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搖了搖頭。
“並非拒敵,而是追殲!”
降兵的戰鬥意誌大打折扣,用來拒強敵實屬強人所難,不過追殲打順風仗卻合適極了。郭子儀聞言後,也不禁擊掌稱妙,如此一來既激了叛軍的士氣,又能使他們有所感念,真是一舉兩得。
“大夫宅心仁厚,果然勝過孫賊多矣!”
秦晉嗬嗬一笑,擺手道:
“莫打趣,何時見過我既仁且厚了?如此安排,不過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而已。”
兩人又商議了一陣,秦晉看了看天邊冉冉升起的太陽,這才對郭子儀道:
“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隻等著叛軍來攻,我現在要進宮麵聖,詳細稟明昨夜一戰的勝果,以及你我剛剛商議的謀劃。”
就在秦晉打馬趕赴太極宮之時,門下侍郎李泌已經先他一步進入宮中。
“陛下,仆固惠恩已經北上草原,相信回紇部的騎兵再有半月時間就可以直驅關中。”
李泌的眼睛裏閃著幽幽的光輝,興奮之色溢於言表。然則,身為天子的李亨卻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回紇部可提了條件?”
“具體條件臣還不得而知,但臣已經交代下了仆固懷恩,絕不能預約底線,請陛下放寬心。”
“如此就好,萬不能使回紇部得寸進尺。”
李泌連連點著頭,又沉吟著建言。
“臣以為,在回紇部騎兵南抵關中以前,當謹慎從事,隻須以大軍被動防守即可,切莫節外生枝,萬一……”
聞言,李亨則輕鬆的打斷了他。
“關於這一點,先生大可以放心,朕和秦卿已經商議過了,當下情形以保守為主。”
對此,李泌大感意外,天子何時與秦晉商議過此事,他竟渾然不知。一絲落寞由他的心中油然而生,自從李亨登基以後,這個看起來有些懦弱的天子居然不再事事依賴於自己,似乎有了更多的自主看法與做法。
這種感覺既然李泌生出了失落之感,也是他有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為了重新奪回天子的信重,李泌不遺餘力的建議借回紇部之兵,為的就是要與秦晉一爭高下,讓李亨明白並非隻有力戰才能退敵,合縱連橫一樣也可以退敵。
李泌長身一揖。
“陛下英明,如此臣就放心了!”
李亨欣然一笑,舒展了一下因為久坐而有些麻木的身體
“先生與秦卿的看法難得一致,為此便當得浮一大白!”
李泌也跟著笑了,不過笑容裏卻帶著幾分尷尬。
“臣與秦晉並非私怨,隻是看法不同,卻東市一心為公。”
“先生不必多言,朕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朝廷……”
宦官的聲音忽然自殿外傳來。
“禦史大夫秦晉覲見天子!”
聞聲,李亨笑著看向李泌。
“如何,這才提起了秦卿,秦卿就到了,正好你我君臣三人共坐商議。”
“臣,臣……”
李泌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之色,讓他和秦晉坐在一處商議軍國重事,真真有些強人所難,可天子話了,為了不掃天子的興,也隻能捏著鼻子答應下來。
“臣謹遵天子敕令!”
見到李泌渾身繃緊,似是緊張尷尬,李亨又嗬嗬一笑,他一直希冀於秦李二人能破冰和好,如此君臣和諧才能使得朝廷上下係於一心,因而隻要有機會他就不遺餘力的撮合兩人。
可惜,李亨低估了秦李二人間難以調和的問題,最後隻能一廂情願的做居中調停人。
進入殿中,秦晉先是一愣,他沒想到李泌居然也早就來了。不過,按照李泌的風格,隻要聽到自己來了,十次有就此都會告退而避免與自己同席。今日此人居然安之泰然的沒有避開,難道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心中懷著疑問,秦晉與天子見禮,然後才入席落座。
“秦卿一早而來,可是有了新的戰況?”
天子李亨開門見山,秦晉也就直言答道:
“啟稟陛下,昨夜軍中校尉翟鎮現叛軍秘密打造的攻城軍械……”
話才說了一半,李泌勃然變色。
“難道叛軍將大舉攻城?”
如果真是這樣,局勢的展可就與他期望的大相徑庭了。
秦晉點了點頭,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剛剛的話頭。
“臣與郭子儀商議後,決定連夜偷襲……”
李泌的麵色更難看了。
“偷襲?大夫輕啟釁端,萬一……”
“郭子儀幸不辱命,半夜的功夫毀掉了叛軍攻城器械大半。”
聽到秦晉提及叛軍打造攻城器械,李亨的心也早就僅僅的揪了起來,直聽到郭子儀連夜偷襲,一戰而毀掉半數以上的攻城器械,這才鬆了口氣。
“如此甚好,叛軍應該不會急著攻城了!”
