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林聽出來了,老爺子還是有區域觀念,已是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他也不再理論,寒暄過後告辭離去。


    回到驛館,諸公都已入睡,兩口子沐浴更衣相擁到天明。醒來,陳宸還緊緊的縮在他懷裏說都江堰比成都還冷呐,都不想起床。


    他說還有正事兒要辦呐。


    兩口子穿戴整齊出去,諸公用過膳後都在等他們啦。


    楊誌善笑嗬嗬的說曹公欽點了白光華副使接任都江堰正使,今日咱們就聽白主事講治水。


    一行人過河朝安瀾橋走去,跨過安瀾橋直抵魚嘴。


    白光華口似懸河的介紹都江堰的各項引水功能,指著工匠正在修複的外江河堤說:隻需要裝上兩匹籠兜就能加大內江的進水量。


    但是,都江堰的分水功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分水,還有飛沙和泄洪的作用,還要拓寬、築高引水渠的堤壩保證安全引水進內河,這就需要細細謀劃。


    而且,所有這些都要在冬季農田不用水的時候一口氣幹完,那就必須在短時間內限時做好。


    趙玉林當然曉得這裏麵的道理,對著楊誌善頷首說:如何做,就靠諸位啦。他指著正在修複魚嘴的工匠讓大家好好瞧瞧,局部地方肯定還有水毀,又輪到大修都江堰啦,咱們正好借此很好的改造都江堰,造福川蜀百姓。


    老曹問:上半年謀劃籌措,下半年密集施工,趕在明年用水之前完成改造,沒問題嘛?


    白光華自信的說他參加了上一次都江堰的維修,有信心做好這次改造。


    老曹樂嗬嗬的說大善,主事的有信心,咱們就安心啦。


    陳宸指著停在大江兩岸的車馬人群請諸公看,她認為來往的商旅和行人多了,安瀾橋的通行就像引水的寶瓶口成了製約通行的瓶頸,咱們可以在上遊再建一座索橋,叫西去保寧的走新橋,東來成都的走安瀾橋。


    如此,便不叫百姓擁擠等待啦。


    白光華連說如此甚好,大善呐。平日裏他就發現了這一難題,今天因為諸位大人巡視魚嘴,守備的戒嚴後顯得尤為突出,若是再不設法改變,日後安瀾橋上必致人滿為患。


    諸公都是頷首,認為再造一座新橋很有必要。


    回去,丁公他們就要離開,陳宸卻說她得留下來辦差,昨日查處了都江堰的前任主事,牽連出導江縣的官員,她得留下好生梳理。


    趙玉林和陳宸作別,坐上丁公的馬車一同回去。


    都江堰的主使犯法,楊誌善哪敢一拍屁股就走,也留下來陪著陳宸辦差。他歉意的說自己禦下不嚴,叫大小姐操心了。


    陳宸搖搖頭,感歎導江縣的的繁華,都是得力於李冰父子修了這個都江堰,功勞巨大了,老百姓自發的去崇德廟燒香祭拜李冰父子,咱們幹脆就將它改為二王廟,好生修繕一下裏麵的房屋古跡,彰顯咱們新宋人一派相承,世代治水的決心。


    楊誌善聽得大喜,連說他也有這樣的想法,這就回去要水部好好謀劃。


    他打望著臨水街說:這裏的商戶營生又要大火啦。


    陳宸嘚瑟的告訴楊誌善,她都想好了,回去讓她四娘到這裏來再開新街做房產買賣,生意一定大火。她要用引水渠邊上整理的土地起街、賺錢,用賣地的錢改造出二王廟來。


    楊誌善笑嗬嗬的說:大小姐聰慧過人,主意一定錯不了。


    陳宸一臉的自信,叫楊叔就瞧著吧,她要把都江堰這個水利灌溉設施圍起來做成一處景點,叫前來觀看的人掏點銀子才能進去觀看二王治水的妙處。以後來都江堰的人越來越多,說不定隻是門票的營生收入就夠咱們每年維修都江堰的花銷啦。


    楊誌善馬上對陳宸刮目相看了,真不愧是趙玉林的老婆呐,這個掙錢的方法都想得出來。


    成都,趙玉林約了曹公和孟公和餘大異一起登船去犍為的嘉陽新鎮,老曹開森的很,就喜歡和趙玉林一起吃茶敘話,討論家國大事。


    四個人圍坐在一起,工部尚書餘大異主動當了侍者,端茶送水的忙前忙後,他叫坐下一起吃茶,做了尚書的餘大異還有點不適應呢。


    老曹笑嗬嗬叫坐下嘛,當年咱倆初到成都議事,還是玉林小哥發現大異就是個國之棟梁呐。


    大異趕緊誠惶誠恐的謝過老曹、謝過他和孟公栽培。


    趙玉林說都是同朝為百姓做事,別這麽謙遜拘謹,反倒是生疏了。


    孟公頷首提點道:青年才俊的思路、想法更新更多,不要怕做錯了,大膽去幹,以後就是他們年輕人的天下啦。


    趙玉林笑嗬嗬叫品茶,品茶。


    一行人看過嘉陽鎮的建設後認為進展很快,非常滿意。特別是工部將火車的生產作坊新建在嘉陽後老曹樂了,認為嘉陽新鎮有用不盡的煤炭,在嘉陽直接冶鐵,鑄造大件,用冶鐵廢渣和煤灰造土水泥非常便捷,直接做成成品能省下不少的運力。


