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所謂的戰鼓聲都是秦晉刻意為之的障眼法,都是做戲給那些桀驁不馴的紈絝子弟看的。一番做作表演,果然奏效,整整一夜直到天明日出,校場上的萬多人居然沒有一個敢於擅自離開,甚至連坐下歇息都不敢。
太陽初升,凍餓了一夜,紈絝子弟們早就渾身僵硬,隻盼著軍令快快到來,哪怕讓他們即刻開上戰場也行啊,總好過如此無休止的呆立,如受罰一般。
不知又過了多久,忽然就來了一大群人,開始埋鍋造飯,斬殺生豬,片刻功夫就已經是米香肉香交纏彌漫。
整整一夜半日未進水米的紈絝子弟們早就饑腸轆轆,聞到各種香氣,不爭氣的吞咽著口水。
這些人平日裏吃膩了山珍海味,豬肉這種穢肉連正眼都不會看一下。可是,自從受到征發進入軍營以後,就連這種穢肉都要每七日才能吃上一頓,還不管夠。
現在,聞到誘人的肉香氣與米香氣,哪裏還顧得上是不是穢肉,隻希望能敞開了獨自吃上一頓。
然則,受到警告以後,他們已經懂得了克製,不敢輕舉妄動,隻低聲議論,靜靜的等待著。
事實也果然沒讓他們等太久,很快就有一名書吏到場宣布。
“禦史大夫鈞命,爾等懂得遵紀守法,實在是難得的進步,是以賞飽餐一頓,肉飯管夠!”
那書吏宣布完畢,微覺詫異的掃視了眾紈絝一眼,問道:
“如何,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待遇?你們不高興嗎?”
其中一人試探著問道:
“敢問,無令歡呼,可算違法?”
書吏撲哧一笑,答道:
“諸位都背熟了軍法律條,有沒有這一條,何須問我呢?”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終於還是爆發了不可遏製的歡呼,仿佛全然忘記了一夜半日的不愉快和恐懼。
米飯並非來自江南的稻米飯,而是關中百姓尋常吃的粟米飯,即便如此,一旦米飯和大塊的豬肉分發下來以後,一眾人等吃的狼吞虎咽,仿佛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
吃飽喝足,天色已近午時,這一番折騰著實費時不少,但一夜半日所積攢的怨氣也隨著一個個鼓起的肚子而漸漸消弭於無形。
其實,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最基本的需求都是一樣,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隻要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極幸福快樂的。
“傳廣平王將令,各營將士回營聽命!”
本以為接下來還要接著受罰站校場,卻想不到最終等到的竟是返回軍營的將領。
一夜未睡已經使得他們身體疲憊至極,能回到營中休息,雖然不到掌燈時不能睡覺,那也心滿意足了。
輕輕巧巧的就解決了桀驁不馴的紈絝子弟們,廣平王對秦晉這種怪異奇特的練兵之法也由不以為然轉而大為讚歎。
但讚歎的同時,也有些可惜的說道:
“禦史大夫此法雖妙,尋常人卻難以複製,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巧成拙。”
秦晉淡然一笑。
“其實原也沒有一定之法,唯有揣測人心,深悉其理,才能從容處置!”
李豫略一思量,又道:
“是李豫想的膚淺了,以為練兵是有一定之規的,看來一如兵法陣戰一般,無常勢,無定理!”
秦晉見李豫的表情有些失望,便思忖了一陣,說道:
“廣平王如果想要練兵的一定之法,也未必不能寫成具體的條文。”
李豫的眼睛一亮,道:
“大夫請講,李豫洗耳恭聽!”
秦晉一麵組織著語言,一麵說道:
“其一在於令行禁止,隻有如此才能使軍隊如臂使指,而後熟練陣法,可於陣戰之時,應對有據……”
一二三四的舉例了幾條,李豫聽後還是難掩失望之色,這和他所讀過的兵法也並無特異之處。
見狀,秦晉又道:
“廣平王莫要小看了令行禁止四字,秦晉敢打包票,放眼天下人馬,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絕不超過這個數!”
與此同時,秦晉伸出了一根手指。李豫不可思議的瞪大了眼睛,實在難以置信如此悚聽之言出自對方之口。
秦晉又確定的點了點頭,補充道:
“沒錯,天下兵馬,沒有能出神武軍之右者!”
他敢如此打包票還真不是危言聳聽,唐朝的名將如封常清、郭子儀都是打過交道的,尤其後者還在麾下為將,多次交流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唐.軍的戰鬥力主要來源於三點,簡而言之就是國威、將勇、兵利!