秦晉卻神色冷然的對答。
“不然,臣以為無論軍械燒毀與否,叛軍一樣會大舉攻城,臣此來就是向陛下稟明其中因由。”
經過一番細致的分析解釋之後,李亨早就忘了彌合秦李二人的初衷,全部心思都落在了叛軍和孫孝哲的身上。
“大夫之意,孫孝哲要做困獸之鬥?”
秦晉沉重的點了點頭。
“一旦做困獸之鬥,叛軍必會不計代價,我軍傷亡也一定慘烈空前。”
李亨目光有些飄忽,又轉而看向了李泌。
“先生,回紇之兵能否提前趕來?”
這是李亨和李泌第一次在秦晉麵前提及向回紇借兵的事,以前李亨聽從了李泌的建議,假作對此事置身事外,然則現在心急之下竟脫口而出。
至此,李泌的臉色已經十分難看,他一直千叮萬囑不要李亨說出來,因為滿朝文武中,支持由回紇借兵的並不多,他本人當然不在乎千夫所指,可如果因此而連累了天子的聲名,那自己就萬死難書其咎了。
與此同時,秦晉的麵色更加難看,他一直堅決的反對向回紇借兵,並在天子麵前也曾明確表態過,借回紇之兵等於引狼入室。而以唐朝自身的力量,亦有可能從容退敵,又何必再為複雜多變的局勢添上一處難以預估的變化呢?
“臣反對向回紇借兵,若如此,我大唐百年積威將一朝盡喪!”
脫口而出後,李亨也覺不妥,但木已成舟,便大方的承認下來。
“朕的確遣仆固懷恩親往大漠草原,向回紇部借兵,這不過是為了江山社稷,多一重保險而已,比起百年積威,真以為社稷存續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秦卿也應該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做出這個決定,朕又何嚐不是矛盾痛苦?但為了社稷的存續與長治久安,也不得不咬牙為之……”
李亨還算是個有擔當的人,並沒有把責任推給李泌,也沒有為自己做出的決定過多解釋,一番剖白心跡也很是極是誠懇。
麵對如此放低了姿態的天子,秦晉就算再心有不滿還能說什麽呢?難道對李亨橫加指責就能於事有補嗎?既然不能,又何必做這種徒勞無益的事情。
良久之後,秦晉才輕輕的歎息了一聲。
“臣會竭力在回紇兵入關中之前解決掉關中的危機,如此一來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禮送胡兵出境。”
這時,李泌陰沉著臉反問了一句:
“大夫可曾見過箭在弦上又有不的道理?”
麵對疑問,秦晉的臉色也變得看難看至極,一直以來對李泌的印象尚算不錯,雖然此人時時與自己作對,但絕不似楊國忠、程元振那麽卑鄙無恥隻為了一己之私。但此時此刻,他看向李泌的目光裏多了幾絲厭惡。
如果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借回紇之兵就要亡國滅種,那麽借兵也無可厚非。
原本的曆史上,叛軍攻陷了長安,李亨倉皇逃到了靈武,手中幾無可用之兵,向回紇借兵也就成了唯一的辦法。
但是,現在的情形絕不相同,長安不曾有一日落在叛軍手中。征了城中所有男丁以後,朝廷僅在長安的可用之兵就可以達到十萬眾,而在河東和潼關還有數萬精銳神武軍堅持抗賊。雖然表麵上看,叛軍占盡了優勢,但優劣轉換也就在轉瞬之間,借回紇之兵根本就不是必然選擇。
李泌之所以一意向回紇部借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與秦晉做對,從而在天子那裏奪回原本屬於他的信重。
這就是因私利而害公器,秦晉對此也就難再容忍。
不過,秦晉並不打算和李泌在殿上於天子麵前做公然爭論,撕破了臉隻會使得朝廷內部更加趨向於撕裂,在這種大敵於前的當口,隻能使得親者痛而仇者快。
“道理一說,並無成例,今次秦晉可以向門下侍郎掩飾一番,如何箭在弦上而不,可否?”
秦晉做口舌之辯還是頭一次,李泌驚訝的看著他,一時間有些錯愕,但很快就恢複如常。
“既然大夫肯演示一番,李泌便開眼一觀。”
眼見著兩個人不論政事轉而鬥嘴,李亨有些哭笑不得,但即便如此也總好過因政見而相互攻訐。
他現在最怕的就是臣下因為政見不合相互攻訐而害了朝政,當年太上皇在位時的前車之鑒尚在眼前……
“並非拒敵,而是追殲!”
