,隻是也沒想到廣平王李豫竟已經成了東市民營的校尉。
說來也並非郭子儀和李萼疏於軍中人事調度,而是民營和團結兵與神武軍完全是三個獨立的公署辦公,團結兵歸京兆府調度,民營則由政事堂執掌。
秦晉這麽做,自然也是為了堵住一些人的嘴,避免被有心人借機攻訐自己專權擅權。
當然,京兆尹崔光遠和尚書右仆射魏方進均唯秦晉馬是瞻,因而無論神武軍、團結兵抑或是民營,都沒有脫離秦晉的掌控,區別隻在於直接和間接而已。
見到郭子儀後,廣平王李豫目露驚訝神色,立即偏身下馬,長長一揖。
“郭將軍,請受李豫一拜!”
郭子儀哪裏能坦然受之,但也不便似那些阿諛諂媚之徒一般,誇張的跳開避而不受,隻同樣下拜又雙手穩穩的扶住了李豫。
“末將何德何能,不敢受廣平王此禮!”
李豫在郭子儀的用力相扶下起身,仔細打量著他,笑道:
“郭將軍是夜一戰,二十萬叛賊不敢出戰,實在解我唐人心頭之恨,痛快,痛快!”
郭子儀如此謹小慎微的對待這位廣平王,絕非因為其廣平王和天子之子的身份,而是其未來的地位。
世人皆知,李亨有意培養李豫,乃是將其當做了未來的太子,百年之後的繼位者。
試問,有誰敢對將來的太子,乃至皇帝有一絲一毫的慢待呢?
“神武軍長史李萼,拜見廣平王!”
一直被人忽視的李萼,此時從容一揖,聲音響亮,成功的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在了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