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接著對林成道:“林成,那接下來就繼續接受考核吧。這場考核中,朕會問你幾個問題,來測測你的意念和心智。你可以不忙著回答,仔細想清楚了再回答,但朕也不會給你太多的時間思考。這樣吧,每個問題,給你一刻鍾的時間思考。你意下如何?”
林成:“還請聖上賜題。”,林成心裏對古人的冠冕堂皇實在是不敢恭維,說是讓自己仔細思考清楚了再回答,卻又說隻給一刻鍾的思考時間,拜托,一刻鍾能把問題仔細的思考清楚?林成在康熙限定思考時間為一刻鍾的時候,就明白,康熙實際上是希望自己能立刻回答問題,思考的越久,康熙就越懷疑答案的真實性,到時候哪怕答案是康熙想要的,康熙也會找各種借口來否決。因為康熙會認為林成花的思考時間,是在想著如何來糊弄自己,而不是林成的心裏話。那麽康熙待會兒問的問題,隻怕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對一些現象的看法。
林成不愧是偵察兵出身的猜的絲毫不差。
康熙:“那麽第一個問題,林成你對“反清複明”是什麽看法?”
林知府隻覺的兩眼發黑,就想暈過去了,這是什麽問題,純粹是找茬的問題。林成要是言語神態中敢對“反清複明”表現出半點同情或理解支持,下場都是不敢想象的。可要是表現出堅決反對和討伐,估計一來康熙不信,二來要是這些反對和討伐的話傳出去,林成將會被許多漢族人所不恥,甚至有可能被那些“反清複明”的人士所仇視,將永無寧日。
與林知府相反的是安好和林成則鬆了口氣。因為在現代的時候他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
於是林成沒有思考,康熙的問題剛問完就回答道:“啟稟皇上,林成已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心中也早已有了定論,所以不需要一刻鍾的思考時間,可即刻回答聖上的問題。”
康熙有些詫異的道:“哦,你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又是什麽事觸發你思考這個問題的?”
林成:“啟稟皇上,臣在看史書時,見朝代更跌頻繁,血雨腥風不斷,就開始思考朝代跟跌的原因,自然也包括明朝的沒落和清朝的建立,自然也就一並思考了反清複明的現象。”
康熙:“朕洗耳恭聽。”
林成:“林成個人以為‘反清複明’難成氣候。”
康熙:“哦,為什麽?”
林成:“因為反清複明的那群人,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就地利而言,目前反清複明人士沒有占據一村一鎮,更別說是戰略城市和要塞。而皇上則掌控了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國土。而人和......”
林成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康熙打斷了,康熙:“曆史上劉邦起義的時候,不也沒有一寸土地,最終還不是奪得了天下。”
林成:“的確,但劉邦和反清複明人士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首舉義旗,反抗暴秦,全國影從,並在攻占陳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是在那樣的背景下起義的,那時一方麵由於天下農民起義眾多,且有陳勝吳廣那支起義隊伍,分散了秦朝統治者幾乎所有的注意力,劉邦的起義隊伍才能有機會發展壯大,另一方麵秦朝統治者秦二世昏庸無能,隻知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宦官當道,吏治腐敗,傜賦繁重,民不聊生,百姓對秦朝痛恨不已,恨不得它立即滅亡,因此劉邦的起義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無論是物力,還是人力方麵。而這群反清複明之徒,所處的時代是皇上您治理下的盛世河山,如今盡管葛爾丹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總體而言,還是天下升平。隻要反清複明之徒稍有動作,皇上您就可以對它進行強有力的打擊,甚至是摧毀,因此它很難發展壯大。此外,皇上您聖明睿智,絕不是秦二世,所能比的,您勵精圖治,官員們也基本能各司其職。天下百姓安樂。百姓並不在乎皇帝是誰?比起皇帝是誰來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生活的安穩和富足。因此他們對可能打破他們生活安穩的反清複明人士,並沒有什麽好感,更不會去支持他們。”
康熙:“如果真和你所說的那樣,那為什麽反清複明的現象自我朝入主中原以來就從未平息過?”