降兵的戰鬥意誌大打折扣,用來拒強敵實屬強人所難,不過追殲打順風仗卻合適極了。郭子儀聞言後,也不禁擊掌稱妙,如此一來既激了叛軍的士氣,又能使他們有所感念,真是一舉兩得。
“大夫宅心仁厚,果然勝過孫賊多矣!”
秦晉嗬嗬一笑,擺手道:
“莫打趣,何時見過我既仁且厚了?如此安排,不過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而已。”
兩人又商議了一陣,秦晉看了看天邊冉冉升起的太陽,這才對郭子儀道:
“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隻等著叛軍來攻,我現在要進宮麵聖,詳細稟明昨夜一戰的勝果,以及你我剛剛商議的謀劃。”
就在秦晉打馬趕赴太極宮之時,門下侍郎李泌已經先他一步進入宮中。
“陛下,仆固惠恩已經北上草原,相信回紇部的騎兵再有半月時間就可以直驅關中。”
李泌的眼睛裏閃著幽幽的光輝,興奮之色溢於言表。然則,身為天子的李亨卻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回紇部可提了條件?”
“具體條件臣還不得而知,但臣已經交代下了仆固懷恩,絕不能預約底線,請陛下放寬心。”
“如此就好,萬不能使回紇部得寸進尺。”
李泌連連點著頭,又沉吟著建言。
“臣以為,在回紇部騎兵南抵關中以前,當謹慎從事,隻須以大軍被動防守即可,切莫節外生枝,萬一……”
聞言,李亨則輕鬆的打斷了他。
“關於這一點,先生大可以放心,朕和秦卿已經商議過了,當下情形以保守為主。”
對此,李泌大感意外,天子何時與秦晉商議過此事,他竟渾然不知。一絲落寞由他的心中油然而生,自從李亨登基以後,這個看起來有些懦弱的天子居然不再事事依賴於自己,似乎有了更多的自主看法與做法。
這種感覺既然李泌生出了失落之感,也是他有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為了重新奪回天子的信重,李泌不遺餘力的建議借回紇部之兵,為的就是要與秦晉一爭高下,讓李亨明白並非隻有力戰才能退敵,合縱連橫一樣也可以退敵。
李泌長身一揖。
“陛下英明,如此臣就放心了!”
李亨欣然一笑,舒展了一下因為久坐而有些麻木的身體
“先生與秦卿的看法難得一致,為此便當得浮一大白!”
李泌也跟著笑了,不過笑容裏卻帶著幾分尷尬。
“臣與秦晉並非私怨,隻是看法不同,卻東市一心為公。”
“先生不必多言,朕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朝廷……”
宦官的聲音忽然自殿外傳來。
“禦史大夫秦晉覲見天子!”
聞聲,李亨笑著看向李泌。
“如何,這才提起了秦卿,秦卿就到了,正好你我君臣三人共坐商議。”
“臣,臣……”
李泌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之色,讓他和秦晉坐在一處商議軍國重事,真真有些強人所難,可天子話了,為了不掃天子的興,也隻能捏著鼻子答應下來。
“臣謹遵天子敕令!”
見到李泌渾身繃緊,似是緊張尷尬,李亨又嗬嗬一笑,他一直希冀於秦李二人能破冰和好,如此君臣和諧才能使得朝廷上下係於一心,因而隻要有機會他就不遺餘力的撮合兩人。
可惜,李亨低估了秦李二人間難以調和的問題,最後隻能一廂情願的做居中調停人。
進入殿中,秦晉先是一愣,他沒想到李泌居然也早就來了。不過,按照李泌的風格,隻要聽到自己來了,十次有就此都會告退而避免與自己同席。今日此人居然安之泰然的沒有避開,難道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心中懷著疑問,秦晉與天子見禮,然後才入席落座。
“秦卿一早而來,可是有了新的戰況?”
天子李亨開門見山,秦晉也就直言答道:
“啟稟陛下,昨夜軍中校尉翟鎮現叛軍秘密打造的攻城軍械……”
話才說了一半,李泌勃然變色。
“難道叛軍將大舉攻城?”
如果真是這樣,局勢的展可就與他期望的大相徑庭了。
秦晉點了點頭,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剛剛的話頭。
“臣與郭子儀商議後,決定連夜偷襲……”
李泌的麵色更難看了。
“偷襲?大夫輕啟釁端,萬一……”
“郭子儀幸不辱命,半夜的功夫毀掉了叛軍攻城器械大半。”
聽到秦晉提及叛軍打造攻城器械,李亨的心也早就僅僅的揪了起來,直聽到郭子儀連夜偷襲,一戰而毀掉半數以上的攻城器械,這才鬆了口氣。
“如此甚好,叛軍應該不會急著攻城了!”