而真正的令行禁止,雖然都掛在嘴邊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嚴格執行的。
很多時候,軍心的凝聚,更多是依托於主將的個人魅力。
於是,也就有了將為兵之膽的廣泛說法。
然則,這種有勇有謀,又極具個人魅力的主將實屬鳳毛麟角,而且兵員又多是參差不齊,為了普遍提升凝聚力和戰鬥力,把條例固化,嚴格令行禁止,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這麽做也並非全無缺點,一是大大降低了長途奔襲的能力,二是很難打出極具創造力的漂亮仗,不過勝在平庸而穩定,且固化的行動模式又成為支撐軍隊在強大壓力下難於崩潰的保障。
李豫聽的似懂非懂,雲山霧罩,最終似自嘲一般的說道:
“李豫自幼熟讀兵書,今日才驚覺,此前所讀竟全無一用!”
秦晉知道,他並非說兵書無用,而是在自嘲領悟能力差,不是用兵的材料。
如果李豫是以武將為終身目標的話,有此認知是值得沮喪的,然而他的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早晚有一日要君臨天下的,隻要掌握識人,用人兩項技能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這些話不是秦晉能明言的,對於李豫的自嘲也隻做聽不懂一般,報之以淡然一笑。
“廣平王妄自菲薄了,帶兵也需要熟能生巧,經驗是不可或缺的……”
又扯了幾句閑話,秦晉話鋒一轉,馬上就說起了對付城外叛軍的辦法。
他接受了終南山道士清虛子的建議,趁著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之際,向叛軍軍營內投送老鼠,萬一引發疫症,可就抵得上十萬大軍。
秦晉十分清楚,清虛子所指的乃是鼠疫,不過有老鼠卻未有有瘟疫,但其攜帶的病菌也足以令人治病了。再加上氣溫回暖之後,叛軍儲藏人脯的環境愈發惡劣,再被老鼠所汙染,帶來的後果也是足以引人重視的。
然則,有一條卻是必須得到保證的,那就是老鼠的數量必須有一定規模,才有可能出現奇效。
“大夫此法是不是有些過於……”
李豫是自幼受儒家經典熏陶而長大的,下意識的認為秦晉所提的法子過於陰損,如果傳了出去,怕是為人所不恥。而秦晉則完全沒有這個時代之人那些多餘的包袱,一切隻以達到目的為根本,才不會在乎會不會被人恥笑呢。
更何況這種法子也僅僅姑且一試,至於能否奏效也在兩可之間。
李豫畢竟不是那種頭腦木然的迂腐之徒,知道輕重緩急,盡管心中反感,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這個法子。
“不管能否奏效,總要試一試,大夫可有具體謀劃?”
這種法子說來也是簡單,長安城裏住著數十萬人口,最不缺的就是老鼠,一道軍令發布出去,全城捕鼠,立時就引得雞飛狗跳。短短一日功夫,就已經捉到了上萬隻老鼠。
看著竹籠裏成群的老鼠,崔光遠有些犯愁,數量如此之大,如何投送就成了問題。
這當然難不倒秦晉,早在定計之初就已經想出了投送之法。
此前軍器監曾奉命打造了一批可隨軍異動,任意拆卸組裝的石砲,這種以牛筋杠杆之力的大型器械可以投擲石頭、霹靂炮、易燃物,當然也能投擲裝滿老鼠的籠子了。
唯一的難點隻在於,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在叛軍沒有警覺的前提下投送。白天肯定過於招搖,可移動的石砲雖然比固定的體量小了不少,但也足夠駭人,必然會招致叛軍的突襲。
因而,思來想去也隻能把投送的時間選在半夜之時,先派出騎兵偵查敵情,然後再悄然將拆散的石砲運出城去,在射程可直抵叛軍軍營的位置上,迅速組裝,投射。
一切都進行的悄然而又快速,裝著上萬隻老鼠的籠子不到半個時辰就被悉數投送到了叛軍軍營之中。
竹籠本身並不十分結實,高拋落地之後十有八.九會被摔的散了架,裏麵的老鼠自然也就四散逃出。
是以,叛軍內部發現了從天而降的竹籠,竟還一個個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則,第二天便有人逮到了不少老鼠,然而卻都被當做了罕有的人間美食,或燒烤,或煮食,儼然如人間美味一般。
隨著老鼠的數量越來越多,身為一軍主帥的孫孝哲終於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突然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老鼠,絕對不可能是自然發生的,背後必然有著唐朝的陰謀詭計。