林成:“我想以陛下的聖明睿智怕是早已發現這群反清複明之徒,多是前朝的達官貴人,或是他們的後代,因為他們過習慣了呼風喚雨的生活,一下子淪為平民,不甘心是在所難免的,於是想著富貴險中求,便想匡扶前朝,以憑借開國之功,再獲得曾經的低位和尊榮,甚至更甚,前朝僅剩的血脈,即他們所立的‘朱三太子’,眾所周知是個癡呆兒,如何能治理江山,恐怕他們隻是想效仿曹操,打算借助前朝皇室後裔的名義,來獲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借以掩蓋自己的狼子野心。倘若他們真的實現了反清複明,那麽,呆在那皇位上的未必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就算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坐在皇位上,也不過是個傀儡,恐怕真正的權力都握在那群反清複明之徒的手上,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是‘朱三太子’君臨天下,恐怕天下就真的被他當兒戲了。天下蒼生誰願意被一個癡呆兒統治著?何況陛下你子嗣眾多,卻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就算萬一清朝被他們顛覆了,您逃出去的兒孫也會把江山奪回來的,隻是苦了這百姓,朝代更迭曆來最無辜,最受害的都是百姓。他們正如螞蟻那樣被更迭的朝代潮流淹沒。林成認為連我這個10歲的小孩都能想到的問題,何況天下其他有識之士呢?至於說那些賢人異士恐怕早已看透了其中的關鍵,所以陛下沒發現反清複明裏麵有什麽世外高人。綜上所述,林成以為皇上隻要繼續勵精圖治,打理好江山,賜福於民,那麽陛下的江山就會固若金湯。”
康熙:“你剛剛有提到說那群反清複明之徒,想借助前朝皇室的後裔名義,以獲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那是不是說,這天下還有人對前朝有懷念留戀之情呢?”
林成:“與其說是對前朝有懷念留戀之情,倒不如說是對漢族人統治之下的朝代有懷念留戀之情。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出現的皇帝多是無心朝政之輩,要不就專注於木匠的工事,要不就沉迷於求仙煉丹......以至於權力落入宦官手中,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天下蒼生對明朝便不再有什麽好感,更別提是懷念了。而不斷有忠臣被害,尤其是東林黨人被殘酷殺害後,天下學子和能人異士,徹底對明朝失望,那時的農民起義不斷,尤其是王嘉胤、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各部齊起,成千上萬的饑民參加農民軍的行列。崇禎六年(1633)闖王高迎祥聯絡七十二營,眾數十萬。可見當時,明朝已民心盡失。要不然如若當時的明朝軍民同心,皇上您的祖先也不可能攻入北京城,不是嗎?因此可見對明朝懷有留戀之情的人很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但對漢族統治的天下懷有向往之情的人,在漢族學子和士族中應該大有人在。畢竟每個民族的人都會對本民族有所偏愛。因此至高無上的皇帝是那個民族的人,那個民族的人的地位就會比其他民族的高。皇上自從你們滿族入關一來,不也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滿族人的地位嗎?如今滿族人的地位遠在漢族人之上。而漢族幾千年以來,除了元朝時期外,一直都有著比其他民族更高的地位的,所以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懷念漢族皇帝統治的時期。隻要皇上能像唐太宗那樣,平等的對待天下的子民,使滿漢一家,使漢族人不會有心理落差,感覺漢族皇帝和滿族皇帝的統治之下自己的地位並沒有什麽變化,那麽漢族學子和士族對以往朝代的懷念就會漸漸的弱化,甚至趨於無。”
康熙深深地看了林成許久,忽然開懷地笑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林成你果然名不虛傳,小小年紀的既然可以將政局人情看的如此透徹。甚至於比朕看的還深。朕本來還要再考核你一些問題的,但現在朕覺得沒必要了。你這段時間就多來朕這走動走動吧,朕很喜歡和你談天說地。半個月後,你就帶著清婉公主去周遊吧。朕希望今後,你們去周遊的途中能多給朕寫寫信,說說你們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如此一來朕也知道你們平安,二來,朕想借你們的雙眼看清民間的一切。清婉,你對朕承諾過的一切,朕可記得清清楚楚,朕希望你也同樣記得清清楚楚。”
安好忙道:“清婉銘記對皇阿瑪的承諾,還請皇阿瑪放心。皇阿瑪,半個月後,我和林成哥哥就可以在京城的附近城市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周遊期了嗎?”
