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方行政方麵,李易看大唐的官員,就沒有一個真正合格的。


    都江堰好不好?好!


    張九齡修的路好不好?好!


    解決了百姓的大問題,尤其是都江堰,按照朝代比較,比他那時的三峽工程都牛逼。


    可是解決了大的方麵,小的細節不能落下。


    要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縣一級屬於大唐最下麵的。


    村鎮一級,通常由地方百姓自己弄,大家族了,或者是縣裏指派。


    縣一級的領導,應該教鎮子的領導怎麽做,鎮子的領導再教村子的領導如何辦。


    都江堰修得好,路修得好,許多百姓卻覺得離自己很遠。


    最常見的想法便是:跟我有什麽關係?


    不過不能說有此想法的百姓就不對,他們其實隻是考慮眼前。


    這樣的話,必須解決眼前的問題。


    增加百姓收入,調動百姓積極性。


    看張家村子,以前生活也不好,還有人惦記頭李家莊子的葡萄。


    現在葡萄放在那裏,張家村子的人不但不偷,還要幫忙照看。


    因為有錢了,不在乎那點葡萄。


    曹雲彬在聽,血液循環速度加快,感覺找到了組織。


    “李東主,我給你寫信,你會回?”他不確定地問。


    “我現在不就跟你說著呢麽,你隻要不在信裏說沒有用的奉承話,直接說問題,我保證給你回。”


    李易覺得即便全大唐所有的縣令每一個給自己寫一封信,問當地如何發展,自己都能給出一個發展思路。


    他知道當地的礦產、氣候、地形。


    現在有的物種,適合種植或養殖什麽。


    旅遊與金融不考慮,能用的隻有第一與第二產業。


    若陸路、水路的路況皆不好,第一產業為重。


    若相對路況好,要看周圍情況,大家都能自己做的東西,周圍不適合販賣,需要去更遠的地方。


    “李東主,華州和同州那裏的就不錯,我渭南照著學,我準備讓百姓大量種植紅棗。


    我們渭南的紅棗好,主要是甜,而且我看過百姓家中的棗樹,掛棗多。”


    曹雲彬像獻寶一樣把他的想法說給李易聽。


    他琢磨過很長一段時間了,認為種紅棗好,百姓都種,哪怕是沒有山,在門前種兩棵大棗樹也好啊。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info">xiaoshuting.info</a>


    李易微笑著聽,聽完問:“棗樹怎麽種?”


    “棗核能種,還有根插。”曹雲彬顯然作過功課。


    “其實還有扡插和嫁接,那麽多少年可以掛果?”李易還是微笑著問。


    “有個幾年吧?”曹雲彬不是很確定。


    “你想在渭南種多少棗樹?”李易繼續。


    “有山的把其他的樹刨了種棗樹,讓渭南成為紅棗之縣。”


    曹雲彬握一下拳頭,表示他有想法。


    李易頷首:“咱們就算四年時間,掛果,但不到豐產期。


    這四年當中看護棗樹耗費多少精力?人工又是多少?


    耽誤的時間沒有去做賺錢的事情,百姓家中缺錢怎麽辦?”


    “啊?那個……可以慢慢種,一年種一部分,其他的時間去幹賺錢的活兒。”


    曹雲彬愣了愣,很快又想到了辦法。


    “賣到哪去?一斤價錢幾何?密集種植棗樹,生蟲子了如何處理?”李易還有問題。


    “賣……賣……華州的東西賣到哪去了?賣給李東主你。”曹雲彬看李易。


    “我不買,河南道知道今年送到長安多少大棗嗎?從渭南往西北、北邊、東北,哪個地方種的棗都比渭南好吃。


    我想要大棗,為什麽不在那些個地方宣傳種植?甚至派人過去指導種植?”


    李易指新疆、陝西更北麵、山西一大片地方,還沒算河北省,光是河南道就提供了大量的棗子。


    包括他那時的河南本地與山東,渭南不適合全民種棗,種一點自己吃還行。


    “那……”曹雲彬大受打擊,自己好不容易想到個辦法。


    “百姓到時候耽誤了其他的工夫,又賺不到錢,你拿腦袋扛也沒用。


    拍腦門決定,拍胸脯保證,在我麵前,卻絕對不允許拍屁股走人。”


    李易知道曹雲彬心思是好的,沒考慮撈政績,隻想為百姓辦事。


    隻不過想問題太簡單,華州和同州的產業,自己李家莊子收東西,當然可以發展起來。


    李家莊子要是不收呢?收那麽多大棗有何用?渭南就不適合專門發展成大棗之鄉。


    一般是容易出現旱災的地方才要多種棗樹,固土防沙。


    同時越旱棗子越甜,吃幾顆棗子,就像一塊果糖能夠讓人維持住一天的生命一樣,關鍵時刻。


    另外棗木的木材好,同時門前有棗樹,夏天乘涼,再有鄰居偶爾打個棗吃,鄰裏和睦。


    渭南挨著渭河,有平原地區,有山地,還有台塬地貌。


    現在渭南在大力養殖牲畜和魚,耕種麵積形成台塬長梯田格局。


    整個京兆府長安外的二十個縣,李易都規劃好了。


    渭南棗樹有,卻不需要專門政府幹預。


    真想發展,李易可以說一家種五棵棗樹,不用多。


    百姓自然會種,五棵夠用,還不用操心管理。


    曹雲彬像犯錯的孩子一樣低頭,悶聲道:“不種了。”


    “種,別不種,咱們渭南柿子樹也不少,用柿子樹來嫁接棗樹,掛果速度快。


    咱們這邊都是澀柿,處理起來很費勁,主要是價錢不高,一般製作成柿餅還行。


    紅棗比柿子貴,為什麽不教百姓更熟練地嫁接?


    還有山裏紅樹嫁接山楂的,苦杏嫁接家杏。


    落實下去,從最小的方麵開始。


    如果每一棵柿子樹嫁接一枝棗樹,到時候棗子產量上來,咱們製作蜜棗啊。


    大唐如今各地養蜜蜂的人增加,蜂蜜的價錢會隨之下落。”


    李易說蜜棗隻為舉例子,小棗才做蜜棗,小棗不甜,賣不上價,所以用來製作蜜棗。


    大棗本身就好吃,憑什麽還要用別的東西來襯托?


    大棗一般曬幹了就行,保存在通風的陰涼處,不然其本身會持續糖化,最後爛掉。


    曹雲彬對著李易深施一禮,服。


    他終於知道差距了,自己想著成規模的事情,沒考慮賣給誰。


    李易根本不需要考慮賣給誰,利用當地的柿子樹為棗數增產,棗子多了,百姓自己吃也行。


    甚至考慮到了小棗製作成蜜棗,因為推廣土蜜蜂養殖方法了。


    蜜蜂分巢,數量增加,棗蜜想來也不錯。


    關鍵李易沒批評,也沒指責,僅僅是問了幾個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係統來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家一鍋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家一鍋出並收藏帶著係統來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