他很快就想到了兩個字,隻是這兩個才從腦子裏蹦出來,就已經被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太陽初升,凍餓了一夜,紈絝子弟們早就渾身僵硬,隻盼著軍令快快到來,哪怕讓他們即刻開上戰場也行啊,總好過如此無休止的呆立,如受罰一般。
不知又過了多久,忽然就來了一大群人,開始埋鍋造飯,斬殺生豬,片刻功夫就已經是米香肉香交纏彌漫。
整整一夜半日未進水米的紈絝子弟們早就饑腸轆轆,聞到各種香氣,不爭氣的吞咽著口水。
這些人平日裏吃膩了山珍海味,豬肉這種穢肉連正眼都不會看一下。可是,自從受到征發進入軍營以後,就連這種穢肉都要每七日才能吃上一頓,還不管夠。
現在,聞到誘人的肉香氣與米香氣,哪裏還顧得上是不是穢肉,隻希望能敞開了獨自吃上一頓。
然則,受到警告以後,他們已經懂得了克製,不敢輕舉妄動,隻低聲議論,靜靜的等待著。
事實也果然沒讓他們等太久,很快就有一名書吏到場宣布。
“禦史大夫鈞命,爾等懂得遵紀守法,實在是難得的進步,是以賞飽餐一頓,肉飯管夠!”
那書吏宣布完畢,微覺詫異的掃視了眾紈絝一眼,問道:
“如何,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待遇?你們不高興嗎?”
其中一人試探著問道:
“敢問,無令歡呼,可算違法?”
書吏撲哧一笑,答道:
“諸位都背熟了軍法律條,有沒有這一條,何須問我呢?”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終於還是爆發了不可遏製的歡呼,仿佛全然忘記了一夜半日的不愉快和恐懼。
米飯並非來自江南的稻米飯,而是關中百姓尋常吃的粟米飯,即便如此,一旦米飯和大塊的豬肉分發下來以後,一眾人等吃的狼吞虎咽,仿佛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
吃飽喝足,天色已近午時,這一番折騰著實費時不少,但一夜半日所積攢的怨氣也隨著一個個鼓起的肚子而漸漸消弭於無形。
其實,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最基本的需求都是一樣,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隻要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極幸福快樂的。
“傳廣平王將令,各營將士回營聽命!”
本以為接下來還要接著受罰站校場,卻想不到最終等到的竟是返回軍營的將領。
一夜未睡已經使得他們身體疲憊至極,能回到營中休息,雖然不到掌燈時不能睡覺,那也心滿意足了。
輕輕巧巧的就解決了桀驁不馴的紈絝子弟們,廣平王對秦晉這種怪異奇特的練兵之法也由不以為然轉而大為讚歎。
但讚歎的同時,也有些可惜的說道:
“禦史大夫此法雖妙,尋常人卻難以複製,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巧成拙。”
秦晉淡然一笑。
“其實原也沒有一定之法,唯有揣測人心,深悉其理,才能從容處置!”
李豫略一思量,又道:
“是李豫想的膚淺了,以為練兵是有一定之規的,看來一如兵法陣戰一般,無常勢,無定理!”
秦晉見李豫的表情有些失望,便思忖了一陣,說道:
“廣平王如果想要練兵的一定之法,也未必不能寫成具體的條文。”
李豫的眼睛一亮,道:
“大夫請講,李豫洗耳恭聽!”
秦晉一麵組織著語言,一麵說道:
“其一在於令行禁止,隻有如此才能使軍隊如臂使指,而後熟練陣法,可於陣戰之時,應對有據……”
一二三四的舉例了幾條,李豫聽後還是難掩失望之色,這和他所讀過的兵法也並無特異之處。
見狀,秦晉又道:
“廣平王莫要小看了令行禁止四字,秦晉敢打包票,放眼天下人馬,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絕不超過這個數!”
與此同時,秦晉伸出了一根手指。李豫不可思議的瞪大了眼睛,實在難以置信如此悚聽之言出自對方之口。
秦晉又確定的點了點頭,補充道:
“沒錯,天下兵馬,沒有能出神武軍之右者!”
他敢如此打包票還真不是危言聳聽,唐朝的名將如封常清、郭子儀都是打過交道的,尤其後者還在麾下為將,多次交流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唐.軍的戰鬥力主要來源於三點,簡而言之就是國威、將勇、兵利!