康熙:“你們可自行安排周遊路線,一個月的考核期就不用了,朕相信你和林成一定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來的。”
林成:“還請聖上賜題。”,林成心裏對古人的冠冕堂皇實在是不敢恭維,說是讓自己仔細思考清楚了再回答,卻又說隻給一刻鍾的思考時間,拜托,一刻鍾能把問題仔細的思考清楚?林成在康熙限定思考時間為一刻鍾的時候,就明白,康熙實際上是希望自己能立刻回答問題,思考的越久,康熙就越懷疑答案的真實性,到時候哪怕答案是康熙想要的,康熙也會找各種借口來否決。因為康熙會認為林成花的思考時間,是在想著如何來糊弄自己,而不是林成的心裏話。那麽康熙待會兒問的問題,隻怕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對一些現象的看法。
林成不愧是偵察兵出身的猜的絲毫不差。
康熙:“那麽第一個問題,林成你對“反清複明”是什麽看法?”
林知府隻覺的兩眼發黑,就想暈過去了,這是什麽問題,純粹是找茬的問題。林成要是言語神態中敢對“反清複明”表現出半點同情或理解支持,下場都是不敢想象的。可要是表現出堅決反對和討伐,估計一來康熙不信,二來要是這些反對和討伐的話傳出去,林成將會被許多漢族人所不恥,甚至有可能被那些“反清複明”的人士所仇視,將永無寧日。
與林知府相反的是安好和林成則鬆了口氣。因為在現代的時候他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
於是林成沒有思考,康熙的問題剛問完就回答道:“啟稟皇上,林成已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心中也早已有了定論,所以不需要一刻鍾的思考時間,可即刻回答聖上的問題。”
康熙有些詫異的道:“哦,你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又是什麽事觸發你思考這個問題的?”
林成:“啟稟皇上,臣在看史書時,見朝代更跌頻繁,血雨腥風不斷,就開始思考朝代跟跌的原因,自然也包括明朝的沒落和清朝的建立,自然也就一並思考了反清複明的現象。”
康熙:“朕洗耳恭聽。”
林成:“林成個人以為‘反清複明’難成氣候。”
康熙:“哦,為什麽?”
林成:“因為反清複明的那群人,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就地利而言,目前反清複明人士沒有占據一村一鎮,更別說是戰略城市和要塞。而皇上則掌控了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國土。而人和......”
林成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康熙打斷了,康熙:“曆史上劉邦起義的時候,不也沒有一寸土地,最終還不是奪得了天下。”
林成:“的確,但劉邦和反清複明人士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首舉義旗,反抗暴秦,全國影從,並在攻占陳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是在那樣的背景下起義的,那時一方麵由於天下農民起義眾多,且有陳勝吳廣那支起義隊伍,分散了秦朝統治者幾乎所有的注意力,劉邦的起義隊伍才能有機會發展壯大,另一方麵秦朝統治者秦二世昏庸無能,隻知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宦官當道,吏治腐敗,傜賦繁重,民不聊生,百姓對秦朝痛恨不已,恨不得它立即滅亡,因此劉邦的起義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無論是物力,還是人力方麵。而這群反清複明之徒,所處的時代是皇上您治理下的盛世河山,如今盡管葛爾丹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總體而言,還是天下升平。隻要反清複明之徒稍有動作,皇上您就可以對它進行強有力的打擊,甚至是摧毀,因此它很難發展壯大。此外,皇上您聖明睿智,絕不是秦二世,所能比的,您勵精圖治,官員們也基本能各司其職。天下百姓安樂。百姓並不在乎皇帝是誰?比起皇帝是誰來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生活的安穩和富足。因此他們對可能打破他們生活安穩的反清複明人士,並沒有什麽好感,更不會去支持他們。”
康熙:“如果真和你所說的那樣,那為什麽反清複明的現象自我朝入主中原以來就從未平息過?”