    餘大異陪著去參觀新建的火車站,告訴他們鐵路就快修通了。這次新修新市到嘉陽的鐵路積累了不少經驗,培訓出一大批師傅級工匠,可以加快鐵路的修造。


    趙玉林說:前些日子大理國提出要咱們幫忙把鐵路修去昆明,方便兩國的貿易往來,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大異說他正要講這個事兒呐,雖然咱們積累了經驗,製造出不少築路工具、器械能加快鐵路修造,但是要一口氣把鐵路修到昆明還不行,往南方走全是一座座的大山,山地河穀之間的高差太大需要繞行,那就不是一點點的距離了。


    他建議將鐵路向成都延伸,先到嘉定,再到新津,越修越平坦,一年年謀劃總能修通。


    老曹和孟公都是一臉的歡喜,連呼善呐,大善。咱們出成都就能坐上火車了。


    趙玉林卻是連連搖頭,眾人都是一臉不解的看著他。


    他問:咱們修造鐵路的目的是啥?是為了國家的建設需要。


    眼下咱們修鐵路受到製約的瓶頸在哪裏?


    餘大異說:還不是精鐵不夠,從金沙江上的渡口鎮倒是能挖到鐵礦,冶煉的精鐵還是玄鐵級上品。但是金沙水急,行船太難。從渡口鎮放船下來都是九死一生。


    趙玉林點點頭說:問題就在這裏,咱們為啥不把從新市到渡口鎮的鐵路修通,首先解決冶鐵的需要,突破了鋼鐵冶煉的束縛後咱們就能加快鐵路的修造。還怕成都人不能早日坐上火車?


    孟公讚許的看著他說:妙,還是哥兒深謀遠慮,我等都隻顧著好耍啦。


    老曹又是兩個大善,他說咱們忘了,成都現在有水路通向四麵八方,不用急於修鐵路。


    趙玉林擺擺手說二位謙虛啦,他走進了小聲講:咱們將鐵路修到大理國邊境,大理人天天看著咱們巨龍飛馳的火車還不眼饞,萌生歸入咱們新宋,一起坐火車逍遙的想法?


    三人立馬大笑,老曹歡喜的說:這叫一舉兩得,大善呐。


    臨走了,他將負責嘉陽修造的魏人生叫到身邊說:幹得不錯,要準備承擔更重的擔子。


    小夥子幹勁十足的給他保證完成任務。


    趙玉林十分滿意,領著諸公登船南下,一路去考察穆家川,靈渠和廣南西路。


    穆家川就是湘江、湘水,宋人還叫穆家川。


    七日後,趙玉林轉進穆家川逆流而上。


    這些地方過去因為連年戰亂,整個社會都在為戰爭輸血,雖然和平好幾年了,看著依然是破敗不堪,和成都相比差了十萬八千裏。


    一行人來到長沙,眾人看到城門口依然有瘦骨嶙峋的饑民紮堆,趙玉林心裏非常難受,提議工部和水部聯合謀劃,再次大規模疏導穆家川,選擇合適場鎮新建客運、貨運碼頭。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這些饑民組織起來勞動,暢通穆家川和靈渠以及廣南西路的運輸通道,讓老百姓有飯吃,水路更加便捷。


    他說:實施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正好解決了穆家川沿線饑民的安置和生活,再發給他們工錢,饑民就有收入啦。


    咱們讓沿途的州縣將人都組織起來勞動,既穩定了社會,又做了實事,一舉兩得。


    老曹不住頷首說:善,就這樣幹。


    孟珙歉疚的說:都是他當年一味在荊湖征稅害得,朝廷扶持了這麽些年還沒有恢複過來,對不起這方父老鄉親。


    餘大異歡喜的說三少爺給咱們工部指出了做事的方向,咱們將全國的工匠調集起來幹,必定叫這條古老的水道煥發出勃勃生機。


    就是,就是……


    老曹見他吞吞吐吐的有點不悅了,問他到底想說啥?


    有屁就放。


    大異趕緊說他是擔心到處都要開大的修造項目,所花的銀錢不在少數,朝廷拿得出來嗎?


    孟珙也是一臉疑慮的看著他。


    老曹笑哈哈的說:銀子的事情就不由咱們操心啦,玉林哥兒有的是辦法。真要不夠,咱們打開機器印就是了。


    趙玉林剛吃下一口茶,噗呲一聲就噴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子威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血沃中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血沃中華並收藏公子威武最新章節