而真正的令行禁止,雖然都掛在嘴邊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嚴格執行的。
很多時候,軍心的凝聚,更多是依托於主將的個人魅力。
於是,也就有了將為兵之膽的廣泛說法。
然則,這種有勇有謀,又極具個人魅力的主將實屬鳳毛麟角,而且兵員又多是參差不齊,為了普遍提升凝聚力和戰鬥力,把條例固化,嚴格令行禁止,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這麽做也並非全無缺點,一是大大降低了長途奔襲的能力,二是很難打出極具創造力的漂亮仗,不過勝在平庸而穩定,且固化的行動模式又成為支撐軍隊在強大壓力下難於崩潰的保障。
李豫聽的似懂非懂,雲山霧罩,最終似自嘲一般的說道:
“李豫自幼熟讀兵書,今日才驚覺,此前所讀竟全無一用!”
秦晉知道,他並非說兵書無用,而是在自嘲領悟能力差,不是用兵的材料。
如果李豫是以武將為終身目標的話,有此認知是值得沮喪的,然而他的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早晚有一日要君臨天下的,隻要掌握識人,用人兩項技能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這些話不是秦晉能明言的,對於李豫的自嘲也隻做聽不懂一般,報之以淡然一笑。
“廣平王妄自菲薄了,帶兵也需要熟能生巧,經驗是不可或缺的……”
又扯了幾句閑話,秦晉話鋒一轉,馬上就說起了對付城外叛軍的辦法。
他接受了終南山道士清虛子的建議,趁著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之際,向叛軍軍營內投送老鼠,萬一引發疫症,可就抵得上十萬大軍。
秦晉十分清楚,清虛子所指的乃是鼠疫,不過有老鼠卻未有有瘟疫,但其攜帶的病菌也足以令人治病了。再加上氣溫回暖之後,叛軍儲藏人脯的環境愈發惡劣,再被老鼠所汙染,帶來的後果也是足以引人重視的。
然則,有一條卻是必須得到保證的,那就是老鼠的數量必須有一定規模,才有可能出現奇效。
“大夫此法是不是有些過於……”
李豫是自幼受儒家經典熏陶而長大的,下意識的認為秦晉所提的法子過於陰損,如果傳了出去,怕是為人所不恥。而秦晉則完全沒有這個時代之人那些多餘的包袱,一切隻以達到目的為根本,才不會在乎會不會被人恥笑呢。
更何況這種法子也僅僅姑且一試,至於能否奏效也在兩可之間。
李豫畢竟不是那種頭腦木然的迂腐之徒,知道輕重緩急,盡管心中反感,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這個法子。
“不管能否奏效,總要試一試,大夫可有具體謀劃?”
這種法子說來也是簡單,長安城裏住著數十萬人口,最不缺的就是老鼠,一道軍令發布出去,全城捕鼠,立時就引得雞飛狗跳。短短一日功夫,就已經捉到了上萬隻老鼠。
看著竹籠裏成群的老鼠,崔光遠有些犯愁,數量如此之大,如何投送就成了問題。
這當然難不倒秦晉,早在定計之初就已經想出了投送之法。
此前軍器監曾奉命打造了一批可隨軍異動,任意拆卸組裝的石砲,這種以牛筋杠杆之力的大型器械可以投擲石頭、霹靂炮、易燃物,當然也能投擲裝滿老鼠的籠子了。
唯一的難點隻在於,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在叛軍沒有警覺的前提下投送。白天肯定過於招搖,可移動的石砲雖然比固定的體量小了不少,但也足夠駭人,必然會招致叛軍的突襲。
因而,思來想去也隻能把投送的時間選在半夜之時,先派出騎兵偵查敵情,然後再悄然將拆散的石砲運出城去,在射程可直抵叛軍軍營的位置上,迅速組裝,投射。
一切都進行的悄然而又快速,裝著上萬隻老鼠的籠子不到半個時辰就被悉數投送到了叛軍軍營之中。
竹籠本身並不十分結實,高拋落地之後十有八.九會被摔的散了架,裏麵的老鼠自然也就四散逃出。
是以,叛軍內部發現了從天而降的竹籠,竟還一個個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則,第二天便有人逮到了不少老鼠,然而卻都被當做了罕有的人間美食,或燒烤,或煮食,儼然如人間美味一般。
隨著老鼠的數量越來越多,身為一軍主帥的孫孝哲終於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突然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老鼠,絕對不可能是自然發生的,背後必然有著唐朝的陰謀詭計。
他很快就想到了兩個字,隻是這兩個才從腦子裏蹦出來,就已經被驚出了一身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