秦晉卻神色冷然的對答。
“不然,臣以為無論軍械燒毀與否,叛軍一樣會大舉攻城,臣此來就是向陛下稟明其中因由。”
經過一番細致的分析解釋之後,李亨早就忘了彌合秦李二人的初衷,全部心思都落在了叛軍和孫孝哲的身上。
“大夫之意,孫孝哲要做困獸之鬥?”
秦晉沉重的點了點頭。
“一旦做困獸之鬥,叛軍必會不計代價,我軍傷亡也一定慘烈空前。”
李亨目光有些飄忽,又轉而看向了李泌。
“先生,回紇之兵能否提前趕來?”
這是李亨和李泌第一次在秦晉麵前提及向回紇借兵的事,以前李亨聽從了李泌的建議,假作對此事置身事外,然則現在心急之下竟脫口而出。
至此,李泌的臉色已經十分難看,他一直千叮萬囑不要李亨說出來,因為滿朝文武中,支持由回紇借兵的並不多,他本人當然不在乎千夫所指,可如果因此而連累了天子的聲名,那自己就萬死難書其咎了。
與此同時,秦晉的麵色更加難看,他一直堅決的反對向回紇借兵,並在天子麵前也曾明確表態過,借回紇之兵等於引狼入室。而以唐朝自身的力量,亦有可能從容退敵,又何必再為複雜多變的局勢添上一處難以預估的變化呢?
“臣反對向回紇借兵,若如此,我大唐百年積威將一朝盡喪!”
脫口而出後,李亨也覺不妥,但木已成舟,便大方的承認下來。
“朕的確遣仆固懷恩親往大漠草原,向回紇部借兵,這不過是為了江山社稷,多一重保險而已,比起百年積威,真以為社稷存續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秦卿也應該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做出這個決定,朕又何嚐不是矛盾痛苦?但為了社稷的存續與長治久安,也不得不咬牙為之……”
李亨還算是個有擔當的人,並沒有把責任推給李泌,也沒有為自己做出的決定過多解釋,一番剖白心跡也很是極是誠懇。
麵對如此放低了姿態的天子,秦晉就算再心有不滿還能說什麽呢?難道對李亨橫加指責就能於事有補嗎?既然不能,又何必做這種徒勞無益的事情。
良久之後,秦晉才輕輕的歎息了一聲。
“臣會竭力在回紇兵入關中之前解決掉關中的危機,如此一來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禮送胡兵出境。”
這時,李泌陰沉著臉反問了一句:
“大夫可曾見過箭在弦上又有不的道理?”
麵對疑問,秦晉的臉色也變得看難看至極,一直以來對李泌的印象尚算不錯,雖然此人時時與自己作對,但絕不似楊國忠、程元振那麽卑鄙無恥隻為了一己之私。但此時此刻,他看向李泌的目光裏多了幾絲厭惡。
如果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借回紇之兵就要亡國滅種,那麽借兵也無可厚非。
原本的曆史上,叛軍攻陷了長安,李亨倉皇逃到了靈武,手中幾無可用之兵,向回紇借兵也就成了唯一的辦法。
但是,現在的情形絕不相同,長安不曾有一日落在叛軍手中。征了城中所有男丁以後,朝廷僅在長安的可用之兵就可以達到十萬眾,而在河東和潼關還有數萬精銳神武軍堅持抗賊。雖然表麵上看,叛軍占盡了優勢,但優劣轉換也就在轉瞬之間,借回紇之兵根本就不是必然選擇。
李泌之所以一意向回紇部借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與秦晉做對,從而在天子那裏奪回原本屬於他的信重。
這就是因私利而害公器,秦晉對此也就難再容忍。
不過,秦晉並不打算和李泌在殿上於天子麵前做公然爭論,撕破了臉隻會使得朝廷內部更加趨向於撕裂,在這種大敵於前的當口,隻能使得親者痛而仇者快。
“道理一說,並無成例,今次秦晉可以向門下侍郎掩飾一番,如何箭在弦上而不,可否?”
秦晉做口舌之辯還是頭一次,李泌驚訝的看著他,一時間有些錯愕,但很快就恢複如常。
“既然大夫肯演示一番,李泌便開眼一觀。”
眼見著兩個人不論政事轉而鬥嘴,李亨有些哭笑不得,但即便如此也總好過因政見而相互攻訐。
他現在最怕的就是臣下因為政見不合相互攻訐而害了朝政,當年太上皇在位時的前車之鑒尚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