林成:“我想以陛下的聖明睿智怕是早已發現這群反清複明之徒,多是前朝的達官貴人,或是他們的後代,因為他們過習慣了呼風喚雨的生活,一下子淪為平民,不甘心是在所難免的,於是想著富貴險中求,便想匡扶前朝,以憑借開國之功,再獲得曾經的低位和尊榮,甚至更甚,前朝僅剩的血脈,即他們所立的‘朱三太子’,眾所周知是個癡呆兒,如何能治理江山,恐怕他們隻是想效仿曹操,打算借助前朝皇室後裔的名義,來獲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借以掩蓋自己的狼子野心。倘若他們真的實現了反清複明,那麽,呆在那皇位上的未必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就算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坐在皇位上,也不過是個傀儡,恐怕真正的權力都握在那群反清複明之徒的手上,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是‘朱三太子’君臨天下,恐怕天下就真的被他當兒戲了。天下蒼生誰願意被一個癡呆兒統治著?何況陛下你子嗣眾多,卻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就算萬一清朝被他們顛覆了,您逃出去的兒孫也會把江山奪回來的,隻是苦了這百姓,朝代更迭曆來最無辜,最受害的都是百姓。他們正如螞蟻那樣被更迭的朝代潮流淹沒。林成認為連我這個10歲的小孩都能想到的問題,何況天下其他有識之士呢?至於說那些賢人異士恐怕早已看透了其中的關鍵,所以陛下沒發現反清複明裏麵有什麽世外高人。綜上所述,林成以為皇上隻要繼續勵精圖治,打理好江山,賜福於民,那麽陛下的江山就會固若金湯。”
康熙:“你剛剛有提到說那群反清複明之徒,想借助前朝皇室的後裔名義,以獲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那是不是說,這天下還有人對前朝有懷念留戀之情呢?”
林成:“與其說是對前朝有懷念留戀之情,倒不如說是對漢族人統治之下的朝代有懷念留戀之情。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出現的皇帝多是無心朝政之輩,要不就專注於木匠的工事,要不就沉迷於求仙煉丹......以至於權力落入宦官手中,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天下蒼生對明朝便不再有什麽好感,更別提是懷念了。而不斷有忠臣被害,尤其是東林黨人被殘酷殺害後,天下學子和能人異士,徹底對明朝失望,那時的農民起義不斷,尤其是王嘉胤、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各部齊起,成千上萬的饑民參加農民軍的行列。崇禎六年(1633)闖王高迎祥聯絡七十二營,眾數十萬。可見當時,明朝已民心盡失。要不然如若當時的明朝軍民同心,皇上您的祖先也不可能攻入北京城,不是嗎?因此可見對明朝懷有留戀之情的人很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但對漢族統治的天下懷有向往之情的人,在漢族學子和士族中應該大有人在。畢竟每個民族的人都會對本民族有所偏愛。因此至高無上的皇帝是那個民族的人,那個民族的人的地位就會比其他民族的高。皇上自從你們滿族入關一來,不也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滿族人的地位嗎?如今滿族人的地位遠在漢族人之上。而漢族幾千年以來,除了元朝時期外,一直都有著比其他民族更高的地位的,所以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懷念漢族皇帝統治的時期。隻要皇上能像唐太宗那樣,平等的對待天下的子民,使滿漢一家,使漢族人不會有心理落差,感覺漢族皇帝和滿族皇帝的統治之下自己的地位並沒有什麽變化,那麽漢族學子和士族對以往朝代的懷念就會漸漸的弱化,甚至趨於無。”
康熙深深地看了林成許久,忽然開懷地笑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林成你果然名不虛傳,小小年紀的既然可以將政局人情看的如此透徹。甚至於比朕看的還深。朕本來還要再考核你一些問題的,但現在朕覺得沒必要了。你這段時間就多來朕這走動走動吧,朕很喜歡和你談天說地。半個月後,你就帶著清婉公主去周遊吧。朕希望今後,你們去周遊的途中能多給朕寫寫信,說說你們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如此一來朕也知道你們平安,二來,朕想借你們的雙眼看清民間的一切。清婉,你對朕承諾過的一切,朕可記得清清楚楚,朕希望你也同樣記得清清楚楚。”
安好忙道:“清婉銘記對皇阿瑪的承諾,還請皇阿瑪放心。皇阿瑪,半個月後,我和林成哥哥就可以在京城的附近城市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周遊期了嗎?”
康熙:“你們可自行安排周遊路線,一個月的考核期就不用了,朕相信你和林成一定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